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把隸書寫出自己的個性呢?

隸書小哥


我覺得,要想把隸書寫出自己的個性,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必須有嫻熟的隸書基本功技法。例如執筆法適宜、運筆法規範、結字法熟悉。同時,必須掌握正確的指法、腕法、肘法動作,善於變通與運用筆鋒技巧,對線條質感與韻味具有主觀造作能力,在用筆方面十分得心應手。



2、必須博學各種不同風格的碑帖。主要是漢隸、魏碑,兩者都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可以將其適量的融合在一起。不一定每一帖都得深入臨摹,但必須要多讀帖,適當的練一練筆性手感,重點是瞭解每個帖的筆法、筆畫、字形特徵,為創作積累元素,以便於使字體風格與眾不同。



3、懂書法美學並有較好的字外功。追求個性化是向書法高級階段發展的必要手法。書法作品實際上是一種載體,是作者向人們傳達心靈信息的紐帶,通過筆墨情趣抒發情感,或者說是對文字內容進行升畢的過程,謂之二度創作,藉以增加視覺效果和藝術感染力。



所以,在書寫過程中,必須適當的附加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音樂的韻律感、舞蹈的肢體動動、武術的手法身法、戲曲的身段等等,有意識的融入其中,並把把這種意圖巧妙的注入筆法墨跡之上,做到人書一體、八面出鋒。這種作法通常叫做意到鋒端。



總而言之,要想寫出個性、寫出意境、寫出情調……必須具有融會貫通的能力,只專工某一個帖,或擅長一種風格的字體,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說,表現書法高境界的標誌,不是看寫得多麼規矩,而是看字體的獨創性是否符合法理,尤其是內涵富足程度怎麼樣,這也是反映書者文化藝術造詣深淺的一個方面。



以上是我的理解,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互動交流。謝謝!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關於如何把隸書寫出自己的個性問題,這要看自己的悟性和功力了。時下,有不少書家正在被這個問題所困惑,有的書者甚至一輩子也彰顯不出自己的個性。

下圖為隸書大家張繼老師的作品:



據瞭解,在當下的書法家裡面,只有張繼和毛國典的個性最鮮明,道內人一看,就知道是誰的作品。另外,劉文華和言恭達兩位老師的隸書作品,個性也比較突出,但是這兩位老師的作品,不仔細看落款,還真不易辨別出來。

下圖為隸書大家劉文華老師的作品:

要想把隸書


寫出自己的個性,必須選一帖專工之,當你把帖子裡字臨到七分像時,再加上三分自己的東西就可以了。當然,這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甚至需要一個書者付出一生的追求和努力才能做到。

下圖為隸書大家言恭達老師的作品:

下圖為隸書大家劉文華老師的作品:

下圖為隸書大家毛國典老師的作品:

以上幾位隸書大家的書法作品,都有自己的個性。他們為了個性風格的追求,都是付出了極大的努力的!


中州耕牛堂主


隸書創新的方法很多,特別是在當代,由於多元化文化的發展,書法家們越來越注重個性的張揚,再加上出土文物的豐富,可以借鑑和取法的資料日益增加,人們不再滿足於只從正統漢碑中吸取隸書的精華,而是更多地著眼於早期隸書(像簡牘、帛書、摩崖、石刻等),例如《西漢武威儀禮漢簡》、《開通褒斜道刻石》、《萊子侯刻石》、《馬王堆漢墓帛書》等,包括西晉時期的《好大王碑》和前秦時期的《廣武將軍碑》等,從中尋求隸書創新的方法。

我們知道,隸書是在篆書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所以經常有講“篆隸分不家”,“篆中有隸,隸中有篆”。當代書家時常以篆書的筆法和隸書的結構來進行創作探索,取得了通常狀態下所得不到的藝術效果,增加了意想不到的審美情趣。篆隸結合是指將隸書和篆書結合在一起寫,在用筆上表現為線條的圓渾,多使用中鋒。

每一種字體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實用書寫的基礎之上的,隸書也不例外,當人們在實用書寫時為了追求便捷,便會加入一些行草書的筆意。隸書以漢隸為本,另潛心研究漢代帛書、簡牘,並將其和行草書融入到傳統的漢隸之中,便開闢了隸書的新的寫法——草隸,也充分體現了書家的性靈之美。

