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是怎么成为宿敌的?

世界人文通史


印度和巴基斯坦成为死敌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因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教派冲突;二是因为3次印巴战争和巴基斯坦被印度肢解;三是因为印巴分治后的克什米尔问题。

一、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教派冲突

我们知道古代印度原本是一个印度教和佛教占据主导地位的地区,佛教主要流行在城市而农村则是印度教占据绝对主导。后来随着穆斯林不断入侵并统治了印度大部分地区,伊斯兰教取代了已经日渐势微的佛教在城市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印度教则依然在农村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不可动摇。
印巴分治和大迁徙


伊斯兰教和印度教虽然有矛盾可是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双方矛盾缓和,可是这种相对良好的关系又随着英属印度独立临近而破灭。尼赫鲁领导的国大党一心想要建立印度教主导的包括巴基斯坦的大印度,而真纳领导的穆斯林联盟则害怕穆斯林受欺负一心想要建立穆斯林自己的国家。印巴分治后留在双方境内的不同宗教的民众展开了大规模的迁徙,过程中伴随着残酷的流血冲突双方间留下了深深的仇恨。

二、巴基斯坦被印度肢解过

最开始的巴基斯坦包括东巴和西巴两部分,东巴就是现在的孟加拉国,西巴就是现在的巴基斯坦。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后先后爆发了三次印巴战争,前两次双方大致打平了。可是第三次印巴战争则直接把原来的巴基斯坦给肢解成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被肢解的惨痛经历让双方想不成为死敌都难。
印巴战争中的印度士兵


三、克什米尔问题是双方的死结

印度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地理名词,是英国人把印度统一了起来。孟巴顿的印巴分治方案规定土邦可以自主加入印巴其中一方,可是印度却不守规矩以武力扩张领土。一边把印度教徒居多君主是穆斯林想要加入巴基斯坦或者独立的海德拉巴等土邦武力吞并,一边又想把穆斯林居多君主却是印度教徒的克什米尔土邦并入印度,两方面的便宜都要占尽,拉达克地区也被印度给占据了。
克什米尔问题


这样的结果自然引起巴基斯坦的强烈不满,双方在克什米尔大打出手最终导致多次的印巴战争。而克什米尔也被双方一分为二了,直到现在几乎每年都还爆发冲突。而许多穆斯林因为看不惯印度对巴基斯坦欺压多次对印度发动袭击,印度也借此诬陷巴基斯坦支持恐怖分子袭击印度威胁要武力打击巴基斯坦,这样双方的关系就更加紧张了。


执斧谈史说事


如果有人将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仇恨归咎于宗教间的冲突,只能说他是自己蠢。这种矛盾是民族国家中,“谋求纯净化”导致仇恨最典型的例子。

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视角分析一下,次大陆板块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

在印度次大陆谋求民族独立的运动中,三位最有影响力的领袖,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巴基斯坦国父)、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印度国父)、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开国总理),本来是一个战壕中的战友。

虽然三位领袖的背景千差万别,真纳是穆斯林的精英阶层、甘地代表着印度教最底层的人民、尼赫鲁则是印度教的富裕阶层。但至少在谋求民族独立这一大命题下,三位的目标是一致的。

真纳和甘地

因此,少在独立运动初期,三位都是比较纯粹的民族主义者,而不是种族主义者(这两点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尤其是真纳,早期曾是印度国大党的重要成员之一,虽然在1913年受邀加入了“全印穆斯林联盟”(简称穆盟)。但在加入之初,便表示“对穆盟和穆斯林的利益的忠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妨碍他忠于民族的利益。”

由此可见,他对于全民族利益的考量是置于穆斯林种族利益之上的。对于真纳的立场,国大党领袖们曾多次表示赞赏,尼赫鲁曾称赞真纳“不像大多数穆斯林,……而和我们一样,是真正的民族主义者。他为他的种族指明通往印——穆团结的道路。”

尼赫鲁和甘地

公允的说,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对独立共同的诉求,催生了印度这个国家。

但两个群体,在利益诉求上的巨大差异是有目共睹的,英国政府也是政治取向上有意制造摩擦。

当末代印度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抛出他的“印巴分治”方案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已经不存在能够和平公共处的机会了。

蒙巴顿方案的核心是,印度人民根据自己的宗教信仰,分别成立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

用信仰区分人群本就是一条毒计,必然会造成印度族群之间的撕裂。但更可怕的是从宣布到开始实施,蒙巴顿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根本没有给国大党和穆盟留下仔细协商的时间。

路易斯·蒙巴顿

最可笑是划分印巴边境的人,居然是一个毫无经验的伦敦律师西里尔·雷德克里夫。

这哥们坐在总督府的办公室里,在事先没有跟任何印度人协商的前提下,找了一份非常模糊地图,就割裂整个印度人民的命运。

什么国大党、穆盟、甘地、真纳、尼赫鲁,你们这些印度人都没权利发表意见,在地图上划线这么重要的事儿,只有英国老爷说了算。

这份直到独立当天才公布国境线造成了巨大的混乱,英属印度东部的孟加拉地区被分成东西两块,西部被印度占据,东部变成了东巴基斯坦,并再次分裂成独立的孟加拉国。

西部的旁遮普地区分为旁遮普省和旁遮普邦(之后又分为哈里亚纳邦、喜马偕尔邦和昌迪加尔)分别纳入了印巴两国的版图。

克什米尔则成了悬而未决的土地,成了印巴两国的火药桶,这道伤口直到今天还在不断流血。

这份草率而成的分割方案公布后,引发了灾难性的后果。

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的印度人民,迅速被撕裂成了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以及主体教民和异端。

