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溥仪手握百万大军,完全可以与孙中山决一死战,为何选择乖乖退位?

用户3708573353


1912年2月12日星期一,宣统帝溥仪在隆裕太后的代表下宣布退位,标志着清朝正式灭亡,而这天是溥仪(1906年2月7日)6岁生日的第5天。清朝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模仿英国的宪法——《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中的第十条有“皇帝直接统率海陆军。”的规定。溥仪可以说手握百万大军,完全可以与孙中山决一死战,为什么乖乖退位呢?难道“孤儿寡母”好欺负?皇帝不是还有真正的亲爸爸摄政王载沣吗?而且当年张之洞对载沣说重视民意,防止民变。摄政王当时就说:怕毛啊!有兵在!

当时的确有兵在,但并不是100万,而是1万多兵力!

清朝末年八旗兵有2.6万,基本是渣;绿营兵有60万,清末都变成了警察;而曾国藩的湘军被解散、左宗棠的楚军没落,李鸿章的淮军在甲午战争中凋落。清朝末年,清廷为了强军兴国,决定对这些军队进行选拔精英加上重新招募,采用西式练兵,西式装束,而建立新军。清末新军共有十四个镇、十六个混成协、禁卫军两协加上数个独立的标、营。而这十四镇中除了北洋六镇、湖北第八镇、南阳第九镇是正规军,其他的都是暂编。暂编意味着还没通过陆军部校阅考评,合格则去掉暂编。

清朝皇帝依据宪法名义上掌握军队百万,但实际上他一个兵也掌握不了,谁叫他只是个宝宝呢!前面说了,摄政王载沣说有兵在,那摄政王是不是掌控百万雄兵呢?名义上是的。但实际上摄政王掌握的军队也只有1万多精兵,也就是两个协的禁卫军。这里福垊说一下清末新军的编制。清末新军编制为军(两镇)、镇(相当于师,两协)、协(相当于旅,两标)、标(相当于团,三营)、营(四队)、队(相当于连,三哨)、哨(相当于排,三棚)、棚(相当于班)。新军最强的是北洋六镇,他的老大是袁世凯。之所以说摄政王只有一万兵力,就在于新军尤其是最强的新军——北洋六镇不听摄政王的。

摄政王夺兵,孙中山起事

摄政王就用皇室人员担任军部长官,自认大元帅,但县官不如现管,北洋军根本不买账。于是摄政王就让袁世凯被生病,从而想着夺取袁世凯乃至全国的兵权,做个真正的手握百万的大元帅。然而他这个大元帅跟光杆司令差不多,北洋军阳奉阴违,只知袁宫保不知大清朝。好在天下无事,摄政王也自鸣得意时,孙中山给袁世凯来了个“神助攻”。

新军因为知识分子居多,而且孙文思想也不断向军队渗透,导致南洋第八镇中有很多革命党。他们怀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建立民国”的宗旨,准备要革清朝的命。然而他们需要一个时机,结果四川给湖北一个神助攻。四川人民自办铁路,清朝却要收归国有。在民有和国有的矛盾中,地方立宪士绅、同盟会员为了民众的利益,起来抗争。结果四川总督奉命压制,从而闹气民变,而四川的新军不愿意弹压自己的父老乡亲,清廷于是从湖北借兵入川。这下闹起了武昌起义,四川也闹得更厉害了。

摘桃哥袁世凯来了

摄政王立即令北洋军打南洋叛军,大家都是新军,都是汉人,何必呢?结果将在外君命就是不授,光杆大元帅摄政王可苦逼了。但人争一口嘛,他就让军咨大臣禁卫军长官载涛去平叛。载涛没打过仗,虽有精兵万人也是一筹莫展。面对武昌的危急形势,摄政王不得不把送出去的“大爷“再请过来。这时袁世凯摆起了架子,你不是我腿脚有病吗?我的病还没好,没法报效国家。摄政王只好舔着脸道歉说好话,并许以内阁总理大臣高位,这才把袁世凯请来了。

袁世凯一来,北洋平叛很卖力,南洋的叛军逐渐不敌。清廷正在开心之际,袁世凯却令冯国璋”休息一会“。然后,袁世凯狮子口大开,以平叛的名义要钱。只要平叛,给你钱!因为要钱太多,清朝要求分期付款。袁世凯就提出了要权,以南洋叛军来要挟清廷退位。清廷被逼无奈只能退位保富贵保平安。


