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狄青一生有着硕硕战功,却惨遭满朝大臣猜忌,这是为什么?


狄青一生有着硕硕战功,却惨遭满朝大臣猜忌,这是为什么?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一代"面涅将军"(面涅:面部有创伤的痕迹。狄青因犯罪面部被刺字)在硕硕战功后,惨遭满朝大臣的猜忌,满朝大臣欲杀之后快。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面涅"士兵

宋代主张兴文教,抑武事。后世时朱元璋也曾告诉自己孙子朱允炆乱世用重典,盛世用文治。宋代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造成宋朝之人对军人尤为忌惮,担心他们军权在握就可能随时起兵。

北宋时期的皇帝就直接牢牢掌握住军事,实行募兵制的建置,在军事的建设方面,牢牢掌握军士的调动和指挥大权。

三分军权,枢密院是北宋朝时最高的军事领导机关,掌握着军权及军令;三衙,就是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是北宋朝时期中央最高指挥机关,分别统领禁军和厢军;率臣,就是禁军出征或者镇戍的时候临时委任的将帅,统领之地分属三衙的禁军,结束战役都要撤销。

狄青一生有着硕硕战功,却惨遭满朝大臣猜忌,这是为什么?

北宋朝时期军事掌握在皇帝手中,兵力的设置也是应战争需要而临时集齐,这样就使北宋时期难出名将,对军人的戒备、漠视甚至歧视造成很多人不愿从军。

狄青家境贫寒,在狄青十六岁的时候,狄青的兄长与同乡的人打架,因为这件事狄青代替兄长受过,狄青因犯罪被逮捕进京,面上刺了字,被编入了赤籍("赤"通"尺",尺籍,军籍)。

从此开始了狄青的戎马生涯,狄青擅长骑射、武艺非凡,在狄青早期的时候是一名隶属于御马直的骑兵。在战争中狄青骁勇善战,每次都冲在最前线。

"面涅"将军

拿破仑曾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狄青也有着一颗上进心,每次战争中都冲在最前线。

狄青一生有着硕硕战功,却惨遭满朝大臣猜忌,这是为什么?

热播剧《将军在上》中的胡青,他的原型就是狄青。足见狄青的俊美,但是太过俊美,在行军打仗时非常不便,敌人不仅不畏惧,还嘲笑狄青是个小白脸。为此狄青大为苦恼,后来狄青终于想到一个办法。

小时候,狄青常常听父母和村里的长辈在日落休息时候讲一些传奇的人物。狄青记得在很久以前的时候也有一位俊美非凡的将军兰陵王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兰陵王在打仗时常以獠牙面具覆面遮住面容,长发披散,看起来极为瘆人。狄青效仿兰陵王的做法,头戴铜面具,长发披散。这样在打仗时妨碍因素就消失了。

当时的北宋重文轻武,宋朝的兵力很弱,对武事的压制,使得很多人只想入朝做一名文官,一部分走投无路者和犯了罪的人充了军。宋军的中四处弥漫着颓靡的气氛,不敢战。

狄青一生有着硕硕战功,却惨遭满朝大臣猜忌,这是为什么?

狄青入军以来骁勇善战,锐不可当,西夏之前和软脚虾的北宋打了很久,每次都取得骄人的战绩,从未遇见一个勇猛的人,绝大多数的宋人见了他们总是逃跑,这次竟然遇到了敢和他们正面刚的人,开始时不以为意,但在屡次战败后,西夏立即吓傻了。

狄青凭借自己敢打会打,在北宋与西夏交战的四年多的时间里,参与了不下25次的战役,打下了金汤城,在历次战役中斩杀了西夏很多个部落人,狄青的勇猛、捷报的频传这一切大大激励的北宋的士兵,鼓舞了士气,奋起顶住了西夏的攻势。

一代文臣范仲淹对狄青尤为欣赏,担心狄青不懂兵法,处处受限,前途堪忧。在日常聊天时,会时常劝狄青读书,推荐狄青研读《左氏春秋》。狄青对范仲淹也很敬重,欣然同意范仲淹的建议。自此以后狄青熟读兵法,经常出奇制胜,在战役中屡立战功。

狄青一生有着硕硕战功,却惨遭满朝大臣猜忌,这是为什么?

在数次战役失败后,西夏只要一听狄青的名字就吓破了胆,改变了北宋军事与西夏交战中的被动挨打的惨烈局面。

在宋仁宗皇祐四年的时候,狄青在副枢密使的位置上还没坐了三个月,战事再起,狄青就再次穿上盔甲,自请奔赴以侬智高领导的反宋起义的前线。

在侬智高起兵反宋后,北宋数次派兵讨伐,皆以失败告终,引起朝堂上下的恐慌。狄青自请到前线后,立即分析敌我双方实力,奏请皇帝停止交趾兵马助战,整顿军纪,部署作战,出其不意攻打敌人,一战就取得了胜利。

捷报传回朝廷后,皇帝大喜。在狄青班师回朝后,狄青从枢密副使升至枢密使,成为当时最高的军事方面的长官。

狄青一生有着硕硕战功,却惨遭满朝大臣猜忌,这是为什么?

狄青从一位士兵升至了枢密使,仅仅用了短短的的不到二十年的时间。狄青名扬天下,人称"面涅将军"。

将军之死

狄青只用了短短不过二十载就从一名士兵做到将军的位置,这让很多人嫉恨。官运的亨通让文官集团极度的不满。

狄青坐到了北宋最高的军事长官的位置,可以说事业上达到了顶峰,但是到达顶峰后,狄青的地位急转而下。

北宋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官,极度忌惮武官的朝代。皇帝对狄青是极为看重的,在一次聊天中建议狄青去掉脸上的刺字,毕竟脸上带着刺字的将军难免有人诟病。但是狄青拒绝了,他不为自己是一名军人的身份而自卑。

狄青一生有着硕硕战功,却惨遭满朝大臣猜忌,这是为什么?

狄青很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他忠于皇帝,忠于朝廷,每逢战事都积极报名。虽然皇帝位于高位,但是大臣的谏言不偏听,文官中许多人举报狄青有不臣之心,皇帝知狄青的忠臣,不予理会。

狄青作为一名武臣升官极快,而皇帝对狄青甚是重视,满朝文官感受到了威胁。长此以往,狄青必然能带动其他武将斩获军功,那样文官的地位不保,利益受到损害,因此这些朝堂官员皆欲除之后快。

满朝大臣不会因皇帝对狄青的信任,就放弃杀他的念头。满朝大臣知道皇帝也忌惮武将,疑心武将不臣。一次不行就多次,时间久了,皇帝不信也信了,不在意也变成了在意。狄青和属下也在这漫天流言中很受伤。

皇帝终于发作,流放狄青,狄青痛苦欲绝,不明白自己的伯乐是怎么了,自己又究竟做错了什么。狄青被皇帝猜忌,狄青问文彦博为何平白遭贬谪流放,文彦博只回了狄青一句,没有为什么,只是朝廷不信任罢了!

狄青一生有着硕硕战功,却惨遭满朝大臣猜忌,这是为什么?

狄青流放陈州,终日郁郁寡欢。狄青本以为自己远离朝堂,就会处境好一些,但是满朝的大臣对他仍是不放心,每隔半个月就派人来探望狄青。名为探望是为监视,狄青在这样的环境中惴惴不安,忧思度日心力憔悴,身体每况日下,脸上生疮,心里惶恐,年仅49岁,一代名将逝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