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雍正王朝》老十七为什么敢在康熙驾崩时为四哥仗义执言?

言其故


在雍正的“夺嫡之夜”,十七阿哥胤礼不仅为雍正仗义执言,还与十阿哥大大出手,归根结底还是要在最后的时候选择站个队,拜个山头。

十七阿哥胤礼,并没有参与“九子夺嫡”,在这九位皇子争夺皇位的时候,十七阿哥与其他的阿哥选择了中立,并不希望将自己牵扯其中,一方面自己确实缺少夺嫡的能力和实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自保。

在康熙临终前,将所有的皇子都召集到了身边,并且当众宣布,自己将传位于四阿哥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而八爷党的几位阿哥们,为了混淆视听,挑起争端,从而趁乱借机调兵,宣称康熙准备传位给十四阿哥胤禵。而在这个时候,十七阿哥坚定的站了出来,坚持说康熙是要传位于四阿哥,并且与十阿哥展开了争吵,甚至到了大打出手的局面。为什么一向保持中立的十七阿哥,要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为以“孤臣”自居的雍正说话呢?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做打算。

一来,康熙宣布“传位于四阿哥”已经成为了既定的事实,要抓紧时间在这最后的时刻表示对于雍正的支持,也是选择站在雍正一边。

在场这么多皇子,还有张廷玉、马齐、隆科多这些康熙的重臣,都切实听到了康熙临终前的传位决定,所以可以说,雍正是康熙钦定的继位人是板上钉钉的是事情,即便是八爷党的人再怎么闹,再怎么混淆视听,也是于事无补的。

所以,之前在“九子夺嫡”中一直保持中立的胤礼用这样的方式支持雍正,同时更是在夺嫡之战的最后一刻,选择站在雍正的一边,为的就是博得雍正的信任与好感,为自己谋求自保,以及一个好的政治前途。

二来,雍正以“孤臣”自居,支持雍正可以获得更高的地位。

八爷党人多势众,关系网络复杂,并且早已在朝堂上形成了气候,其中的皇子就包括了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和十四阿哥。而雍正这面则完全不同,除了十三爷胤祥,雍正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光杆司令,无党无私,这个时候十七阿哥站在雍正一边,向雍正示好,对于将来能够在人少势单的雍正麾下,获得更多的机会以及更好的地位,这些是与同八爷党合作所必然无法获得的。

三来,按照八爷党既往的手段和做法,十七阿哥与之结怨也是极有可能的。

八爷党内部铁板一块,而对外奉行的政策又是“拉拢百官,排挤兄弟”,加上九阿哥有钱、十阿哥有势,八阿哥更是假仁假义,引得众兄弟的部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而也就导致了胤礼必然会支持雍正。

而十七阿哥胤礼不仅是在康熙的病榻前为了维护雍正而同八爷党的几位阿哥据理力争甚至大打出手,在雍正回府之后,也是连夜前往觐见,为的也是表明自己的效忠新君的忠心,为自己的政治前途做打算。


历史上的十七阿哥胤礼,在“九子夺嫡”之中是否属于“四爷党”已经无从考证,但是雍正登基后,十七阿哥胤礼确实得到了雍正的信任与器重。

在《雍正王朝》的原著小说《雍正皇帝》中,十七阿哥胤礼同十三爷一样,都是雍正的铁杆支持者,为了雍正登基不惜散尽家财做支持,并且在十三爷从从宗人府被放出来的时候,同十三爷胤祥一起前往丰台大营夺去兵权,勤王护驾,是为雍正的登基立下汗马功劳之人,因而在雍正继位后也非常感谢与重用十七阿哥胤礼。

历史上的十七阿哥胤礼,由于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他在“九子夺嫡”中是否站在雍正的一边,如同十三爷一样支持、辅佐雍正夺嫡,但是在雍正登基后,十七阿哥胤礼可以说是除了十三爷胤祥之外,雍正最为信任和器重的兄弟之一。

雍正刚一即位就册封其为果郡王,并在雍正六年(1729年)被晋封为果亲王。在雍正八年(1730年),怡亲王胤祥去世后,胤礼和雍正的另外一位弟弟,十六阿哥庄亲王胤禄成为雍正最为信任,也是最为倚仗和器重的兄弟。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去世前,胤礼被雍正委以顾命重任,成为雍正的“托孤之臣”。乾隆皇帝登基后,胤礼总理事务,并且获得乾隆的不断封赏和极高礼仪待遇。乾隆三年(1738年)胤礼去世,乾隆将雍正皇帝第六子弘曕过继给胤礼,袭承果亲王爵位。

