03.06 为什么刘邦看到“商山四皓”就知道太子“羽翼已成”?

小小嬴政


刘邦有一个怪癖,就是瞧不起儒生,因此每当有学问的人向刘邦进谏,刘邦二话不说,先把对方的帽子摘下来,往里边撒泡尿。当然,如果碰到有才能的人,刘邦也能重用,但是不能少了往帽子里撒尿的程序。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的四位博士,学富五车、信奉黄老,颇有名望。刘邦也曾慕名相请,四人得知刘邦对读书人一向傲慢轻侮,于是归隐商山,不问世事。
(刘盈剧照)


刘邦称帝后,册封吕雉为后,嫡子刘盈为太子。但没多久,刘邦又改变了主意,因为刘盈天生唯诺,不堪大任,尤其缺乏帝王应有的气魄。为此,刘邦忧心忡忡,一来担心刘盈能力欠缺,吕后则野心勃勃,显露端倪,大权旁落不可避免。二来自己喜欢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尚且年幼,母亲戚姬势单力薄,无所倚靠,将来自己离世,母子难以过活。因此,刘邦决心废刘盈改立刘如意。

此时六宫之主的吕雉,再也不是昔日那个夫唱妇随的良家妇女,而且对追逐权力有着超乎常人的欲望。为了保住刘盈这把打开权欲之门的钥匙,吕雉上下其手、双管齐下,一方面拉拢群臣支持自己,一面问计运筹帷幄的张良。张良以识时务著称,他当然知道刘邦来日无多,更明白自己将来的命运掌握在吕雉手中,因此张良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吕后这边。并且为吕后出谋划策,以太子名义修言辞谦逊之书,配以座车,由说客前往,请商山四皓出山。
(刘盈剧照)


公元前196年,英布起兵造反,这也许是刘邦改立太子的最后机会。于是刘邦以锤炼太子为由,让刘盈率军出征。英布骁勇善战,其武功谋略仅次于韩信,于是刘盈此去注定自然凶多吉少,胜利无望。刘邦则正好借机治罪,免去刘盈的太子之位。吕后当然明白刘邦的用意,于是向四老询问应对之策,经四老指点迷津,吕后一哭二闹三上吊,成功化解危机,刘邦只好亲征英布。

刘邦凯旋归来,大宴君臣,四老毕恭毕敬侍立太子身边。刘邦从来没有见过耄耋之年、银须白发的四位老者,于是备感惊讶,忙问他们是什么人。四老一一向刘邦自我介绍,刘备如梦初醒,原来自己多年苦苦寻找的世外高人,竟然近在眼前。刘邦又问四人为何辅佐太子,四老解释道:“陛下轻视读书人,我等讲求骨气,不愿受侮,所以躲进深山。太子对读书人恭敬有礼,为人仁义孝明,我等当然跟随太子,侍奉左右”。此时刘邦顿感太子今非昔比,羽翼渐丰,所以就打消了废除太子的念头。并且也向戚夫人表明了态度。
(刘邦剧照)


那么,太子真的是如刘邦所说的羽翼丰满了吗?当然不是,刘邦看到的是刘盈背后的推手和隐藏的势力,既然他们能帮刘盈请出商山四皓,说明所有人都一边倒的支持了刘盈。而此时他所坚持的立场已经没有了意义,因为即便立了刘如意为太子,等他死后众人还会拥立刘盈,与其到时候再起祸端,还不如就此打住,避免无事生非。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这四个老人不算什么,也没什么影响力,只是刘邦自己没请出来,而太子派人请出来了,说明太子能调动的人力资源和背后的势力太大了,如果贸然换太子自己很危险的。

刘邦打算换太子,就是因为太子羽翼既封,太子势力太大,威胁皇权啊,所以才想换太子,不然,没有皇帝会随便换太子的

要知道,废太子可是个技术活,一个弄不好自己就翻盘了,周幽王、楚成王、刘义隆都被废太子所杀,即使顺利废了太子,被废太子下场很惨,一般都被杀了,或者贬到边远地区,而且太子党人也会大规模被清洗的命运,不然新太子无法顺利登基,皇帝也很危险,周幽王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一般皇帝除非太子威胁太大,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才会动手废太子。

刘邦废太子失败,不是因为商山四皓,这四个人不算什么,而是刘邦发现,连一向避世的张良,都不想他废太子,都帮太子,站在太子那边,而自己,成了孤家寡人,强制废太子,死的就去自己了。

太子的势力太大了,除了太子党人、后宫外戚势力,连功臣集团都帮太子,自己身后没什么人了,即使他强制废了太子,新太子刘如意也无法坐稳上皇位的。


南朝居士


商山四皓何许人也?

