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倭寇究竟来源于哪里?

多云sky


倭寇说的不就是来自日本列岛的流浪武士、商人、农民,在元明时期对中国东部沿海从事骚扰活动的那批人吗?其实不然,不同时期的倭寇来源并不一致,顶着倭寇的帽子实际有很多“倭贼”是中国人,甚至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



倭寇的起源与14世纪中叶,日本国内进入南北朝,内部战乱不断,导致大量流浪武士外出以抢掠为生。到元末的时候中国也天下大乱,各处起义四起,元王朝疲于应付,海防自然也顾不上,倭寇们每次打劫也就越发“占便宜”。



《元史》上关于倭寇第一次侵扰台湾的记录,是元朝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数千倭寇窜犯澎湖列岛,毁弃元朝“巡检司”在当地的要塞工事,劫掠大批钱粮扬长而去,此后倭寇对台湾的侵扰便日渐频繁。如果说台湾是较早遭受倭寇侵袭的重灾区,那么随后福建、广东也相继沦陷,成为大批倭寇掠夺人口、抢劫财富的宝地。元代末期的倭寇大多为南朝的封建主,招募一些商人、流浪武士和失地农民,后来这波人被足利幕府消灭,倭寇的组成逐渐官方化,成为大名的日常活动。



到了足利幕府建立,为了打击残存的南朝势力,也为了和新成立的明朝建立友好关系。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也想肃清南朝的残余势力,打击海上盗贼,同时也想发展与明朝的贸易,获取丰厚的利益。于是,两国恢复了关系。


明成祖时,双方建立了勘合贸易关系,明朝给予足利幕府贸易凭证,即勘合,日本方面凭勘合来中国进贡,进行贸易。明朝发展与日本的关系,主要是为了消除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扰,足利幕府也积极剿捕倭寇。在足利义满死后,其子足利义持改变政策,双方勘合贸易中断,日本也不再剿捕倭寇,足利义满时期稍有收敛的倭寇劫掠又在中国沿海一带蔓延开来。



整体来说,明代前期洪武、永乐时代所遭遇的倭寇,属于真倭。即是以日本人为主体,真倭中又以平户藩的松浦家族为核心骨干。到了嘉靖时代,倭患大盛,这一阶段的倭寇来源极其复杂。至少包含了中国、日本、葡萄牙人、荷兰人、琉球人。著名的武装海商头领王直、徐海、毛烈、陈东、叶明(叶麻)、邓文俊、林碧川、沈南山等人都是以日本为基地,在故乡沿海招募渔民、水手、农民、猎户乃至海盗,形成了势力庞大的海上集团。



《明史》也曾经说过:“大抵真倭十之三,假倭十之七。”在那个时代日本平民大多没有姓氏,所以史书中留下姓名的极少,多为武士阶层。而不少中国沿海的平民,因为明代的海禁政策,铤而走险冒充倭人服饰,开始杀戮抢劫以制造地方不安,归根结底他们不过是狐假虎威罢了。


真倭人数虽然少,但却是倭寇中的精锐,堪称以一当十的特种兵。除了勇猛剽悍、不怕死外,真倭的性格也够泼辣。日本人用的弓是竹木质的合成弓,“矢皆重,弓皆劲,中者必毙,故人畏之。”而中国“弓软矢轻,中者多生。倭夷被射中,常拍其臀,以为我辱。”拍着自己屁股辱骂敌人,大有泼皮无赖打架的劲头。



抗倭名将俞大猷曾经在西南镇压过少数民族作乱,他对倭寇的评价是:“倭人之桀骜、剽悍、嗜货、轻生,非西南诸番之比。”说的就是这帮人简直是不要命的憨货,能打能杀,连西南凶悍的土著狼兵也打不过这些二货。


现在您也就清楚了,倭寇的来源于与时代、区域有关。大抵明代以前多为对马岛一带的松浦家族;明初洪武、永乐、宣德年间则是真倭,以北九州、中国地方为主。正德、嘉靖以后成分复杂,假倭越来越多,西方人也加入进来。



1、赵轶峰.重谈洪武时期的倭患[J].古代文明

2、时晓红.明代的中日勘合贸易与倭寇[J].文史哲

3、中国历代战争史,中信出版社


历史研习社


倭寇这个概念,在明朝的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其第一次出现是在明朝洪武时期,第二次出现在嘉靖中期。这两个时间段内出现的倭寇,其组成是不同的。


关于倭寇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确。所谓倭寇,本身就是指在中国和朝鲜沿海地区抢劫的日本人,其出现在14-16世纪。倭寇的出现,和日本国内局势是分不开的。14世纪,日本进入南北朝时期,此时作战失败的日本武士,为了讨生活,于是其组织起来在中国和朝鲜沿海大肆抢劫;16世纪,日本进入战国时期,也是主家战败的武士成为浪人,其纠结在一起劫掠中国东南沿海。所以说,倭寇的出现,都是在日本国内陷入混战的时期。

洪武年间的倭寇,其组成非常单一,就是日本人。由于当时明朝刚刚完成统一,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比较安定,很少有和日本人勾结在一起的。而这个时期的倭寇,也没有闹出非常大的动静。后来由于日本足利幕府想要和明朝建立友好的贸易往来,所以幕府将军便严厉打击在中国沿海作乱的浪人,再加上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这一波倭寇很快就销声匿迹。

