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那些容易被誤解的“俗話”,你知道多少?

生活中,我們經常引用一些詩詞或古文中的話來表達意思,有一些甚至成了俗語。

但是你知道嗎,這些“俗語”,有一些因為斷章取義或因為語言發展,它們的意思發生了改變,如果不加思考隨意引用,就會鬧笑話哦!

有斷章取義型的

如“父母在,不遠遊”。

這句話後世常被道德衛士用來用作道德綁架,說爹媽還健在,就不應該離開父母。你要換到當今社會,就沒幾個孝子賢孫了。

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遊必有方”,方是地方的意思,咱們可以引申為明確的目的,正確的方法。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在,就不要遠遊。如果一定要遠遊,就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和正確的方法。

完整的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孔子思想,人家很開通的,既強調子女應該孝順父母,但是也不反對為了自身發展出去奮鬥。

類似的還有“以德報怨”之類的詞,老是被斷章取義,孔子真是心裡有苦說不出。

那些容易被誤解的“俗話”,你知道多少?

有理解錯誤的

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現在的解釋是,一天見不到,就像三年那麼久。

其實呢,這個三秋就是三個季節,如果看原文就能理解,出自《詩經·菜葛》,三句詩,分別是如三月兮,如三秋兮,如三歲兮

從月到季到年,這才是正確的排比方式。

那些容易被誤解的“俗話”,你知道多少?

有事物稱呼變化的

如“床前明月光”。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現在我們說床,自然是睡覺的床。但是在這首詩裡,就說不通了,床當然在屋子裡,那怎麼能看到明月光。

李白時代的床,有兩種說法,一說胡床,就是小馬紮,一說井床,稍微理解成井欄好了。

照這兩種解釋,就說得通了。相同的還有“繞床弄青梅”,你可不能隨便跑到姑娘閨房裡圍著床跑圈圈,會被打的。

那些容易被誤解的“俗話”,你知道多少?

語意引申或約定成俗

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從小就被告訴我們是讚揚老師默默付出的一句詩,說起來也很合理,用來讚美任何勞動人民都合適,為了他人付出,不惜損害自己的身體。

而這實際上是李商隱的愛情詩。

這樣引申出來一個全新的高度,我倒覺得蠻好的。

那些容易被誤解的“俗話”,你知道多少?

語言發展或將錯就錯

如“空穴來風”。

原本是指有了洞穴才進風,比喻消息和謠言的傳播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

現在經過大家的努力,這個成語更多用來表示:消息和傳說毫無根據

意思完全相反了,但是已經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兩個意思都可以有,就要看上下文的意思了。

還有一些字的讀音也是這樣,比如“說客”,以前讀shui,現在被統一改正讀shuo了。

那些容易被誤解的“俗話”,你知道多少?

其他

還有如王維的《紅豆》一詩,現在用來形容愛情,最初可是形容他和李龜年友誼的。

再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本是戰士之間的約定,現在成了愛人之間的誓言。

等等等等,這個太多就不一一舉例了。

語言是要發展的,我也不覺得有啥不好,只是在接受新改變的同時,咱們不要徹底忘掉了其本身的意思和讀音就行。


那些容易被誤解的“俗話”,你知道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