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湖广填四川,现在的四川方言是古代的湖北话吗?

醒醒点火


“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湖广,并不包括两广,是泛指两湖。四川、重庆、云南等地的口音和湖北麻城特别类似,好多方言也是一样。

四川历史上曾有6次大规模移民,明清时期移民是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川渝两地70%的“湖广填四川”人来自湖北麻城孝感乡。

记得原来四川有部电视,《傻二师长》,那时候很多麻城老农民听不懂普通话,但看了这电视,就像看家乡戏,特别亲切,笑得合不拢嘴。

去年暑假,到成都学习,同房间安排的是一位来自四川凉山州的校长,姓孙,就说他奶奶说他家祖辈来自湖北麻城。他说的方言,只要慢一点我都能听懂。



麻城有个孝感乡,是古时候三大移民集散地之一。近些年,麻城建成了“移民文化公园”,每年都有来自四川重庆等地的知名人士上万人,特意来麻城祭祖参加大典。

昨晚到麻城移民文化公园走路,看到四川重庆地区很多县志里都说到,祖籍来自麻城。



由此可见,四川重庆等地的方言是湖北话没错,但只是跟麻城红安等地方言类似,跟武汉话黄石话襄阳话有很大区别。



可见,现在的四川方言实际上也是现在的麻城话,源自古代的麻城话!回答完毕!


文轩阁


“湖广填四川”顾名思义,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的人填补四川的人口空缺。其实,“湖广填四川”并非只有两湖和两广的人,还有陕西、云南、贵州等地方的移民,只是湖北和湖南与两广的人是填四川的主力军。其中,湖北和湖北的人最多,分散在四川的各个角落。现在云、贵、川说话都基本相同,广西的柳州人说话与四川差不多。还有湖北人说话,四川人基本能听懂,湖南人一部分也能听懂一些。

四川方言到底是不是古代的湖北话也很难说,虽说移民多。但是,四川也有原住居民啊!并非网上说的,四川都被屠杀殆尽。四川这么大,再怎么杀,也不可能一个不留是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多的移民会随着地方的风土人情而改变,包括口音,虽然能听懂但是有变音。我就是四川人,在这里举个例子:我爸妈是不同两个不同乡镇的人,说话的口音不一样。我们的口音和市里面县里面说话的口音相同,唯独我妈那个镇,说话就和我们不一样。还有,我的一个表妹,小时候生活在我们哪里,大约七八岁,送回老家读书,过了两个学期,到老家来拜年,说话完全变了口音。所以,很多人容易被当地的语言同化。

四川虽然外地人的移民较多,但是本土四川人应该也有,而这些土生土长的四川人说的是西南官话,应该集中在较繁华的地区,比如市里面和县里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城市户口。外地移民为了与当地人贸易,肯定会与当地人交流。当地人都有手工业基础,外地人不可能带那么多工具过去吧!你如果不学会当地人的语言,你怎么做贸易买东西啊?你不可能让本地人,说外地人听不懂的那种语言吧!

所以,外地移民到四川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与演变,与当地人的杂居交流,久而久之就融合到了当地的语言语系当中。现在四川话各个市区说话的口音也不一样,只能说大体相同没有其他地方那么杂。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某个地方的大致方言,少数人是无法改变的。而移民大军当中的鄂、云、贵、川,以及少数语系和西南官话接近,融入当中也很正常!我的一个同事是湖南的,她说,她们隔一条河,说话都听不懂。为什么会导致这种原因呢?我也匪夷所思。说实在的我的很多同事是湖南的,他们说话我大多听不懂,但是湖北人说话基本能听懂,只是发音不一样。有人问,为什么你们四川人说话大多一样,我也很奇怪啊!四川基本都是移民,为什么口音还那么相同。外地人,被当地同化得如此严重,这种需要专业的人来解释吧!所以,我也只能靠个人臆测。如果,你有知道历史的答案,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与大家交流!


