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康熙為什麼被稱為聖祖仁皇帝

康熙為什麼被稱為聖祖仁皇帝

他走了一條艱難而又成功的長途,他一生的艱難都是自找的。他的父輩本來已經給他打下了一個很完整的華夏江山,但他卻向朝中、邊關那些龐然大物,向他們、也向自己挑戰了……他等於把到手的江山重新打理了一遍,使自己從一個繼承者變成了創業者。

——餘秋雨

少年天子對抗朝堂梟雄

順治皇帝中道棄位大行,留下國運不臻民生多艱百廢待興的攤子。康熙八歲繼位,年少且朝政危蹙,四大輔臣忠心不統難為協力:首輔索尼資望、才德俱佳,惜乎年老體衰後值病恙;蘇克莎哈頗有才具,敢於任事,卻乎資望過淺,身微言輕;遏必隆膽小怕事,凡事不出頭,僅至於不生事而已;而鰲拜英明果斷,兼有文武之才,卻恣肆剛躁,索尼一死,無人可遏制,遂暴戾恣睢,恣意妄為,欺君罔上,犯君作亂。其專權欺主,擅殺大臣,圈換民地,塗炭生靈,文武大臣莫不畏之而受攝,對他敢怒不敢言。

康熙為什麼被稱為聖祖仁皇帝

鰲拜自恃三朝重臣,戰功顯赫,權重功高,遂專權橫行,氣焰囂張,不可一世。及至後來,誅戮異己,欺君犯上,舉止粗暴,不尊朝儀。其上奏蘇克薩哈案與判決書,被康熙果斷的“堅執不允所請”[1],他卻氣勢洶洶,“攘臂上前,強奏累日”[2]。至於“所喜者舉薦,所惡者陷害。”[3]“一切政事,先於私家議定,而後施行。”[4]欺君專權,堵塞言路,甚至目無君上,私傳矯詔,其“意氣凌轢,懷抱奸詐,存蓄異心,欺藐主上。”[5]朝中大臣“多憚之”[6]。

“兒皇不做劉阿斗,兒皇不做漢獻帝,兒皇不做後周柴宗訓!兒皇要自己主宰天下,做一代令主!”在慈寧宮,年僅十五歲的康熙在太皇太后孝莊面前痛陳大志,信誓旦旦,決意剷除國兇,擒拿鰲拜:

“鰲拜身受先帝不次之恩,身為託孤重臣,近八年來欺凌同窗,殺害大臣,踐踏朝綱,屢次咆哮金殿,中外臣工莫不側目而視,若容這等亂臣賊子立於朝堂,我大清河山,遲早要落入鰲拜之手……鰲拜膽敢依仗權勢,肆行無忌……其公然矯詔,搜查大臣府邸,圍剿民家宅院,意在弒君自立……且不說他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單就他不經詔命,搜查大臣府邸,已是罪無可逭……。”

鰲拜權高勢眾,康熙志在除兇,但茲事體大,恐事有不成,傷及祖母孝莊太皇太后,他孝意拳拳的說:

“兒皇已作安排,沒敢驚動老佛爺,今日事不得已,特預先告知,但勝負未決,恐遭不測,兒皇想請老佛爺暫且起駕奉天,以作規避,待大局稍穩,兒皇再親迎鸞駕歸京。”

孝莊感其孝意,決意坐鎮京城,親見敖拜倒臺。他說:

“老佛爺尊意如此,兒皇也不敢違拗,萬一事有不諧,請老人家往兒臣身上推便了……”說罷嚶嚶啜泣。

朝局微蹙,形格勢禁,當此間不容髮刻不容緩之際,他毅然決然的發出了攘除奸兇前激動、悲壯的鋤奸令:“諸位壯士!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賊臣鰲拜專權欺主,擅殺大臣,圈換民地,塗炭生靈,其心奸險,其罪難赦……社稷垂危,有被鰲拜篡奪之虞……朕每念及此,五內如焚,食不甘味,寢不安席,中夜推枕,繞室煎慮……朕決意託祖宗在天之靈,擒拿鰲賊……列位壯士皆我大清忠貞之臣,望能奮發用命,衛我朝綱,靖我社稷……若有不測,吾敬爾母如朕母,待爾妻如朕妹!”

