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英阿马岛战争中,近在咫尺的阿根廷会战败在远在天边的英国手下?

大草原的小天使灌叢嬰猴


因为海军力量的差距太大,英国海军实现了对马岛周边海域和空域的封锁,导致阿根廷驻扎在马岛上的士兵后勤消耗殆尽,丧失抵抗意志。

马岛海战前,英国管无敌号叫反潜指挥巡洋舰,战后被更名为航空母舰。


马岛战争是世界上爆发的第一场现代化的海空战争,这场战争中英国一共出动了两艘轻型航空母舰,分别是竞技神号和无敌号,阿根廷也用有一艘航空母舰,也就是五月二十五日号,但是这艘航母全程没有加入实际作战,只是躲避在港内不敢出战,原因是英国海军的核潜艇对阿根廷海军构成巨大威胁。阿根廷的贝尔格拉诺海军将军号巡洋舰就是被英国的核潜艇击沉的,自那以后阿根廷海军再未出战。

航行在马岛附近的英国海军特混舰队。


不过阿根廷的空军斩获了不少战果,整个马岛海战期间,阿根廷击沉的军舰数量要比英国还多,阿根廷击沉了英国两艘42型驱逐舰,分别是谢菲尔德号和考文垂号,还击沉了英国两艘21型女将级护卫舰,所以阿根廷实际上也打出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奈何海军差距太大,一直没有打通向马岛输送补给的通道,所以只能输掉战争。

被飞鱼导弹命中沉没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


此战英国海军的两艘航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们是实现对马岛控制的主力,英国的将领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无敌号航母,我们将会很难赢得战争,而如果没有竞技神号航母(比无敌大,是旗舰),我们将会输掉马岛战争”。事实就是这样,当时如果没有两艘航母为英国海军提供防空护卫和战场隔离作战,英国怕是真的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了,毕竟在有两艘航母的情况下还被击沉了4艘中型水面舰,如果没有后果不堪设想了。


海事先锋


原因极其简单,阿根廷战机已失!其他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上面有些人吹嘘阿根廷军政府开战是所谓算无遗策,属实可笑。二战后,阿根廷经济衰退,从世界第六经济强国迅速滑落,军事能力也随之下降。阿根廷选择开战的时机,恰恰是阿根廷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刻,此时冒险开战非但不能解决国内的经济危机,反而只能雪上加霜。从地缘地理位置情况来看,阿根廷具有天然的位置优势,如果在恰当的时机发动战争的话,夺取马岛不在话下,长期占有也是有可能的。那么这个时间点在哪里?应该是在1943年以前1942年以后。此时,英国深陷与德国大西洋之战的泥潭,在北非和太平洋战场上也是节节失败,并且有可能收到来自德国的海上入侵,自保尚且不足,形势及及可危,根本无暇顾及南美的马岛。而此时阿根廷依靠二战的天佑出口交战双方都需要的农产品和肉类大发战争横财国民经济达到了世界第六的水平,因为没有参战人民生活水平远也远超英国。海军拥有两艘经过现代化大改装的美制战列舰火力强大,其两艘意大利建造的新式重型巡洋舰,以及在英国定制的新式训练巡洋舰均有强大的航空侦察能力,拥有弹射器和水上飞机。加上多艘现代化潜艇和驱逐舰,实力南美第一,同期对比远远超过马岛战争时期双方的实力对比。英国海军虽然貌似强大但是深陷二战的泥潭,在大西洋战场,非洲战场以及太平洋战场焦头烂额,损失惨重,根本无力抽调远征舰队,空军和陆军的情况更差。另外,马岛战争中英国能够长期持续作战仰赖的是火神战略轰炸机和攻击型核潜艇,二战期间也没有此类装备,因此,英国既使出兵,也没有能力提供远程空中打击和水下封锁。此时阿根廷若能出动海军空军配合陆军偷袭马岛的英军并定能轻易获得成功一举夺战马岛,然后一面靠地缘优势可以以逸待劳等待英国派出军队,一面以不承认马岛属于阿根廷的既成事实就加入轴心国威胁英国和同盟国集团,尤其是争取美国支持对英国施加压力。如果外交斡旋成功可以轻易获得英国及世界各国对阿根廷占领马岛的继承事实的承认。即使几年以后英国获得了二战的胜利,也会因为战争造成的巨大损失短时间内不能恢复,50年代初也是没有能力收复马岛。利用这段时间加快在马岛移民同时加快防御设施建设,加上60年代英国经济的大衰退,在六七十年代英国还是无力夺回马岛,通过长期占领造成事实,最终实现英国对马岛属于阿根廷的外交承认。退一万步说英国在1943年阿根廷占领马岛后强行抽调兵力远征,因为深陷各大战场的泥潭可抽调的兵力恐怕只有几艘大舰而已,并且缺少潜艇和战略轰炸机支援。对付英国远征军对远征的舰队,阿根廷可以实施分段是渐减作战:0最好在英国舰队出发就把情报透露给德国,让德国海军潜艇当炮灰,当然德国未必这么去做,只是一个备选方案1先派出潜艇偷袭英国舰队2在夜间派出重型巡洋舰,掩护驱逐舰对英国舰队进行鱼雷攻击。3利用本土的机场和马岛上的机场出动陆基轰炸机,利用航程的优势对英国舰队进行远程穿越轰炸重点打击英国舰队中有可能出现的航空母舰4在马岛附近海域出动战列舰对失去航母护航的英国海军进行决战5对被击败的英国舰队的溃兵用鱼雷艇和驱逐舰进行追杀。7逃回本土的英国舰队的运动方向告诉德国海军由德国海军清除,结果必然性英国远征舰队全军覆没。



