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淅川縣教體局教育強縣報道之四:教育扶貧篇

淅川縣教體局教育強縣報道之四:教育扶貧篇-----“拴心留人工程”吸引農村勞力和學生“迴流”

編者按:近年來,地處豫、鄂、陝三省交界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頭的淅川縣,深入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堅持德育治魂、從嚴治校、勤奮治學、嚴謹治教,全縣教育呈現出持續突破的強勁發展態勢。先後被評為全國“兩基”工作先進縣、全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縣,高招成績連續10年穩居南陽市各縣前三名,2017年高招一本進線852人,增幅居全省第一;今年高考一本進線1245人,首次突破千人大關,增幅再居全市第一,連年被市政府授予教育教學質量先進縣並記功嘉獎。為了全面展示淅川縣3年來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績,探索中國新時期基層教育的走向和模式,本網將集中推出4期系列報道。

本網訊淅川縣地處豫鄂陝三省結合部,集山區、庫區、革命老區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於一體,是全國移民大縣、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河南省深度貧困縣。全縣轄17個鄉鎮(街道)、500個行政村、67萬人,524所學校,現有貧困鄉鎮15個、貧困村140個(含深度貧困村98個),其中80%以上的貧困人口分佈在深山區、石山區和庫區。

近年來,淅川縣按照“向最難處攻堅、在最苦處發力”的要求,致力構建教育扶貧大格局,圍繞“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目標,強力實施“拴心留人工程”,堅持以就業帶動就學、以就學拉動就業、以德育驅動活力、以問責推動落實,吸引大批農村勞力和學生“迴流”,成效凸顯。2017年,成功創建“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投入各類資金近7億元,惠及貧困學生10.2萬人,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享受資助政策全覆蓋,貧困村學校、幼兒園建設全覆蓋,貧困家庭技術培訓全覆蓋,充分展現了教育扶貧在深度貧困攻堅戰中的基礎性地位、先導性功能和根本性作用。

四措並舉保就業帶動生源“迴流”就學

據統計,淅川每年有8萬餘農村勞力外出務工、1.1萬名學生伴隨外出求學,成為農村教學點生源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要想吸引生源“迴流”,就必須解決貧困勞力首先“迴流”,最好在家門口就業,這樣才能實現孩子上學、照顧老人和養家餬口三不誤,為此淅川縣教體局採取了四項具體措施保就業、聚人氣。

淅川县教体局教育强县报道之四:教育扶贫篇

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後排左三)參加清華大學生源地授牌儀式攝影楊冰

一是農村教師崗位就業。縣財政出資,面向高中畢業未能繼續升學的貧困學生,定向培養一批農村全科教師;對大中專畢業、志願獻身農村教育的貧困生,降低招聘門檻;聘請高素質的教師充實到山區村級小學,解決山村學校的師資力量。二是公益性崗位就業。開發培訓護林員、護水員、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1萬餘個,覆蓋所有貧困戶。三是扶貧車間和基地就業。扶貧車間和產業基地建設對貧困村全覆蓋,加大監督考核力度,保證貧困人口上崗率產業基地不低於40%、扶貧車間不低於30%。同時,縣政府通過政策引導,職業學校給學位、企業給崗位、財政綜合保障三管齊下,直接服務淅川產業發展,對上崗貧困勞力開展針對性教育培訓。四是創業促進就業。落實扶持政策,培育創業實體,扶持返鄉青年、大學畢業生領辦項目,吸納貧困勞力就業。

通過學生“迴流”拉動家長回鄉創業

要想吸引生源“迴流”,就必須夯實學校辦學條件,解決貧困學生就學的基本保障,通過學生“迴流”帶動家長回鄉創業。為此,淅川縣多方籌資,多策並舉,動用多方社會力量,深度推進全縣基礎教育建設均衡發展。

淅川县教体局教育强县报道之四:教育扶贫篇

九重教育系統為貧困學生愛心捐款攝影楊冰

為了資助貧困學生安穩回村就學,淅川縣開闢了三條籌資渠道。一是社會募資。淅川縣助學基金會於2016年8月成立,兩年來共募集資金262.6萬元,資助貧困大學新生404人,這一典型做法在央視《經濟半小時》欄目專題報道。二是財政注資。在落實國家對貧困學生資助標準的基礎上,縣財政配套資金500餘萬元,為沒有住校貧困學生解決生活補貼。多渠道籌資資金5億多元,全面改善農村辦學條件。三是銀行融資。僅2017年,淅川縣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就為4100餘名貧困大學生髮放貸款2500餘萬元,確保了全縣所有大學新生不因貧困而上不起學。