就像我们最开始说到的,一旦种族主义被煽动起来,追求种族纯粹化变成了所有人心中的恶魔。谁都本能的不愿意和异族生活在一起,即便彼此可能已经在一起生活无数年、无数辈。

短短几个月里,无数人被迫背井离乡逃走,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区的伊斯兰教徒逃亡伊斯兰教徒地区,与之相反,伊斯兰教地区的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逃往印度教徒地区,其中不少都是曾经和睦的邻居逼着迁移而沦为难民。

现在可能永远无法统计出,英国人导演的灾难造成了多少家破人亡。在两教间无以计数的冲突和暴动、屠杀以及报复中,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在旁遮普地区也有,至少一千二百万人无家可归,50到100万人被杀。

最可怕的是,两国、两教的人民都认为自己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并从此结下了血海深仇。以至于,在冲突中呼吁民众保持和平的甘地,都被极端的印度教徒刺杀。

这就是挑动种族对立,谋求民族“纯净化”的恶果,当这朵血腥妖艳的恶之花在印度盛开时,即便是深沐平和安宁宗教理念的印度人都瞬间化身迫害对方的恶魔。这难道还不值得我们警醒吗?

其实,除了印巴两国的例子以外,欧洲的波兰、南斯拉夫也发生过类似的例子,追求民族国家“纯粹化”的结果,必然是种族之间的仇杀和报复。



要是点了赞,发现没怀孕,再来个关注呗!嘿嘿嘿!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英国殖民时期,克什米尔是一些名义上依然独立,但实际上依附英国的印度国家之一。英国从印度撤军后,从英属印度独立出来的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都要求克什米尔加入它们。克什米尔土邦主哈里·辛希望保持其独立地位,因此推迟对这个问题的决定。英国撤军后一支由亲巴基斯坦的部落和巴基斯坦士兵组成的军队从巴基斯坦西北边省进入克什米尔。哈里·辛仓促逃离克什米尔,逃往印度,印度借此机会也进军克什米尔,由此导致克什米尔战争的爆发。


印巴战争

交战简述

入侵克什米尔的巴基斯坦力量称自己为“克什米尔解放军”,它是一支受巴基斯坦帮助的地方军,它在战争中有一定的优势:

战前克什米尔本土的军队分散在整个地区来维持当地的秩序,它的部署不适宜抵抗全面入侵。一些克什米尔本土军队后来加入了印度军队。克什米尔解放军不断受到巴基斯坦正规军的支持,而且随着战争的持续越来越多巴基斯坦正规军士兵加入克什米尔解放军。有可能英国军官帮助计划巴基斯坦的入侵。


因此克什米尔的正规军很快就被入侵的克什米尔解放军击溃。但是入侵军未能尽快利用其优势,印度使用空军加强克什米尔的抵抗。1947年底巴基斯坦的入侵受阻,除喜马拉雅山脉高地地区外入侵军未能继续进军。1948年6月在喜马拉雅山地巴基斯坦入侵军在列城外郊也被击退。1948年内双方未能取得更多的战略优势,战线固化。1948年12月31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

1947年10月22日至26日

1947年10月22日一支强大的非正规军从巴基斯坦入侵卡克什米尔,其目标是克什米尔的首都斯利那加,克什米尔军队很快被击溃,通向斯里拉嘎的道路敞开了。局部也发生了克什米尔正规军倒向克什米尔解放军的现象。克什米尔土邦主哈里·辛向印度政府求援。印度政府对辛说:只有在辛签署加入印度联邦的情况下印度才能够向克什米尔出兵来保护其联邦领土。辛立刻签署了加入印度的声明。印度立刻出兵克什米尔,抵挡住了克什米尔解放军的进攻,防止了斯利那加被占。巴基斯坦的非正规军纪律败坏,许多士兵在掠夺了被占领的城市后就回家了,因此巴基斯坦也未能及时加强它的进攻。在巴基斯坦边境地区的朋区谷的克什米尔退入城市,这些城市被包围。



1947年10月27日至11月17日

印度军队被迅速通过空军投入斯利那加的防御战,很快就击败了市郊的非正规军。在这场防御战中尤其印度的装甲车的侧翼行动起了巨大的作用。克什米尔解放军败退到巴拉穆拉和乌力,这两座城市均被印军收复。在朋区谷克什米尔正规军依然受困。就在此时吉尔吉特的军队倒向巴基斯坦,使得克什米尔解放军获得了克什米尔的最北部地区。吉尔吉特受到了奇特拉尔地区军队的帮助。奇特拉尔在此前就已经决定加入巴基斯坦了。由于奇特拉尔与吉尔吉特之间文化与历史的联系奇特拉尔的首长决定帮助吉尔吉特,出兵克什米尔。