他向自己眼前那個龐然大物發起了挑戰,也向自己發起了一個巨大、艱難和嚴峻的挑戰。最終,他成功了。

在處置鰲拜一事上,又顯示了他以少年之軀老成謀國的治國英才:“鰲拜彌天大罪,作何處置皆不為過分,至要之點不在於鰲拜本人如何,而在於是否有益於君主圖制之大計。”他沒有像歷代君王那樣,一旦奪得政權,便開始肆無忌憚瘋狂橫行的屠戮誅殺,他通情達理又很有策略性的對鰲拜結黨專權一案進行了處理,對鰲拜,他最終“不忍加誅”[7]只“著革職,籍沒拘禁。”[8];而對一時苟圖進用,同該案稍有牽連的微末之人一律予以免死,從輕治罪;至於內外文武官員或有“畏其權勢”[9]、或有“身圖倖進”[10],而依附鰲拜的,一律寬免,告誡他們“自後務須洗心滌慮,痛改前非,遵守法度。”[11];鰲拜的親戚沒有重大罪行的,一律據實情給予寬大處理;對鰲拜一手造成的一批冤案一概平反昭雪,或恢復名聲,或官復原職;而只對“依附權勢,結黨行私,表裡為奸,擅作威福,罪在不赦。”[12]的內大學士班布爾善、鰲拜弟都統穆裡瑪、侄塞本得、吏部尚書阿思哈等人依議處死。正如伍次有說的:“倘剮了鰲拜便是一大失策:四位顧命大臣,立業之時,皆有蓋天功勳,索尼老死,餘下的戳的戳,剮的剮,敗壞的敗壞,竟沒一個好下場,朝廷能不慮到百官寒心。更要緊的,南方不靖,戰事將起,諸多將領皆鰲拜故舊,殺了鰲拜,難保眾等不起疑慮之心。”

在智鬥與處理鰲拜專權案中,年輕的康熙已開始顯示出機智、沉著、勇敢與正直的本色。在締造未來的偉業中,他跨出了成功的一步,並顯示出卓越的天子之才。

聖人出,則河清海晏

自古至今,黃河都是歷朝歷代統治者的心腹大患。故而治理黃河亦乃各朝各代亙古而常新的話題,然而,屢治屢敗,治黃黃衰。它就像一個無可攻破的頑症,讓人對其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它屢屢咆哮華夏大地,禍及炎黃子孫,令數萬計災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置他們於水深火熱之中。

康熙十七年秋,陰雨連綿,降之不絕,黃河滔天狂浪,濁流奔急,決口處不計其數,尤蕭家渡,決口洪流所到之處,摧毀農莊,淹沒地田,致數萬計生靈蒙難,悲慘可陳。

作為“靖藩、河務、漕運”,三大事之一,康熙決意治好黃河,並將其書於廷柱之上。在三藩軍事尚未完全平定施琅練水兵意圖收復臺灣而糧餉銀兩吃緊的情況下,他依然每年撥出幾百萬兩銀子投入治河。他任用治河能臣靳輔治理黃河,經過數幾載艱苦卓絕的艱辛努力,終於建成了蕭家渡減水壩、排水閘、引水道、分水渠等等規模巨大、成效顯著的治黃工程,使千年為患不止的黃河水終於在這些減水壩、排水閘、引水道、分水渠等的屹立之下變得溫順、乖巧,難再為禍,不僅有效的沖刷了長年累月淤積在黃河河床上的大量河沙,還因此屯出數萬頃良田。

黃河的治理成功,在治河史上堪稱一個奇蹟。千百年來,興風作浪的黃河之患曾讓多少帝王耗費民力、財力、物力,勞民傷財,傷透腦筋,結果仍對它束手無策,望河興嘆。但康熙,在他的治下,他卻史無前例的讓多少年桀驁不馴的黃河水為患不復,變得乖順起來,而且水質清澈,捧在手裡,掌紋依稀可見,以往那混濁不堪,一碗水半碗沙的黃河水徹底不見了。

在治理當中,他本人也精心研究,親身籌劃,為治理黃河潛心盡力,更親至黃河,探測勘察。他學術精深,精天文,明地理,算術幾何登峰造極,水平之高就連教他的外國傳教士亦不能及。他曾說:“現在的皇帝不比秦漢之時,只懂得用人為將之道,那就太平庸了。”

“聖人出,則河清海晏。”上天故意設了一個局,讓他這位皇帝獨享這份光環,並讓後世銘記他在中國歷史上所擁有的地位,如果這個局是真的,那麼這個榮耀光環應該歸他所有。

朝廷曾殺馬盟誓,為何還要撤三藩

康熙的魄力是巨大的,在除鰲拜的四年後——19歲,就決意撤藩。除去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這三個擁兵自重圖謀造反的藩王。在朝中,這一決議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浪,持反者尤多。然他力排眾議,決意撤藩。

早在剪除鰲拜之時,康熙就注意到了三藩之狀,竟有尾大不掉之勢。吳三桂擁兵自重十幾萬,虎踞雲貴,開礦、煮鹽、鑄幣、製造兵器、圍屯糧草、儲藏軍火,並向各省選派官吏。還有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分別坐鎮廣東、福建,俱有圖謀不軌跡象。大清歲入三千七百萬兩銀子,吳三桂一人即佔據九百萬,其餘二王每人五百五十萬,如此巨據朝銀,又擁兵自重,且圖謀不軌意圖造反,不行撤藩,只能養疽成患,禍害無窮。

康熙為什麼被稱為聖祖仁皇帝

然而撤三藩依舊在朝堂受到了百官的極力阻撓,上書房大臣熊賜履就力諫說:“國家如今元氣未復,驟然下旨撤藩,如生不測之變,籌餉更是絕大難題,兵源亦缺,此當如何應付?三藩如今雖自成門戶,卻不見叛逆實跡,當初朝廷與吳三桂殺馬盟誓,讓他世守雲南,如今無端撤藩,怕引起朝野非議,人而無言,不知其——可也!”