福垊


清朝灭亡前,朝廷确有近百万大军不假,这些军队扑灭孙中山是一点点问题也没有的。不过,皇帝是否牢牢地掌握着这百万大军呢?其实并没有!皇室不仅没有手握百万大军,就连皇宫中的禁军,也不一定掌控在皇族手中。

清朝立国的军队根本,在于八旗军。而到了清朝后期,养尊处优的八旗军早已今非昔比。尤其是太平天国时期,八旗军被太平军几乎摧毁殆尽,清朝从此不得不倚靠汉人武装。而1865年僧格林沁战死,也宣告了清朝最有一支八旗劲旅的灭亡。此外,清朝部署在关外的众多旗军,也在八国联军侵华的同时,被北方的十万沙俄军几近全歼。从此以后,清朝朝廷试图拥有一支真实可靠的军队,就差不多靠运气了。

因此,到了清朝后期,清朝近百万军队中,主要由两种类型构成了,其一是崛起于太平天国时期的湘淮旧军,由于湘系淮系将领众多,汉人武装占据了清朝后期的绝对比例;其二是新编新军,以北洋新军和湖北新军为代表,人数相比较之下虽少,但实力强大。而其中,清朝朝廷最为倚重的,就是北洋新军。

但是,无论是当时的旧军还是新军,抑或地方团练部队,对清朝的忠诚程度都是大打折扣的。旧军和地方武装就不用说了,清朝后期时基本上已经成为了地方军阀,孙中山及其追随者能够在南方活跃那么多年,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这些军队,能否真正听从清朝号令都是一回事,谈何全力剿灭孙中山?

至于新军,新军也完全不掌握在清朝皇族手中。比如湖北新军就一直听从张之洞号令,张之洞死后,湖北新军成为了推翻清朝的主力之一;而北洋新军,同样也是听调不听宣,尤其在皇族内阁形成以后,北洋将士离心离德的倾向更加明显。而对于北洋新军的壮大,清朝朝廷只能迁就,因为没有其他可以倚靠的力量。袁世凯甚至可以逼迫摄政王隐退,清朝朝廷对军队的控制力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在孙中山问题上,清朝虽然表面强大,但是内部早已暗流涌动。清朝朝廷根本已没有可调之兵,纵然百万大军又奈孙氏如何?


苏绽


清朝末年,中央大权旁落,慈禧太后在的时候还好,还能凭借着自己的权威和手段维持统治。可是慈禧刚死没二年。孙中山就造了大清的反。而此时的溥仪拥有百万大军明明可以与孙中山决一死战,为什么要乖乖退位呢?

主少国疑,大权旁落

1908年光绪帝和慈溪太后相继去世。年幼的溥仪被制定继承帝位。当时的溥仪才三岁,可以说是被抱上皇位的,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时候,也才六岁。面对来势汹汹的革命军,溥仪其实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知道,他根本做不了主。

当时国家大权掌握在隆裕太后和溥仪的生父载沣手中,隆裕太后虽然实行了垂帘听政,但是她并没有慈禧那样的心术与手段,对国家大事也不是很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她便非常依赖袁世凯,认为他忠心耿耿,对袁世凯也是信任无比,导致后面轻易的被袁世凯出卖。而监国载沣虽然识破了袁世凯的真面目,但是苦于自己手中没有实实在在的兵权,无法改变局势。

旧式军队战斗力低下

从清军入关以后,八旗子弟因为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居功至伟,朝廷也是对他们十分优厚,这样长期养尊处优导致八旗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到后来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被打的落花流水,完全没有一战之力,朝廷只能依靠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湘军和淮军平定叛乱。由此可见,八旗军队根本就没有什么战斗力,要想靠他们抵抗革命军的进攻无非是痴人做梦。

军队夸大,数量浮夸

虽然满清号称是八十多万大军,可那并不是清廷可用的军队,当时是全国总兵数为八十多万,这八十多万士兵需要驻扎在各地,一方面是维持地方治安,而其次就是为了边塞的防御,这些军队往大清的国土上面一均摊,真正在清廷手中可用的兵就没多少了。根本无法与孙中山对抗。

袁世凯的出卖

本来清廷掌握的军队数量就不多,而其中最有战斗力的新军还掌握在袁世凯手中,这更使得清廷被动了。如果袁世凯一心效忠还好说,可是如果袁世凯暗存二心的话,清廷就完了。果然,在袁世凯在武汉与革命军对峙的时候,他就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一方面骗革命军休战,一方面劝清帝退位。