胤礼不断受封并且得以善终,在雍正的兄弟当中确实难得,也足可见雍正父子对其的信任与器重。


雍亲王府


这个老十七就是历史上的果郡王允礼,出场不过两分钟,但是透露的信息量却十分强大。

康熙驾崩的当晚,在场的皇子老三老四老八老九老十老十七,还有一个小皇子之外,在没有其他的皇子。康熙微弱的声音也许真的就只有跪在最跟前的人听清楚了,一个是胤禛,还有一个是最小的那个皇子,其他的人听清楚没有,实在难以判断。老九老十自然最不愿意听见传位老四的声音,所以发出疑问甚至叫嚣很正常。最小的皇子估计是真听清楚了,因为童言无忌,他还没有参与夺嫡的心智和能力。

想来老十七也是十几岁的人了,虽然没有力量参与夺嫡,但是起码的政治意向应该有了。这回,到底是押宝还是看热闹,在老十七那里,就是智慧的考验。

我们首先来看看老十七允礼的出身和背景。

老十七允礼,康熙三十六年出生,母亲纯裕勤妃是汉人,姓陈,是一个二等侍卫的女儿,康熙三十三年入宫,为宫女。所以,老十七的出身和现场的其他皇子相比,并不高贵,但是,康熙三十几个皇子,为什么偏偏出身并不高贵的老十七出现在现场呢?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史载允礼因为出身皇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满汉文化教育,善于书法诗词,早年纵情山水,没有参与夺嫡之争,聪明持重。自康熙四十四年起,九岁的允礼就跟随康熙随驾巡幸,可以看得出,康熙十分喜欢这位汉族妃子的孩子。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允礼才会出现在康熙驾崩的现场。

从九岁开始常随驾巡幸,时常伴随康熙左右,虽然没有夺嫡之心,但是耳濡目染,这么聪明的一个人,对于康熙的心思和想法,我想也该十分了解。

我们再来看看老四胤禛的背景。在《雍正王朝》里面,胤禛是一个孤臣,但是是不是真的孤臣却难说,但是冷面王的称呼确实事实,在收买人心方面,确实赶不上老八集团。但是,胤禛的实力却并不见得很孱弱。

一是核心参谋集团,是邬思道这样的高手。二是老十三,一文一武,相得益彰。更为重要的是,康熙这位幕后推手,早已做好了安排。如果还要深究,那么我们看看老四胤禛的成长轨迹就知道了。

老四虽然是德妃的儿子,但是按照清廷的规矩,德妃当时还不是嫔妃,生下的儿子不能由自己抚养,只能交给其他已经上了嫔妃级别以上的人抚养。而老四胤禛是交给了康熙皇帝的皇后孝懿仁皇后抚养,孝懿仁皇后是佟国维的女儿,是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亲侄女,所以,佟国维到底是向着谁的,只要知道这个背景,基本上就有所判断。

老四的这个强大背景,老十七是清楚不过了,加之他常常在康熙的左右,康熙想要立谁为继承人,不是十分知道,起码也有八分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聪慧持重的老十七为了将来的荣华富贵着想是很正常的。

所以,老十七这会儿也并不是押宝,而是进一步确定了康熙就是要传位于老四胤禛。此时,为老四仗义执言,合理而正确。所谓老十七早就是老四胤禛一党,实在没有什么依据。

老十三出来包围畅春园勤王护驾后,雍正回到府邸,为什么独独老十七能够跑出来,大家自可畅想。


青灯问史


首先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十七阿哥到底是什么人,他叫做爱新觉罗允礼,是康熙的第十七个活着的儿子。康熙一生有三十四个活着的儿子,所以允礼不算年长,也不算年幼,刚刚好的岁数。这么一个小皇子,其实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受到康熙喜爱的,因为他没有任何非分之想,他只想着寄情山水,做一个闲散的王爷。而康熙身边其他成年的儿子,个个都想做皇帝,所以康熙就比较喜欢允礼了。



