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 再议“沁渡扁舟”

据今日润城消息:通讯员 张家庆 作为阳城古八景之一的“沁渡扁舟”,是润城的骄傲,“一叶轻舟泛沁溪,渡来闲傍小桥西。”至今还那么亲切,夏秋水涨时渡船,冬春水落则架桥。多少年来,小城人架木搭桥,九月桥成;三月十五天坛会罢拆桥,刘善人行舟摆渡。岸边杨柳依依,沙滩孩童嬉戏,一叶扁舟连东西,沁河鲤鱼跃涟漪。时过境迁,劈山改河河道改,人为分水水渐枯。沁河,咱们的母亲河,失去了她昔日的风采,任人无情的摆布着……。

再议“沁渡扁舟”

一、“沁渡扁舟”地名辩解

提起阳城八景之一的“沁渡扁舟”,可能都会说在润城镇的河头村,就连书籍上的解释也指在“润城镇河头村附近”。其缘由吗,因河头村古称“沁渡里”,此处确实是渡口,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不仅摆渡客人、随船货物,还曾两船并驱,渡过载重的大货车,载人的大客车。1961年,河头大桥建成后,摆渡则停止。

近期,从多方考察,觉得“沁渡扁舟”之名胜,单指河头渡口确实有误,特作一见解,与之共考。

再议“沁渡扁舟”

1、古代诗词分析:

清康熙年间,作为阳城知县的项龙章(字宸锡,安徽省歙县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任阳城知县)有一首《南乡子·沁渡扁舟》:

水绿涨山根,沙岸千家薛荔村。

断桥茅屋东西路,纷纷。

野航恰受两三人。

夕照入深林,雨过山城见月新。

残阳古道啼乌起,阴阴。

野渡无人舟自横。

其中“沙岸千家薛荔村”,沙岸,即是润城村西的河滩,俗称“西河滩”,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政府楼和影剧院才失去原貌。“千家薛荔村”,千家,河头两岸历史至今,未有千户人家的记载。明万历二十一年碑刻中记载润城“本村随社一千五百家余”;清代进士延彩诗中有“山村烟火三千户,尽作当时媚灶家。”可以证实唯润城村明清时期是千余户的。“薜荔”,在楚辞中,是美好的品德的象征。可以理解为:沙滩岸边,是座有着千余户人家,文风鼎盛,经济发达的村落,即是润城村。

再有“雨过山城见月新”的“山城”,同样是指润城,河头两岸古时未有山城的称谓,从明末砥洎城里的《山城一览》图,到清代进士张敦仁的“山城风雨记从前”诗句,以及清代延彩的:“铁冶犹存旧地名,当年金火灿山城”中的山城,足以说明诗词展现的是润城和刘善的沁河渡口。

2、从风俗特征和语言发音的区别

自古至今,一个地区的风俗特征、语言发音可以看出一个地区和另一个地区的相互关系,这就是地域文化。

从河头这个小地域看,两岸的民风习俗大有不同,最可使人区别的语言发音截然不同。俗话讲:“宁隔千山,不隔一水。”一河之隔,交通不便,两岸交往不多。河东随润城,河西依八甲口。一是自然条件不能使两岸相互交流,二是河头渡口形成较晚,且两岸交流不便。润城渡口则是扁舟穿梭东西,两岸变通途。“秋夏可以舟楫,冬春必赖桥梁。”润城是商贸巨镇,巨商大贾各路客家往来甚多;刘善有天坛名胜,善男信女参拜者络绎不断。更是通往县城之孔道,联系晋豫之要塞。河面上的一叶扁舟便成了联系两岸的必然之需,也成为文人墨客情趣抒怀之精致,“沁渡扁舟”之美景也从此生成。

3、官方史册见证

根据山西乾隆年间《晋政辑要》卷之八中“渡夫工食”项记载:“泽州府属,阳城县沁渡刘善水手共十五名,工食银六两二钱五分”。泽州府内,再查无其他渡口记载。可见刘善渡早已是官办渡津,由省府安排所用银两。

4、从广义解释

以上分析,“沁渡扁舟”景点应为刘善渡口,但历史上河头、王村、上伏,以至进入沁水县境的郭壁、窦庄、端氏一带也有渡口,一些渡口也曾经以“官办渡津”号称。既然“沁渡扁舟”为之一景,那么,沁河一带山水相依,岸柳成行,行人往来,扁舟横渡的美景都是“沁渡扁舟”的缩影。