最后,在他的巧妙斡旋下,二方都成功的被他骗了。清帝被骗退位,从此失去了复辟的机会,而革命党万千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果实又被他窃取。


历史评说


我们来看一下1912年溥仪退位前的历史状况,就明白溥仪为什么会乖乖退位了。

溥仪,出生于1906年,在他3岁的时候,即1909年登基,成为了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1912年,他退位的时候才年仅6岁。很明显,此时的溥仪就是一个孩童、傀儡而已,根本决定不了要不要抵抗,要不要跟孙决战。

这时的清朝统治大权,完全掌握在隆裕太后手中。隆裕太后要打仗,就要依靠军队。

当时的清军,虽然名义上有百万之众,但实际上只有60万左右的战斗兵,其中的大部分还是早已腐朽不堪,毫无战斗力可言的八旗兵、绿营兵等旧军。即使是在平定太平天国时,表现优异的湘军、淮军,和身着“勇”字的练军(防军),也都早已经没落,不堪重用了。

而现代化的正规军,在1911年时,拥有26镇驻防区,共有军官约1.15万人,士兵约16.86万人,总计兵力18万余人。原本人数不多的新军,还存在三大派系。其中一派就是由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组建的北洋六镇,约7万余人。北洋新军是最团结,也是战斗力最强的一支新军,他们只忠于袁世凯。另外一派就是倾向于革命的南方新军。因为人心不齐,其中的部分人并不支持革命,造成其战斗力要远远弱于北洋新军。还有一部分是中间派,既不投靠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也不支持革命。这些新军是谁抢他们的地盘,就跟谁玩命。

了解了军队的形势,就很容易明白隆裕太后有多无助了。

到了1911年10月,驻汉口的湖北新军发动兵变,孙领导的革命活动迅速席卷了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那些还拥护清朝的40多万旧军,战斗力太差,根本就无力镇压革命军。

隆裕太后被吓的惊慌失措,只能指望北洋新军前去镇压。但是,整个朝廷没人指挥的动北洋军。无奈之下,她只能重新启用袁世凯,希望袁世凯来维持大清的统治。

袁世凯也很干脆,马上复出,一边和革命军和谈,一边派北洋军前往南方镇压,打的革命军节节败退,很快收复了武汉三镇。由此看来,要干掉孙并不难,哪需要什么百万军队呀,只需要北洋军的一部分足矣。

袁世凯一边出兵迫使革命军和谈,一边又去摆平了隆裕太后。

袁世凯收买了隆裕身边的太监总管小德张,通过小德张联络隆裕太后。他先安排税官的肥差给隆裕太后的父亲,又送给隆裕太后两万两白银的贡品,用以收买隆裕。同时,他还让小德张在隆裕面前游说,说什么如果被革命军武力推翻,则什么都得不到,如果主动退位,还可以得到每年400万两白银的费用和其他优待条件。

袁世凯同时还收买了庆亲王奕劻。他给了奕劻一笔数目不菲的好处费,甚至还许诺,溥仪退位后,让奕劻的儿子继皇位。袁世凯以此鼓动奕劻去游说隆裕太后,设法让溥仪退位。

到这里真相已经大白了。此时,主导历史走向的人已经是袁世凯了,而隆裕太后和溥仪都已经无能为力了。如果隆裕不同意溥仪退位,那袁世凯和孙联合起来,照样可以推翻清朝的统治。然后,袁世凯再干掉孙,还是他袁世凯说的算,而隆裕和溥仪却什么都得不到了。

正是在此背景下,到了1912年2月,隆裕太后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替溥仪发布了退位诏书,正式结束了清朝的统治。


奕天读历史


溥仪退位的时候才6岁,尚未亲政。就算他亲政了,面对当时的格局,也是一筹莫展。真正决定退位的是隆裕太后,慈禧的那个侄女。但是慈禧死后,大清朝的实际掌舵人,是摄政王载沣,也就是溥仪的亲老子。载沣一度还是蛮务实的,替大清背了不少黑锅。但是政治手腕实在无法与袁世凯这种老奸巨猾之徒相提并论,更别提和慈禧相比了。

