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30歲主管,被裁竟再無工作:中年人被迫轉型,該怎樣“活下去”?

寫在前面的話:

從近幾年的經濟趨勢來看,“行業下滑”早已不是什麼新聞,在一部分傳統經濟下滑的同時,新的行業在不斷指數型的崛起。

新經濟和舊經濟正在展開異常激烈的大變革,正應了劉慈欣《三體》裡那句話:

30歲主管,被裁竟再無工作:中年人被迫轉型,該怎樣“活下去”?


“消滅你,與你無關”。

迴歸到個體,從近幾年的來訪者來看,除了北上廣一線城市的職場人士席捲進這場變革以外,很多二三四線城市的白領正在被這股浪潮侵襲,漸漸覺醒。

時代在不斷迭代發展,企業需要不斷調整未來的戰略方向,迎接未來的變革,個體也漸漸像一個企業一樣,找準自己的戰略方向,精細化經營,才可以在當下變革中立於不敗之地。

正如最近的來訪者vivi最近遭遇的一樣(由本人同意,做過文學藝術加工,名字為化名,希望對你有所啟發),她無奈的提到:“工作8年的我,感覺沒什麼特別的能力,轉型該怎麼改變?”

01 從業八年,優秀的客服主管竟無工可打

和你說下vivi的真實故事:

諮詢者vivi(化名)藉助來上海旅遊的契機,找到我諮詢,希望幫助她梳理下未來的職業方向。

我翻閱了她的履歷,vivi,30歲,8年前畢業於南方一所管理類院校,目前在一家民企集團就職客服主管,工作8年來穩重踏實,深受領導信任。

然而近半年以來,由於AI的引進,為了增加標準化,客服部正在漸漸被AI機器所改變,原有的客服部只需要操作員就可以完成,客服部包括她陷進了轉進銷售部的窘境。

她瞬間發覺世界一切都變了,她沒有想到的是自己也置身其中,回頭反觀自己的職業,她發現自己除了客服,其他什麼也不會。

02 無工可打的深層次根源

30歲主管,被裁竟再無工作:中年人被迫轉型,該怎樣“活下去”?


1、管理角度:企業生存愈發艱難,管理成本節節攀升,人才在不斷升級

2017-當下,很多傳統企業面臨行業的衝擊,與此同時,人力成本和企業租金的節節攀升,不得不逃離市中心以及被迫升級。

我們思考下,一個企業為了擺脫繁冗複雜低效的組織結構,在升級的同時,除了走向更加輕型的組織架構,還會怎樣做更加優化的配置呢?

那這就是人才升級,企業變革期必然存在換血,會增加給企業帶來更大經濟效應,同時具有高稀缺性,複合型的人才,我總結了下,大概會增加的人才會分為四類:

1).管理型人才:企業變革期,需要有獨一無二的管理理念,帶動高效的士氣。

2).創新型人才:企業在變革過程中,需要創新思維的人才,可以避免被時代淘汰

3).營銷型人才:營銷是企業發展的永恆命脈,決定企業的未來生命。

4).技術型人才:稀缺型技術是企業變革的血肉,增強企業的綜合實力。

相反,換血的人在企業變革中往往是低價值型人才,在生存為艱的時候,即使再忠誠,從企業大局考慮,企業決策者也會不得不狠心捨棄。

2、經濟學角度:你的邊際效應是遞增還是遞減呢?

對於很多職業來說,你有思考過,你的職業價值是隨著時間遞增還是遞減呢?

打個比方,就今天的vivi,她的職位是客服主管,她十年後的價值會隨著時間的增加效應漸漸遞減,因為這份職業包括售後支持等職位,隨著體力的消耗,敏銳度的下降,更年輕的客服會漸漸超越你,所以職業是貶值的。

那我們聊一聊哪些邊際效應是屬於遞增的呢?打個比方:管理層,核心技術員或者專業領域的人才,他們的工作具有挑戰性,隨著年齡的增長,有的會走職業經理或者創業路線,有的會成為某個領域的專業能士,會隨著經驗增加,直線上升,是沒有上限的,也就是我們所向往的“越老越吃香”的職業。

所以只有效應遞增的職業,才是我們需要去追逐和實現的。

那麼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該怎樣避免時代的淘汰呢?

03 新的職業環境下的三點高效建議

30歲主管,被裁竟再無工作:中年人被迫轉型,該怎樣“活下去”?


1、針對性在擅長的領域去迭代和成長,避免學習焦慮

從過往的職業案例來看,不少人在遇到轉型的時候,第一反映往往是學習,學習了很多知識,可是反而卻越來越迷茫。

問題是:“你是否針對性的系統學習”

我們當下已經走進了碎片化的學習時代,你可以毫不費力的點擊你所需要學習的領域,可是你有沒有發現:“學習越多,越焦慮。”

改變這種現狀的方法是嘗試從以下幾點去著手:

1)你知道你所擅長的領域嗎?

2)你是否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

3)你有沒想過,你到底想要達到怎樣的學習效果呢?

從上述三點中,慢慢學習聚焦和專注,才能提升自己的內在價值。

2、培養高效的洞察力,提升自身核心技能

雅克斯·羅池博士曾經說過:”洞察力是專屬於人類的精確入薇的望遠鏡,因為它是一種心靈的能力,憑藉它可以從長遠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認清困難,審時度勢,把握機遇”

從vivi的案例來看,有一定的共性,從過往案例來看,有以下幾點:

1)對外界的世界漠不關心:她們一旦進入一家企業,就抱著安枕無憂的狀態,對外界的動態不願意去關心,只關注自己當下的一畝三分地。

2)沒有愛好:有一部分是家庭環境影響,只重視學業,導致了一些愛好的夭折,有的是完全沒有自己的興趣,但是興趣恰恰是我們完全無功利心的自我探索,打開看見自己的一扇窗。

所以我建議她慢慢拋棄過往溫水煮青蛙的狀態,一方面瞭解市場未來的需求,培養對未來商業的的洞察力,同時打磨自己的內功,嫁接未來的市場需求,尋找契合點。

3、增強多元化的跨界力,為未來增值

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芒格,一直推崇跨界思維,盛讚其為“普世智慧”。他將跨界思維譽為“錘子”,而將創新研究比作“釘子”,認為“對於一個拿著錘子的人來說,所有的問題看起來像一個釘子”,形象地詮釋了“大”與“小”的辯證。

迴歸到我們普通人,在我看來,跨界最難跨越的不是技能之界,而是觀念之界。

從vivi的案例來看,在近8年的生涯裡,她以為一份工作就是安穩的一輩子,也喪失了不斷去跨界學習的能力。

我鼓勵她結合自身的職業定位以外,多去接觸當下互聯網各領域的優秀人才,去參加行業的交流會,拓展自己的思維,跨界的去補足自己的短板。

後記:生在職場,最艱難的往往不是定位,而是如果你沒有走出固化的思維陷進,以及喪失耐以生存的核心技能,最終的結局只有你被無情的替代,唯有提前備好糧草,才可實現職場逆襲。


作者簡介:趙默,前500強公司十年HRD,資深職業瓶頸導師,職場作家,NLP執行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用文字和聲音的力量幫助職場人士突破自我設限,找回自我,尋找職業新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