不过,本人更偏重于润城,也就是说:阳城八景之一的“沁渡扁舟”就是刘善渡口。因为它人文厚重,知名度高,更能引人瞩目,是形成阳城八景之一的主要依据。

二、“沁渡扁舟”之现状

曾经的“沁渡扁舟”美景现状又如何呢?不用我讲,大家不仅心理清楚,还眼见为实。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劈开刘善山,润城变江南”的口号下,人海战术的雄伟壮举,将天坛善与白虎圪堆分为两处,人定胜天的力量确实使沁河改了道,河滩变良田。人们在河道两岸筑坝、修路、建高楼,润城一下子变了,变得连在这里生活了近百年的老人都有点陌生。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说过:“人类对大自然的所谓征服,必将换来大自然对人类的残酷报复!”沁河改道后,东河有意见了,原先上游冲来的泥沙,沁河涨水自然送走,现在没有沁河大哥的力量,都躺到这里不动了,将个东河河道提高了不少。

还是改革开放那暖暖的春风,吹绿了山川,吹绿了大地,使干枯的老河道换发了青春。镇党委、政府在古河道上大手脚的行动,修起了橡皮坝,引回了沁河水,建起了亭台楼阁,开发了文化广场。碧波荡漾映楼台,清风习习拂面来,柳荫花丛游人醉,胜似苏杭舒心怀。山清水秀,花木葱茏,有小桥连理,有古堡映衬,美中不足,水中缺少舟船点缀。

再议“沁渡扁舟”

无船吗?非也!并排的两只大船,静静地泊在水中。不过它象一对高傲的公主,无视过往的行人;又象古代未出阁的淑女,很少有人见它出门行走。还不说桥底的小船,更是害羞的少女,不敢见人……。

三、聚人气当务之急

煤矿整合后的今天,有人说:鸟来了,人走了。也有人说:山青了,地少了。以农为业的农民考虑今后的日子怎么过,经商为业的人们想着萧条的市场怎么才能赚大钱,少有经验的企业家也在梦中演绎究竟办个什么厂,也仍有那么一些人得过且过,日出东山落西山,好也一天,歪也一天。

润城是历史名镇也好,是经济强镇也罢,名镇不名,徒有虚名,强而不强,经济衰退。为什么呢?人气低了。

外来的人流少了,买卖不好做了;煤矿一关,财源断了,人们没底气了;更可悲的是怨天尤人的思想重了,开拓进取的精神少了。当务之急,发展人气,凝聚人心尤为重要,一要看到光明,提高我们的勇气,二要开拓新的市场引进更多的人气,要想成就事业,“同志乃需努力”。

四、让“沁渡扁舟”美景重现

人是有惰性的,农民依赖土地,没了土地就好像没了生存的希望;工人依赖工厂,一旦下岗,前途无望;润城依赖资源,老祖宗留下的煤、磺、铁让我们得到辉煌,一旦关停,一下子摸不清前进的方向。岂不知文化古镇,历史悠久,砥洎城、东岳庙的文物古迹,多元化形式的文化遗产,得天独厚的山水相依,足以打造一个很好的旅游区。

古人为之打造交通,形成“沁渡扁舟”美景,咱何不为旅游开发,让“沁渡扁舟”重现呢?人,有好奇心,在高楼大厦里封闭时间长了,必定出来转悠;人,本来就是水生动物,见了水就显现的那么柔情。“游山玩水”的“游”字三滴水旁,字典的第一解释是“游泳”。意为人或动物在水中行动,第二解释是“行走”,可见水的重要。看周边多少乡镇村落,唯我镇有之,一个城镇有了水 就有了灵气和无限的温情。我还是那句话:上有小天坛,下有小西湖,山,有仙则名,水,无龙也灵。如若在水中放上几十条游船,虽不能引得白娘子前来借伞,实确能使东西南北,十里八乡的客人前来观光游戏。当男女青年戏水于船中,阖家欢乐游弋于水中,砥洎城头观波光粼粼,笑语欢声,垂杨柳前看画舫穿梭,鱼儿打挺,岂不乐乎。

五、旅游发展,“沁渡扁舟”领先

再议“沁渡扁舟”

为什么说“旅游发展‘沁渡扁舟’领先”呢?前边讲了,周边很少有象我镇这样的河流湖泊,咱有;其二,投资不大,购二三十小船,建几个码头,安排管理人员,让有关部门批准,开了。你不是说开发砥洎城吗?怎么又说“沁渡扁舟”呢?一个道理,砥洎城是什么?砥洎城就是个三面环水的古堡吗,砥洎城不是在修建吗!城墙上的垛口不是已经建起了吗。只要城垛一修,那就是几百万、上千万的广告效益,高速路上穿梭的车流,会吧这个消息传播到四面八方。再看水中那游弋的小舟,能不眼馋吗!一个暑假,大人小孩,会有多少人来呢?花钱少见效快,这就是先走一步的目的。

小西湖中划游船,砥洎城头看稀罕,三门街内品特色,人气财气大发展。“沁渡扁舟”一恢复,天坛山不只是三月十五一个会了,天官王府、皇城相府连起来了……,名声大了,百业兴了,人心稳了,如此太平盛世,怎能不感动上帝!上帝一动情,开发旅游,发展经济,随之都会有的。这和党中央的农村发展政策相符合,和打造美丽乡村一个调,和当地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何乐而不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