载沣执政时期,同意立宪,但是很清楚地把大清皇帝直接统帅海陆军写在了宪法重大信条里。这说明载沣还是认识到军权的重要性的,但是写进宪法,不等于那些当兵的真的就听溥仪的。实际上当时的大清的军队,除去那些根本打不了仗的2.6万只知道吃饷,不知道干活的八旗;名义上60万也就转业成警察的绿营兵外。真正有战斗力的是从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始的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新军”。到了1911年,新军已经发展成为了19镇(每镇定额12512人,实际上各镇情况都不一样)、18混成协(这个情况就更复杂了,但是标准是2协为1镇)。但是“新军”新在军制和武器上,名义上虽然事后大清的国防军队,但本质仍是听从个人的部曲性质的军队。

而清朝实际掌握的只有两协禁卫军。2协相当于1镇,大概也就在1万多人。但实际上这1万多人并不能动,毕竟整个京防的最后的底线。真正能动的是驻守京畿附近的北洋6镇新军,也是新军中实力最强的。所以当全国发生任何事情,掌握北洋6镇才是真正执牛耳的事情,其他都是扯淡。而此刻,这6镇军队的实际掌握人正是袁世凯。

很显然载沣一上台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他对袁世凯说,“你说你年轻的时候腿摔坏了,你回家养腿去吧。”袁世凯啥话都没说,立马卷铺盖回家去养腿去了。但是载沣还是太年轻,把袁世凯赶回去,他也掌握不了北洋6镇(铁良也已经被排挤出北洋第1镇)。因为这支些军队是袁世凯从天津小站一手培养出来的,只知袁世凯,不知道朝廷。


果然,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南方搞了多次武装暴动,都未成功。所以这中间袁世凯的重要性根本没有得到展示。但是1910年,由于为了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借款,盛宣怀策动清廷将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引发了“保路运动”。于是清廷把湖北的新军抽调到四川去镇压运动去了,结果造成了湖北的空虚。于是意外地发生了“武昌起义”,一时间全国很多省份都开始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以每省1票的方式16票赞成1票反对的结果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而心力交瘁的载沣也引咎辞职,回家养老了。

于是清廷派了载涛(这位爷京剧唱得好,专门留洋学过骑兵马术。后来日军侵华的时候宁愿摆地摊,也坚决不当汉奸,最终结局有点出乎意料的好)去平叛。载涛虽然是军咨大臣禁卫军长官,但是指挥打仗就算了吧。载涛去调动北洋6镇的时候,麻烦来了,他调不动,北洋6镇根本不理他。于是只得腆着脸去请袁世凯,袁世凯一句话就噎住他了,我的腿病还没好。结果袁世凯的北洋6镇真的开动去打革命党的时候,革命党就有点扛不住了。说白了名义上是革命党,但实际上都是各省为了自保而独立,都有着小算盘,谁也不会真的拼命。可是袁世凯是个爱算账的人,革命党好剿,但是剿完后,曾国藩和李鸿章的例子都在那摆着呢。于是袁世凯以要军饷的名义不打了,坐等两头开价,谁的价钱诱惑人,袁世凯就打算倒向哪头?

结果很显然还是革命党的价钱比较好,孙中山为了革命,愿意“让贤”,允许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那条件就是让清帝退位。袁世凯哪有捡来的大总统不当的道理?

溥仪长大后,也曾经一心想恢复祖宗社稷,但是现实非常打脸,在“宗社党”的帮助下,曾经以为日本人是大清的救星,结果去了东北,才发现自己只是个傀儡,日本人借他的名义,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后来日本投降,溥仪也成为俘虏。

最终在接受新中国改造之后,觉得做一个老百姓是无比幸福且正确的事情。



炒米视角


孙中山虽然伟大的,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我们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觉得伟人应该伟大,那么历史上的大事就都是伟人做的。事实上,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孙中山正在美国餐厅里洗碗打工,据说是为革命筹集款项。

而同样的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末代皇帝溥仪刚满5周岁,这个一个幼儿园水平的孩子,还谈什么手握百万大军,即使神童也没有这样的本事,何况溥仪本身也资质并不高,否则也不会在未成年之时就被太监们给整成了不孕不育。

