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 在竹艺村,找回一抹乡愁——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三)

在竹艺村,找回一抹乡愁——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三)

编者按:川西林盘是天府文化、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和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的鲜活载体,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如何实施保护修复竹艺村这个川西林盘?崇州坚持以乡村振兴为统揽,尊重自然生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坚持“非遗文化+文创基地+乡村旅游”的文创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引进新人才、对接大项目、融入大市场,让其散发出浓浓的“竹气质、天府味、国际范”,成为全域旅游的靓丽名片、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

“老谢,闺女熊猫看过了,老婆吃资格的火锅的愿望也满足了。后天回山西,明天老婆带娃娃见闺蜜,我们两个找个地方喝个茶吧。”8月17日晚,在玉林一家网红火锅店内,山西游客老王一边夹着一块巴掌大的牛肚在牛油锅里来回涮,一边邀约着朋友老谢。“要喝茶嗦,这个简单,明天带你去个地方,保证巴适。”

第二天一大早,车到竹艺村口还没停稳,老王就觉得来对了:“背后是青山,面前是稻田,所谓‘前有出路,后有靠山’,这就是传说中的宝地得嘛。”“哥老倌,看不出来,你还懂得起哦。这座山叫无根山,传说当年,全真派的张三丰从武当山入川,就是在这里修炼长生不老之术。据说他还在这里写了一首诗:‘无根树,花正幽,贪恋荣华谁肯休?浮生事,苦海舟,荡去飘来不自由。无边无岸难泊系,常在鱼龙险处游。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还没踏入村子,老王就被老谢摆的玄龙门阵给镇住了:“耶,确实是一块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得嘛。”

沿着竹林掩映的步道,两人走过三径书院、遵生小院和来去酒馆,这些典型的川西农家小院让老王眼前一亮。“青砖碧瓦、茂林修竹,我们老家的乔家大院,虽豪气十足,但显然没有她们的灵气和秀气。”进村不到五分钟,老王就成了竹艺村的“脑残粉”。

“一片片竹子,怎么就编成了这么些既美观又实用的东西?”在刚建成开放不久的竹编博物馆里,老王惊叹于这里每一件作品的独具匠心。

在竹艺村,找回一抹乡愁——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三)

在竹艺村,找回一抹乡愁——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三)

从竹编博物馆出来,两人返回遵生小院,点了一杯盖碗茶在院子里坐下。小院的主人热情又健谈,一边送上茶水小吃,一边讲起了 “遵生”二字的来源和寓意。这让老王觉得“还是成都人懂生活、会生活。”一顿简单的养生午餐后,两人就在村子里兜兜转转,溜达着去了国际工作营、第五空间、青年旅社和“竹里”。老王在朋友圈里刷起了屏,还不停地为老婆错过这么有意思的地方感到遗憾。 “就是啊,如果嫂子带着你家姑娘一起来,娃娃肯定在‘丁知竹’工坊走不动路。”

在竹艺村,找回一抹乡愁——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三)

在竹艺村,找回一抹乡愁——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三)

在竹艺村,找回一抹乡愁——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三)

在游客的围观下,竹编大师丁志云,正在编织女儿丁春梅设计的一件新作品。而丁春梅则在一旁为小朋友们上一堂有趣的创意竹编DIY课。

在见证了小朋友们的DIY创作后,老王激动地说,“最快国庆,最迟明年这个时候,我一定要带闺女来这里亲手做一个耍。”

其实,被竹艺村瞬间圈粉的,又何止山西游客老王一个哦。竹艺村名誉村长张永超介绍,而今竹艺村已小有名气,许多游客纷至沓来,从春节到现在,竹艺村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看青山耸翠,观田野烂漫,听鸟语蝉鸣,抚林间清风,现在的竹艺村,成了都市人感受川西林盘氛围、享受田园生活、找回乡愁的理想场所。

在竹艺村,找回一抹乡愁——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三)