1947年11月18日至26日

印度军队没有追击被击溃的克什米尔解放军,而是向南试图解朋区的围,但是这个行动没有成功,主要是因为侦探不足,对当地的道路的困难的低估。虽然印军到达了朋区,但是未能达到解围的目的。另一支从南面过来的解围军只到达了克特里,营救了当地的困军返回,米尔布尔被克什米尔解放军占领。

1947年11月25日至1948年2月6日

克什米尔解放军进攻并占领了江格,并成功地攻击了那奥歇拉,对乌力的进攻未成功。与此同时在南部印度成功地解围尚贝。由于印度军队不断进入克什米尔,战线开始固定化。

1948年2月7日至5月1日

在南方印军反攻重占江格和拉贾乌里,在克什米尔谷克什米尔解放军继续攻击乌力。在北部克什米尔解放军开始围攻斯卡都。

1948年5月1日至19日

印军在江格击退多次受到巴基斯坦正规军加强的克什米尔解放军的进攻,在克什米尔谷印军重新占领底斯威尔。在喜马拉雅山高地上克什米尔进展迅速,其渗入的军队围攻列城,攻破卡吉尔,并击退了一支援救斯卡都的印军。

1948年5月19日至8月14日

在克什米尔谷印军继续进攻并开始向北扩展,攻克克兰和古拉伊斯,印军还击退了一次向底斯威尔的反攻。在朋区被围的军队得以突围,一都与外交获得联系。克什米尔正规军在斯卡都低档了吉尔吉特军队的进攻,因此吉尔吉特军队无法继续对列城的攻击。8月奇特拉尔军队使用炮兵攻破斯卡都后吉尔吉特军开始向拉达克进攻。

1948年8月15日至11月1日

此时双方的行动都开始减少。印军进攻德拉斯的企图是唯一的一次大的军事行动,但是失败。朋区依然受困。

1948年11月1日至26日

此时印度开始占上手,在被围一年后朋区终于解围。吉尔吉特军队在喜马拉雅山高地终于被击溃。印军一直追击到卡吉尔,然后因补给困难停止追击。使用坦克印军克服了祖吉拉山口重占德拉斯。这是第一次在这样的高地上使用坦克,印度的坦克战术是基于1945年在缅甸获得的经验总结出来的。

1948年11月27日至12月31日

巴基斯坦认识到它无法获得任何进展,因此决定停火。联合国出面调停了一个于1948年12月31日生效的停火协议。但是就在停火前数日巴基斯坦突然进行反击,割断了朋区与乌力之间的道路。在再次协商后双方同意停火。停火条件是联合国于8月13日提出的一个决议,于1949年1月5日生效。巴基斯坦必须撤出所有它的正规和非正规军。印度可以保留小部分军队维持秩序。同时决定由公民投票来决定克什米尔的未来。

战争双方共有约1500名士兵阵亡。巴基斯坦获得了克什米尔约2/5的地盘。

交战结果

克什米尔丧失了其独立,1948年的停火线实际上成为克什米尔的分裂线,巴基斯坦占据克什米尔的2/5,印度占据3/5。印度占据克什米尔比较富饶、繁茂和人口密集的克什米尔谷。1956年这个地区成为印度的查谟-克什米尔邦。

第二次

库奇兰恩

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的库奇兰恩,是印度河入海口附近的盐碱沼泽地,由于在雨季大部分地区被洪水淹没,印度和巴基斯坦从未在这里正式划定国境线。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地方,竟成了这次大规模战争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1947年,真纳(中)和蒙巴顿夫妇在一起

从1947年至1956年,该地区一直为巴基斯坦控制,巴在此建立了警察哨所。但是1956年印度破坏巴哨所并赶走了巴边防警察,建立了自己的哨所。1965年2月,印度陆军在航空兵的支援下突然占领了库奇兰恩的北部地区。3月起,印度以进行“箭头”演习的名义向库奇兰恩地区持续增兵,使地区的兵力达到3个旅,并夺取了巴基斯坦的几个哨所。

巴基斯坦起初认为库奇兰恩是不毛之地,因此,对印军的侵入只是提出了抗议而未采取实质性的行动。但不久传出库奇兰恩地区可能蕴藏石油及其矿产资源的消息。巴基斯坦坐不住了,遂向库奇兰恩地区派出了第8师的两个旅。在对峙中,双方发生了对射,冲突进一步升级。印巴两军在库奇兰恩发生小规模的武装冲突,由此拉开了印巴第二次战争的帷幕。

巴基斯坦又增援一个坦克连进入库奇兰恩。为了从印军手中夺回失去的地方,巴基斯坦的第8师制定了代号为“沙漠之鹰行动”的作战计划。27日早晨6点30分,在强大火力支援下巴基斯坦军向印军发起了猛烈进攻,并从印军手中夺回了一哨所。战斗中,发生爆炸,造成了一些伤亡。印军在巴基斯坦坦克火力的打击下,伤亡了大量士兵,被迫向东撤退了30多千米。

经过两个月的有限冲突,由于库奇兰恩地区地势狭小,水网遍布,不适合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双方终在英国首相道格拉斯·霍姆的调停下,签订停火协议。

