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国姓氏的形成缘由是什么?

国学日知


一、姓氏的起源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的原始社会,那是一个漫长的母系社会,经历了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的历史发展时期,部族之间需要区分,姓是作为区分部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应运而生。

因为当时的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姓从女从生,说明“姓”自母性所出,或者说是“姓源于同一血缘”,而这血缘的源头是一个女人。所以中国的许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上古八大姓全是女字旁:姬、姜、姚、嬴、姒、妘、妫、姞。

后来社会生产力发展了,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也就跟着产生了。

这说明,氏其实是姓的分支,姓氏同族集团的名称,氏则是这一集团内各分支的名称。这跟今天姓和名的关系相近,一家生的孩子,都是一个姓,但老大、老二都有不同的名字。

二、姓氏的作用

今天的姓氏是一个词,两个字之间没什么区别。但在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后来,秦始皇废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所以周朝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全民有姓氏却是秦以后的事,因为姓氏有代表贵贱的意义,所以周朝只有贵族才有姓氏,普通人民是没有的。

姓氏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周朝有同姓不婚的习俗,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

三、现代中国姓的来源

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究其来历,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1.来源于国名。这个最熟悉的莫过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了: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2.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3.以居住地为姓氏。古圣先王的很多姓来源于住地。如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

4.以先人的名字为姓氏。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5.以次第为姓氏。比如孟和季,来自伯仲叔季的排序。

6.以官职为姓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

7.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word86


姓氏是迄今为止唯一流传五千年之久还生生不息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约有姓氏12000个,每个姓氏背后都有一段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生动有趣的故事。那么姓氏由何而来?
本文共四个部分,即姓的渊源和来历, 氏的产生和演变,百家姓的起源,姓氏合一。

1 姓的渊源和来历

姓和氏并不是与生俱来在一起的,姓的起源要早于氏。姓氏最早萌芽于原始部落,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图腾”一词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超自然保护神或其亲族。

远古时代的人类认为,每个氏族与大自然界的现象或动植物息息相关,在他们的眼中,朴素的认为,女人之所以会繁衍后代,是因为氏族内负责繁衍的女性与这些现象或动植物只要相互接触,就会受孕,从而衍生新的生命。所以日月星辰、风云雷电、花鸟鱼虫等都可能成为他们崇拜的图腾祖先,竟而成为区别于其它氏族的标志。比如,A氏族的图腾是牛,B氏族是羊,这样一来,谁是A族和谁是B族一下就区分开了。发展到后来,图腾标志成为了姓的最早渊源。比如,炎帝神农氏的母亲,受孕时感到神龙附身,后生炎帝于姜水,因此炎帝以姜为姓。黄帝轩辕氏的母亲看见雷电环绕北斗,感到自己怀孕了,后生黄帝于轩辕之丘,姬水之畔,故黄帝姓姬。

那么姓是如何从原始的图腾崇拜演变为姓族的呢?
我们发现,“姓”字是女字旁,“姜”、“姬”也是女字旁,这体现了一种现象,首先体现原始“姓"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其次,在《说文解字》中,”姓“是一个会意字,”从女,从生“。古代的许多姓氏也是多从女字,比如:姚、姬、妊、姜等。
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子民们知其母不知其父。姓也是从母而得,同姓一般就意味着源于同一个母系始祖,有着共同的血缘关系。后来先民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懂得了”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道理,因此到了先秦时代,已严禁同姓通婚。这就是最早的姓别礼仪了,”姓别婚姻“最早的体现了中华民族恒久的文明,到现代也证明,这完全符合优生优育的科学理论。

由此“姓”作为氏族的标志,不仅用于区别于其它氏族,也用来维护后代优生的工具,同时也是血缘世系历史的开端。

2 氏的产生和演变

同样是在先秦时代,除了姓,还有氏的称谓。我们看“氏”的构造,在甲骨文中为“木本”之意,也就是植物之根,这也流传下来“寻根”的文化情结,认祖归宗。
据《左传》记载,天子分封诸侯,以出生赐姓,以分封土地称氏,诸侯以字为谥号,后人则是以族号而称。比如,楚武王熊通、其子熊瑕,熊表示同一部落氏族,他们都姓芈。熊瑕受封的土地是一个叫“屈”的地方(据说在今湖北秭归一带),所以也叫屈瑕,他就是屈姓的祖师爷了。在“屈”这片土地上成长的后人族号都是“屈”。这个族号就是“氏”,这么说来,屈原是屈瑕的后代,但是不能叫芈原,为什么呢?如前所述,氏是有贵贱的,有土地的人称氏,贵者有氏,贱者则是无名氏。那为什么在《芈月传》中可以叫芈月,不叫熊月,这里又是一个分界点,在那个时代,姓和氏并不统一,男子称氏,妇人称姓。芈月是熊氏的后代,没错,但根据这一原则,只能叫芈月。为何有这种说法呢?这又和优生优育联系起来了,我们上面说了姓作为氏族的标志,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说法,把姓用于女子身上,更好区分同姓还是异姓,氏同姓不同者,可以通婚,姓同氏不同者,不可以通婚。比如两人都是熊氏的后代,但姓不同,一个姓屈,一个姓姜,可能结婚。如果一个是熊氏,一个是龙氏,但都姓屈,抱歉,你们会被判定为近亲,不准结婚。

