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大航海时,为什么欧洲海员会得坏血病,而郑和下西洋时却没有得?

Kowloon九龙


主要原因是欧洲的航海技术领先于中国,在欧洲航海时代,由于有了六分仪等精密定位和测速技术,欧洲的帆船可以远离海岸航行,水手们还经常探索和开辟陌生的航线,不经常靠岸,无法及时获得补给和生活物资。所以欧洲水手得坏血病的比例很高。

而在郑和船队时期,尽管下西洋的大规模航海行动,能印证当时中国的造船水平和水师的庞大规模。但由于数学、地理学和天文学的落后,中国的航海技术一直很原始,只有简单的观星牵星术,能观测星的高度来决定地理纬度,但古代中国没有经度的概念,所以郑和下西洋的大部分航线也只是沿着海岸航行,在这些地区经常靠岸,不但安全性比较高,还能补给生活物资,郑和的船队绝对不会长时间吃不到水果蔬菜。此外,中国海船上的船员会大量饮用茶叶,生发豆芽来补充维生素。因此,郑和下西洋时很少有船员患上败血症。

在航海时代,水手们不得不把各种食物塞进肚子,这样才不会在长途跋涉中饿死,或者不幸死于贫血症或坏血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海军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饥饿,而是坏血病。中世纪,多达一半的水手因为坏血病而死亡。后来有人注意到,当船上的水果充足时,坏血病就不会四处肆虐,特别是柑橘。现在证明水手患坏血病是缺少维生素C引起的,因此补充维生素C很有必要。卷心菜也富含维生素,舰队在远航时大量携带这种蔬菜。

很难想象没有比18世纪的水手经历的更繁重的工作了。在远航中,等待水手的考验不仅仅是风暴,还有船上的食物。直到19世纪,人类才熟悉通过巴氏灭菌保存产品的方法。因此,长途航行的补给只能准备腌制品,水手在航行开始时可以吃新鲜的食物,例如红菜汤、新鲜的面包、奶油、嫩羊肉、酸黄瓜、土豆等等,但是食物减少时,水手的健康状况就堪忧了。

远航的食物总是令水手食不下咽,水手注定要许多苦难。为了防止肉类腐烂,只能用盐来腌制。在大航海时代,为了长期储存的需要,腌制咸肉要用大量的盐。通常是大块的带皮的生猪肉,码放在木桶里腌制。由于咸肉可以储存很多年,所以经常有水手吃到四、五十年前的咸肉,以至于水手们把腌猪肉称为“僵尸肉”。不过,相对于海上的艰苦生活,重新煮过的“僵尸肉”也算是美味之一,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恐怖。

总之,军官和水手们都吃着很咸的食物,若淡水供应不足,他们还要忍受着饥渴。远洋的船只都依靠底舱的水柜来储存淡水,为了防止淡水变质,通常在水柜里放置昂贵的银板,用来杀灭细菌,但远航以后,水柜里的淡水还会慢慢的变质,甚至滋生各种小虫子,需要煮茶喝才能掩盖怪味和虫子。所以远航的水手都不容易呀!

为了船上的口粮不那么快被消耗殆尽,往往会削减水手的人数,这样就造成了水手人手不足。但尽管是这样,在长时间的航行后水手们有时候也不得不吃腐烂的食物来填饱肚子。水手经常吃黑麦面包做成的面包干,经过多次烘烤,面包干会失去大部分水分,极适合长期储存。只不过,这些面包干坚硬的如同石头,必须泡软再吃。由于海上的潮湿环境,这些面包干也经常滋生虫子。厨师有时候会把面包干碾碎烩成菜粥,配料有少量的水、切碎的腌猪牛肉,土豆,胡萝卜,卷心菜和碾碎的面包干,在大锅里煮成黏糊糊的稠粥。

水手也经常带动物出海:鸡、羊和牛,这些动物补充蛋白质,在电影《怒海争锋》中,舰上就饲养了牛和鸡。水手有时候也会捕鱼。来源最多和最受水兵欢迎的动物是海龟,海龟也被称为“活罐头”,被从海里钓上来以后,水手们并不立即杀死海龟,而是养着慢慢吃,当作美味而有营养的肉食用。这种习俗非常普遍,海军里的海龟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称为“鲜鱼汤”。


科罗廖夫


在欧洲人饱受坏血病折磨的时候,中国人确实没遇到过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知道坏血病主要是缺乏维C,郑和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一方面是因为当时郑和的船足够大,据说最大的一艘长度达到了可怕的150米左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穿上可以容纳非常多的补给,包括米面、茶叶、肉、蔬菜等等。