超甲巡2


“麻辣战争”头条号主编龙舞风行为您解答,英阿马岛海战,阿根廷惨败,为什么?这场战争告诉我们,对于任何战争,都必须做好最坏的准备,才能争取最好的结果。

1981年军事强人加尔铁里登上阿根廷总统宝座,当时阿根廷通货膨胀率接近200%, GDP下降了11.4%,经济上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政治上实行残酷的独裁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

于是加尔铁里开启马岛战争,企图转移国内矛盾,拿下马岛之后,英军舰队启航,准备收复马岛,但是,加尔铁里坚决不相信英军会真的的打过来,所以,在马岛修建机场,运送后勤物资等建议都被他否决。

后来战争爆发,阿根廷空军从本土出发攻击英军舰队,由于距离过远,阿根廷战机只能在马岛上空作战2分钟左右就必须返航,否则油料就不够了。

等英国舰队到达马岛海域,击沉阿根廷“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后,加尔铁里吓得目瞪口呆,又认为英军会进攻阿根廷本土,命令加强本土防御。

有这样的统帅,阿根廷真是想不败都不行。

当英军登陆后,阿根廷空军大规模出动轰炸英军,但一万多阿根廷陆军就呆在阵地上等着英军进攻,丝毫没有想配合空军主动进攻,将英军赶下海的想法。

最后斯坦利港决战时,阿根廷陆军仅仅阵亡200多人就投降了,11300多人被俘。

这样的军队能打胜仗?那才是奇怪的事。


麻辣战争


马岛战争是20世纪末的时候英国和阿根廷为了争夺马岛而打的一场战争,战役的结果是英国人获胜并重新占领了马岛。虽然这场战役的规模并不是很大,但却对后来两国的政治影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阿根廷军政府的倒台以及英国保守党在1983年普选的胜利,那么英国到底是怎么打赢这场“关乎国家利益”的“自卫”战争呢?