當代書法家在篆書和隸書的創作中追求金石趣味,是清代以來書法家所進行的探索的繼續,在隸書作品中融入一些金石氣息,可以增加作品的視覺衝擊力,使得原本就古樸厚重的隸書更添蒼茫、渾厚的感覺,作品看起來也更加有質感。

在隸書作品中融入簡牘筆意和情趣,是當代隸書發展變化的又一特點。簡牘帛書是隸書發展和創作的一個寶貴的取法之源,並且也是隸書發展最為快速的載體。許多書家都潛心研究簡牘帛書,從中尋求隸書創新的道路。


硯臺哪些事


其實隸書本來就是一個非常個性的書體,風格種類繁多,你能寫像一家就已經很個性了,不用去單獨的追求個性,純粹的去追求個性反而適得其反。

古人說:初學書法,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復追險絕。一開始學習書法要從相對工整的的書體開始學習,等到把工整的書體掌握以後,再去學習那些比較個性的書體。

比如學習隸書,一開始也要學習比較工整的字體,比如《曹全碑》、《禮器碑》、《乙瑛碑》、《史晨碑》等等,這些碑的特點就是比較工整、結構比較美觀,能夠使初學者建立固定的法度。


圖為劉文華臨的《石門頌》

通過這些字帖,學習和掌握歷史的基本用筆和結構特點,這就是基礎。這種工穩的字體最好練習到可以進行自由的創作為止。

然後可以寫一些比較個性的字帖了,比如漢代的《張遷碑》、《石門頌》、《西狹頌》,甚至清代的伊秉綬、趙之謙等等。

學習任何東西都要又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步一步來,不要一開始就想著追求自己的個性。

等你真正學會隸書,融匯貫通,自然會形成你自己的風格,這就是個性。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同意的朋友麻煩賞個贊,隨手關注一下啦。


不二齋


大家好,我是景堂書法。

近來有關隸書的話題越來越多,作為一種正書字體,又便於識讀,得到大家的喜歡也是正理。就這個問題,我也來談一談,供大家參考。



對於書法的學習,大家好像都認可入帖,再出帖的進程。好像只有對一個字帖進行深入臨摹訓練,直至做到如複印件一般方可。然後,以此為根基,再融入其他達到自成一體。那麼,是不是每一個學習書法的人,都只有這一條路可走呢?


我不否認,書法的學習需要繼承傳統,需要深入學習經典法帖。但要做到如複印件般,似乎也不需要。並且,一個人所處的時代、環境不同,自身的學識、修養不同,完全的一致也只有侷限於外形的一致,這同時也是以犧牲自我為代價的。我的導師洪厚甜先生提倡臨摹也是一種創作的說法,我覺得很有道理。他這個說法不是強調自我,而是要我們在追問古代書家的書寫狀態與思想情感的基礎上,努力還原其真實狀態的同時,順其自然的自身審美意趣的存留。


談到出帖與創新,由於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有些人挖空心思的從外在形式上尋求突破,往往搞的沒了古法,也沒了自己。其實,只要按照上面所說來學習,通過對不同風格的碑帖臨摹學習後,等你對經典的理解慢慢深化,自身的審美意識就會慢慢沉澱,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東西。

具體到隸書,漢隸經過了從發展到成熟的全過程,有大量的風格各異的經典供我們學習。只要深入其間,待經典不斷融入到自己筆下的同時,自身的精華也會沉澱下來,與之融為一體,自成一家風格,又何必過早的尋求個人風格呢。


景行書苑


書法的個性,就是風格,它與習氣不同,但個性必須建立在共性基礎上,形成具有獨特風格,才是書法個性風格。

個性與習氣不同?以古碑帖為法,將書法之古法,自覺地融入到創作中,從而形成有個性的書法,稱之為風格;反之,缺少古法的點畫筆法和結體佈局,就是習氣。

怎麼分辨隸書作品中哪些是古法,哪些是習氣呢?