年幼的宣统皇帝溥仪

先说说清朝的所谓百万大军

  • 八旗与绿营以及后来的湘军、淮军


清朝建立以后,国家军队的主力曾经是满清引以为傲的八旗军以及当时投降满清明军也就是绿营军,后来八旗军被分散在全国,而且迅速腐化。此后,清朝一度依赖的是绿营军。但是太平天国起义以后,无论是八旗和绿营都在与太平军的对敌中,败多胜少。以后到了19世纪50年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开始在满清朝廷的允许之下兴办团练,这就是著名的湘军、淮军、楚军等来源。这也是满清建立以来,汉族大臣开始掌握军队的开始。

李鸿章编练的淮军

太平天国以后,湘军被裁撤。但是淮军、楚军等却被保留下来,并一度成为满清国防力量的中坚,比如后来左宗棠带领楚军进入新疆平叛。而淮军更是建立北洋水师,参与旅顺和威海卫的基地建设,后来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出动的陆海军主力就是淮军。

  • 武卫军

在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之时,淮军的势力发展到顶峰,但是6年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淮军分崩离析。此后满清朝廷以编练新军为名,慈禧的近臣荣禄开始收拢汉族大臣手中的兵权,并于1899年建成所谓的武卫军,这是的满清是以北京附近的武卫军为中心,各省团练为辅助,这就是当时满清的核心国防力量。

然而很快武卫军遭到毁灭性打击,1900年由于恼怒与清政府镇压义和团不利,西方组成八国联军准备武装干预。而慈禧也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向世界11国宣战。结果八国联军在天津登陆后,义和团和满清的武卫军不敌八国联军,聂士成战死,董福祥等人大败,义和团们更是一哄而散,而武卫军也遭到毁灭性损失。当时除了当时被编委武卫左军的袁世凯在天津编练的军队,因为跟随袁世凯调任到山东,而逃过一劫之外,其余均遭到重创,满清朝廷直接掌握的军队再次惨遭毁灭,而满清的老家东北也被沙俄全部占领,慈禧老寡妇不得不逃亡西安。

1900年的东南互保,实际已经宣告清朝灭亡

而实际上发生在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事件(也被称为庚子国变),实际上已经宣告满清的灭亡,在慈禧“豪迈”的向全世界宣战的时候,以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张之洞以及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为首的中国东南各省督抚大佬们,以李鸿章的“此乃乱命,粤不受诏”为借口,签订东南互保协议,不听从满清中央与世界十一国宣战德命令,宣布中立。于是1900年的这场战争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北方的满清武卫军、义和团团民们与八国联军杀的热火朝天,东南各省却坐观成败,各省大佬依然与国外友人亲切友好,实际上这也就说明了满清朝廷对地方各省的约束力已经严重削弱。

  • 各省新军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在西安就宣布要实行新政,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倡各省编练新军。而此时李鸿章已经去世,满清朝廷中对新政最热衷的是张之洞和袁世凯。而且后来的事实证明,当时各省响应的满清中央号召编练的新军,也只有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和张之洞的湖北新军战斗力最强,在1906年进行的彰德秋操中,能与北洋军一较高下的只有湖北新军。但是这时候各省新军包括北洋新军和湖北新军在内,都只认自己的长官,却不认什么朝廷和皇帝。这也是慈禧死后,溥仪即位,满清皇族立即将袁世凯赶回河南老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1911年辛亥革命后宣布独立的各省

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更像是是带头大哥

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在1894年发动的第一次起义,惨遭失败。而后革命党发动数十次起义无一成功,而当时的革命党看似是孙中山统一领导,但实际上门户林立,派系众多。兴中会、华兴会等等,后来虽然被统一到同盟会,但是内部组织依然松散,大家虽然都公认孙中山是大革命家,但是孙中山却没有对整个革命党组织的广泛领导力和影响力,这也是为何后来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在日本重组中华革命党时,要求党员必须宣誓效忠孙中山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革命党人看来当时中国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满人统治,只要推翻满清就可以万事大吉,所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很有市场,而对于孙中山确实知名度高,来头大,但是更多是名声大,却缺乏有效组织力,全国各地的革命党组织与同盟会更多是公司挂靠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所以武汉革命党搞辛亥革命,而孙中山先生事先一点也不知道,事后才从美国报纸上得知。