在这场战役开始之前,阿根廷的内政环境十分糟糕,当时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高达600%以上,GDP下降到了11.4%,越来越多的工会参与了罢工活动,导致生产停滞,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说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阿根廷未战已败三分。

英国的海空优势。当时战争爆发后英国派遣了“无敌号”和“赫穆斯号”两艘航空母舰,此外还有六十多艘舰艇在列远征,迅速完成了对马岛的海陆空立体封锁,使得阿根廷部队没有任何出路。英国当时直接派遣轰炸机将马岛上的阿根廷机场炸毁,并且击沉了阿根廷第二大战舰,使得马岛的制海权彻底掌握在英国人手里,这是阿根廷之所以失败的重要原因。


当时还有一点给英阿马岛战争的局势造成了重要影响——美国对阿根廷实施制裁。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执政期间最大的成就就是和美国搞好了关系,然而战争爆发以后,阿根廷却被美国无情的出卖了,这是整个战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让阿根廷彻底没了强力外援,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使英国的攻势更加凌厉。

通过马岛战争我们之前能够得出三个结论,打赢一场战争一定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攘外必先安内”。必须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是重中之重,只有力量强大了才能御外侮。国际上的朋友只有利益没有利害,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只有自己才靠得住。



是阿维啊


每日点兵,为您解答

其实阿根廷输给英国是有很多原因的。

第一,阿根廷政府没有做好准备

我们要清楚,马岛战争看似是主权领土之争,实际上是加尔铁里总统为首的军政府为转移国内重大的经济危机和民众反抗政府运动而被迫打起来的。并且,阿根廷政府高层决策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在英国舰艇编队从英国本土到马岛的过程中,阿根廷没有做好战斗准备,这一点,你可以看看阿根廷有没有在马岛建一个可供战机起降的临时机场就明白了。

第二,阿根廷军队的装备无法满足马岛的作战需求

以阿根廷空军为例,在马岛战争的2个月的时间,阿根廷空军的幻影5战斗机由于“腿短”,导致人家飞机从阿根廷本土起飞,飞到马岛后,不得不立刻返航,根本没有制空时间。并且不敢做太多的空战动作(因为做了空战动作,很有可能回不去了)所以才会让海鹞式战斗机吊打!另外,人家阿根廷空军的首要任务是打击特遣舰队和登陆部队,没有制空权作战任务。

第三、阿根廷国防领域依赖别人

这一点,小编没啥可说的,想想马岛海战有多少飞鱼导弹和超级军旗攻击机就都明白了

第四,英国特种作战部队立大功

在马岛海战中,英国投入了SAS(特别空勤团)和SBS(特别舟艇团)两支特种部队,对马岛的阿根廷驻军造成严重威胁。例如对马岛唯一一个可起降螺旋桨攻击机的机场进行破坏,对马岛的防空警戒雷达进行打击,侦查登陆场。


每日点兵


战争的胜负最终是由双方的国力决定的。 英国虽然劳师远征,但军队装备水平和后勤保障水平都高于阿根廷, 特别是英军的鹞式舰载机,击落了阿根廷的各式战机二十余架,而自己无一架受损,阿根廷方面用六颗飞鱼导弹击沉击沉击伤了英军的五艘舰船,其中还有一艘是当时英国最先进的驱逐舰。

但是战争还没有结束,飞鱼导弹却用完了。阿根廷打算向法国再采购飞鱼导弹却遭到了法国的拒绝。这样,阿根廷就失去了对英国舰队最有杀伤力的武器。

阿根廷的战术上也不如英国,当阿军最大的一艘军舰贝尔格拉诺号被英军核潜艇击沉后,阿根廷海军基本上就退出了战争,最终使岛上的陆军失去了支援和给养,一万多人的部队只好向英军投降。

从国家意志上说,阿根廷也没有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和动员,也轻视了英国捍卫马岛主权的决心。 当时的加尔铁里军政府正处在内外交困之中,经济下滑,国内反对其执政的声音高涨,收复英国人占领的马岛,其实是当时的军政府为了重塑政治威望的无奈之举。

而英国这边,内阁决定开战后,马上征集民船千余艘做军事远征的准备,除了两个艘航母,战略轰炸机和潜艇都已出动,从作战能力上就远超阿根廷。

政治战阿根廷也失分太多,就连南美诸国也一致谴责阿根廷,北约组织也中断了与阿根廷的军火交易,这使缺乏军事工业的阿根廷几乎就等于被掐住了脖子。战前宣布保持中立的美国,最终也倒向了英国一边,不仅开放军事基地给远道而来的英军使用,情报上也给了英国很大的支持。这样阿根廷战败几乎是必然的事。