嘉靖年间的倭寇,成分就比较复杂了。其主要是日本人,同时还有中国渔民,中国走私犯汪直和徐海,以及少量的西班牙葡萄牙人。嘉靖年间,由于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对海禁执行不严格,所以走私犯众多。而汪直作为走私犯中实力最强的一位,其所做的是军火生意,且起本人在日本置办了一片相当于日本中等诸侯国大小的土地作为大本营,其雇佣日本人为其打工,在贩卖军火之余,干些打家劫舍的勾当。所以,汪直集团,是倭寇中极大的一股势力,其由中国人操控,日本人执行。

徐海则是充当着为其他倭寇势力卖命的角色,只不过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大,后来独自发展成一股势力。而其他的,则是日本战果时期战败的大名,或者流浪的武士自发组织起来的抢劫集团。这部分人其实占大多数,但由于其组织较为分散,没有明确的目的,单纯为抢劫而抢劫,所以总体实力不如汪直。至于欧洲人,由于其和倭寇有贸易往来(主要是火枪火炮等军火生意),所以免不了和倭寇一起行动,所以中国老百姓便把他们也算进了倭寇里。



以上就是明朝两个时期倭寇的组成。可以总结,洪武时期倭寇主要是日本人,而嘉靖时期倭寇的组成就更为复杂,日本人,欧洲人,中国人都有。

而两次倭寇作乱,都随着中国的打击和日本国内形势的稳定(第一次是足利幕府建立,第二次是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建立德川幕府)而平息。

【欢迎诸位交流讨论!】


庭州行者


倭寇的来源从字面上看是来自倭国,那么实际情况和字面意义吻合吗?既吻合又不吻合——事实上倭寇问题由来已久:大概在相当于我国宋代时期日本原本模仿自唐朝的中央集权政体开始瓦解,地方庄园势力开始做大做强,这一经济现象反映在政治上就是日本国内武士阶层的日益兴起,此后日本进入了幕府时代。在这一时代在武士集团内部的斗争中那些失去领地的武士逐渐沦为浪人,其中有一部分开始漂洋过海以劫掠中国和朝鲜半岛沿海地区为生。由于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所以当时中国和朝鲜半岛称这些来自倭国的海盗为倭寇。这一时期的倭寇属于早期倭寇,基本上以日本浪人为主体。日本浪人为主体的早期倭寇一直活跃到明朝初年,这一时期日本先后经历源平合战、承久之乱、蒙古袭来以及南北朝的纷乱,不断有新的失去领地的武士沦为海盗,而日本由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地方诸侯大名大多对倭寇采取默认甚至纵容的态度以便从倭寇手中获得击败其他诸侯大名所需的战略物资。

明成祖朱棣时期派遣郑和出使东洋倭国,当时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是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他接受了朱棣的册封,和大明建立起朝贡贸易。与此同时足利义满为强化巩固自己的权力而对倭寇大打出手,一时间倭寇无论在中国和朝鲜半岛,还是在日本国内都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经过一番镇压之后倭寇问题平静了一段时间,然而在明中叶的嘉靖年间又爆发了大规模的倭寇进犯事件。而此时的倭寇实际上已与早期倭寇大不一样——这时的倭寇已不单纯是以日本浪人为主体了,事实上像汪直、徐海等几个大的倭寇头子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们其实是受明朝海禁政策的制约而干起走私、劫掠等活动的海商集团。事实上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倭寇的成分日趋复杂:不少红头发蓝眼睛的西洋人也混杂在倭寇的队伍中。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九十年代的《中国历史大辞典》中是这样定义倭寇的:倭寇是指明时骚扰中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这个结论是有问题的,倭寇到底是不是日本海盗,其实这个问题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议的。目前最新的一些观点认为倭寇中日本人其实很少,大部分是中国走私贸易的人。

比如林仁川《明代私人海上贸易商人与“倭寇”》一文认为,“倭寇”的首领及基本成员大部分是中国人,即海上走私贸易商人,嘉靖时期的“抗倭”战争是一场中国内部的“海禁”与反“海禁”的斗争。更有甚者,比如《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一书指出:倭寇与平定倭寇的战争主要是中国内部的斗争,并不是外族入侵。

虽然这些观点非常新颖,但是目前来说还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通常这一类的观点认为嘉靖年间的倭寇大部分是中国走私贸易的人以及追随他们的各色人等,里面日本人其实并不多。比如作为倭寇的首领,最有名的就是王直、徐海。王直以日本的平户、五岛地方为根据地,率领大部队进攻中国沿海。

比如当时留心边防的唐枢,在王直招安以后,就曾对倭寇产生的根源说出了以下几个观点:1.中国和外国的贸易是很难通过海禁强行禁止的;2.嘉靖年间倭寇严重源自于海禁非常严格,导致了倭寇猖獗;3.倭寇大部分是中国百姓。


历史是什么


很有趣的问题,与我们历史书上描述的有所不同。

倭寇来源于日本战国时代的浪人与中国沿海的贸易商和海盗,由日本人和中国人组成。

但是倭寇的首领及组织者,确实是真正的中国人!如明朝时的倭寇头领汪直,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在元明时期,当时的政府禁止海上贸易,于是沿海的贸易商就铤而走险,变身海盗集团,同时招募了很多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和浪人,从而成为了为患沿海的倭寇集团,这些倭寇集团,富可敌国、经济实力和武装力量很强,在东南沿海形如流动的帝国。这些倭寇集团的领导者基本都是中国人,日本人主要处于中下层。

著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就是一个典型的倭寇头子,在东南沿海组织了几千武装,做起了海盗生意,后来受朝廷招安,成为封疆大吏,后来还扶持了南明的一个小朝廷,再后来投降了满清,与其子郑成功走到了对立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