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徐国北迁之地考证,对比发现:武原县与梁王城或为一处

徐国的北迁之地据史载为“彭城武原县东山下”。

武原县西汉始置,属楚国;东汉属彭城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初为武原县,后置武原郡;后周时,郡县俱废。据《邳州志》记载,武原县“去今城十五里”,“今治”即原邳州治邳城,其西北15里即鹅鸭城遗址。该城址未经发掘,从地表情况看,遗存不很丰富,除少量汉代瓦片外,主要是一些几何印纹硬陶片、夹砂的红陶片、灰陶片及石磬毛坯等,时代大致为春秋战国。

武原城作为郡县治所从西汉初至南北朝末,近800年的时间,当有比较丰富的汉至南北朝时期的遗存,而鹅鸭城遗址内仅见少量汉代遗存,基本上不见南北朝时期的遗物。同时,作为汉代县治,鹅鸭城显然为小。

另外,据史籍记载,武原城西临武原水,而鹅鸭城东、西、北三面环山,根本没有河流通过。因此,鹅鸭城肯定不是武原。

据《邳志补》记载:汉代,邳州境内分属下邳、良城、武原三县。武原县位于西北部,包括铜山县的部分地区(今徐州市贾汪区)。1982年,在邳州燕子埠尤村青龙山曾发现一块东汉永寿元年墓志,志文记载,墓主名红,字季,其墓葬就位于武原县境内,与《邳志补》的记载正相吻合。

武原城与武原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水经注·泗水》:武原水“出彭城武原县西北,会注陂南,迳其城西”。《邳州志》引《淮安府志》记载:“武水(武原水)出峄县马旺山许家泉,流经(邳州)偃武乡,入哈湖(今邳州泇口南),至干沟口入泗。”又“邳州旧志云,武河自峄县流经州西北二十五里”。

从以上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武原水源于武原西北的山东峄县(今枣庄市),经武原城西,南至干沟口(今睢宁古邳西)入泗水。但干沟口一带因黄河夺泗入淮而使河床提高,原入泗河道受阻,再加上明万历年间为避黄河漕运之险而开挖泇河运河,使原水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使确定武原水水道增加了比较大的困难。

今枣庄市的河流主要是沙河,为发源于北部山区诸小河汇集而成,于台儿庄西入韩庄运河,即明代的泇河运河。由于台儿庄南为山区,故沙河只能折向东南,经梁王城西南下,即现在运河的河道。从运河岸边小郭湾、梁王城、山头等遗址内发现有大量的田螺、蚌壳堆积看,这些遗址确系在河流的旁边。

邳州旧志云”武河(武原水)自峄县流经州西北二十五里”,从距离上推算正好在梁王城一带。《水经注·泗水》还记载:“武原水又南合武水,谓之泇水。”武水即武河,发源于山东郯城,原武河经邳城北,在泇口附近会泇河后入运河。泇水发源于山东苍山,原泇水入武水,武河改道后,泇水直接入运河,入口处即泇口。泇口也就是武水入武原水处。因此,现在梁王城西侧的中运河就是汉代武原水的河道。

徐国北迁之地考证,对比发现:武原县与梁王城或为一处

梁王城遗址位于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东临中运河。城址大致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800米。从对城墙的解剖及城内的文化堆积判断,该城大致建于战国时期,汉至南北朝时期最为繁荣。

关于梁王城,许多地方志中都有记载,认为梁王城就是良城,即汉代的良城县,因城内不知何年立有梁武帝庙,故俗称良城为梁王城。

但据《水经注》记载,良城应在沂水东的山东郯城县境内,因此,梁王城肯定不是良城。梁王城当即武原城,不仅其位置在汉代武原县的范围内,而且西临武原水。

同时,梁王城遗址的文化遗存与武原县的时代也比较一致。梁王城城内的遗存基本上都是汉晋南北朝时期,如大型的绳纹、凸棱纹板瓦、绳纹筒瓦长方形砖、青瓷片等。在城址西侧名“金銮殿”的台地遗址,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堆积厚达1.5-2米,有的甚至更厚,有的地方全为砖瓦块堆积,并伴出云纹、莲花纹瓦当。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还发现有板瓦砌成的排水沟和以石块堆成的类似假山、花园一样的遗迹。结合金銮殿的传说,这一台地很可能是官署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