而革命爆发后,东南各省纷纷独立,宣布脱离满清中央,这一幕就是1900年“东南互保”时的重演和翻版。

所以孙中山名气大是确实,但是本身却实力和实际影响力却很有限,与其说孙中山是幸亥革命的领导者,倒不如说他是那场革命中带头大哥更适合。

摧毁清朝的实际是满清亲手创建的北洋新军和湖北新军,而与溥仪、孙中山的实际关系不大

而辛亥革命后武汉一度成为革命中心,起义的武汉新军成为了革命的主力军。而清军出动北洋军镇压不力,只得允诺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重新请老袁出山,于是满清末年的自己创办的两大新军北洋新军和湖北新军在在1906年彰德秋操的军事演习上进行对决之后,这次则是真刀真枪的在武汉三镇打得昏天暗地,湖北方面请革命元老黄兴出山封坛拜将,北洋军则是由冯国璋亲自出马,结果很明显北洋军占据明显优势。

清末时期最强的军队北洋军

只不过袁世凯早已经对清廷失去信心的老袁,已经没有将革命军彻底平灭的想法,他要“养寇自重”,并最终依靠绝对实力,胁迫清帝逊位,结束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几乎是中国历史第一次不流血的政权更迭。


所以清末中,不存在孙中山与溥仪的对决。一个5岁的孩子和一个手无兵权的带头大哥,能对决什么呢?


大东北的小豆包


总结:清朝衰落,皇帝年幼没有实权(权在他爹摄政王,和袁世凯手中),孙中山带领起义!

溥仪在位时就是一个几岁的小孩,没有实权!

溥仪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孙中山先生所率领的众多革命人士,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这才在辛亥革命的时候,将落后腐朽的清政府击败,这才将年幼的溥仪,逼迫其退位来建立民国。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各省宣布脱离清王朝。1911年12月21日,孙中山从欧洲回国途经香港时在船上与胡汉民、廖仲恺、陈少白等



第一清朝衰落!

清朝的末期,列强入侵,国土沦丧,中国遭遇了巨大的屈辱。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已经渐渐失去了人心,排满之声日渐高涨,武昌一声枪响,这个偌大的王朝就倒塌了。



第二清朝主要权利,溥仪他爹摄政王,和袁世凯

当时清朝内部的形势。当时袁世凯和溥仪他爹,摄政王载沣是清朝中最大的两股势力,他们互相不信任,互相争斗。袁世凯最后败了,被罢免了一切官职,回家披着蓑衣钓鱼去了。后来武昌起义爆发,载沣无力处理,才将袁世凯再次召回来。载沣迫于无奈,将袁世凯任命为湖广总督,但是袁氏坐地起价,就是不出山,最后载沣把袁世凯人民为了内阁总理大臣,把所有的权力都交给了袁氏,自己宣布退出。



溥仪的洋老师庄士敦说:清朝兴于摄政王,亡于摄政王。正是此理。

溥仪孤儿寡母怎么能和浑身都是心眼的袁世凯抗争?清朝成了袁氏牟取个人利益的牺牲品

不得不说,孙中山先生的价码开的真好!


神奇流星宇


满清帝国,表面上看清朝有百万军队,其实几乎失去了战斗力,不能再进行大的战斗。百万军队的内部早已经是空壳。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大清的军力不断的被消耗,击败太平天国是曾国潘,李鸿章等人领导的湘军。

控制在满清手中的军事力量还剩下什么呢,载沣的护国亲军,袁世凯的北洋六镇。护国亲军也早已经被袁世凯控制了,把他们调离了京城。


清朝建立新军计划是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的新军为地方军,共三十六镇。就是因为清朝曾经的精锐之师湘军、淮军、八旗军的腐败不堪,不堪重用。1901年,八国联军入侵时,清朝军队屡战屡败,最终被攻破首都。清朝统治阶级才感到害怕开始决定裁减原有的旧军,包括绿营、等所有部队训练新军。不过因清廷没有钱财只训练出了北洋六镇,7万余人。地方新军虽然成立了数十镇,但是装备不好,战斗力也不太行。所以说清军真正有能力镇压叛乱的就只有袁世凯的北洋六镇。



溥仪的退位,其实跟孙中山无关,是因为袁世凯。袁世凯如果愿意帮清朝战斗还是可以打败孙中山的。是袁世凯和他的北洋六镇的背叛导致清廷失去了最后的靠山,最后只能无奈退位。

所以溥仪的退位是袁世凯为了权力造成的,和清朝有多少兵力和孙中山都没有关系,清朝有再多的兵都已经是在袁世凯德的控制下了。


独秀文苑


别动不动就百万大军,清末时一个最低等的士兵的月饷是5两白银,加上吃穿装备总共得有8两吧,一年一人就是96两,百万军队就是9600万两(还不算当官的饷银要高得多),而当时满清一年的总收入才几千万两,还有几亿的外债要还,怎么养这百万军队?