那么允礼为什么要在康熙驾崩前支持雍正呢?我看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允礼原本就是雍正的人。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点,当时十三阿哥已经被抓了起来,雍正身边并没有兵源可以调动。这个时候允礼出马了,他把自己家的所有财产都散掉了,就是为了去贿赂那些曾经跟过十三阿哥,现在却举棋不定的人。这些钱加上他皇子的身份,还是派上了很大用场,等到十三阿哥出来以后,立刻就夺取了军权,控制了京城周围的大营。



第二,允礼在康熙跟前早就听到过风声。

这是一件没有任何人提过的事情,作为康熙非常喜爱的小皇子,允礼时常会出没康熙身边。这是其他皇子所做不到的事情,时间长了,康熙的心思允礼自然能够从他的字里行间里揣摩出来。没有人可以把一个秘密藏一辈子,甚至藏一年都不可能

所以允礼一定是听到了风声,所以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跟雍正站在了一个队伍当中。但是他不能说出来,如果说出来,那他将两面不是人,因为他了解自己的四哥,是个铁面无私的人,而康熙更不可能想要他说出来。

第三,允礼可能是在赌。

这就比较危险了,因为前两种可能至少他们是有安排的,但是这种可能的出现,表示着允礼此前跟雍正压根就没有瓜葛。这一次听到了康熙这么一说,他心里似乎咯噔了一声,必须要去赌一把才行。这是最好的机会,既然康熙都说传位给雍正了,那绝对没有对后事的安排,

毕竟康熙身边的张廷玉和马齐都不是吃素的。所以后来他赌赢了,得到了雍正的赏识,被封为果郡王。

其实写下这篇回答的时候,我也在赌,我觉得大家一定会给我一个赞或者关注一下江湖小晓生的。这才是果郡王允礼为什么要支持雍正的真正原因!


江湖小晓生


咱不说历史,不说原著小说,说电视剧。

果郡王允礼,(对了,说《雍正王朝》不说《甄嬛传》),在电视剧里就出现了一次半。

在康熙临终留遗言的时候,他说:“你们听着,朕传位于……传位于四阿哥……”然后就断气了。八阿哥立刻冲上去,说:“皇阿玛,您刚才说传位给谁,我们都没听见。您再说一遍!”

八阿哥事前毫无准备,他算反应够快,想要推翻康熙的临终遗言。但是这个时候比较难了,因为四阿哥被召进入单独奏对了很长时间,大家很容易看明白。

争执以后,十阿哥喊:“谁听清楚了?”第一个回答的是康熙跟前那个孩子,不知道排行第几的小阿哥,他说:“我听清了,是传位四阿哥。”

十七阿哥允礼跟着抢说:“我也听清了,是四阿哥。”

那个孩子可能就是没搞清出,以为哥哥们真的没听清楚。允礼明显是在下注。

记得佟国维教导隆科多的话吗?“谁拉你你都别答应。等皇上拉你,你就把宝全压上去。只有皇上认定的人员,才是实打实的继位人。”这是中庸的投资策略,不要大赢,但要把输的机会降到最低。他的逻辑基础是,谁也斗不过皇上。

他们这些人跟着康熙很多年了,眼瞅着一个一个权倾朝野的大臣被康熙玩弄于股掌之间,没有一个人都得过康熙,想跟他斗的人都把命搭上了。他认定的继位人你不承认,就是跟他斗,就算他死了,你还是白给!

允礼显然深识此道,现在八阿哥闹,对他正是机会,赶紧把宝压上去,晚了就来不及了!

允礼说完以后,八爷党陷于被动。九阿哥急中生智,说:“是有个四字,但是是十四阿哥,不是四阿哥!”这句话非常高明,因为四和十四确实很接近,而且十四阿哥没在,康熙是让四阿哥接位还是让四阿哥监国迎接十四阿哥回京,这个都是说的通的。

这时候允礼反正也没退路了,就跟九阿哥十阿哥干了起来。他有一个信念,相信老爹,不会让他孤军奋战的!

果不其然,八爷党的反击在康熙秘设的防线面前土崩瓦解。允礼这一把压对了!

然后,雍正回归潜邸,允礼第二次登场。他居然追到雍亲王府了!

当时除了雍正,所有的阿哥都在康熙跟前守灵,十三阿哥带兵围住,不让他们出来。允礼怎么出来的?只能是十三阿哥放他出来的。在十三阿哥眼里,允礼已经是可以信赖的自己人了!