隸書的起先是古篆隸、簡牘帛書體,點畫筆法缺乏統一標準, 以率性活力見長,筆法簡單,筆勢、結體自然。這其實就是習氣,但其書風不做作,自然天成,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發展到漢隸,因碑刻因素,加以規範,以示莊嚴肅穆,出現了點畫筆法的統一和字形結體的工整,這是成熟的隸書風格,好比房屋建築,從最初的茅草房,發展為建構穩固,注重修飾,講究美觀的現代住房。故隸書之古法泛指漢隸之法。

漢隸風格迥異,難道法度沒有區別嗎?

各碑法度想通,是指各碑筆法大同小異,點畫線條大多具有共性特點,即取古篆隸的內斂、中和、不激不歷,但張力十足,氣勢恢宏,呈質感、立體感,給人以“膚肌之力”之享受。

而各碑結體千姿百態,漢簡牘的率性飄逸、熹平石經的端美,史晨的整嚴、乙瑛的俊逸、禮器的奇絕、曹全的典雅、張遷的樸拙、華山的神完氣足、封龍山的古健方正、衡方碑的豐腴方整、鮮于璜的方峻嚴密、夏仲兗的圓潤瑰麗、石門頌的渾厚韻趣和摩崖石刻的自然天趣等,以及唐隸的樸厚肥美、清隸的奔放多變等,這些隸書特點,既有時代之風氣,亦是各碑風格之別,這是由不同的筆勢所致。

有人以為,各碑風格不同是由筆法決定的,雖然此說法沒錯,筆法是基礎。但正確的理解,應該是筆法決定筆勢,而筆勢生結體,因為筆法是書寫的法則,屬於技巧,好比寫一波畫,起筆、收筆和運筆,有技法規範,但即使寫同樣一波畫,筆鋒的力度、角度、速度和入鋒的深度等,皆因字、因人而異,這就是筆勢的不同。

書法的個性風格是由筆勢所決定。 關於筆勢,古人有許多形象的說明,筆勢就是書者運筆過程中,完成點畫之間的痕跡或虛勢。例如“永”字,因為書寫而形成的連帶呼應關係,雖然在筆墨痕跡之外,屬運筆範疇。可見,筆勢的典型特徵是貫氣,古人說:“氣韻生動”,神采為上,形質次之“。這裡的氣韻和神采就是筆勢、筆意。

有此可知,隸書的個性是由筆勢、筆意決定的。

按筆勢理解,每人寫的書法都不一樣,各具面目,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掌握了隸書的筆法,每個人都能寫出個性的隸書,不必刻意追求個性,功到自然成。

隸書還能創新嗎?何為創新,書法的創新,等同於科學技術上的發明,難乎其難。追求簡牘的自然率意之風,筆力不濟,習氣難除;取漢隸一隅,刻意變體,重組點畫關係,構建空間佈局,有悖審美常理;改造點畫形質,重構結體關係;筆墨功夫不到,“做字”求新穎,氣息神韻皆失,好比“塑料花”。這些都屬對文字書法的本意理解不深刻、不縝密,為不明智之舉。

書法的創新非一朝一夕,一人一事能造就,書法緊緊依賴文字,文字沒有改革,書法重在傳承。

像“唐隸”、“清隸”一樣,堅持走傳統道路,不急於求成,循序漸進,尋找突破口,融入時代風,就是隸書的個性。











如石書藝


如何把隸書寫出自己的個性呢?

看到這個問題,基本明白題主想要解決哪些迷惑,不過誠肯地說,這個提法不夠嚴謹。

所謂的個性是什麼?與眾不同麼? 這個不用刻意追求,因為任何人寫字都有其個性,這個如同人的性格和長相一樣,無法相同,也不可能相同,即便是字匠、書奴或館閣體也不會一樣,所以,你說的個性根本不用追 求,認真寫就可以了,寫著寫著就出來了。