溥仪哪来的百万大军,娘俩身家性命都掌握在袁世凯手里,全国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满清统治,南方各省基本上被同盟会掌控,武昌起义驱赶湖广总督瑞澄湖北成立都督府,黄兴等人发动广州起义猛攻两广总督衙门,蔡锷等人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攻占云贵总督府成立云南都督府,江西都军李烈钧发动起义驱赶江西巡抚,山西都军阎锡山在太原兵变成立山西军政府,吴永删等在四川发动保路运动借武昌起义的枪声四川清兵外调之际一举攻占四川总督府并处死总督赵尔丰,清廷已经是风雨飘摇毫无根基可言!袁世凯狼子野心拥兵自重掌控直隶中原一带不听朝廷调遣反而逼宫退位,你说溥仪娘俩有什么办法,历史证明和平退位是最好的结局了,南北双方都没有为难皇室的遗老遗少,如果溥仪真有百万大军在手那何惧之有。

历史教科书上写的是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当时学的时候有点不明白,怎么孙中山就退位让贤给一个那么有野心的人?原来是不退不行,打不过人家,为了结束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袁世凯妥协的结果,谁知道袁世凯本事确实大,但是野心更大,要自己当皇帝,所以袁又不得人心,不过就算不得人心,有他在中国的时政还是比较稳的,偏偏他短命,不到六十就挂了,这下好了,他手底各方部下个个都成军阀头子,称霸一方,打着自己的算盘,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在京城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元帅马观花换了一个又一个,最后还是孙中山旗下的新秀蒋介石让各方军阀易帜。

其实最后就是简单一句话,袁世凯借着孙中山得理念得人心想当皇帝,而孙中山借着袁世凯得兵力推翻清朝皇帝。 最后孙中山还是因为没有兵力返回日本了? 袁世凯也如愿以偿当上了当时的土皇帝?总是拿末代皇帝说事,皇帝也是人,谁能在那么小那么复杂的形势下改变中国呢,而且身无亲信,毛爷爷还有朱总周总刘副等等一帮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战友陪伴着,溥仪呢身在没落的皇家又主不了事,他就是神仙也无能为力。

溥仪后期接受的是西方教育,见识广博了,而且对封建思想的抵抗,退位做普通人便是最恰当的结果,太平天国运动已经把清朝势力削弱了一大半,接着就是有钱有兵的官僚起义,借助这个大好时机改朝换代,不过就文化而言,历代封建社会都会贡献不小,看博物馆里面的东西吧!最可耻的人就是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残害忠良和摧毁历史文化。

清廷灭不灭,袁大头说了算,袁大头倒向清廷,孙中山靠边站,袁大头让清廷退位,清廷不敢不退,袁大头早有心计:清廷退位,我当大总统。孙中山不服也得服。孙中山甘愿袁大头当总统自己修全国铁路。只是袁大头心事太重,袁大头若是不做皇帝梦天下就是袁大总统的!


历史深度揭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清廷手中根本没有百万大军,再者,当时溥仪年仅五岁,也没有能力干预国政

1908年11月15日,执掌清帝国近半个世纪的女强人慈禧皇太后去世。为防止光绪帝日后对她进行反攻清算,在临死之前,慈禧将光绪帝一并毒杀。光绪死于毒杀一事已于在2008年的到证实,当时经过对光绪皇帝缕头发的鉴定,证实其死于三氧化二砷中毒,也就是被砒霜毒死的。

由于光绪帝驾崩时非常年轻,没有孩子,于是慈禧在临终之前将光绪帝弟弟载沣之子溥仪(光绪的侄子)抱入宫中,立为继位人。

光绪帝驾崩后,年仅两岁(周岁)的溥仪继位,年号宣统,尊光绪皇帝的皇后叶赫那拉氏为隆裕太后,由溥仪之父载沣监国。

(摄政王载沣,右边站着的孩子就是溥仪)

作为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沣非常痛恨曾经告过发光绪帝的袁世凯,一度想将其处死。之后权衡利弊,载沣按下心中怒火,没有杀袁世凯,但以“足疾”为由将袁世凯赶回河南老家。