先秦时代,氏不仅是部落的徽号,也体现地位身份上的尊卑,后来演变为专指部落首领承袭的尊号。比如,在父系社会中的英雄人物,都加了“氏”以表尊称。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就是例证。这种以“氏”辨别贵贱的风尚在从父系向先秦过渡的时代很盛行,形成了“同姓异氏,一姓多氏”的社会格局。父权制的确立导致母系姓族的快速瓦解,父系氏族由上位兴起。

3 百家姓的起源

“胙土命氏”是姓氏产生的主要途经。商朝是奴隶制社会,由嫡子继承王位,其他庶子则可以分封诸侯和土地,即享有“胙土命氏”的权利。此外还有一些功臣,也会被分候,所以商代的诸侯有点多,史称“八百诸侯”。
我们上面说了分封土地称氏,所以这氏也有点多,殷氏、 黎氏 、空相氏 、周氏、 耿氏、 阮氏、 北殷氏等等,以国为氏。这些原始的殷商贵族大姓总称为“百姓”,但是并不是当今意义的百家姓。而是指在氏族社会时期,“禅让”制度下产生的大族旧姓,依旧是有身份地位的贵族阶级。
到了周代,周武王灭了商朝,也是大封诸侯,胙土命氏。大分封的结局,必然导致大批氏的产生,于是周朝也成为“氏”产生最多的时期。据史书记载,周初先后分封诸侯71国,同姓诸侯40国,异姓诸侯31国。这些受封的诸侯又在自己的受封领地上又进行了分封,产生了诸多小国,小国又分封,这样自上而下,一层一层的分封,产生了一姓多氏的局面,甚至产生过一人多氏的情形。比如商鞅,因其是卫国人又称卫鞅,受封于商而称商鞅,因是卫国公族之孙,又称公孙鞅。
之后随着社会发展朝代的更替,这些旧贵族阶层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分封和地位,沦为平民,但是他们的姓氏是没有改变的。所以这一部分贵族姓氏的加入成为了当今姓氏的重要来源,这样一来,在胙土命氏的分封方式之下产生了诸多姓氏,成为了当今百家姓的重要来源。

4 姓氏合一

“胙土命氏的封建宗法制度逐渐取代了单纯的以血缘为单位的氏族制度,到了西周,姓氏文化已逐步形成。
“姓别婚姻,氏明贵贱”的姓氏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战国初期。社会急剧变动,姓氏相别制度发生严重动摇。秦灭六国之后,原先大量的王孙贵族沦为庶民和罪人。再加上秦末的农民大起义,汉高祖刘邦,淮阳候韩信等都称王称帝,这样的动荡局面使得旧有的姓氏制度名存实亡,姓氏逐步成为仅表明个人及家族血缘关系的符号。
所以在秦汉以后,姓氏混用,姓氏合一。
由以上姓氏的不同的发展时代,到汉代以后,姓氏体系基本定型,之后历朝历代虽有所变化,但都遵循了“姓氏合一”的模式,一直延用至今。

读书悟道


姓名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中国人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发现跟自己同一个姓,就会加倍感到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人。



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姓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姓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中国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说明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



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了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生产力发展,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慢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到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西汉时,姓和氏的区别已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



姓氏形成的原由主要有几类:

1、以居住的地名、方位和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

2、以古姓来命氏、如任、风、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来0l命氏。如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顺序命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

7、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9、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李唐王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10、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情况也十分复杂。


罗盘高人


粮食多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安定了,古人们接下来该做什么呢?

心就不安定了。



祭祀、权力、娱乐等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现象出现了,以之为基础,族群、国家机器应运而生。

在奴隶制到来之前,氏族优先被古人感悟出来,他们需要一个图腾、一个标志用于区分自己的族群与众不同,它可以是一个面具,也可以是一种纹身,但不管怎样,这种具体的东西终有一天会成为虚拟化的代号,它便是“姓”。

“姓”用于别婚嫁,让古人在族群中保持良好的基因和伦理观,同时为族群间的合作奠定基础,也为文明的到来做好铺垫。

从“姓”的文字构成看,它应该产生于母系社会,那时文字未兴,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口耳相传或者图画相继的符号,直到文字到来,成了最早的姓氏之源,如上古八大姓,几乎都是女字旁,姬、姜等。

而氏的产生则相对晚了许多,几乎扎堆在春秋战国时期。

其中最明显的标记是:“姓”源于原始社会与奴隶制的交替期,而“氏”则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产物。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乱,百姓已经不会安于被困一处受地域限制听天由命,她们开始主动出击,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于是,国家、官吏等不同标记性的东西被他们的后人铭记,并随着他们迁往各处而永做纪念,久而久之,这种纪念性的代号便衍生出“氏”,也就是别身份的用途。