印巴在双方初战库奇兰恩虽然很快就结束了,但战争的火种并没有因此熄灭。印巴在库奇兰恩发生的冲突,加重了两国在领土争端中的矛盾,表明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经开始恢复了战争的争夺,预示着冲突将发生连锁反应和将进一步升级。


史家争鸣


印度与巴基斯坦冲突的直接原因,是1947年的印巴分治。

这是英国的最后手笔,堪称全世界的毒瘤,埋下了长达几十年冲突的祸根。

印巴关系的纠结点,往小点说就是克什米尔问题。

在二战以后,英国由于势力被削弱,无法维持殖民统治,所以前殖民地迎来普遍的解放,印度也在解放的行列里。

但是,在印度独立的问题上,英国埋下了一个雷,就是印巴分治的方案,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而印度的大多数人口则信仰印度教:

但是,在孟加拉和旁遮普地区的分割却引发了争议。此外,巴基斯坦的领土被分为东、西两部分,国家状况极其不安定。这些都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埋下伏笔。

请看上面的地区,绿色部分是巴基斯坦,橘红部分是印度。

这地图你一看就知道问题很多了。果不其然,东巴基斯坦后来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后,成为了孟加拉国。

而对于西巴基斯坦部分而言,其与印度的冲突主要是查谟-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

由于克什米尔主体居民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巴基斯坦希望克什米尔加入,但印度却持反对意见,这就是第一次印巴战争的由来,两国对其进行分割。

此后的所有冲突,都是围绕着印控克什米尔的居民不满新德里统治,试图加入巴基斯坦所致。

英帝国堪称是世界毒瘤,应该是没人反对吧。


HuiNanHistory


中国与巴基斯坦之所以能成为“巴铁”,除了“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更多的是两国共同的邻居——蠢蠢欲动的印度,毕竟国际关系上有个规律,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两国怎么往死里面“较劲”,从印巴边界的仪仗队换岗仪式上,就可以略见一斑。

下图,两国士兵为拼气势大劈腿狠瞪眼,跺脚跺的恨不得把地面踹个窟窿,一股浓郁的火药味扑面而来。

印度与巴基斯坦这两个国家的人,我倒是都接触过,他们生活习惯类似——印度能出来留学的,基本都是中高种姓,几乎吃素,所以不吃猪肉;巴基斯坦人是穆斯林,也不吃猪肉;吃饭都用右手抓;两国人都喜欢大冷天上面穿羽绒服,下面光脚穿拖鞋(我们这里供暖好,室温高);还有就是最让人迷惑的,两国都是摇头yes,点头no!!!!
两国人从外貌上也傻傻的分不清(不过有巴基斯坦包头巾或者穿黑袍的女生,这个倒是比较好认,但不是所有女生都这样穿);而且巴基斯坦的乌尔都语和印度的印地语听起来也很像,说英语基本一个调调,很难懂。比如,隔壁的华北理工大学就同时接收了巴基斯坦和印度留学生,因为怕弄混了,给分别放在了公寓楼的两头,平时基本没有交集,倒还相安无事。

这两国家在1947年才正式出现的,并没有“源远流长”的国耻家仇,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怎么就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敌了?

一提到印巴分治,大家想到的往往想到的是英国爸爸在一旁“坏笑”。

与大一统的中国不同,印度是一个分裂的多民族地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是邦国分裂的状态,所以才有了遍及各地的印度王公。比如,下图,著名的莫卧儿王朝最强盛时期的印度版图——可以看出,印度南部还是诸多分散邦国,加上宗教民族成非常分纷杂,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能力非常有限。从17末世纪开始,英国殖民者趁莫卧儿王朝衰败,印度四分五裂之机,成功在这片大陆上建立起殖民统治。

注意下图,印度版图面积的巅峰竟然是“英属印度”时期。
英国殖民者没怎么浪费枪炮,用几句空洞的许诺,几纸瞒天过海的契约,几份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薄礼就收买了印度的王公、将军,顺利的把历代印度本土王朝都不能顺利统治的区域全纳入了行政区划,成了英王王冠上最闪亮的宝石。

到了19世纪,从未去过印度的维多利亚女王直接成了印度女皇,画像挂满了南亚次大陆的各种场所。印度中上层人士会也以说英语,给英国人做事儿,去英国开眼为荣。

下图,2017年电影《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就描述了一个忠心耿耿侍奉维多利亚的印度男仆形象,大赞女王和印度仆人的深厚友谊。
这期间,虽然大多数印度人都是乖乖的顺民,但英国的殖民统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19世纪中期,印度民族大起义,导火索是英国给印度雇佣军发的子弹用了猪油、牛油来包裹,结果大家都受不了了——国家可以亡,皇帝和王公们可以被囚禁、流放,但是神灵和信仰绝不能被亵渎。虽然起义很快被镇压,但是英国方面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许多妇女儿童死于暴乱中的仇杀。

英国殖民者镇压完起义后,开始认真总结教训,发现,印度这片热土上,不论种姓贵贱、或者民族归属,大家最重视的是“拜神”和种姓的高低贵贱。

毕竟,印度大陆上有160多个民族,印度教、锡克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四大主要宗教;还有有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种姓制度(4个种姓,外加一个等外品——贱民)