看他前一票压的多漂亮!胡了一大把。

他跑来找雍正干嘛?找活呗!万一雍正这除了十三阿哥还缺人手呢?因为四阿哥以孤臣自居,没人可用,允礼完全有可能再捞一把大的。

结果不凑巧,没捞着。四哥没见他,这次没露脸,只算出场半次。后来允礼只混了个郡王,没捞着亲王当。🐷🐷🐷



名利不如闲86380201


就《雍正王朝》剧中设定而言,老十七胤礼的仗义执言,才是最明知的选择。



在此之前,隆科多对于是支持四爷还是八爷的立场上举棋不定,于是走去求教佟国维。结果,老佟是这样对他说的:“谁拉你你都别答应。等皇上拉你,你就把宝全压上去。只有皇上认定的人员,才是实打实的继位人。”



意思很明白,只要是康熙指定的继位人,把宝都往里压,最保险。所以,隆科多听了老佟的话,最终成功等来康熙的旨意,辅助老四。

而康熙驾崩前那幕,态势比隆科多那时可是要明确多了。因为,康熙是当面说出了传位于雍正的话,明确了四爷继位的合法性。



再说,历史上的老十七胤礼生于康熙三十八年,那时的他早已成年。而且,老十七是汉妃所生,皇位本就与他无缘,因此从来不参与夺位,深谙隐忍之道。加上自幼陪伴在康熙身旁,对自己父皇的手段和安排,我想老十七可是清楚得很。既然,父皇临终前指定了是四爷,想必定有安排。因此,老十七深知这时八爷党也无法撼动四爷了……

作为与四爷和八爷两派都没有政治矛盾的老十七,此刻顺着自己那位小皇弟的话,仗义执言,维护雍正。这样一个顺水人情,无疑是最稳妥的。



但老九老十不同,他们两人是老八的铁杆,是八爷党的干将。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他们都深知雍正即位,自己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所以,即便听清楚了,他们也会否认,并孤注一掷的继续支持八爷夺位。所以,他们那时所言,其实就是“死鸡撑饭盖”!


这些历史要读


《雍正王朝》中,十七阿哥一直都在暗处,只在关键的传位之夜有过“存在感”。当时,胤禩等人与胤禛闹得不可开交,而十七阿哥旗帜鲜明地站出来,力挺四爷。那种关键时刻,他为何敢仗义执言?

人生最大的风险就是不敢冒险,有时候冒风险是必要的,万一赢了呢?

如果将“九子夺嫡”比作一场赌局,最后关头再不摊牌就彻底输了。不管哪一方取胜,都会论功行赏,而不是本阵营的人都会被排挤。只要摊牌了,胜利者的收益就会无限放大,失败者就会一无所有,那不如直接“梭哈”,玩一把大的。

人生面对的机会都是有限的,而且稍纵即逝。决定人生命运的,往往就是关键时刻对机会的把握。在剧中,十七阿哥始终都未得到康熙的重用,他想翻身,要有所作为,就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君王。传位之夜,是他表现的最佳机会,只要把握住了,后面的加官进爵、荣华富贵自然不在话下。

历史证明,十七阿哥在关键时刻的仗义执言是正确的,雍正登基后给了他很大的施展空间,并以亲王的爵位作为酬谢。当然,十七阿哥如果没有关键时刻的选边站队,想得到雍正的信任,就会难于上青天。

四阿哥的合法性是最强的,要出师有名,就要跟着正统的节奏

康熙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传位于四阿哥”。这句话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四阿哥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其他人的“觊觎”属于篡位。

当时,连小孩子都听到康熙遗言,而八爷等人却佯装不知,无非是不甘心失败,想浑水摸鱼,企图扭转乾坤。

对于十七阿哥而言,站队四爷就是秉承先帝遗愿,其实风险并不是很大。因为康熙既然决定传位给四爷,就一定会提前做好布局,以此保证皇位传承的顺利。十七阿哥身为皇子,不太可能连这一点也想不到。

在众皇子见康熙之前,只有四爷待在康熙身边。他们聊了什么,十七阿哥是不知道的,但他可以肯定,四爷掌握信息更多。在局势晦暗不明的时候,信息资源就是优势,谁掌握的信息多谁的胜算大。

八爷等人,表面看很团结,实际上内部连协调一致都没有做到,先是说没有传位哪一位阿哥,然后又一口咬定传位十四阿哥。

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说法,已经暴露团队的管理混乱,增加了失败的可能。八爷失败的概率越大,四爷成功的概率就越高,那十七阿哥的腰杆就越直、力度也越大、旗帜也越鲜明。

