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红楼梦里,巧姐儿和大姐儿是同一个人吗?

红楼梦里,巧姐儿和大姐儿是同一个人吗?

红楼梦因是抄本传世,且因版本众多,抄写的过程中难免有异,这就给后世的红学研究留下了许多疑问,比如关于王熙凤到底有几个女儿的问题,一直以来就令人费解。因为原文提到的王熙凤的女儿,并不是只有巧姐儿一人,还有个大姐儿,那么这个巧姐儿和大姐儿是不是同一个人呢?

很多读者印象深刻的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巧姐生了病,彼时巧姐还叫大姐儿,王熙凤就让刘姥姥给大姐儿起了巧姐儿的名儿,这相当于是把大姐儿和巧姐儿两个人名合成一个人了,我们且看原文:

凤姐儿笑道:“到底是你们有年纪的人经历的多。我这大姐儿时常肯病,也不知是个什么原故。……我想起来,他还没个名字,你就给他起个名字。……刘姥姥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

这里明确提到了大姐儿改名巧姐儿,如果按照这一处情节来判断,那么王熙凤只有一个女儿,之前叫大姐儿,后来为了好养活,被刘姥姥改成了巧姐儿。这本没有异议了,但原文偏偏有两处异笔,大姐儿和巧姐儿这两个名字同时出现了,这就奇怪了,如果是一个人,为何两个名字同时出现呢?

原文第二十七回,芒种时节,古时有饯花神的风俗,贾府的青年男女们就忙了起来,这一回凤姐带着女儿也出场了,我们且看原文:

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

这一处文字里,巧姐和大姐同时出现了,这显然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难道王熙凤有两个女儿吗?这也是巧姐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原文之中,之前出现的一直都是大姐,在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时,都有关于王熙凤女儿的描写,名字都是大姐儿。

红楼梦里,巧姐儿和大姐儿是同一个人吗?

这时候刘姥姥还没有给大姐儿改名,为何忽然出现了巧姐这么一个人名呢?不止这一回,在随后的第二十九回贾母带领家下众人去清虚观打醮时,大姐和巧姐再次同时出现了。我们且看原文:

凤姐儿的丫头平儿、丰儿、小红,并王夫人两个丫头也要跟了凤姐儿去的金钏、彩云,奶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还有两个丫头……

这里跟着王熙凤一起出现的,仍然是大姐儿和巧姐儿,而且根据情节描述,这个大姐儿似乎很小,还抱在怀里,而巧姐儿则不需要了,带在身边就可以。难道王熙凤真的是两个女儿吗?为何会出现这种前后矛盾的地方,而且不是一般的矛盾,这关系到王熙凤到底是几个女儿的大问题?

其实巧姐这个名字最早出现是在第六回里,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有一段回前批,脂砚斋有这样一段批语:此回借刘妪,却是写阿凤正传,并非泛文,且伏“二进”“三进”及巧姐之归着。也就是说,跟刘姥姥紧密关联的是巧姐,而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情节,出现的是大姐,这一点跟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将大姐改名巧姐对榫。

脂砚斋一定是为数不多看过曹雪芹全本红楼梦的几人之一,他的批语自然可信度最高,他说的巧姐归着,自然是判词里的巧姐,是刘姥姥改名的巧姐,这也就基本确定了一个事实:王熙凤只有一个女儿,之前叫大姐,后被刘姥姥改名巧姐儿。那么,那两处异笔怎么解释呢?

二十七回里出现的异笔,蒙府本没有“巧姐”二字,戚序本将“巧姐”二字改为“同了”,也是悄悄抹掉了巧姐两个字,因为巧姐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之后才出现,这里出现明显是不对的,其他版本都存在这两处异笔。既然多数版本都有,这就说明了一个事实,最早的底本里也是这样,这么诡异的文笔,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

红楼梦里,巧姐儿和大姐儿是同一个人吗?

​有没有可能曹公最初设定的情节,王熙凤的确是两个女儿呢?后来在“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中,他悄悄地将大姐儿和巧姐儿合成了一个人,而二十七二十九两回却漏改了?我觉得这样的可能性不大,金陵十二钗其他诸钗,没有一个是亲姐妹两个入册的,全都一人,即是家里唯一的女儿,黛玉、宝钗、湘云都是这样,即便是元迎探惜四春,也都不是一母所生,所以王熙凤之女不太可能是两个,一开始应该就是一个。

出现这种异笔的另一个可能的原因,也许是红楼梦早期抄本流传时,存在误抄的情况,很多人看到后文巧姐乃王熙凤之女,但前文却没提到,只有一个大姐儿,在没有看到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改名的情况下,将大姐出现的两次,都添上了巧姐。

因为红楼梦当时的传播不像现在,是整本书都能看到,那时候是几回几回的抄本传播,而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几回极有可能是一起传播,或者先后到了同一个人手里,然后被修改,又传出去,所以出现了只有这两回文字中有异笔,其他诸回都没有的情况。后来很多版本以这几回文字为底本,结果就出现了大姐、巧姐同时出现的情况,有个别版本根据前后文情节,在抄录时,删改了这两处文字。

当然,以上也只是我个人猜测,但有两个点可以确认的是:一,在曹公最初的构思中,王熙凤只有一个女儿,不会是两个,当然不排除她曾有两个女儿,后来有一个夭折的情况,但这一点原文中没有提及;第二,刘姥姥为王熙凤之女改名也是原有情节,并非修改后情节。所以,异笔的出现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误抄,后来传播出去的是抄本,而非曹公原稿,因此以讹传讹,就出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两处异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