这么复杂的情况,够印度人自己折腾了,他们内部折腾累了,自然顾不上一致对外。

于是,狡猾的英国人为维护自己的殖民统治,有意识的对占人口最多的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进行分化瓦解、挑拨离间,试图利用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矛盾使其互相牵制以削弱对殖民统治的反抗。

在英国这种殖民政策的“煽风点火”下,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矛盾进一步扩大。

到了二战结束,英国衰败的厉害,越来越扛不住“日不落帝国”的重担了,世界经济中心开始由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向美国的太平洋沿岸转移,拦都拦不住。

此时,英国几乎丧失了独立干预海外事务的能力,已经无力控制庞大的殖民体系。加上战后民族独立的历史潮流下,印度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在1947年,英国人决定“体面的”从印度大陆撤离。

早在前一年,英国艾德礼政府就与印度国大党、穆斯林联盟展开了艰难的协商。国大党的尼赫鲁坚持一个印度,穆斯林联盟吵吵着要建立“巴基斯坦国”。像其他诸多非穆斯林国家里的穆斯林一样,很多印度的伊斯兰教徒,尤其是北方邦聚集区的穆斯林,首先将自己视为穆斯林,然后才是印度人,他们对印度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

虽然有一些穆斯林领袖热烈拥护国大党,主张团结印度教徒、共同摆脱英国统治实现彻底民族独立,但他们还是不能带动整个教派,甚至在一些重要场合,为了拉拢人心,也逐渐倾向鼓吹分治方案。

在谈判过程中,激进的穆斯林开始在印度各地挑起种族冲突。孟加拉省、尤其是印度最大城市加尔各答,发生了严重的骚乱,并很快升级为种族大仇杀....

加尔各答的暴乱中,在穆斯林暴力袭击下,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也参加了骚乱,强悍好战的锡克人手持弯刀,在穆斯林聚居区里展开了不分青红皂白的杀戮。在接下来的两天里,英印当局出动了4.5万军队,才平息了暴乱。据统计,骚乱后,加尔各答清理出了3500具尸体,扔进河里和大海里,被报"失踪“的遇难者估计高达 2万人。

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一方面煽动和参与仇杀,一方面又互相指责对方是种族仇杀的策划者。英印政府在旁边简直看傻了眼,平日里安贫乐道,整日拜神的阿三们互殴起来,战斗力简直跟纳粹有的一拼。

终于,在几经周折之后,“分而治之”的《印巴分治方案》/《蒙巴顿方案》出台了。将庞大的印度分成了3块,其中一块就是现在的印度,另两块是巴基斯坦。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后,东巴变成了孟加拉国,西巴就是当今的巴基斯坦。由于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间非常的不信任,还提出了个幺蛾子——划界者必须与双方毫无关系,要由对印度完全不了解的英国人进行,以保证划界人不带有任何的倾向性。

最终,划界工作由一位上议院法官在总督府闭关两月,用一张并不太精确的地图完成的,期间未与任何印度本土人接触过。以闭门造车的形式,硬是给印巴两国划好了分治的国境线。

结果,这个国界划分的漏洞百出——将穆斯林的聚居地划给印度,印度教徒的聚居地却划给了巴基斯坦。比如,旁遮普地区没划利落,又引发了新的一轮骚乱....

之后,基于《印巴分治方案》,英国体面的撤退,但该方案却没明确规定土邦(相对独立的省市,名义上归土著王公——”大君“管辖)归属问题,只是附带说明:土邦可以基于地理联系加入印度自治领或巴基斯坦自治领,但不允许独立。试想如果有土邦与印巴同时接壤,这个土邦该归属谁?事实上,就存在这样的土邦——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大君是印度教徒,而大部分居民是穆斯林;克什米尔不同区域分别倾向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克什米尔大君说了也不算,何况连他自己都提前逃到了印度。期间,英国还把克什米尔问题提交了联合国,联合国除了磨嘴皮子,也没什么好办法。

印巴都顺势想兼了并克什米尔。三次印巴战争由此爆发,两国的仇恨越积越深。而且,作为两国“拥核”国家,成了南亚次大陆最不稳定的因素。


实际上,印巴分治并不是传闻中描述的那种单纯“幸灾乐祸的留下隐患”或者是英国殖民政府“强加给印度人民的后殖民主义政策”。

事实上,英国也是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换了两套人马,协调了印度本土各方意见后做出了协商式决定。毕竟,如果英国不能谨慎的处理好退出最大殖民地的事宜,必定给英国其他殖民地,甚至本土留下诸多隐患,甚至会撼动英国的已经及岌岌可危的大国地位和国际声誉,被全球人民耻笑。

而且,英国对印度也是下了本的,多少有点感情。英国创建了印度的现代教育体系、修筑铁路网(现在还用着)、发展本地工业等。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印度资产阶级,其精英阶层最后影响了印度的未来。所谓的“帝国主义阴谋论”着实有点夸张了。

半个多世纪来,无论是印度还是巴基斯坦,跟前“宗主国”英国关系倒是都不错,均为英联邦的主要成员,还非常的看重这个身份。比如,巴基斯坦曾被中止会籍4年,结果急坏了,各种的表现,终于在2004年5月被恢复了身份,这才算松了口气。