袁世凯走后,其手下的北洋六镇新军在名义上被朝廷接手,受摄政王载沣直接统领,但实际上除了北洋第一镇以外,其他的五镇都不听朝廷指挥。

自清末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八旗和绿营面对着太平军皆溃不成军。无奈之下,咸丰皇帝下令允许地方官员组织团练武装对抗太平军,其中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规模最为庞大,也成为清廷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而太平军最后也正是被湘淮两军剿灭的。

太平天国覆灭之后,曾国藩为表忠心解散了手下的数十万湘军,但李鸿章的淮军却被保留下来,继续为帝国征战。

由于是团练出身,并不属于国家建制,淮军带有极大的私家军性质,淮军的各部士兵基本只听从于本部将领指挥,这导致清廷对军队的控制大为降低。不过好在李鸿章还是忠于朝廷的,有他在,淮军依然是朝廷的军队。

1895年淮军在甲午战争中遭遇惨败,在袁世凯的建议下,清廷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练兵。之后后袁世凯接替胡燏棻,继续编练新军,组建“定武军”。

1905年,在满洲权贵铁良的主持下,京旗常备军组建完毕,这支军队成员主要有八旗子弟组成,属于清廷的心腹。之后京旗常备军被改编为北洋第一镇,而袁世凯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五镇,称“北洋六镇”。

在这六镇之中,除了第一镇由满洲人铁良指挥外,其他五镇皆在袁世凯控制之下,基本等同于袁世凯的私家军队,朝廷根本调不动。而就连由旗人组成的第一镇,除了由铁良挂名训练外,其下面的主要将领也多是出自天津武备学堂的汉人,本镇官兵在大多数时间里也是交给袁世凯代管,铁良只是一个挂名军门而已。

至此,北洋六镇基本都是由袁世凯管辖,而这支军队正是清廷最能打仗的部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南方各省督抚闻讯纷纷宣布独立。清廷在南方驻守的几个八旗据点也迅速被各省革命军团灭,清廷瞬间失去了半壁江山。

载沣眼见形式危机,便令陆军大臣荫昌统帅北洋军南下,但荫昌无力驾驭北洋军,大军根本不予开拔。此时庆亲王奕劻和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等人深感局势严重,一致主张复起袁世凯,而英法美等各国公使也纷纷建议请回袁世凯主持大局。载沣无奈,只得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令其南下剿灭民军。

不过一个“湖广总督”岂能满足袁世凯,对于此时的袁世凯而言,不给够权力,即便是玉皇上帝来请他都不会回去。于是袁世凯借口“足疾未愈”,拒不回朝。(正在河南老家归隐的袁世凯)

迫于形势压力,载沣被迫宣布辞去监国一职,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清廷大权完全落入袁世凯手中。此时的溥仪仅仅只有5岁(周岁),而在载沣去职后,朝内只剩下了他跟隆裕太后母子俩人,以及一帮不堪大用的宗社党人。(隆裕太后)

在得到清廷大权后,袁世凯便统率着北洋军南下,迅速平定了山东、山西的独立并直奔湖北武昌而去。在北洋军的打击下,武昌革命军不敌,丢掉了江北阵地,形势对革命军开始不利。

但是袁世凯并不想当第二个曾国藩,当年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为清廷立下盖世神功,到最后也仅仅只得到了一个一等侯爵而已,而且还备受朝廷猜疑。如今北洋军的战斗力虽然高于革命军,但北洋六镇加起来不过7.5万人,面对着南方十几个独立的省份,北洋军的这点兵力显然捉襟见肘,顾东不顾西。

为此袁世凯决定以战逼和,试图通过军事上的优势逼迫革命军与其议和,从而获得更大的权力。而当时南京方面也自知军力欠缺,为了能够推翻清廷,孙中山先生以民族大义为重,有意与袁世凯和谈。

于是南北双方开始了讨价还价的谈判,最后孙中山同意让出大总统一职给袁世凯,换取袁世凯逼清帝退位。

随后袁世凯返回北京,一面入宫说服隆裕太后,一面纵兵上书逼宫。1912年年1月29日,反对共和的宗社党主要人物良弼被革命党人炸死,满洲贵族各个如惊弓之鸟,无人再敢为朝廷出头。2月22日,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正式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清朝灭亡。这一年,溥仪刚刚六岁(周岁),这个年纪的孩子对这些根本一无所知,等到溥仪明白这一切的时候,大清已经亡了很多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