还带了大量活的家禽家畜养在穿上,方便吃的时候随时宰杀。除此之外,他们还在穿上开辟了空间专门用来种菜,保证蔬菜的供应,而蔬菜是维C的最大来源。

如果仅仅靠这些的话还是不够,郑和的船队一行人数最多时达到了两万多人,仅靠上面的手段还是不够的,这就要说到航线的问题了。

欧洲人当时走的航线一个是横跨大西洋达到美洲,一个是绕着非洲达到印度。

这两个航线上的路途都非常遥远,最关键的是补给点非常的少,当时的非洲基本没什么像样的国家,非常非常的落后,非洲人基本还都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没有成熟的港口,沿途的补给非常的困难。

而郑和走的航线就不一样了,他走的是东南亚航线,而且走的是近海,这条航线东南亚各国尤其是中国人已经走了几百年了,是一条非常成熟的航线,沿途的国家非常多,补给点非常多,有很多贸易港口,补给非常容易。

而且郑和是带着政治任务去的,没到一个地方都会上岸,一方面去宣扬大明的天威,一方面进行补给。

郑和的船队的饮食是欧洲人不能比的,欧洲人整天除了啃跟石头一样硬的肉干和发霉的饼干基本没别的食物,而中国人的食物就丰富多了,郑和的船队经常能吃到新鲜蔬菜,所以不会得坏血病。


漂浮菌


这个问题很无知,实际郑和的船队应该也发生过败血病,但是由于郑和不是远洋航行,是近海航行,而且航行的区域都是人口众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蔬菜和水果很容易补充,从随行船员记录看,船队经常靠岸上岸的,所以败血病没有欧洲船队那么严重,欧洲船队是远洋航行,所以发生败血病的概率高。郑和的航海记录是不完整的,甚至没有航海记录的概念,所以即使发生了败血病也没有得到记录,但是从后来明朝大臣上表要求停止航海的言语看,船员的死伤也很严重,应该有很多船员无厘头的死亡,当然这个原因很复杂,也可能是热带传染病,不排除是败血病!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印度和阿拉伯船队从唐朝的时候已经从波斯湾一带大规模航行到中国了,郑和有足够的经验借鉴的,中国人老是怪郑公公没有烧杀抢劫,只是一种历史错误认知,哈哈,郑和根本不是什么航海家,线路都是别人玩的熟的不能再熟了,连合格的旅行者都算不上,哈哈!

什么郑和吃豆芽避免败血病都是现代中国人编的,郑公公大脑应该没有那个概念的!比郑和更加早的阿拉伯和印度还有许多中国私人航海者,也没有发生过败血病,至少没有大规模发生过,所以郑和的船队如果没有大规模出现败血病也是正常的!


血山飞虫


坏血病是一种由于长期缺乏维生素 C导致的病症,症状一般为呕吐、腹泻,甚至皮下粘膜下出血,严重时会致命。

所谓的“困扰欧洲船队”一般是指大航海时期的远洋船队,这样的船队与郑和下西洋的规模相比,实在是提不上台面。进行远洋航海的探索船队是一群地地道道的穷屌丝,而郑和却是典型的,呃,富二代他爹。我们先来看下双方的实力对比。

以完成最远秔程——环球航行的麦哲伦船队为例,出发时麦哲伦组织了5艘船,共270人,平均每船54人。这,不得不佩服麦大爷对远洋航行的狂热。

而郑和的船队则要豪华得多了:其中一次远洋,郑和船队有200多艘船只,其中包括粮船、货船和战船,包括军队以及随员共27000人,平均每船135人,而船队中的宝船载重可达800吨,可容纳上千人。船大船多自然装载的物资便多,粮食,水果甚至蔬菜都毫无缺乏之虞。

无论从船只质量,船队规模来讲,郑和舰队都胜欧洲船队甚矣。

第二点,欧洲船队走的航母是典型的远洋航线,即有很长时间是航行于大洋之中,远离陆地,无法补给。

麦哲伦的环球航线

而郑和船队的航线则绝大部分是近洋航线,除横跨阿拉伯海的一小段航线外,其他全部是沿大陆架航行,一旦出现物资缺乏很方便便可以靠岸补给。尤其重要的是,郑和航线的大部分是在中国南海周边的群岛附近,从纬度处于热带区域,陆地上水果丰富啊,可以很轻松获得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补充。因此从航行中的补给方面也胜于欧洲船队甚矣。