康熙駁斥道:“你熊賜履學壇領袖,每日講的三綱五常,你說說,養疽遺患,日後惡疾大發,刀兵四起,還怎麼個‘君為臣綱’法?無端撤藩,你們說說,吳三桂每年從西藏私購一萬匹馬仍不敷用,又暗地到內蒙古征馬,這作什麼用?他庫中兵器已能裝配七十萬人,為何還要日夜鑄造?朝廷官吏不及南方,四處皆西選官[13]!這些人在底下胡作非為,朝廷無法節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竟是一句空話!《孟子》雲:社稷為重,君為輕!朕決意撤藩乃為天下社稷,生死置之度外,惟天下大權,不可旁落,一人操之。藩朕是要撤的,朕意已決!”

“朕何嘗不知撤藩之難?朕已準備好事敗自盡……死生常理,朕所不諱,惟有天下之權不可旁落,當統於一!朕寧為唐宗、漢武帝業而死,不效東晉、南宋苟安而生!目下大敵當前,朝廷君臣皆當同仇敵愾,共赴前驅,大丈夫立德、立信、立功,在此一時……”

儘管一批批派往雲南的信使有去無回,使為方便軍事而移居通州行宮的康熙愈來愈焦灼不安,寧靜有時候便是無聲的恐怖,沉重的壓力在寧靜中無形加強,迫得這位年僅十九的皇帝的他透不過氣來……自十一月來,京官們紛紛告假,“丁憂”[14]的愈來愈多,各種不祥之兆風起雲湧,紛至沓來。與吳三桂決戰於湖南,打的天昏地暗,難捨難分,兀自難分勝負,且兩敗俱傷。

“朕要御駕親征,朕寧為戰死皇帝,不為偏安之主……”

在戰局最為艱險為難的時候,他以弱冠之年的稚嫩身軀頂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艱難時局和巨大壓力,除了整日耗費絕大部分心思調兵撤藩,他還得上朝、聽政、見大臣、批奏摺,而批起奏摺來常常熬夜至三更半夜。此外,他還得時時面對百官在撤藩一事上的屢屢微詞,並耐心說服臣他們。

“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經過八年的艱苦奮戰,康熙終於在艱苦卓絕付出巨大心血的情況下平定三藩,平西王吳三桂死。

收臺灣於撤三番之時

康熙二十二年,彗星提前而來,一時間引起朝臣議論紛紛,諸官員各執一詞,莫衷一是。其中戶部尚書梁清標一言既出,語驚四座,言辭直衝康熙收復臺灣一事,雲:

“既然上天示警,必是最大的事,何謂朝廷今日最大之事?自是臺灣!記得‘三藩’之亂粗定,我皇曾下詔明言,今大逆削平,瘡痍未復,罷兵、養民,與天下休息。臣當時聆旨,不覺歡欣鼓舞,感激涕零,以為天下承平有日。不料聖諭明發不及兩載,不知何故皇上又改初衷?夫臺灣乃化外一隅之地,頑寇盤踞,隔海相爭,實勞民傷財之舉!兵兇戰危,勝負不測,所謂‘罷兵、養民’何在?又聞皇上尚在籌劃西部戰事,如此看來,連年興軍兵,所謂‘與天下休息’豈非空話?……上天垂警,臣以為指的就是皇上自食其言,若能改弦更張,撤施琅水師屯田養息,罷西征之計劃,則彗星必悄然而逝……臣以為福建將軍賴塔所奏,乃是老成謀國之言——以臺灣為箕子之朝鮮,徐福之日本,與世無患,與人無爭,而沿海生靈亦永無塗炭之虞!”

康熙駁斥道:“臺灣自漢以來已入中國版圖,宋時已為晉江縣治轄區。梁清標,你和賴塔一樣,不學無術而好為人師!……朕是說過‘與民休息’的話,但如今國土不全,金毆有缺,海域有頑寇割據,四塞有不安之民,敢問你梁清標,叫朕如何‘休息’……君子畏天命是聖賢之言,但天變之理定要格外慎重。康熙八年彗星出,有人說於朕不利,朕恰在那一年除了鰲拜;十年地震,京師謠言蜂起,朕鎮之以靜,安然無事;十二年彗星再現,吳三桂謀反,朕決意撤藩,結果如何?你們都看到了!朕勸你們一句話,要做賢臣、能臣,不要做忠臣、烈臣。有賢臣,便有明君,有能臣,則有治世;出了忠臣,便是君昏國亂之時。諸臣工清夜捫心自問,爾等所言所行,是為朕、為民、為社稷想得多,還是為你們自家沽名釣譽、樹幫立黨想得多?——散朝。”