皓月千山


阿根廷虽然占据着主场优势,但是其并没有妥善利用其地理优势,最终在后续的作战中不断失利,甚至在马岛的阿军被万里之外赶来的英军封锁了。

阿根廷是在非常错误的时机开战的,当时阿根廷国内经济困难,意图通过开战转移国内视线。而当时英国已经比较衰落,阿根廷高层认为英国没有力量来应对阿根廷的进攻。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阿根廷军队开始了进攻。不过近百年未打过仗的阿军缺乏作战经验,在夺取马岛以后,并没有采取任何必要的防御措施。比如物资储备,阿根廷军队根本没有准备太多的物资补给,而这样的情况下,一旦被封锁,很快就会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此外就是武器装备的部署上。阿军没有完成机场等作战设施的修建,导致阿军战机只能从阿根廷本土赶来,极大的耽误了时间。同时,像坦克、重炮等武器,阿军也没有部署到位,极大的减轻了英军的作战压力。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军从万里之外赶来,英军则是不断练习作战,士兵们在舰上锻炼体能,射击等项目,航空兵部队一边跟随舰队机动一边训练,很好的保障了作战状态。而阿军则白白浪费了大好战机,没有做好准备工作,最终被英军击败,马岛的阿军守军最终选择投降。


战争之王


马岛战争中,阿根廷虽然距离马岛较近,但整体国力和军力远远弱于英国,输了毫不奇怪。

题主问为何近在咫尺的阿根廷会输给远在天边的英国,那我问,鸦片战争为何本土作战的清军会输给万里之遥的英军?

战场距离确实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但如果双方其他方面差距过大,光凭一个地理优势是完全没法弥补的啊。

比较下1982年的两国整体格局吧。

首先看经济,经济是一切的基础。英国1982年GDP为4900亿美元,阿根廷只有840亿美元。英国是阿根廷的五六倍之多。有钱就是任性,打仗就是烧钱。

再看政局。英国当时正是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位,可以说政治执行力很强。而阿根廷则是军人独裁政治,治理国家搞得乌烟瘴气,经济下滑严重,民怨沸腾。打马岛战争,实际上是他们想用对外战争来转移对内矛盾,可惜却选错了战争方向。

再看两国的军事实力。军事实力,不光看两国有多少兵,有多少飞机战舰,还要看整体的战争机制、军事传统和战争经验。这方面来说,大英帝国虽然没落,好歹是联合国五常之一,拥有几百年海外战争的经验。阿根廷建国赶走西班牙人后就没打过几仗,怎么比?虽然阿根廷凭借买来的一些装备,看上去也有先进军队,但双方的战术机制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而所谓的地利,其实对阿根廷也没有那么有利。马岛并不是大陆上的半岛,也不是距离海岸线十几公里,在大炮射程内的岛。马岛距离海岸线有500公里,舰船全速开要10几个小时才能到,甚至超出了很多飞机的作战半径。

这就意味着,阿根廷和英国争夺马岛,其实并不那么容易把他本国的力量全部投入来怼英国的远征军。两军真正要打,靠的还是海洋兵力投放。最多,英国是远洋投放,阿根廷是近海投放。

于是,这就变成了比拼哪国的海军更强大的问题……海军,你懂的,英国和阿根廷比……

实际上我们从战争统计可以看出,此战双方投入的陆军,阿根廷是一万多人,英国是近万人,基本相当。为啥?因为阿根廷陆军上不来啊。双方数量差不多,就看谁的战斗经验更强,谁的海空配合更协调。这些优势都在英国这边。

双方的飞机都是300多架,而海军舰船,英国是100万吨,阿根廷是12万吨……

再说,双方对待这场战争的认真程度也不在一个位面上。阿根廷就是一时兴起,打了就打了,寄希望英国被距离吓到,不敢和他争。而英国方面,一听说被抢了岛,立刻全面动员,调集大批舰船战机,组成庞大的混成舰队远征。本来英国是美国的盟友,阿根廷是美国的走狗(拉美反共军事同盟),但撒切尔使出千娇百媚的手段,说服了美国总统里根,使得美国从中立转向支持英国。

这么一搞,阿根廷要打赢,也就只能指望上帝保佑了。问题是上帝凭啥保佑呢?