竹艺村的凄惨前世

然而一年前,竹艺村还不为大家熟知。在每一个火热的油菜花旅游季,尽管眼皮底下的重庆路经常被游客堵得水泄不通,但就是没人踏足这里。即使偶有误入,也会因遍地垃圾和随时飘来的各种畜禽粪便味而匆匆掩鼻离去。

跟多数山村一样,这里也曾经受着人口严重外流带来的剧痛:虽有户籍人口295人,但常住人口却不足百人。人走了,房空了,这个村子离自然死亡,似乎只是一步之遥。

竹艺村的华丽新生

一个人口空心化、产业空心化的村子,如今活过来了,并成为成都新晋的“网红”旅游目的地。这华丽的蜕变和村民房前屋后的竹子密不可分。

“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户户编花兜。”

自古以来,道明人依竹而居,依竹而器,竹编不仅仅进入了道明人的生活,更融入了他们的血液。据竹编大师丁志云介绍,传统的道明竹编共有15个大类、500多个花色品种,生产生活,一应俱全。

但上世纪90年代,受匠人流失和市场萎缩的影响,道明竹编一度没落。2013年,中央美院的专家教授应当地政府邀请,在实地考察后,首次提出将黄龙村靠近公路的九、十、十三组,规划为一个竹艺聚集区,并冠以“道明竹艺村”,打造“文创旅游的创新创意示范区”。

而“竹艺村”这个概念的提出,不仅为道明竹编留住了根,也为这个村子还了魂。

……

以设计为媒介,以文创为特色,让竹编产品的价值得到大幅提升:

竹子+陶瓷=雅致的茶具;

竹子+时尚品牌=别具一格的女士包袋;

2014年,道明竹编入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4年,丁志云丁春梅父女创立“丁知竹”,尝试品牌化运作。

2014年,90后竹编传承人杨隆梅率先成立竹编专业合作社,开启道明竹编企业化管理和产业化运作。

2016年,杨隆梅创建“蜀缘竹艺”推广品台。

在竹艺村,找回一抹乡愁——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三)

在竹艺村,找回一抹乡愁——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三)

图:90后竹编传承人杨隆梅在创作

在竹艺村,找回一抹乡愁——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三)

在竹艺村,找回一抹乡愁——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三)

……

经过一系列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操作,道明竹编逐步恢复元气。数据显示,2017年,道明竹编的年产值达到2500万元,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丁师傅透露,仅仅2017年,他一家人靠竹编收入就突破了两百万。

现在的竹艺村,不仅仅是竹编艺人设计、创作、展示和交流基地,还成为了热门旅游目的地。竹艺村第一书记方科曾坦言:“如果没有‘道明竹编’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元素注入,咱们竹艺村就与普通农家乐没有区别”。

而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尤其是成都市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计划的出台,则为竹艺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对专家学者而言,“林盘不仅是川西农耕文化的载体,更是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同时扮演着维护成都平原生态环境的重要角色。”而对老百姓来说,“林盘是每个人的家,是童年的记忆和悠悠的乡愁。”

竹艺村从2016年起推进“改厨”、“改厕”和“理水”三大工程,邀请国内顶尖规划设计团队梳理林盘生态肌理,从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和功能复合性等方面进行挖掘打造,力争实现“推窗见田、开门见绿”的目标。

总体规划有了,美好的蓝图画了,但摆在竹艺村人面前还有三道难题等待解答:钱从哪里来?事情谁来做?又该如何做?