閒下,他推心置腹的對上書房近臣說:“秦皇掃六國,車同軌,書同文,才有漢興,國家一統百姓樂業,百廢俱興,有了張衡儀、蔡倫紙、相如賦。至魏晉八王之亂,天下便不可收拾,至唐一統,天下更呈勃勃生機。五代亂,百姓又複流離失所,百業凋敝,人民塗炭……縱觀史冊,想要國強民富,非一統不可!朕八歲御極,十五歲擒鰲拜,十九歲決議撤藩,冒險犯難,力排眾議,內內外外無一日安樂,所為何來?……朕難道不想安逸?還不是一心想把一統大業建起來!你們皆是朕的股肱大臣,心要與朕想在一起,造成如同貞觀之治的康熙之治。天下百姓,後世青史,不會忘了你們的!諸臣,好自為之啊!”

又是在百官極力阻撓所贊同者惟數人而已的情況下,他堅定不移的不易初衷,毫不動搖,意決收復臺灣。他任用熟悉海況,又長於海戰的施琅為水師提督,但臺灣遠隔大洋,孤懸海外,且海戰兇危,又氣象難測,變幻莫測,詭譎不定,颶風驟雨時發,兵船難行,甚至船毀人亡,清軍多次出征,皆為風浪困、阻,不果而返。

經過長期準備和因海象無常而無數次延期攻臺,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施琅看準時機,統帥水師官兵,進兵澎湖,經過海上激烈惡戰,臺灣終於收歸清廷。

對收復臺灣有卓著功勳的施琅也因此晉封靖海侯。

平定西北是靠東南的錢糧堆出來的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歷來是行軍打仗千古不變的用兵法則。為此,康熙將素有“清廉愛民”名聲的于成龍擢升為江蘇巡撫,目的是要求每年向朝廷多交納七百萬石糧。為此,君臣之間又展開了一段爭論。

“朝廷的歲入,三分有其二出自江浙,生民已經苦於賦斂太重,‘三藩’蕩平,百姓剛剛出了一口氣,眼巴巴的等著朝廷輕搖薄賦,臣豈敢於此時貪功做賦斂之臣?苛政猛於虎,臣不敢奉詔。”

康熙聽了一笑,說道:“誰和你吵架了,這不是和你商量嘛。朕就是想著這件事難,所以交你來辦。五年內西北要用兵,沒有幾千萬石糧,這個仗怎麼打?”

“皇上難道還沒打夠仗?臣期期以為不可!滅‘三藩’逆亂已是元氣大損;平臺灣又雪上加霜,再加賦,百姓怎麼活?萬一激起民變,朝廷何以善後?”

“所以這差使非你辦不可!要是貪官,必定激起民變,但你不會,你是他們的‘青天’,即便皇糧重些,頂多叫苦,卻造不起反來。待西北平定,朕再下詔減免江南錢糧。你是大臣,應有這點氣量。”

“臣不是不願擔負苛政名聲,但請皇上以天下蒼生為念,勿以暴斂失去民心,有傷皇上堯舜之德。”

“朕正是以天下蒼生為念的。西北人民億兆,地方千里。如今正在葛爾丹的鐵蹄之下苟延殘喘;羅剎國雄視西北已經多年,朕若偏安中原坐視不理,有朝一日土地、人民、玉帛喪於敵手,御輦皇圖不出嘉峪關。朕問你,後世該怎樣看待朕這個皇帝,又怎樣評說你這個‘愛民如子’的清官呢?……清江城被水圍困,你截糧救民,朕升你的官;你訟平賦均,剿滅境內盜賊,朕再升你的官。如今西北膏腴之地慘受蹂躪,數十萬饑民湧入關中避難,你于成龍看不見,聽不著,所以就不管,是麼?”

一席話說得於成龍理屈詞窮,他心裡不禁一陣灼痛,燒得面孔通紅,半晌才道:“臣目光短淺,皇上聖明燭照,被髮毛角之地應當皆受恩澤,既如此,臣勉受聖命。”

康熙這才一笑,說道:“這才是國家大器!忠臣,朝裡能選出不少來,食祿俸君,只要有點天良,都能做到個‘忠’,難得的是‘明’臣,識大體,顧全局,吃得起眼前虧這樣的大丈夫,就難能可貴了。

對於攝於葛爾丹咄咄逼人的凌厲攻勢而依附的蒙古王公,康熙又採取極靈活的策略,又鎮又撫,連揉帶搓,恩威並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結果讓他們服服帖帖,聲明“至死效忠朝廷”。