為了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淅川縣強力實施了“三大工程”。一是標準化學校建設工程。按照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重新規劃佈局11個庫區鄉鎮學校,投資6000餘萬元高標準復建移民學校52所、改建擴建鄉鎮寄宿制學校11所,全縣152所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率達到100%。二是農村學校提升和城區義務教育資源擴容工程。累計投入資金2.49億元,按標準配備了體音美器材、圖書儀器、計算機等教學設備。為拓展城區義務教育發展空間,投資1億元元建成了思源學校,投資3.5億元的新五高項目一期工程主體完工,投資8億元的省級示範性高中項目已開工建設。僅此3所學校,即可新增學位9800餘個。縣城兩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配套的光明社區幼兒園、丹陽社區幼兒園建成投用,63個貧困村學前教育和教學點項目全部建成,使貧困群眾子女在家門口有學上、上好學。三是社會力量辦學工程。採取劃撥建設用地、設立民辦教育發展基金、選派公辦教師支教等辦法,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學校。目前,投資1.2億元的九年一貫制福森志遠學校已經建成投用,投資1.5億元的德威國際淅川書院正在加緊建設。

淅川县教体局教育强县报道之四:教育扶贫篇

淅川縣教體局局長李曉輝看望慰問貧困戶攝影馬鳴

在不斷建立完善鄉村教師補充機制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提高教師的待遇。近年來,共建設鄉村教師週轉宿舍樓13棟,單元房342套、11950平方米,鄉村教師住房條件得到明顯改善。通過培訓、補貼、獎勵等措施優先滿足鄉村學校需要,確保鄉村教師待遇水平遠遠高於縣城區教師待遇平均水平,穩定了偏遠鄉村教師隊伍,引導優秀教師紮根鄉村,有效解決了鄉村教師數量不足問題。

“現在農村教學條件、教育質量都好了,和城裡比差不了多少,孩子在家門口上學也省心。”貧困戶李永強說:“現在擱家門口一個月掙2000多塊錢工資,大家都不願意出門打工了。”淅川深度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呈現出了可喜局面。2017年,淅川縣全面改薄(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任務出色完成,位居南陽市第一,河南省前列。近年來,在良好教育教學條件吸引下,共有7500名農村學生“迴流”。

德育為載體正校風帶動好家風

淅川貧窮主要在於:群眾知識貧乏、技能缺失。治窮先治愚,治愚辦教育,德育是根本。就像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所說“要使學生人生道路更堅實、走得更遠,必須堅持立德樹人。”

淅川县教体局教育强县报道之四:教育扶贫篇

淅川縣2017年貧困大學新生資助儀式在縣一高舉行攝影楊冰

淅川縣以各學校為陣地、以德育活動載體、以小手拉大手為主要形式,讓學校德育成果轉化為家長的自覺行動,使好的校風帶動好家風的形成。自脫貧攻堅工作實施以來,為使教育扶貧政策真正做到家喻戶曉,淅川縣教體局發放宣傳冊5000餘份、明白卡1萬餘張、致貧困學生家長一封信1.4萬餘封。在全縣開展教育扶貧大走訪活動,積極發揮教師群體作用,教師分包貧困戶,做到“五訪”(一訪家中有沒有適齡兒童失學;二訪教育扶貧政策、明白卡是否發放張貼;三訪家長是否掌握教育資助政策;四訪學生是否享受到國家資助;五訪學生上學還有什麼困難)貧困戶家庭全覆蓋。

該縣西簧鄉白莊村高莊組貧困戶高峰娃兩個孩子高安琪、高紫琪通過學校的德育教育,思想進步、學習成績大幅度提高。在兩個孩子的影響下,其父母高峰娃、徐秋麗改變過去慵懶現象,積極創業,返鄉養羊,目前已養殖100餘頭山羊,徹底改變了貧困現狀。

整合教育資源結對幫扶貧困村

在配合全縣扶貧工作全面開展的同時,淅川縣教體局整合教育以及社會資源,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駐村幫扶的號召,與三個貧困村(荊紫關鎮上梅池村、小陡嶺村和西簧鄉白莊村)結成對子,第一時間派出第一書記及駐村工作隊,採取得力措施,和貧困村幹群一道想方設法決勝貧困。

“淅川縣教體局高度重視所駐村黨組織建設,把建設打造具有向心力、凝聚力、戰鬥力的黨支部作為駐村工作隊的首要任務。”淅川教體局黨委書記、局長李曉輝介紹說,“教體局要求駐村第一書記把抓黨建做為首要工作職責,嚴格規範組織生活、嚴格規範議事制度、嚴格執行換屆紀律、嚴格聚焦脫貧攻堅,夯實基層基礎,充分發揮黨支部核心引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調查摸清貧困底子、制定脫貧產業和貧困家庭脫貧規劃,為全面助力脫貧攻堅打造堅強政治核心和戰鬥堡壘。”