谋士说


首先,湖广指湖北湖南,与两广没关系。

其次,湖广填四川是统称,实际上湖广填四川是连续近200年从多个方向进入四川。如从北方经过陕甘入川,南方经过贵州云南入川。其中主体部分是从湖广方向进入四川。



最后,即便自湖广省进入四川,也不只是湖广省本地人,还有大量经过湖广省中转进入四川的。清政府没做详细统计,但民国初年对成都居民小范围的调查结果可大致说明湖广填四川的省籍成分,其中,湖北15%、云贵15%、江西15%、徽苏浙15%、两广10%、湖南10%,其余河北河南山西福建甘肃山东合20%。

譬如,本人家族七代前最后一批迁徙入川,祖籍已经不详。先祖两兄弟在道光时期自湖北孝感麻城逗留十多年,做工赚到安家费才进入四川,当地还留有族人分支。

所以,湖广填四川无法说明迁移者原籍,毕竟迁居者多是贫户,很多人不认识字无法记录原籍。又有很多中转入川,甚至入川前在中转地已生活一两代人,如何认定省籍?


四川達州


在中国的历史上,大量迁移人口,是经常发生的。其原因,主要是人祸,也就是战争,其次才是自然灾害。

全国性的移民,总体性是由北往南。如西晋灭亡,大量的中原人口,向江淮一带迁徙,最远的往江西、福建,甚至于广东地区。还有一次较大人口迁徙,就是北宋灭亡,大量的人口向南方迁徙。这两次迁徙,形成了中国最具特色的客家人。

中国北方战乱频繁,南方地区以四川为最。在南宋时期,四川地区经历了抗金斗争、抗蒙斗争。尤其是蒙古人三入成都,蒙哥大汗战死钓鱼城,四川已然岿然不动。但是四川人却因此损失了巨大人口。

蒙古人放弃四川,改从湖北襄阳突破之后,灭了南宋。四川这个天府之国,人口已经由1000万人口,下降到了不到一百万人口。整个元朝,四川地区的人口,都是缓慢增长。从此人口总是难以恢复,直到清朝。

元末湖北义军首领徐寿辉部将明玉珍,率领10多万湖北农民军攻入四川。同时随行的又有很多农民家眷。这是大规模移民到四川盆地的开始。明朝开始后,因四川地广人稀,仍然有大量移民迁入。到1401年才接近尾声,明末四川约有400万人。

明朝末年,四川又陷入大乱。1639年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事入川,1644年第二次入蜀后建立大西政权,地主武装、清军、南明军一起攻向起义军,次年十一月,张献忠在西充阵亡,使川人死亡过半。

随后,四川又成为南明政权和清军激战的前沿阵地。1647至1650年,明军内部争权夺利,战火不断。1650至1659年,张献忠余部孙可望、刘文秀进入四川,在川北与清军激战。1660至1664年,清军镇压义军,搜捕明军残余分子。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1673至1680年清军平西王吴三桂叛乱,攻入四川,其叛军与清军的"三藩之乱"历时七年。

这些战争持续达三十多年,四川人被"杀得鸡犬不留"。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

四川人十之八、九不是老川人,多半是湖广移民的后代。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后,开始出台政策,大量迁徙人口入川。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地位。

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因此,今日四川人,大多数都是外省人,湖南湖北居多。因此四川话里,与湖南湖北话,时至今日,仍然依稀可见同音同源。尤其是祖先曾是同一个县的,乡音更是有点相似。



三生有画


先回答问题,只能有明显的关联,但是不能划等号。

首先,没有湖北话,不同于四川,湖北这个省是清朝才出现的,之前为湖广省,再之前为荆湖北路、荆州地区等,基本都包含如今湖南省的大部分。

古时候两湖地区的方言,如今认为是更加接近湘语的,后来随着语言受北方官话的影响和演变,湖北地区和湖南北部等地区逐渐变成了官话区。

大家知道四川是一个移民形成的省份,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由于南宋的抗元战争,使得四川人口凋敝,不足原有十分之一,在元朝统治的100年里,四川纳税是非少数民族地区倒数第三。而南宋时的四川是南宋王朝第二大赋税来源,可见战争对四川的破坏,人口稀少。元末农民起义,由湖广人明玉珍带了十几万湖广军队,进入四川称王,并随着有大量农民去了四川。

到了康熙年间,四川巡抚张德地曾在一篇奏疏中记录了蜀中父老的一段回顾:“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无奈迁外省人民填实地方。”

所以,由此可见,元末明初的移民使得明朝时四川的湖广籍的人口数量已经占据优势,并且是统治阶级。

第二次是明末,清兵入关,无论是张献忠(他的军队很多也是湖广人)屠的四川还是清兵屠的四川,总之,四川人口再次告急,省会成都都是遍地荒芜。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