最后说一句,如果当年印巴没分治,甚至连缅甸部分地区也留在印度领土内,印度会作为一个大一统多民族国家而独立。那么,中国不但缺少了好邻居巴基斯坦,而且还要面对拥有近五百万平方公里领土、16.2亿人口印度.......这个压力,想想就后怕。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印巴世仇,这个不是最近几十年的事,而是绵延数百年的宗教冲突。其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7世纪开始一直到12世纪的穆斯林征服印度,起初是阿拉伯人对印度西北部的入侵,随后是突厥人的入侵,而最终便是莫卧儿帝国的建立。

要说的是,伊斯兰教入侵的第一个牺牲品,是印度的佛教,就此消亡。而婆罗门教则因其本土特性明显,顽强地生存下来。后来便成了印度教。但宗教问题并不是印巴冲突唯一的问题,请注意,历史上印度本身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所以很多地域保持着很强的独立性。尤其是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和南部高原,完全是三个不同的世界。如果不是英国人的入侵,这三个地域完全可以成为不同的至少三个国度。

但后来英国人又撤了,在撤离之前他们将南亚分治。有人说这是英国人在制造矛盾,似乎你可以这样想。但实际上英国人的分治还是太不彻底,倘若再细分些,我们就省心很多了。世界上有种东西叫做尺度,英国人若是将南亚大陆十等分,搞出十个国家来,也许他们到现在还是和睦友好。但实际上英国人却来了个两分,一对一的干事,立马就让这两个国家结仇。为什么?你知道的,两兄弟分家产,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分得不均,就很容易反目成仇。事实上就是如此,在英国人撤离之后,印巴两家迅速开打,连殴三场。1948年在克什米尔开打,印度占去五分之三,巴基斯坦只得五分之二。1956年第二次开战,巴基斯坦略有优势,但总体变化不大。

70年代第三次大战,巴基斯坦真正吃了大亏,印度来了个西守东攻,悬在东边的东巴基斯坦最终分离出去,成为今天的孟加拉国。

所以有这么些前因后果,巴基斯坦很难与印度有友好可言,称其为世仇,几乎难以真正化解。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如果在网络上做一个投票“全球各国中你最喜爱哪个国家”,我相信中国大部分网友会选择为巴基斯坦投一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巴基斯坦是中国最坚定的盟友;在与印度的地区博弈中,中巴同气连枝。为此中国网友亲切的称呼巴基斯坦为“巴铁”。

翻看历史,不难发现中巴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新中国成立后,中巴关系甚至一度敌对,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感情升温。

为什么中巴关系如此之“铁”?巴基斯坦为什么一直动荡贫穷?该国未来发展方向如何演变?让我们从历史和地缘角度来进行分析。

巴基斯坦国土面积88万平方公里;1.97亿人口;地处南亚次大陆东北部;作为巴基斯坦“母亲河”的印度河发源于西藏高原,贯穿全境,河流冲击形成大片平原低地,适宜发展大规模工农业;青藏高原位于巴基斯坦东北部,隔离开了印度河板块和东亚大陆;西北部的兴都库什山脉和西部的俾路支高原,是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伊朗的地缘分界;东部的塔尔沙漠分隔开了印度河流域与南亚次大陆其他部分。至于南部,则是阿拉伯海。

虽然巴基斯坦的地缘结构较为完整,但依旧存在着被以恒河流域为核心的印度压制这一问题。

这种压制局面其实是天然形成的。作为南亚次大陆的两大核心板块,恒河流域较印度河流域有两大地缘优势:

首先,恒河流域地缘实力更强。恒河全长2510公里,长度接近印度河的两倍;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面积相当;印度河流域干燥少雨,但恒河中下游地区雨量丰沛,为恒河流域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

其次,在地缘格局上,位居南亚次大陆中部的恒河较位居边缘的印度河流域更具有区位优势,是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核心。在两大地缘板块的竞争中,印度河流域只能眼看着恒河平原凭借自身条件,借助“中原”地位,整合东部的孟加拉和南部的德干高原,得到整体实力的提升。

所以,尽管印度文明的发源地是印度河流域,但恒河大平原才是印度文明核心区域,印度教的圣河非印度河而是恒河。

印度河板块与恒河板块的地缘博弈,仅是南亚次大陆内部的事。通常情况下,一个整体地缘板块内的较量并不会造成文明的分裂,如,东亚大陆的文明核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后,它们仍然同为中国和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但南亚次大陆的情况全然不同。印度河板块与恒河板块的博弈演变成两大地缘板块在政治、人文上的分裂,形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印度河文明也演变为伊斯兰文明的一部分。

造成这些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中亚板块强势冲击着印度河板块。

就地缘隔断的强度而言,印度板块周边青藏高原这一地缘屏障的隔断能力最强,其次是兴都库什山脉和俾路支高原、塔尔沙漠。

隔断能力的差别,决定印度河板块属于南亚次大陆,同时为中亚外来势力留下了进入的空间。

兴都库什山脉和俾路支高原相比喀喇昆仑山脉和青藏高原在地形上要平缓许多。兴都库什山脉西部有低矮山岭,自古以来便是天然通道,西亚、东欧的雅利安人因这个通道进入南亚次大陆,发展成为婆罗门、刹帝利等印度高种姓白人的祖先。