从此,在人口增长的助力下,姓开始显得不那么够用,于是氏被赋予更多的身份区分,开始遍布和流传开来,直到秦灭之后,姓和氏已经混淆不堪,最终只能到了合流的地步,从此,姓氏成了中国人永远铭记的先祖标识。

如周姓,周天子的后人应该是姬姓周氏,只是氏产生后,周便取而代之成为主流。只有极少数不曾加氏的一部分人还在沿用姓而沿用至今。

这便是中华姓氏简单的发展过程。


圭海四记


首先早期社会是母系氏族,一个部落就有一个姓,于是有了姬姓等上古八大姓。后来部落之间吞并,人口也增加,或者是进入父系氏族后有了氏。秦始王嬴姓赵氏。这些姓氏或者因为部落图腾而产生,或者因为祖先的名字,或者因为祖先的封地或生活的环境和地名,也有姓氏的简化,祖先的官职等。


羊城岁月热如火


人多了,百家姓产生。


星亮小诗


起于蚩尤同黄帝,华夏所有的姓氏都是由这两支传承下来


没心没肺地遗忘


关于先秦时期姓氏制度的研究,无一不是需要一部专著来说明,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如陈絜的《商周姓氏制度研究》,艳霞的《中国早期姓氏制度研究》、张淑一《中国古代姓氏制度研究》等等。

即使是有不少学者对古代姓氏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不能说这个问题就解决得很好了。其实,关于姓氏学的最基本问题:姓与氏,可以说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姓与氏是姓氏学最基本的概念,一方面我们对这两个最基本概念在先秦时期的用法歧义很多,另一方面我们还不清楚古人为何要用俩个概念来表示今日仅剩的“姓”。

那么简短说明一下,其实这个说明也只能是早期姓氏起源的一个“猜想”。

1.姓源于母系,以姓为标志的亲族群体可以称为“姓族”。在母系社会,继承关系为母传女,因此有“女生曰姓”。关于这个论断并不新鲜,但是要想得到考古学的证实也并非易事。目前国内虽然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遗迹有一些,并没有明显的证实母系社会的墓葬习俗。

2.从史所称“五帝”时期开始,到夏商乃至周初,最迟到西周中期,主流社会的宗法制是父系和母系双行的。在继统关系上已按父系分族,在婚姻关系上按母系分宗。母系的宗名为“姓”,父系的族名为“氏”。这一点相信明白的人可以看出,这是以前的许多研究没有突破的。

3.从西周中期以降,母系分宗基本消亡,完全改按父系分宗,亲属组织完全回到金字塔式的族-宗-氏结构。姓氏合一。

从上面所述,第一阶段是“姓氏合一”的,第二阶段是“有姓有氏”,第三阶段又“姓氏合一”。第三阶段这个“姓氏合一”与司马迁写《史记》,或者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到了汉代才真正“姓氏合一”是不一样的。其实,那些说法都是没有真正参透早期的姓、氏问题所致。

商代的日名制、周代的昭穆制都可以为上述说法找到根据。

黄帝姬姓,为何又称有熊氏、轩辕氏。子姓、姒姓这类说法,虽然我们描述至少在商或更早是先民的姓,那么是否能确认是父系的姓?至少我们在甲骨文中没有确切的材料证明。姓氏问题是最普遍、最基本的问题,与普罗百姓息息相关,但是越是如此,民间的臆想、学者的不严谨致使以讹传讹,虚实相混,民间也无法辨别其真伪。早期姓氏制度的研究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浊世清风


家族系统的称号,为姓和氏的合称.中国的姓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作为一个血缘家族的称号.氏隶属于姓.自秦汉以后,姓氏不分,合二而一.姓在母系氏族社会以后,逐渐增多,来源极广.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研究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
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
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
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
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
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
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
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
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
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①以国名为氏.


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晋重即晋文公重耳,以国名晋为氏,重为重耳的简称;鲁申即鲁僖公申,国名鲁为氏,申为名.


②以邑名为氏.
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如晋国大夫毕万采地为魏,后世子孙以魏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万封于韩,以韩为氏.


③以官名为氏.
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


④以职业名为氏.
如巫氏、卜氏、匠氏、陶氏,巫、卜、匠、陶皆为职业名称.


⑤以住地之名为氏.
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名)、东门襄仲(字),是以东门为氏;宋国乐大心为右师,居于宋桐门,称桐门右师,是以桐门为氏.


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


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子罕)称公子喜,其孙舍之(子展)称公孙舍之


⑦以贵族的字为氏.
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子思)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另有公子騑,字子驷,其孙以“驷”为氏.以祖父之字为氏最为常见,是得氏通例.


音悦茶香


“姓、氏”的由来

在古代,“姓”和“氏”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先看“姓”,女字旁,右边一个生,实际这是和母系社会有关,起源于母系社会,其代表的是血统。而“氏”,则作为古代贵族的标志、地位、称号。


在夏朝时期以前,“姓”和“氏”都是分开的,男人被称为“氏”,女人被称为“姓”。但是有贵贱之分,身份低的人只有名而已。


从周代开始,“姓氏”开始逐渐合在一起了,所以贵贱之分就没有了。

至秦汉之后,“姓氏”不在分开,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