帮领导干十件好事,不如关键时刻几句支持的话

不管是历史上还是《雍正王朝》里面,在康熙晚年的“夺嫡之争”中,十七阿哥都是四爷阵营的干将。

眼看清室倾颓,八爷、九爷、十爷“奸臣窃命”,胤祉作壁上观。四爷暂时处于弱势,可谓“主上蒙尘”,这时十七阿哥仗义执言就会如同“及时雨”“雪中送炭”,比平时表忠心、输诚的含金量高出千百倍。

雍正的夺嫡以及事后的清场行动,十七阿哥都是参与者。两人合作的密切度、深度与广度决定了,双方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十七阿哥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不管是在江湖还是庙堂,变节是很容易让人看不起的,而忠义之士更容易受到赞赏。所以,十七阿哥既然很早就上了胤禛的船,换乘的风险只会更大。退一步讲,即使十七阿哥搭乘“胤禛号”这条船沉了,他也不失为一条忠义汉子。


秋媚读史


因为到关键时刻了,是老四,还是老八,必须要站队了。

那么,为什么胤礼敢于在形势如此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就站队胤禛呢?



第一,胤礼明白,做就要做雪中送炭的人。不同于老三胤祉一直不吭声,静观其变,胤礼打康熙一咽气就坚定站在了老四胤禛一边。这样一旦新皇帝登基,胤礼就拿了个头功。



第二,康熙已经在死前明确说要传位给四阿哥胤禛。如果说康熙临死前没有指明皇位继承的人选,那还可以再审时度势一番。但康熙已经明确要将皇位传给胤禛了,胤礼深知自己的父皇康熙的帝王心术,他应该早已对自己的身后事做出了周密部署,所以面对胤禩、胤禟等人企图混淆视听,混水摸鱼的行为,他决定相信康熙,坚定地站在四哥胤禛身边。



正如佟国维对隆科多所说的:“谁找你你都不要答应,等皇上找你,你就把宝全压上去。只有皇上认定的人,才是实打实的继位人。”

胤礼的选择,可谓与老狐狸佟国维不谋而合。


达摩说


这个题目问的是有问题的!

康熙帝驾崩前,老十七胤礼并不在他身边,他去西山大营接管军队去了。

这个替四哥仗义执言的其实是十六阿哥胤禄!

要解释清楚他的所作所为,我们必须从头说起:

一、

看《雍正王朝》,尤其是康熙帝驾崩当晚,仿佛一切尘埃落定,花落老四胤禛家,实际上剧中还有一些容易让我们忽略的阿哥,其实他们的内心一样的激情澎湃。

先来说说这一段的剧情,同时看一下各方的势力情况:

康熙帝自己已经预料到了自己大限已至,所以急于安排后事,先是把九门提督隆科多叫到身边。先是掏出一封圣旨,宣布隆科多有罪,跟老八胤禩勾结,处以死刑。随后又掏出另一圣旨,宣布隆科多为托孤大臣,升职封公,全力辅助老四胤禛即位,京城戒严。

也就是说,在康熙帝这里,他也担心传位有变,极力拉拢隆科多,甚至把隆科多当出去的宝刀再次回赠,表明你隆科多就是大清朝的宝刀,关键时刻才能出鞘。显然,康熙帝必然已经察觉隆科多跟老八胤禩走得近,不然不会多此一举弄俩圣旨。

老八胤禩这边,则马上派出人马接管丰台大营,一旦丰台大营被接管,隆科多的部队根本无法抵抗。

老四胤禛这边,虽说提前联系过老十三胤祥的旧部,但缺乏统一指挥,无法形成战斗力。于是邬思道拿过老四胤禛的关防大印,关键时刻放出老十三胤祥,期望他能接管丰台大营部队。

看这个架势,我们就能很好的理解,其实康熙帝传位给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传给的那个人能否顺利接位?

假如隆科多临时倒戈,假如老十三胤祥没能顺利出城,也没能顺利接管丰台大营,假如老八胤禩一伙有人在前线指挥……

皇位花落谁家可就不一定了!

二、

这种情况在场的众阿哥们都清楚吗?

大家想想,康熙帝的这些儿子都是啥人啊?一个个比猴都精,一个个机关算尽,怎么可能不事先做好调查?