對科爾沁王卓索圖,康熙以軍餉不足為名套出他收受葛爾丹黃金賄賂一事,不知不覺間讓卓索圖吞吞吐吐道出實情,然後藉此說他“不夠聰明”中了葛爾丹的“遠交近攻”之計,“待及葛爾丹攻破漠南,即會揮戈東蒙,將其餘等部一一收拾”,遂指出他“貪一時蠅頭小利,忘君臣大義,結果身死家亡,實為不值”,讓卓索圖驚惶之下恍然大悟,憤憤而道“蒙古這隻惡狼,他休想”,康熙順破下驢,直陳其事,讓卓索圖判明形勢,澄心明理,使卓索圖又進一步道出“奴才糊塗,收了他的禮,上了他的當,還道他是好意,經主子這一點撥,奴才心裡也就清亮了”。接著康熙從葛爾丹“遠交近攻”之計出發,將計就計,正好欲就近殲滅而無需遠途涉跋,指示卓索圖對葛爾丹黃金照收不誤,以讓葛爾丹深信不疑。同時以皇宮后妃之中不少就是出自蒙古部族,對這些部落視為手足,一腔真情實意道出對科爾沁及其它蒙古王公的深切之情,讓卓索圖感恩戴德,心中感懷,說“奴才有三萬英武的勇士,像雄鷹一樣矯健,全都是皇上最忠實的奴才,自今而後,全為朝廷效命是從。”康熙有賞有罰,為斥責卓索圖私受外藩賄賂,又在自己面前文過飾非,同時也是更好的穩住葛爾丹“褫奪掉他王冠上的東珠”。這是個不輕的處罰,王公齊會,頭上沒了東珠,是極其丟人顏面的事,讓卓索圖驚愕惶恐,一時臉面脹得通紅,但接著,康熙又給了他意想不到至高無上的莫大賞賜,“除大逆外,著免死貳次,子及孫各免一次,世守科爾沁,與國同休。”並將喀喇沁左中右三旗之地全撥歸與他,乃至該地滿蒙漢軍營旗,駐防披甲人及綠營將佐,統屬科爾沁王調遣。這份恩情,比起幾顆東珠,十幾萬兩黃金白銀自是更尤為甚,喀喇沁三旗之地東西五百里,南北四百五十里,駐營兵七萬餘人,一下子全給了他,這是做夢都想不到的賞賜。對於蒙古人來說,有什麼比得上草原、牧場、軍馬更為寶貴的。卓索圖感激涕零,熱血沸騰,破指血書起誓:“哪怕太陽和月亮從此不再從草原升起,哪怕狂風暴雨瀰漫了整個世界,科爾沁上空所有的雄鷹不會迷失方向,他們永遠是大清皇上忠實的奴僕……”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第三次御駕親征,伐葛爾丹。這次御駕親征,途患重疾,令他差點病死;後值索額圖暗中作祟,將糧草全部東調烏蘭布通,又恃權作梗,使大將飛揚古天羅地網布置似的佈局在烏蘭布通之戰中讓葛爾丹逃走,致康熙帝追殲葛爾丹,糧草供應不上,竟又差點餓死在茫茫大草原。最艱難時刻,康熙下旨,自己至馬伕,中軍一日只在午間供應一餐。而將自己西征前在延安、榆林秘密安置的幾個糧廳百萬石糧食全部供給早已斷糧長久的飛揚古前線將兵。並說:“朕和眾人一樣,士氣才保得住,不然,走的更慢……”詔旨傳下,將士無不失聲痛哭。他召集從駕千總以上官佐,語重心長的說:

“朕雖沒嘗過餓肚子的滋味,也知道很難過的。好在我們是在草原上行軍,野羊獐狍之類的偶爾能見,還能邊打獵邊行軍。北路軍要切斷葛爾丹歸復八城之路,又要攻城略地,路途遙遠,斷不可無糧。從朕的將士,朕已令人記名,朕是忘不了你們的。今日有難同當,異日自然有福共享,這是朕這會子想的頭一件。第二層,如今國家處於大清開國最為興旺之時,昨日朕看了邸報,山左大熟,山右大熟,江南也是大熟,國庫的糧食多得十年吃用不盡!我軍乏糧,只是一時運不上來而已。葛爾丹困守塔米爾,也是兵疲糧盡,且是毫無糧源。不數日間我軍糧食就會運上來,大家何必為一時之困憂心?朕此役乃為了天下一統,西域中原永不再遭兵亂,師出有名,堂堂正正,慢說有糧在後,即便無糧,朕就是吃雪,也要窮追到底,剪除亂我中華的禍根……看到你們受累捱餓,朕心裡很難過……”說到此,他低下了頭,場中一片唏噓之聲。

“抖擻起精神來!”康熙陡地提高嗓門喊道,“河南巡撫的奏本說黃河清了,這就是天將之祥瑞。黃河清,天下一統,這是朕多年的心願!違天不祥,順天者昌,願與諸君共勉!”諸人聽至此,齊聲跪起,腰刀馬刺碰得叮噹作響,雷鳴般應答:

“扎!”