商山四皓,是秦末朝廷的四位博士官,是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但秦始皇焚书坑儒,于是为了避祸,不约而同隐居于秦岭之中的商山。至于这四个人分别是谁,笔者在这里就不详细做介绍了,我们只需要知道,这四个人在秦末的时候,已经是知识分子领域的公知大V,在秦末文化界留下了比较大的名声。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到底商山四皓是真有本事,还是被人营销出来的“公知”,笔者就不清楚了,反正,这四个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秦汉之际避祸的知识分子精英。

商山四皓与刘邦的关系

刘邦对知识分子轻侮的态度和放荡不羁的行为,在中国皇帝里面是最突出的。正是因为这一点,他的人格品行在历史上是备受诟病的。

根据史书记载,刘邦一贯不务正业,从未踏踏实实从事农业生产,性格散漫,盛气凌人,大大咧咧,无所顾忌。他爹对他的这种行为深恶痛绝,常常严厉斥责,然而,刘邦从来不听老子的话,依旧我行我素。做泗水亭长的时候,吃喝嫖赌,无所不精;造反以后,他依然如此,后来打败项羽,他在洛阳南宫大摆宴席庆功,在讨论刘胜项败的原因时,高起、王陵直言不讳地当面评价刘邦:“陛下慢而辱人。”

刘邦在平定英布时,被流矢射中,伤情严重,吕后为他请来名医诊治,刘邦问医不医得好?医生说可以治,你猜刘邦怎么说?刘邦谩骂道:“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他没有让医生给他治病,用钱给人家打发了,于是,没过多久刘邦就挂掉了......

刘邦对人的轻侮,连他爹都不放过。公元前198年,在未央宫落成的庆贺宴上,刘邦都没有忘记嘲笑他爹。他端起酒杯,“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 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轻辱自己老爹,真是不当人子啊。

这种放荡不羁,大大咧咧性格的刘邦,自然得不到素来看重颜面的知识分子的喜爱,更何况是那种传说中隐居的知识分子精英“商山四皓”。

所以,当年刘邦建立大汉之后,曾经广招天下名士,四皓坚决不出,毅然隐居。

商山四皓政治秀的背后

那么这跟后来四皓出来为太子刘盈背书有什么关系呢?

并不是说刘邦征召不来的人,从了刘盈,就让刘邦以为天下士人之心归太子了,而是这件事情,所造成的舆论影响。

四皓有没有真才实学不重要,即便有,都已经是四个80多岁的糟老头子了,还能发挥几年余热。问题的本身在于这四个糟老头子曾经拒绝过刘邦,现在却又出来为太子站台,天下士人会怎么看?舆论会朝什么方向发展?

这些其实都是不言而喻的。

太子有吕后这么个政治强人母亲,实力自然不是赵如意的母亲戚夫人所能比的。虽然戚夫人得宠,但问题是戚夫人政治智商堪忧,吕后可是在汉初功臣中纵横捭阖的人物,给她出“商山四皓”背书这个主意的人,可是大汉建立以后,为了自保避险不出主意,做透明人的张良啊。

刘邦本来想强行扶刘如意上位,当然他可以不可以吕后的感受,也不在于吕后的能量,但是,当商山四皓出来以后,作为皇帝的刘邦就需要考虑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这一事件所造成的影响。舆论必然倒向太子,太子的名望必然会火箭速度般提高。在没有这个事情之前,废太子就是一件不保险的事情,现在加上这个舆论引导,难度已经呈几何倍提高。刘邦感觉自己一旦废掉太子,要面对的就是天下臣民的群情激奋了。

另外这个事情,还有一个潜在的政治信号,像商山四皓这样的人,是不能以高官爵位,房子车子来打动的,能够打动知识分子的,自然只有知识分子,所以吕后请动商山四皓,必然就代表了太子背后站着有实力的知识分子,而能够给他出这么个主意的人,也是相当厉害的。(毕竟张良)

所以,刘邦才会说太子““羽翼已成”,不是太子长本事了,而是围绕在太子身边形成了一个很有实力,难以轻易处置的集团了。


瞎写一通,大家凑合着看,如果看起来还成,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坍塌的历史观”小朋友也是极好的!