但其实之前的“死鹰事件”给了众人一个误导方向:

死鹰事件发生后,康熙帝是罢免了张廷玉、马齐、老四胤禛、老八胤禩的职务的。而且没有追查这件事,连老四胤禛自己都觉得康熙帝老糊涂了,自己可能跟皇位无缘了。

他这么聪明的人都认为皇位是老十四胤禵的,其他阿哥们会不会也这样认为呢?

那是肯定的!

当年康熙帝要在众阿哥里选拔一位,任大将军王,大家可是挤破头想当啊。连老四胤禛听到康熙帝的话后,都跑回家穿上戎装练习射箭,不过他实在不是带兵打仗的料,只得作罢。

老八胤禩为了获得大将军王这个位置,不惜给老十四胤禵灌输忠于自己的思想。只要没人举荐老十四胤禵,那么大将军王就很可能落到自己的手里。

更重要的是什么?是因为大家都认为,谁获得大将军王这个职务,谁就是未来的皇上!

这也导致雍正帝即位好久了,老十四胤禵仍然认为皇位是自己的,是老四胤禛篡了他的位。

当晚,康熙帝说出,传位给四阿哥之后,老十胤䄉立马提出质疑,根本没听清,老九胤禟马上跟上,康熙帝说的是传位给十四阿哥。

三、

在当时情况下,老十四胤禵又刚刚打了胜仗,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禩的职务又被撤了,康熙帝收到老十四胤禵送的“死鹰”也没有追查,

所以,他们这种质疑,是有一定道理的,反正康熙帝已经咽气了,只要传位诏书上出点问题,那么皇位是谁的,并不可知。

那么老九胤禟和老十胤䄉为什么有底气质疑康熙帝的话呢?

康熙帝已经明确说了传位给四阿哥胤禛,那么传位诏书上必然也是传给老四胤禛,他们这样做毫无意义,甚至会招致杀身之祸,这是为何?

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隆科多已经被老八胤禩收买,还记得后来隆科多跟老八胤禩策划八王议政逼宫时,说的话吗?

他说的是,自己扶错了人,这次不能再扶错,什么意思?

就是表明,自己当初有机会扶对人,而这个机会,就是雍正帝即位当晚!

别忘了,隆科多去拿传位诏书的时候,是在张五哥拿金牌令箭去雍亲王府之前。而隆科多回来的时间,刚刚好是老十三胤祥完全控制丰台大营,并回到雍正帝身边之后。

所以,隆科多故意磨磨蹭蹭,就是等待老八胤禩跟老四胤禛的对决,最终谁能掌控丰台大营,谁才是最后的赢家。如果老八胤禩赢了,那么隆科多必然会助老十四胤禵上位,至于老十四胤禵能不能活着从西北回来,那是后话。

在这种情况下,在场的阿哥们就只剩下赌了,赌谁赢!

四、

仔细观察在场的各位,大家可是都听到了康熙帝临终时的话,但是真正站老四胤禛一边的阿哥并没有。虽说老三胤祉在传位诏书宣读后,每次都是带头下跪,实际上在等待的过程中,他是一言不发的,这才是聪明的表现。

其他阿哥基本都是老八胤禩一边,那个二十四阿哥,毕竟年龄小,说了真话,情有可原。唯独一个十六阿哥,他为什么突然反对老八胤禩一伙,甚至跟老十胤䄉对打?

首先,他比较耿直,没有参与九子夺嫡,所以对这些问题不感冒,毕竟康熙帝临终前说了传位给老四胤禛,那么他就实话实说,并没有错。

其次,他也是在赌博,眼看大家都在质疑老四胤禛,却没有一个人说话,尤其是老三胤祉,自己窝一边坐着,一声不吭,静观其变。此时谁能站出来支持老四胤禛,那么他当上了皇帝,必然会感激自己,如果说自己之前一直摇摆,没有明确站队,那么这一次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再有,老四胤禛向来以“孤臣”自居,他的身边只有一个老十三胤祥,而且现在还被关着。这个时候,自己表现的坚决支持老四胤禛,那么雍正即位后,手下本就没多少人,自己可以占个好位置。

最后,老八胤禩一伙的做法必然招致了老十六胤禄的厌恶,本身自己实力不强,入不了八爷党的法眼。而且老八胤禩一伙采取的夺嫡策略就是拉拢大臣,打击非自己阵营的兄弟,甚至连老十四胤禵都不放过,这必然招致老十六胤禄的不满。