(欢迎关注巴山夜雨涮锅,也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


巴山夜雨涮锅


英阿马岛战争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场重要的军事冲突,冲突的双方是当年的日不落帝国解体后的本岛英国,而另一方则是吸收了不少二战德国的军事理论的阿根廷。



而当时的英国正是那个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英国当时本来就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国内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二战时期庞大的舰队也仅仅剩下可以保留颜面的一小部分,而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也让英国经济发展严重受阻,能打赢那场战争对于当时英国人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之所以阿根廷没有把横跨大洋而来的英国人打败,反而损兵折将,有如下几点原因。



第一,阿根廷占领马岛的准备不足,在世界各地的英国殖民地宣布独立的浪潮下,阿根廷或许客观的估计或严重低估了英国对马岛的主权坚持,尤其是当时英国正在严重的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这让阿根廷当时的军政府过于自信,突然占领了马岛。



第二,那个时代背景是中南美洲在那段时间经济发展迅速,大多数中南美洲国家经济发展都达到了“中产阶级危机”的程度,经济的发现体现在国家自信的建立和民族主义抬头,那段时间阿根廷采购了欧洲一些国家的武器和装备,在哪个时候也是世界顶尖的,例如在马岛战争中成名的法国反舰导弹“飞鱼”,以及超军旗战斗机。

第三,阿根廷军事准备仓促,当时购买的武器以及使用的结果也是很不错的,但问题是性能优良的飞鱼导弹压根就没有多少,在初期创造了奇迹般的战果后,阿军的飞机就处于无弹可用的尴尬局面,在后期只能是被动挨打的悲惨处境。



第四,表面上是武器储备不够,实际上还是工业能力不足的原因,阿军拥有的空海军的战斗能力和意志还是很不错的,但就是没有足够的武器确保制空权和制海权,失败是难免的。

第五,看牌资本主义强国的外交能力,阿根廷之所以陷入无弹可用的境地,主要还是法国等国家在爆发战争之后,停止供应相关武器和配件,这正是英国外交努力的结果,也不乏有美法等国的背后支持。



第六,表面上当时的英国正处于国力极速下降的阶段,但也正是如此英国在转移国内注意力和恢复信心方面有了需求,因此背水一战让英国义无反顾,必须取得战争的胜利。


泾水书生


英国曾经是称霸世界上百年的日不落帝国,打遍世界无敌手,虽然二战后衰落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人倒架子不倒,阿根廷历史上也没有打过什么大仗,实力真比不过英国。

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阿根廷似乎占着地利的优势,其实不然,马岛虽然距离英国本土上万公里之遥,可以说远在天边,阿根廷离马岛也不近,要500多公里,坐船去要一天的时间。从阿根廷本土起飞的战斗机,到马岛上空也只能呆几分钟,就必须返回加油,否则会坠入大西洋。而英国的航母特混舰队到达马岛海域后,航母舰载机可以对马岛狂轰滥炸,牢牢掌握了马岛的制空权。

天时也不行,英国获得了联合国的支持,西方国家一边倒地支持英国,使英国师出有名,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也使西方国家对阿根廷武器禁运,阿根廷也没有成熟的现代军工企业,很多武器依靠进口,战端一开,库存的导弹很快就用完,当时飞鱼导弹的制造商在法国,法国马上出台禁令,再不卖导弹给阿根廷。

人和就更不行了,阿根廷当时是军政府独裁,疯狂镇压反对派,在国内很不得人心,而在铁娘子撒切尔夫人领导下的英国,同仇敌忾,很迅速地组建了远征舰队,出征马岛,阿根廷幻想着英国肯定不会为一个小岛拼命,也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等到英国远征军在马岛登陆,马岛上的人民主动为英国人带路,因为当地有很多英国人,英国人已经在马岛统治了上百年,马岛上不少人站在英国这一边。

总之阿根廷低估英国人夺回马岛的决心,阿根廷在马岛上的军队,士气低落,仅仅损失200人,1万多人就举手投降了,阿根廷的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