所以最终有了《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拉开清朝的湖广填四川。这次移民中,湖广再次为主力,而来自其它地区移民里,如陕南地区本身也是元末明朝的湖广籍移民,西南其他地区来的移民,其中的汉族多半也是随着明朝驻军前往西南地区的,如云南,其军民主体也是从湖广出兵。

经过这次大规模移民进入四川经过元朝、明朝两个衰败期后,四川在清朝时总算重新成为赋税重地和人口稠密地区并在清朝中后期有能力向周边(主要是改土归流后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输出人口。

从DNA角度来说,和四川人亲缘关系最近的就是两湖的人,当然,两湖互为亲缘关系最近,以及江西,四省遗传学上的接近,反应了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事实。

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随着移民的进驻,自然也带去了相应的方言。

我们看下如今的四川方言:

到了清朝时,根据《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作为省会城市,四川商贾最繁荣的地方,多元性最佳,但湖广籍依然占多数)

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川东川北地区基本都是湖广籍移民)

来自湖广的移民不仅人多,而且占据了社会顶层,影响力大大强于其他移民,所以湖广移民的语言成了主力,甚至四川人籍贯,形成了十个里面有五个都会说自己祖籍麻城孝感的现象(实际可能存在肯定不少冒认的)。

湖广籍移民的语言和其它地区的移民以及老四川方言,最终融合,漫长时间后形成了四川话,自然同过去的语言也有不少差异的产生,所以不能等同于就是所谓的湖北话。

结合方言分布,我们可以知道,四川话里的成渝片就是典型以移民带来的语言为主体的兼容吸收老四川和其它移民的词汇等为主的方言,也是四川最强势的语言,老四川方言仅在川南地区等地区存留度高一点,而且主要以一些词汇的形式存在,而且不断的受成渝片同化的影响,在发音和词汇上逐渐趋同于成渝片

四川境内的方言岛如广东移民聚集地形成的客家话区域,由于人口不占优势,逐渐也被同化而湮没在成渝片里。

有趣的是,如今的四川话,如今官方名称是西南官话,最早的称呼是湖广话,或者叫上江话。与其对应的是四川有一些说湘语的方言岛,被称呼为“老湖广话”。所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四川话和两湖之间的亲缘关系吧。

由于年代并不久远,所以如今的四川话和两湖的说官话地区人相互用方言,基本互通是无障碍的。

说四川话和湘语(老湖广话)的交流,一般是四川人能听到说湘语的一半,说湘语的则基本能全听懂四川话。


茗居枫海


呵呵,大伙儿不用争了!有空听听1959年林彪元帅国庆阅兵。林彪元帅说的是标准的黄冈话。元末和明末两次湖广移民入川中都以黄冈人为主体。



听听四川话和黄冈话有什么区别!


乌林阁












晓石60374176193


咱们先讨论个问题再下四川话是不是湖北话的问题吧,当年(哪一年我不想去百度了)张献忠屠掉原四川人的时候,四川地区还剩多少人六万人?反正很少很少,这活下来的四川土著肯定是说(四川话)的,后来湖广几百万移民到了巴蜀之地,请问这几百万的湖广移民来到四川之后是跟这六万的土著学习四川话,还是保留了自己湖广的语言饮食风俗习惯呢?每一个客家他乡的人,在千万的大城市渺小的自己都会保留自己的乡音,何况几百万的移民来到了无人区一般的四川。所以四川话和湖北话(江汉平原地区)是一个语系,只是后来儿子名气大了,在介绍的时候(这是某某的爸爸,而不是,某某是他儿子)


上单牛魔


走遍三湘四水,为何常宁这块秀美山地,养育出来的人民对四川话既是那样熟悉,又是那样地惊喜。大中国竟然千里之外还有说话几乎能我们听得懂的,而且一些说词更是一模一样的。常宁的柏坊,新河,城区,兰江,官岭口音更是接近四川口音。常宁如:解手(大小手),茅司,清早,晌午,破脑壳的。。。。。作何解释?!


浯水VS云飞鸽


所谓湖广填四,主要是两湖。特别是湖北黄冈麻城最多!现在四川的口音和有的名词还和黄冈一样的说法。有一种水饺叫:包面,四川和黄冈的叫法一样!还有上侧所叫:解手,两地的说也是一样。都是湖北传过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