四川中瑞锦业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应势入场,不仅带来了雄厚的资金和管理团队,更重要的是通过“新村民”招募,将著名诗人马嘶、传统文化爱好者冯玮等人吸引加入林盘的整治和改造。

每一所民房的改造,每一处景观的打造,每一个新业态和新消费场景的植入,都依托了原有的山形地势和整个林盘原来的风貌。

经过近3个月的精心改造,今年4月,占地约800平方米的三径书院呈现在大家面前:

在竹艺村,找回一抹乡愁——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三)

竹木掩映下的小院,宁静又安祥;镂空的青砖围墙,古朴而雅致……这里不仅是诗人马嘶的“半是书院,半是田园”的精神家园,也是他和朋友们的创作基地。

在竹艺村,找回一抹乡愁——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三)

在竹艺村,找回一抹乡愁——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三)

三径书院举办各种公益活动

而遵生小院,不仅帮主人冯玮实现了 “一家人、一个院子、一只狗、三分菜地”的田园生活梦想,更成为她倡导新生活美学的舞台。冯玮的理想,就是在这里为客人提供既体现天然旨趣又蕴含传统文化的菜肴和生活方式。因为特色和创意,冯玮笑称“收入比普通农家乐好不少”。

在竹艺村,找回一抹乡愁——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三)

冯玮 新生活美学的倡导者

而“竹里”,更跟它的外形“∞”所代表的的寓意一样,在功能上展示了无限的可能性:观光、休闲、美食体验、会务、主题艺术秀场……

在竹艺村,找回一抹乡愁——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三)

依靠川西林盘和非遗竹编的独特魅力,竹艺村散发出浓浓的“竹气质、国际范、天府味”。未来,随着“竹里”二期禅院食坊、轻奢酒店和高品质民宿“一舍”等一批新消费场景的打造,竹艺村将得到越来越多的游客认同和喜爱。而日益延伸和完善的天府绿道,以及以重庆路为代表的快捷交通网络,正快速助推竹艺村与凡朴农场、桤木河湿地公园、建川博物馆、刘氏庄园、安仁古镇、元通古镇、街子古镇等特色旅游目的地有机融合,成为成都乡村旅游生态圈中重要的一环。

竹艺村的蜕变,是成都推动川西林盘综合整治以及乡村绿道建设的一个成功案例,是尊重自然规律,践行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是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色生态的价值体系和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趟出了一条蜀风雅韵、百村百态的差异化发展之路,是农商文旅体跨界融合发展的结果,将川西林盘打造成为一张全域旅游的靓丽名片。川西林盘是天府文化、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和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的鲜活载体,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目前,成都已全面启动新一轮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民俗、实施精品项目带动,将以“特色镇+林盘+农业园区”、“特色镇+林盘+景区”、“特色镇+林盘+产业园”三种模式,分类推进100个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利用,到2022年,全面完成1000个川西林盘整治任务,最终实现“一区一景 、一村一品 、一业一韵”的目标,为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做出有力支撑。

竹艺村的蜕变,是典型的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也是典型的乡村振兴新业态。探索新模式,建设美丽新村的同时,竹艺村还植入新元素振兴特色文化、引进新资源做强林盘产业。不仅探索出一条“非遗文化+文创基地+乡村旅游”的文创产业发展模式,更是加快引进新人才、对接大项目、融入大市场,努力把林盘打造为全域旅游的靓丽名片、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

同时,竹艺村的巨变,也是成都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发生巨变的一个小小的缩影。据媒体披露,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成都市计划实施第一批重大项目共554个,总投资达到3592.8亿元。今年3月28日,全市集中开工128个乡村振兴重大项目,涉及总投资1041.2亿元,涵盖农业高新技术、农业品牌培育、产业融合发展、特色镇+天府新林盘等多个项目门类,项目呈现投资重点突出、“西控”区域投资占比大、大项目占比多、财政投资撬动作用明显等特点。这些项目的落地实施,将为乡村振兴带去了先进的治理、管理、开发理念,为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伟大实践中注入强大的动能。

未来,乡村旅游如何持续为成都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成都市于今年5月全省乡村旅游合作社现场推进会上就道出了成都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按照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任务部署,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品质化、文创化和国际化发展,实现将成都建设为世界乡村旅游目的地。”

首席撰稿 谢无量

美图设计 张 杰

编 辑 陈赵蕊

统 筹 陈潇晓

指 导 庞饶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