那麼,刻意追 求會不會朝良性方面發展?不會!這樣的結果只能會捨本逐末,得不償失。

寫隸書,可從《乙瑛碑》《華山碑》《張遷碑》《衡方碑》《史晨碑》《西狹頌》等漢隸名碑中選 一個比較喜歡的入手。

稍微注意的是,初學階斷,最好先別臨《石門頌》,以前學習的時候,聽老師講,《石門頌》初學不宜臨,但因太過喜歡,然一意孤行,最後發現確實遇到了困惑,只好迎難而上,感覺還可以,畢竟,這個事情一定得以興趣做支撐,才不會覺得枯燥,

《乙瑛碑》結體工整,流暢優美,俊秀高雅,對隸書結構及筆畫均有很好詮釋。

《張遷碑》古樸高雅,如龜如鱉,個性獨特,藝術性極強,

《華山碑》、《史晨碑》結構平中見奇,大巧若拙,惟妙惟肖。

總之,漢隸十大名碑個個神品,可挑2-3個碑反覆錘鍊。

另外,多讀書,多思考,多接近大自然。

書法個性也將水到渠成。萬不可為追 求個性而奴隸,那將是一場空、


白先生如是說


書法且莫隨便談個性,那不是每個人都能辦到的,且說有所新意吧。

隸書要寫出新意,我認為一是要以漢碑為根本,打好隸書基礎,二是學習清代隸書的創新精神。

隸書有兩個鼎盛時期,一是漢代,一是清代。漢代隸書是基礎,其間產生了大量風格各異的碑版。如法度嚴謹的《乙瑛碑》《史晨碑》,華貴完美的《曹全碑》《禮器碑》,隨意開朗的《石門頌》,高古渾厚的《衡方碑》,等等。

創新是要以繼承為基礎的,遍臨漢隸碑帖是創新的基本要求。

清代金石學的崛起,讓隸書重煥生機,其時湧現了大批篆隸高手,如鄧石如、金農、陳鴻壽等人,這一時期的隸書百花齊放,個性鮮明。

隸書要出新意,清代隸書一定能給你很多啟發。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學習書法能夠寫出個自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沒有出色的書法功底和文化藝術修養是很難寫出自我和使得書法具有藝術性。一般來說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熟與生 。就是對隸書技法的熟和生,而且是先熟後生。熟就是對書法技法的運用嫻熟,能夠達到隨心所欲,心手雙暢而不逾越規矩。只有對隸書的點畫結構筆法章法特點了然於胸,又能運用嫻熟,在此基礎上才也可能寫出個自我,如果不會走就想跑,好高騖遠,顯然是不可能的。生是指的熟後生,不熟無法達情,過熟有又容易圓滑俗膩,故必須熟後生。

二是博與約是指隸書知識的博與約,就是博學約取的取的意思。博就是不能只熟悉一家隸書技法和風格特點,要儘可能的瞭解掌握歷代隸書書法的演變史和技法、風格特點。由於隸書的發展史較長,各類風格基本完善成熟,只有博才能掌握豐富的技法,只有博才能知道如何尋找到寫出自我的方向和出路,否則是很難跳出古代隸書的牢籠。約是廣博約取的約,只有這樣才能寫出隸書的厚度和形質及文化內涵,有了這些隸書才可能被稱之藝術。

三是變與通。在博與約的基礎上,要做到善於變與通。不變就不可能有自我,不通則作品會顯得不倫不類,無法度,無規範,不和諧。所以要具有變和通的能力。這需要熟來做基礎的支撐。

四是學與修。這裡的學與修是指學識和修養,即有藝術美學方面的也有文化方面的,二者缺一不可。沒有書法藝術知識和實踐的修為,就根本不可能寫出藝術性的書法,沒有文化修養,書法作品就缺乏氣韻和內涵。在古今有一部分寫字好的人中,或許他們並沒有進行過嚴格的書法鍛鍊,但仍然能寫出一手好字的原因就在於學養深厚。

五是情和法。書法有情則生動,容易打動人心。有法則有規矩有法度,更益於傳播和識別,而不至於陷入“醜書”的是非紛爭之中。情感的投入不是一天半天能做到,並且是和學養修為密切相關的。法包括藝術方面的和社會方面的。具有了這些特點,書法才能被稱之為藝術和具有盡善盡美的藝術特色和意義、價值,也才能向內修己向外造福社會。


翰墨書道


隸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