所以,对于老十六胤禄来讲,自己实力不强,没有夺嫡的欲望,如果选边站的话。老八胤禩那边并不是理想选择,即使最后老八胤禩胜,那边人才济济,自己还是没有出头之日。反观老四胤禛这边,实力略小,急需人才,自己关键时刻选边站,只要站对,未来必然飞黄腾达。

实际上,他没有选错,雍正即位不久就封他为庄亲王,到了乾隆朝,更是干上了总理事务大臣职务,食亲王双薪。他也成功地活了七十多岁,直到乾隆三十二年才去世。

大家都看过《宰相刘罗锅》吧,那个糊涂六王爷,杨角风觉得,就是这个十六阿哥的原型。毕竟乾隆帝弘历的六弟比自己小,而六叔六岁就死了,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十六叔!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雍正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


杨角风发作


导读:在中国历史上,特别讲究站队,尤其是在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某些人的站队,能彻底改变双方的平衡局势。比如辛酉政变恭亲王站队两宫皇太后,中原大战张少帅站队蒋队长。


然而,历史上,也有一些人,本身对局势的影响无足轻重,他们站不站队,都无关大局的走势,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又不能置身事外,至少要表个态,露个脸。这就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特点,表忠心。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老十七为什么敢在康熙驾崩时为四哥仗义执言?


十七阿哥就是在表忠心而已。他的发言,他的态度,对八爷党和雍正的夺嫡,无多大影响。


先来说说当晚的事情经过


康熙驾崩的当晚,在场的皇子老三老四老八老九老十老十七,还有一个小皇子之外,在没有其他的皇子。康熙微弱的声音也许真的就只有跪在最跟前的人听清楚了,一个是胤禛,还有一个是最小的那个皇子,其他的人听清楚没有,实在难以判断。老九老十自然最不愿意听见传位老四的声音,所以发出疑问甚至叫嚣很正常。

  

在康熙临终留遗言的时候,他说:“你们听着,朕传位于……传位于四阿哥……”

然后就断气了。八阿哥立刻冲上去,说:“皇阿玛,您刚才说传位给谁,我们都没听见。您再说一遍!”

争执以后,十阿哥喊:“谁听清楚了?”

第一个回答的是康熙跟前那个孩子,不知道排行第几的小阿哥,他说:“我听清了,传位四阿哥。”

十七阿哥抢说:“我也听清了,是四阿哥。”



而在这个时候,十七阿哥坚定的站了出来,坚持说康熙是要传位于四阿哥,并且与十阿哥展开了争吵,甚至到了大打出手的局面。


为什么一向保持中立的十七阿哥,要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为以“孤臣”自居的雍正说话呢?


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做打算。

一来,康熙宣布“传位于四阿哥”已经成为了既定的事实,要抓紧时间在这最后的时刻表示对于雍正的支持,也是选择站在雍正一边。


在场这么多皇子,还有张廷玉、马齐、隆科多这些康熙的重臣,都切实听到了康熙临终前的传位决定,所以可以说,雍正是康熙钦定的继位人是板上钉钉的是事情,即便是八爷党的人再怎么闹,再怎么混淆视听,也是于事无补的。


所以,之前在“九子夺嫡”中一直保持中立的胤礼用这样的方式支持雍正,同时更是在夺嫡之战的最后一刻,选择站在雍正的一边,为的就是博得雍正的信任与好感,为自己谋求自保,以及一个好的政治前途。

二来,雍正以“孤臣”自居,支持雍正可以获得更高的地位。


八爷党人多势众,关系网络复杂,并且早已在朝堂上形成了气候,其中的皇子就包括了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和十四阿哥。而雍正这面则完全不同,除了十三爷胤祥,雍正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光杆司令,无党无私,这个时候十七阿哥站在雍正一边,向雍正示好,对于将来能够在人少势单的雍正麾下,获得更多的机会以及更好的地位,这些是同八爷党合作所必然无法获得的。

三来,按照八爷党既往的手段和做法


他敢站老四,还有另一个原因,老八整天装作待人宽厚的模样,号称八贤王,就算他站错了,老八也不会怎么报复,他知道,得罪老四,带来的报复更狠。



总结:历史上的十七阿哥胤礼,在“九子夺嫡”之中是否属于“四爷党”已经无从考证,十七阿哥胤礼,并没有参与“九子夺嫡”,在这九位皇子争夺皇位的时候,十七阿哥与其他的阿哥选择了中立,并不希望将自己牵扯其中,一方面自己确实缺少夺嫡的能力和实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自保。但是雍正登基后,十七阿哥胤礼确实得到了雍正的信任与器重。