待飛揚古北路軍與回部會師,葛爾丹西逃南竄之路被阻,侄子阿拉布坦又遞表歸順朝廷,其率百人突圍不成,終在阿察阿穆塔臺吞金自殺,死前的絕命書上寫著:

“雕弓斷,羽翼飛,親朋叛,士眾散,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也。”

《尼布楚條約》是打出來的

三藩未亂之時,羅剎國就在東北攪擾邊境,佔我木城,殺我百姓,甚至用死人屍體搭起架子燒小孩子吃,又勾結葛爾丹,可謂野心勃勃,狼子野心。按後來熙朝名將周培公[15]的話說:“羅剎國狼子野心,

與葛爾丹勾結極深,東北擾邊,西北策反,看似兩件事,其實攪在一起。羅剎國新君彼得乃當世奸雄,對葛爾丹又打又拉,在我東北騷擾卻不遺餘力。葛爾丹借羅剎勢力,意在割據,卻不知羅剎國利用他兩邊取利,我軍擊東,則西應;擊西則無力東顧。彼得這一手不可不辣!”康熙“嗯”了一聲,說,“說的是,不過朕也不是好惹的!”周培公說:“用施琅為將東取臺灣,天時地利人和俱全,臺灣的事用不了多少時日。但臺灣事後,主上用兵何處?是東北,還是西北?”康熙想了想,甚英明的說道:“先敲掉葛爾丹,羅剎便無內應了,黑龍江這邊他們就會老實點!”一句話讓周培公激動、欽佩、稱讚不已。

羅剎國使臣戈賴尼回國之前,求見康熙帝,說:“為了求得對阿穆爾地區[16]事件的諒解,請博格達汗[17]做出明智的選擇!”口氣不恭。

康熙不禁一笑:“黑龍江地域自古乃我中國邦土,與你羅剎國有什麼相干,要朕如何‘諒解’?”

戈賴尼聳聳肩,“我無意否認陛下的話,但是,那塊土地對你們富有而遼闊的中國來說,不過是小小的——”他選不出合適的中國詞語,只好伸出小指頭比了一下,“而對我國來說,用處卻是很大很大,我們與歐羅巴做交易,需要皮貨,您明白嗎?而貴國需要邊境的安定……”不等戈賴尼說完,康熙冷冷頂了一句:“你這是說,你想要的,你就去搶,是嗎!”最後一聲“是嗎”,震得人心神受攝,乾清宮正殿也嗡嗡作響。

這個繞舌的外交家嚇了一跳,一時間語無倫次。但經過霎間怯懦,又強硬起來:“請陛下聽完我的話,我受沙皇之命轉告陛下,博格達汗應該以這塊荒涼的土地作為交換條件,求得沙皇的恩寵與關懷,只有如此,才能確保陛下國內的和平與安定。”

“這倒奇了,”康熙顧盼眾臣,“我國河清海晏,有什麼不安定的?即便有事,也是我天朝家務,與你們羅剎何干?”

“我提醒皇上,我強大的哥薩克在著名將領巴哈羅夫將軍的統率下已經進駐阿穆爾地域,用你們中國的話說,叫做‘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康熙“啪”的一聲拍案而起,下了御座,橐橐走了幾步,指著戈賴尼說道:“你回去告訴米哈伊洛維奇,中國並無內亂,即或有,朕也自能平叛,不勞他萬里之外操這份狂心!我華夏天朝,萬國冕旒臣服之聖地,叫他早收妄想,安分守土!不然總有一天兵車相會,才知我大清天威難犯——憑你今日無禮,朕本當誅你首級以示懲戒,念兩國相交不斬來使之古義,赦你不死——來!押他回譯館,限明日午時前離開京師!哼,朕倒不信,這個巴哈羅夫,難道會比斯捷潘諾夫[18]下場好些?”

沙俄屢屢騷擾邊境,康熙以禮為先,後發制人,在其侵略成性愈來愈咄咄逼人的情況下,康熙也當仁不讓的予以了迎頭痛擊,他命寧古塔將軍巴海重修戰船;在黑龍江東岸古城廢墟上建立黑龍江城(即愛輝),預備炮具船艦;並兩次巡視盛京、吉林、烏喇等地,詳詢邊防實情,對黑龍江的形勢及敵情瞭若指掌,兩次進行雅克薩之戰,將俄軍困在雅克薩城內不能越雷池一步,屢屢突圍,都被清軍擊退,迫使俄方不得不進行和談。

康熙二十八年,索額圖奉旨赴尼布楚與羅剎國劃定界限,簽署了中俄之間正式締結的第一個平等條約,該條約規定中俄兩國東段邊界以外興安嶺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界,從法律上肯定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黑龍江、烏蘇里江都是中國的內河,俄方同意把注入黑龍江地區的沙皇軍隊撤回本國。

在三藩未靖,臺灣用兵,西北戰事將起等等一系列紛繁政務困擾著康熙清廷的艱難情況下,康熙依然有條不紊的逐個解決疑難,最終擊敗不可一世野心勃勃的羅剎沙俄,簽訂《尼布楚》。