江畔初见月


刘邦长子刘肥是刘邦早年与寡妇所生,并非嫡岀,刘邦极其手下大臣早以将刘肥排除太子之选。

刘邦二子刘盈是刘邦与吕雉所生,刘盈性格仁义温和。刘邦自己其实最喜欢的是三子刘如意,刘如意是刘邦与戚夫人所生。刘邦认为三子刘如意最像自己,晚年打算立刘如意为太子。刘邦与手下大臣商量这件事,大臣们纷纷反对立刘如意为太子,说法是不能废长立幼。

吕雉知道刘邦想立刘如意为太子,就找大哥商量。后来吕雉大哥请张良给出主意,张良就让吕雉无论如何也要请出,当年刘邦都没请出来的商山四皓四位老人。请出四位老人事情有可能转机。

后来一次宴会,刘邦就发现二子刘盈后面站着四位老人,问道四位何人?四位老人纷纷报出名字。刘邦问道,我当年没请动你们出山,你们现在怎么跟在我儿子身后呀。四位老人说道,刘盈宅心仁厚,我们愿意追随他。刘邦听后就对戚夫人说到,看来吕后势力羽翼已丰满,太子非刘盈不可呀。戚夫人听候,大哭。

在挣太子之位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分成三股势力。皇上刘邦,外戚,大臣三派。吕雉属于外戚,她哥哥以在朝中任职,朝中大臣基本都是沛县老班底,他们确实愿意刘盈当太子。刘邦在看见商山四皓都跟随了刘盈,知道天下读书人也愿意追随刘盈的。我们知道戚夫人势单力孤,她不具备吕雉哪样的政治头脑,刘邦出于对将来天下稳定的考虑,所以选择了刘盈当太子。也只有吕雉极其外戚的势力,才能制衡大臣派,管理好天下。


崔志勇港湾


因为刘邦知道,能请出商山四皓的,绝不是太子,而是张良,张良能帮太子请商山四皓,就说明功臣集团已经倒向太子了。

本身太子身后的是外戚集团,刘邦还能用功臣集团和诸侯王牵制外戚,强行废太子不是不可能,但是,杀韩信和请商山四皓,这两件事,就说明功臣集团倒向太子了,再强行废太子的话,刘邦恐怕自身难保,

功臣集团为什么支持刘盈呢?一方面刘盈是太子,肯定有功臣提前投资太子了。另一方面,刘盈做太子,外戚勋贵、诸侯王三足鼎立,

而如果刘如意为太子,刘邦肯定要把吕氏外戚清理出局的,清理了外戚,肯定是要对功臣大开杀戒,不然,刘如意还是傀儡。

所以,功臣肯定是反对换太子的,张良帮吕雉请商山四皓,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这就是为什么刘邦看到商山四皓,就知道太子羽翼已丰


中国通史视频


刘邦要废太子,立如意预谋已久,刘邦在彭城大败后为了逃跑甚至要丢弃惠帝和鲁元公主,他怎么会因为几个老人就改了主意。

说白了,商山四皓不过是惠帝集团的一个招牌,吕后亮出这个招牌就是让刘邦看到,废不废太子已经不是他能左右的了。



汉初存在几股势力,分别是同姓诸侯王、功臣集团以及以惠帝为首的吕氏外戚。 吕氏集团里,吕后的两位兄长吕泽和吕释之早年都随刘邦反秦,建功封侯。

吕后的妹夫樊哙更是刘邦的老部下,并且此时吕氏的势力还没太过膨胀,吕后多年来在朝中也有自己的势力,与功臣集团的关系也还算紧密,这从大臣们对刘邦废太子的强烈反对中也可以看出。