路之意


咱们聊这个问题时,只谈电视剧小说相关的内容,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情况,我们都不得而知,在《雍正王朝》中,康熙皇帝驾崩前,十分虚弱的对床前的皇子们说:“你们都听着,传位四阿哥”,但是八阿哥,九阿哥和十阿哥却不甘心,一边喊着没听清,一边说康熙是要传位十四阿哥,就在这时,康熙最小的皇子二十四阿哥允袐,大声说道:“我听清了,是传位四阿哥!”紧接着站在一旁的十七阿哥允礼,也接话道:我也听清了,是传位给四阿哥,接着一群皇子就都为康熙皇帝到底传位给谁争论不休。

二十四阿哥允袐那时才六岁,后来雍正让他和弘历一起读书,他说听清了,应该是真的听清了传位给四阿哥,而十七阿哥这时已经二十四岁了,也见过自己的哥哥们夺嫡的残酷,正常人没有利害关系,肯定会先考虑明哲保身,但是十七阿哥却在这个时候果断的站在四阿哥一边,这就难免让我们怀疑十七阿哥是不是在雍正夺嫡时就已经站在了四阿哥雍正一边,其实从后来的历史来看,除了一直支持雍正皇帝的十三阿哥外,十七阿哥和二十四阿哥的结局都是非常不错的,我们主要就讲讲十七阿哥。

十七阿哥爱新觉罗·允礼,比雍正皇帝小了19岁,他和雍正皇帝早夭的长子爱新觉罗·弘晖是同年出生的,他的母亲也只是位嫔妃,所以允礼在皇子中的地位并不高,自然也没有实力和年长的阿哥们争夺嫡位,这种不争不夺的态度,正好是雍正皇帝所喜欢的,十七阿哥允礼从九岁起就随驾巡幸,在文人墨客中比较有人缘,是为很有才华的阿哥,但是他在康熙皇帝执政期间却始终没有得到爵位封赏,其他的皇子们被分了些要职,允礼就一直混闲差,像十四阿哥21岁封了贝子,28岁做抚远大将军,相比之下可以说十七阿哥允礼真的很不起眼。

允礼和十三阿哥允祥关系要好,所以和雍正应该有些走动的,至少雍正是比较了解他的这个弟弟的,在书中对允礼的记载是,“幼从学沈德潜,豁达识体,不参与皇权之争。且又聪明持重。”关键就是不参与皇权之争,这才是雍正登基后对自己这个弟弟礼遇有加的最主要原因,虽然允礼不参与皇权之争,但是他不可能对未来自己哪位哥哥会当皇帝毫不关心,毕竟关系到自己的前程,在电视剧中,雍正的实力似乎远不如八阿哥一党,康熙驾崩后幸好十三阿哥拿到兵权才顺利登基。

但是有实力到最后夺储的皇子,怎么可能是单枪匹马的,所以我认为可能在雍正参与多嫡之后,十七阿哥就开始押宝到了雍正这边。太子被废,大阿哥和三阿哥能力实力都远比不上四阿哥和八阿哥,八阿哥身边出众的皇子又多,十七阿哥即便站在八阿哥一边,也很难得到重视,也许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让十七阿哥站在了雍正一边,另外一种可能是,在康熙驾崩前,十七阿哥始终没有选边站,一直到了康熙说出了传位四阿哥时,十七阿哥认为大局已定,在这时才公开的支持雍正,和八阿哥等人公开叫板。不论是因为哪种原因让十七阿哥为四阿哥雍正仗义执言,十七阿哥的选择在后来都证明了这非常明智。

允礼在雍正元年就直接被封为郡王,连跳两级封王,因为办事亲力亲为,十分牢靠,雍正六年被加封和硕果亲王,并在雍正重病时,受雍正所托做为顾命大臣辅佐乾隆,但是在乾隆三年,允礼就病逝了,雍正对十七阿哥加封是因为他不参与皇权之争,在执政后重用十七阿哥,我们也可以从雍正对十七阿哥的评价中知道原因,“实心为国”,“尽心竭力”,“操守亦甚清廉”,也正是因为这样谨慎的态度才让十七阿哥得以善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