在封建时代,随着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中亚被纳入其势力范围,穿过兴都库什山脉,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文明发生激烈冲突。

那时的伊斯兰文明相比印度文明,在规模、发达程度、军事能力等方面都要强大很多;同时伊斯兰文明的攻击因印度文明本身具有的分裂属性显得更为强悍,导致印度文明的势力范围逐渐萎缩。在16世纪,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击败土著政治势力,建立了著名的莫卧儿帝国。

从伊斯兰文明扩张的传统来看,在取得胜利后,一般会覆盖式的替换当地原有文明。

伊斯兰文明的核心在西亚对南亚的影响力较小加上印度文明体量大底蕴深厚,因此印度文明并未被覆盖替换。但伊斯兰文明仍给西亚核心区印度河流域、孟加拉、当地印度土著留下了较深的痕迹。

近代时期,英国取代了衰落的伊斯兰文明成了印度新的统治者。英国为更好的盘剥利润便于自己的殖民统治,防备印度教族群的反抗,大力扶植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少数派,加大这些族群之间的冲突。

随着二战结束,英国势力退出南亚次大陆,以及印度的独立。因伊斯兰文明的纽带关系印度河流域和孟加拉三角洲联合组成了巴基斯坦。

印度作为南亚次大陆的主体国家,意图主导该区域的新次序。但因历史积怨、领土纷争、文明不同以及印度河、恒河两板块的地缘矛盾等,印度与巴基斯坦的争端是避无可避的。

巴基斯坦仅靠孟加拉三角洲和不相连的印度河板块难以抵抗雄踞南亚次大陆的的印度。两次印巴战争均以巴基斯坦败北收场,同时第二次印巴战争导致东巴基斯坦拜托伊斯兰堡控制独立成为孟加拉国。

当然,印度是希望将巴基斯坦像锡金一样彻底吞并。但巴基斯坦具备一定国力,同时印度文明并不比伊斯兰文明强悍多少,再加上国际政治环境,印度想彻底吞并巴基斯坦绝非易事。

巴基斯坦在如此环境下也十分难受。塔尔沙漠作为印巴地缘的分隔并非难以逾越;印度野心勃勃想一统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板块实力的制约,难以同印度抗衡。巴基斯坦要对抗印度,必须引入外力。

伊斯兰文明的衰落,英国势力的退出,这让巴基斯坦一开始把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

巴基斯坦选择美国作为依靠,是考虑到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同时是印度洋的海上霸主。这种地位,与印度独霸印度洋的地缘结构存在着天然的冲突。

在冷战大背景下,联巴制印,对美国百利而无一害。不仅能压制印度洋上的非美势力,还可以打压苏联势力。这样美巴同盟水到渠成。

背靠美国的巴基斯坦并没有获得预想的好处。在印巴冲突中,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非常有限,这又是什么造成的?

首先,苏美争霸的主战场因其二国的地理位置而集中在欧洲、东亚;海上争夺也集中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印度洋属于冷战边缘地区,故美国不会投入过多精力。

印度洋在四大洋中与美国地缘最为疏离,若美国在巴基斯坦身上投入过多,一是力有不逮,二是容易导致印度报复,对美国控制中东带来严重影响。因此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极其有限变得顺利成章。

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口惠而实不至,让巴基斯坦选择中国。

青藏高原阻断东亚与南亚的联系在现代文明条件下已不能成为一个难题,这成为中巴合作的保障;同时因青藏高原的分隔作用,巴基斯坦并不担心中国有能力占领南亚,这也为巴基斯坦吃了一颗定心丸,成为中巴深入合作的前提。

对中国而言,以巴制印,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印之间的矛盾因青藏高原的存在而成为结构性矛盾;中国经营印度洋必然冲击印度利益,进而引发冲突,以巴制印,势在必行。

中国拥有一个印度洋国家成为合作伙伴,为中国在印度洋区域的战略推进带来巨大价值。

美国出于利益考虑不会过分帮助巴基斯坦;但中国会不惜血本帮助巴基斯坦,这种投入会因中国利益的扩展而加深。美强中弱是不争的事实,但中国对巴基斯坦更有帮助。中巴关系不可逆转,除非巴基斯坦强大到足以消灭印度。

不过,虽然来自中国的支持,让巴基斯坦得以独立自主。但一个国家,总不可能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全部寄托于他人。

所以,自强自立,一直是巴基斯坦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在自强方面,巴基斯坦却一直不是太顺。这么多年过去,巴基斯坦依然相对贫穷落后,不仅和中国没得比,就是与印度,差距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巴基斯坦始终发展不顺呢?下一节中,云石君从内政方面着手,解剖巴基斯坦政治混乱和经济落后的原因。


云石君


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问题,其实就是个个历史问题。具体的楼上的已经回答的很具体了。