史上學識最好的皇帝

康熙的內聖是歷朝歷代所有的皇帝所無一能及的,他的品格、修養極高,他不是一板一眼面容冷峻的國君,恰則相反,他始終是那樣的平和、親切、友善,溫雅,他總笑著,舉止之中有一種雍容華貴、不怒自威而親而難犯的君王氣質。他極少對臣子惱羞發火,即便有時氣的臉上發黑,也絕不會隨意發作,他以其高深的修養平靜地說出打動人心的話語,讓臣子自掂,或者一笑置之,不與臣子計較什麼,包容著。

康熙為什麼被稱為聖祖仁皇帝

他常教育臣子:“讀書人養氣為先,心懷應當開闊。”

“一定要朕講,朕就講,不要朕說,朕就包容。”也是他說過的話。

“君子小人本無鴻溝,只是你不讀書、不養氣,一輩子也休想脫胎換骨。”

“惟因主子學問淵博,所以有包容之量。”

“豈止是明君,乃五百年一出之聖君!前頭的文武功業不說,即學問一道,能詩詞,會書畫,辨八音之律,通七種夷語,算術幾何登峰造極,自測黃白二道,精天文,明地理,撰數十篇學術文章,即醫理一道也不次於你高江村[19],江村學有五車之富,無書不讀,敢問:即主子不是皇帝,你比得過他嗎?”

他學問之淵博,在朝廷中如李光地這等胸藏萬卷之書的飽學大儒,學壇領袖,也未必及得過他,也許在那個時代,康熙若非皇帝,他本人的學問才情,足堪學壇領袖,鮮有人及。

他對臣下是很恩慈而皇恩浩蕩的。雲貴總督甘文焜老母患病,他專差御醫至其家診視;老臣範承謨在福建瘧疾,他令六百里加急送去金雞納霜。

作為皇上,他極盡勤政,由於自小就練的得一身好筋骨,所以他精力充沛,料理起朝政來,“丙夜披閱,每至霄分。”就連精力充沛的壯年臣子都覺得吃不消。正可謂在位幾十載,“於國計民生,夙夜兢業,一切政務,不徇偏私,不謀群小,事無久稽,悉由獨斷,亦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位一日,勤求治理,斷不敢稍懈。”

九子奪嫡四子勝

歷史上,漢質帝聰明靈秀,最終難逃毒餅之劫;趙匡胤英雄一世,臨死燭影斧聲,成千古之謎。多少英明皇帝,待至晚年,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最終晚節難保,葬送一世英明。康熙晚年,身體欠安,兒子們為奪皇位你爭我鬥,各懷心機,但康熙始終保持著極其清醒的頭腦,心澄明淨。“清醒之際不想後事,臨危之時,人已經昏迷不省人事,才叫子孫尋個大臣,任意撰寫遺命,語氣不是本人語氣,說的話也不是本人想說的,何其可悲!朕雖不敏,前轍俱在,豈能輕易墮入鼠輩之手。”對廢太子胤礽,康熙始終顧念赫舍里氏皇后[20]情誼,對他眷顧有加,幾次不德之行對他開誠佈公,既往不咎,但他不思上進無藥可救,康熙兩次廢黜,對他可謂仁至義盡。雖然身體欠安,又因種種事情困擾著他,令他不堪其憂,但他對時勢弊政卻看的清清楚楚,正如他對臣子說的:“一是吏治不清,天下無官不貪,好官如陸隴其輩不得升遷,贓官如豐昇運輩不得嚴懲,這不是要逼良為娼嗎?二,官員結黨營私,門生故吏、親朋好友一經援引即入門戶,一團團一夥夥盤根錯節,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方有難,八方呼應——這件事與頭一件事連在一起,朕是望而生畏,焉得不驚心駭目?至於丁銀田賦不均,讞獄弊端、考場納賄,庫銀虧空,耗羨太重這些事,朕也是洞若觀火。但朕想,天下第一要務是刷新吏治,這一關過好,百事都好辦!”方苞問:“皇上,既然您都知道,何不大振龍威,乾綱獨斷,痛加整飭?”他說:“朕太累,做不動了,朕原寄厚望於胤礽,誰知他不爭氣,試著整頓兩次,朕已明白,這些事朕不親自辦,斷難辦好,朕若親自辦……設如中途身體有變,將來連兒子們也難以為繼,更會把朕一生功名事業付之東流,天下後世將視朕為玄宗,先明而後暗。方先生,你說朕難不難?”對於臣下對繼位新君的憂慮,他總說“我會給你們找個堅剛不可奪志的主子。”

就在最後龍體欠安,自知不起,預備後事的時候,仍然聖明燭照,為新君、為朝廷官員顧慮周全。當時形勢,阿哥們逐鹿已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他擔心朝廷官員陷於黨爭,於將來朝局不利——輔錯了人,將來新主登基難免大開殺戮,輔對了,又容易恃功驕主,難以駕馭。所以,他臨終之前,將那些能員幹吏全部降職、廢黜、監押起來,這樣新主登極,一紙詔書,立地就成了新皇帝得用臣子。將他們監押,其實也是將他們保護起來。