淅川县教体局教育强县报道之四:教育扶贫篇

淅川縣教體局扶貧工作隊走訪貧困戶攝影馬鳴

駐村以來,教體局組織全體幫扶人員進村入戶,集中力量做好各類問題排查整改,分類研究各項排查方法和要點,切實做到全面真實、村不漏戶、戶不漏人。針對排查問題,制定整改方案和臺賬,逐條進行整改或提交扶貧行業部門,為貧困人口享受各項政策和順利脫貧做實了基礎。教體局幫扶人員在每月7日、17日、27日“幫扶日”進村入戶與貧困戶見面交流,及時答疑解惑,及時解決子女輟學、就醫看病等實際困難,及時化解群眾的牢騷和怨氣,所駐村幹群和諧度、貧困戶滿意度明顯提升。

經過反覆摸底、座談討論、精心思考、深度謀劃,按照縣產業發展規劃,結合所駐村地理區位、生產條件、資源要素,以及貧困家庭勞動能力、發展願望等實際情況,理清脫貧產業發展思路,堅持短中長結合,以“發展生態經濟”為主,以外出務工、發展種植養殖業為補充的發展思路,積極實施“合作社+貧困戶”、“基地+貧困戶”等模式,貧困戶通過小額貸款入股分紅或者到合作社、種養加基地務工增加收入脫貧致富。目前三個村均成立了養殖或林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為貧困群眾增收脫貧提供了堅實的產業支撐。

西簧鄉白莊村是全鄉15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今年5月,教體局擠出20萬元的扶貧專項資金,支持該村連片發展獼猴桃產業100餘畝,打深水井一口,架設3000多根水泥電杆。目前,已栽植10000多株獼猴桃,成活率達70%,正常掛果後年效益100萬元,帶動全村貧困戶年分紅2500元,全村通過獼猴桃產業銷售、加工,可實現收入20萬元。在縣教體局局長李曉輝的親自協調下,多方籌資30萬元為該村修建了公廁一座、安裝太陽能路燈50盞;投資25萬元,新建1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和150米的文化牆,餘家河、曹家、陳家三個村民小組的鄉村文化廣場和百姓大舞臺正在建設之中。李曉輝局長親自幫扶媳婦呆傻的農民李光東,幫他們申報低保,第一季度兩人共930元已發放。

駐村工作隊還積極與電業、水利、公路、衛生、文化等行業部門對接,爭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徹底改變村容村貌。先後實施了上梅池村幼兒園建設項目、小陡嶺村黨群服務中心改造提升項目、獅子溝村社區道路項目、白莊村獼猴桃產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以及衛生室項目、電網改造項目、人居環境改善項目等,為三個村順利脫貧奠定了堅實的硬件基礎。

截至目前,工作隊為3個村貧困戶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分別為119戶478人、63戶183人、71戶257人;脫貧人口分別為80戶360人、29戶115人、13戶48人,駐村幫扶取得階段性成果。

啟動問責機制推動扶貧政策落實

為把教育扶貧政策落實好、項目建設好,淅川縣教體局實施“四同步、兩驗收、兩排名”硬措施:即,對鄉村教師同步進行教育扶貧政策培訓,對排查出的政策落實、項目建設方面的問題同步督導、同步整改、同步銷號;各鄉鎮中心學校逐村進行驗收排名,縣脫貧攻堅指揮部會同縣教體局逐鄉驗收排名,排名情況按一定分值計入相關單位年度績效評價總成績。同時,創建“5+1”督導問責機制,決定派出5個督導組分包鄉鎮、1個問責組追蹤問效,督導組與分包鄉鎮同獎同罰,確保各項工作紮實開展。

“扶貧攻堅是一場時不我待的世紀工程,扶貧攻堅戰役中教育系統不能缺席,應該利用自身的優勢積極參與。下一步,淅川縣在做好擴大教育扶貧資金髮放範圍、擴充城區和集鎮學前教育及義務教育學校學位、適當增加教師編制數等工作的基礎上,將重點加大深度貧困村學校建設力度。淅川縣深度貧困村學校建設項目共需資金近億元,而撥付的上級涉農資金2017和2018年加在一起不足3000萬元,急需爭取上級項目資金加大扶持力度,確保全縣所有深度貧困村學校建設順利推進。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建設生態經濟示範區的人力資源量急需提高,環庫區周邊30萬居民掌握髮展生態產業的實用技術型人才較少。爭取上級支持淅川建設一所集教學、科研、培訓為一體的專科層次職業學院,為培養更多落地型實用技術人才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更好地從根本上助推淅川擺脫深度貧困、建成小康社會。”淅川縣教體局局長李曉輝對淅川教育扶貧的未來和結果充滿信心。(劉同偉 楊振輝 馬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