反正就是方方面面的势利为了各自利益。苦的是百姓。

我上次去巴基斯坦 去印巴边境看了场降旗仪式,。也是历史的一种延续

下面用图片带大家去看看那震撼的现场

嘹亮激昂的歌声在周围围绕,人们挥舞着手中的国旗。

气氛,那么的热烈,仿佛置身于大型体育场的球赛现场。你的心,随着巴基斯坦人们的歌声一起激昂。

这就是我在巴基斯坦经历的最好玩的一件事,就是在瓦卡边境口岸观看那场边境的降旗仪式。

降旗仪式在每天的傍晚举行,但有时间可以尽量早点到。应为仪式正式开始前的前奏活动一样精彩,一样激动。

靠近边境,沿途的检查还是颇为严格,但看到中国人给个微笑迅速通过。

仪式开始前,身穿绿色国旗服装的巴基斯坦人挥舞着巨大的旗杆来回跑动,四周人声鼎沸,场内巨大的音响放着巴基斯坦的国歌,调动着观众的情绪

看台分男女各一边,我们到的时候,看台已经基本坐满,但中国人还是给了优待,直接给了内场最前面的座位。

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两国每天日落时分都会在瓦卡边境口岸举行闭关降旗仪式。这样颇具特色的降旗仪式逐渐成为具有表演性质的旅游项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前往观赏。

仪式开始前,身穿黑色仪仗军服的巴基斯坦仪仗兵整装待发。这些仪仗服亮丽威武,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头饰,如怒放的鸡冠花一般

旗仪式在双方嘹亮的号声中开始,双方各有一队身高在1.85米以上的仪仗兵,共同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观众视野。两队的排头兵几乎在同一时间甩头,大吼一声,踏着高抬腿步伐,显得非常夸张,气势汹汹地向对方的国门“冲”过去,到了边界线旁,一个猛的大力跺脚,突然刹住。双方都鼓足了劲要把对方的气势压下去,从而将“对抗”表演一次次推向高潮,直到降旗仪式完成。

士兵们行走飞快,手臂前后摆动差不多到水平的位置,步子也迈的特大,然后嘎然停住,开始跺着向前走,踢起可比肩的正步,靴子狠狠砸向地面,像雄鸡一样脑晃动袋,前胸一起一伏,怒目圆睁,双手握拳,一副要冲过去和印度人打群架的样子,看得大家不禁哑然失笑。更有士兵叉脚叉腰,昂首挺胸,宛如中国京剧的武生亮相,赢得看台上掌声和笑声一片。而对面印度士兵显然也在做着同样的表演,这些动作虚张声势地显现着双方故意呈现的敌对状态。

仪式结束的时候,双方还是会微笑握手。


拍照的阿步


第一,祸根在英印时期产生的民族仇恨,英印殖民时期,印度地区(注意那时可没印度国)民族意识觉醒,于是大家联合起来和英国斗争,在联合过程中,印度教徒人多,有意无意的造成了印度地区穆斯林边缘化,权利得不到保障,闹得印度教和伊斯兰信众之间的对立,最终分道扬镳,印巴分治,印度教徒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由此在独立时产生了大量的移民,迁徙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相互屠杀,成村的人遭到灭门,这种仇恨根植在了印巴两个新生的 国家之中。

第二,克什米尔系列领土争斗,分家时不仅产生了民族仇恨,还有很多地方没分清楚,尤其是克什米尔,穆斯林占多数,但由印度教上层统治。双方为此大打出手,数次激战,最终差不多一人一半,当然印度占的更多点。巴基斯坦心中不服,而印度也觉得自己吃了亏。在民族仇恨之外,现实领土纠纷及酿成的战争,更加重了两国的国家仇恨。

第三,巴基斯坦被肢解,印度自视是英殖民者继承者,真把自己当做英国走了之后的南亚霸主了,边上有个巴基斯坦太碍眼,总和自己对着干十分影响自己霸主形象,于是千方百计削弱巴基斯坦,趁着巴基斯坦内乱,顺势手起刀落,从巴基斯坦身上剁了一大块成立了孟加拉国。这种被肢解的仇恨,则又加重了印巴之间的仇恨。

都是世仇了 ,很难一世解决,不弄个几生几世,解决不了的。


北玄武


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南亚大陆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他们现在之所以成为死敌,和英国有重要关系。从广义上来说,印度地区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这里在历史上多次受到外族入侵,四分五裂是常态。莫卧尔帝国于1526年建立后,基本统一了印度地区。到了近代,印度地区又沦为英国殖民地。


由于巴基斯坦在历史上多次受到阿拉伯人的统治和影响,伊斯兰教在这里占统治地位,而印度则盛行印度教。英国殖民者便利用这一点,不断挑起双方矛盾,对巴基斯坦和印度实行“分治之”的策略。

两次世界大战后,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江河日下,印度地区民族独立运动不断高涨,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受到极大挑战。1947年8月,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迫于无奈,只能承认印度独立。

但是英国人耍了个鬼点子,他没有让印度整体独立,而是以印巴分治的原则让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独立。同时,把现在的孟加拉国划给了巴基斯坦,又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未做处理。这就让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围绕领土问题产生了巨大矛盾。

独立后仅仅两个月,巴基斯坦和印度就因为克什米尔问题开战,1965年,又进行了第二次战争,结果是巴基斯坦得到该地区的2/5,印度得到3/5,并一直延续到现在。1971年,因为东巴基斯坦问题,印度和巴基斯坦进行了第三次战争,结果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今天的孟加拉国。
所以印巴之间因为宗教、领土问题成为死敌,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英国殖民者一手挑拨制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