他最終將大位傳給了辦差無數,事無鉅細,又做事秉公持正,認真負責,但性格堅如鐵石,因過分認真,落了個陰鷙刻薄的“冷麵王”名聲的四王子胤禎。在臨終前,告誡他:

“朕原寄希望於廢太子胤礽,可是他根本就不是仁君之選。八阿哥胤祀處處學朕,可他處處學的不像,朕是以寬仁治人,他是以寬仁收買人心。朕對下邊已經放縱過渡,他卻比朕,則還要放縱,既便他的寬仁是真的,也只會把我大清江山徹底毀壞。十四阿哥嘛,這些年整兵旌武很見成效,可是他膽子過大,而胸襟狹小,用於治兵尚許謹慎得當,用於治國,則必然壞事。十三阿哥嘛,性情中人,他的心地是光明的,重情義,可是他疾惡如仇,不會權變,朕圈禁了他十年,就是怕他一時衝動,闖下大禍,結果把你也給牽連進去,那怎麼收拾啊!有了這十年的教訓,想他也會成熟起來,可以做好你的幫手了。朕把這千斤重擔交付與你,朕相信你一定能夠刷新吏治,匡補朕的過失。帶著這串念珠,朕不放心的,是你常常過於急躁,待人有欠寬和。善待你的兄弟,善待你的臣民,不是萬不得已,不要傷害他們。”

他的一生經文緯武,一統環宇,雖是守城,實同開創,所以為聖祖,仁孝性成,天賜智勇,是為仁,故稱聖祖仁皇帝。

餘秋雨說:“他走了一條艱難而又成功的長途,他一生的艱難都是自找的。他的父輩本來已經給他打下了一個很完整的華夏江山,但他卻向朝中、邊關那些龐然大物,向他們、也向自己挑戰了……他等於把到手的江山重新打理了一遍,使自己從一個繼承者變成了創業者。


[1] 蔣兆成,王日根:《康熙傳》,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頁。

[2] 蔣兆成,王日根:《康熙傳》,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頁。

[3] 蔣兆成,王日根:《康熙傳》,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頁。

[4] 蔣兆成,王日根:《康熙傳》,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頁。

[5] 蔣兆成,王日根:《康熙傳》,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頁。

[6] 蔣兆成,王日根:《康熙傳》,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5頁。

[7] 蔣兆成,王日根:《康熙傳》,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頁。

[8] 蔣兆成,王日根:《康熙傳》,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頁。

[9] 蔣兆成,王日根:《康熙傳》,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頁。

[10] 蔣兆成,王日根:《康熙傳》,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頁。

[11] 蔣兆成,王日根:《康熙傳》,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頁。

[12] 蔣兆成,王日根:《康熙傳》,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頁。

[13] 西選官:就是吳三桂選派的文武官員,這些人並不受朝廷吏兵二部節制。吳三桂手握重兵,盤踞雲南,一舉足則朝野震動,就連康熙也要讓他三分。如若朝廷和他共選有官員赴一地就任,他的官先到,朝廷選用的官就只能罷任。西選官在仁上胡作非為,朝廷無法節制。

[14] 丁憂:父母離世,子女為官的須請官離任,回鄉守孝三年。

[15] 周培公,康熙朝極有名的將帥,文韜武略,鮮有人及。在撤三藩攻打吳三桂湖南戰局膠著,時勢最是艱難的時刻,他請康熙降御旨一道:將在京諸王、貝勒、貝子及旗主家奴全數徵來,得精兵三萬,而後與圖海(熙朝著名將領)共同率領,只用十二天時間就掃平察哈爾之變,後來又大敗王輔臣,使湖南戰場頓時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在撤三藩最關鍵當頭上,他的作用可謂力挽狂瀾,扭轉乾坤。

[16] 所謂阿穆爾地區,指的就是黑龍江流域。

[17] 博格達汗,即皇上的意思。

[18] 斯捷潘諾夫:俄將,在入侵中國黑龍江流域時,被清將沙爾虎殺死在松花江口。

[19] 即高士奇,才高八斗,學富五車,醫術也甚高,在明珠府中因才華出眾,被康熙看中,一日七升,直入朝廷機樞之地上書房當值,侍康熙身側。

[20] 赫舍里氏皇后,康熙初年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原來上書房大臣索額圖的侄女。她與康熙自幼青梅竹馬,入宮之後,又賢德端莊,治宮嚴謹。那年,假朱三太子叛亂,赫舍里氏因護駕受驚,難產而死,生下的就是這個胤礽。康熙顧念皇后的情誼,改變滿人不立太子的祖制,在皇后嚥氣之前,破格立胤礽為太子,而且從那時開始,一直對他十分鐘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