太子虽然仁弱,但其背后是有庞大的势力支持的,而如意就势单力薄了。

另外,后来惠帝加上诸吕尚且难以制服功臣集团,更不要说如意了,功臣集团完全干得出废立之事。

刘邦因为私心要立如意,朝廷大臣如周昌强谏,叔孙通还举出以前废嫡立庶的教训刘邦依然不听,所以和刘邦讲这些大道理是行不通的。

正如张良所说:此难以口舌争也。所以张良为吕后出主意,请出商山四皓来辅佐太子,让刘邦看到,他请不到的人太子可以请到。

同时也让刘邦认清当前的形势,知难而退。当然最后还是理智战胜了感情,认为太子“羽翼已成,难动矣”。


刘邦也不再废太子。

求关注


图影观史


商山四皓,后人泛指有名望的隐士,秦末隐士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甪里四人,因避秦乱世而隐居商山,四个长者都八十多岁。曾经向汉高祖刘邦讽谏不可废去太子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



刘邦是个亭长出身的,好不容易在秦末乱世崛起,后来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帮助下,打败西楚霸王项羽。得以登基为帝王,他到后期,钟爱戚夫人,戚夫人常对邦日夜涕泣,要让刘邦下定决心废黜吕后之子刘盈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刘邦磨不过枕边人,慢慢动摇。但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能随便就废。



张良为吕后出主意,请出商山四皓来辅佐太子,让刘邦看到,他请不到的人太子可以请到。同时也让刘邦认清当前的形势,知难而退。当然最后还是理智战胜了感情,认为太子“羽翼已成,难动矣”。刘邦也不再废太子。


小悟悟


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就让刘邦这位马上开国之君放弃废太子主张。各位请想一想,商山四皓为什么这么有名,他们不是隐居了吗?他们怎么能让皇帝、太子、各级文武大臣都知道他们。最可能的是他们徒子徒孙宣传。宣传的让朝野皆知他们的贤名。在西汉时,无纸张,只有竹简。受教育的只能是富贵之家。商山四皓这四只老狐狸待价而沽出山辅佐太子,代表其背后势力站在太子身后。这些人是治天下之人,所以刘邦才会认定太子羽翼已丰。


烈火长阳


从当时的情况来说,无论立长立嫡,吕后之子刘盈都是第一人选。刘邦以个人喜爱想立戚夫人之子如意为太子,但当时的环境不允许。首先,太子的外家势力太大,就是吕后一族,包括吕后妹夫樊哙都是久厉战阵百战余生之人而且手上握有军队,一旦得不得军队的支持后果是很严重的。其次,太子党有大臣支持,吕后把张良拉过来了出计请来四皓,为太子树立了贤明的形象,天下文人以儒家思想忠君爱国的人无不悦服。这一招最厉害,等于废太子就是和天下作对,这个刘邦还是要掂量一下的。


枫落吴江


因为商山四皓是假的商山四皓,反映出来的不是太子仁爱慈惠得士人之归心而是吕氏集团和功臣集团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对抗刘邦任性尝试的同盟,作为成熟政治家的刘邦不得不知难而退。

商山四皓在表面是德高望重的士林标杆,是刘邦求之不得的人物,却不期然成为刘盈(惠帝)的私人顾问,让刘邦不得不服,但是,从刘邦询问他们是谁来看,其实刘邦并不认识所谓商山四皓是谁,换言之,出现任何四个须发皆白、牛逼哄哄的老人家,刘邦都只能按照他们的自我陈述,认可他们就是商山四皓。

刘盈(惠帝)的羽翼已成,主要就如前述表现为吕雉、吕释之(建成侯,吕雉的兄长)、张良等人因为种种原因都站在同一立场,并非常戏精地推出了具有充分象征性的所谓士林领袖,传递给刘邦一个信息:

你丫如果要宠妾灭妻,废长立幼,这无疑是违背我们整个集团包括你自己利益的行为,想也不要想。

从技术上,刘邦当然可以揭露商山四皓是假的,吕雉、子房都是在忽悠,但是这种撕破脸从本质上无以善其后,既违背吕氏及功臣集团等代表的原始合伙人的利益,也影响大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从根本上也违背刘邦自己的利益。


这时候,再美丽再受宠爱的戚夫人,再宠溺再偏爱的幼子刘如意,当然不妨牺牲掉。

就是这么一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