郑和航线

仅这两方面,欧洲船队和郑和船队所面对的困难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坏血病也仅仅是欧洲船队所要面对的无数麻烦之一。因此我们无法不对欧洲大航海的雄壮感慨,也无法不对大明的强盛国力赞叹。


史话海说


我是中国营养学会首批注册营养师于仁文,这个问题我有靠谱的回答!在14~15世纪世界航海大发现的年代里,坏血酸病几乎毁掉了欧洲航海,但为什么没有对中国航海家造成影响呢?这主要是因为饮食的原因,饮食决定健康甚至生命!

1️⃣中外航海大发现

中国明代的三宝太监郑和是享誉世界的著名航海家,同样在14~15世纪期间欧洲最著名的世界级航海家是哥伦布和麦哲伦,他们创造了世界航海大发现的时代。


郑和 1371年 - 1433年 中国明代航海家,主要成就是7次下西洋
斐迪南·麦哲伦1480年-1521年,葡萄牙探险家,主要成就:所率船队首次完成了环球航行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1450-1506年 意大利航海家,探险家、殖民者、主要成就是发现新大陆

2️⃣航海饮食与营养缺乏的问题

常年航海的饮食比较单调,除了谷物就是肉干、咸肉、腌菜、酒类,而导致坏血酸病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来自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C严重不足。

欧洲航海家主要的目标是探险,航线多较远,甚至横穿大洋,所以新鲜食物的补给严重不足;而郑和下西洋则基本是沿着海岸线航行,经常停靠港口进行友好访问和商品的交易,当然也会补给新鲜食品,但尽管如此也不是隔三差五就能靠岸登陆的,只是聪明的中国人有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解决了新鲜蔬菜甚至是充足维生素C补给的问题!

3️⃣郑和下西洋过程中维生素C的补充

明代时世界上还不知道有维生素C这种物质,但大航海时代因为严重缺乏维生素C而常导致大批海员莫名其妙的丧命,麦哲伦船队曾经因为几个月没有新鲜蔬菜和水果而几乎全军覆没,后来还是因为在大洋的一个小岛上发现了一种神奇的水果,食用后大量患有坏血酸病的海员莫名其妙的病情痊愈,这种水果就是——柠檬 !

中国船队靠什么解决了坏血酸病呢?这主要与我们的船队和平使命有关系,郑和的主要任务是外交与贸易,所以携带了大量的瓷器、丝绸、茶叶。船行大洋之中经常遇到大风大浪,瓷器非常容易磕碰碎裂,于是船员将携带的豆子塞到瓷器之间的缝隙里面以减震,殊不知潮湿闷热的船舱环境让豆子发芽,不仅严严实实的保护了瓷器,同时也提供了大量新鲜蔬菜。

干豆子中是没有什么维生素C的,但是经过发芽之后不仅维生素C含量非常高,而且还含有大量的钙以及水分(超过93%的水分),这些都是航海中最珍贵的营养来源!

综上所述,拯救了郑和船队远离坏血酸病的两个重要原因:

① 近海航行,可以有更多靠岸补给淡水和食物的便利。

② 豆芽为海员们补充了大量新鲜蔬菜和维生素C。

维生素C对健康的重要性:① 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维生素C缺乏时,胶原蛋白合成障碍,从而导致坏血酸病、骨质疏松、免疫力下降。  
② 促进神经递质(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合成。  
③ 促进类固醇羟化,降低胆固醇。  
④ 补充大量的维生素C后,可以缓解铅、汞、镉、砷等重金属对机体的毒害作用。
⑤ 有助于食物蛋白质中的胱氨酸还原为半胱氨酸,进而合成抗体。
⑥ 促进非血红素铁的吸收,是治疗贫血的重要辅助药物。
⑦ 促进食物中的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后发挥作用,故对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也有一定疗效。


欢迎大家点击【关注】我的悟空问答,您有营养或饮食的问题可以随时提问!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在此向图片作者表示感谢!

  1. 中国营养学会全国首批注册营养师

    “9.3”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老兵方队专职营养师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营养学部家庭膳食营养学组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学会营养食品分会委员

    中国烹饪协会专家委员会公众健康推广专家

    中国首届孕期膳食营养与月子餐大赛一等奖和特等奖获得者


营养师于仁文


所谓坏血病,在现代医学上的标准名称叫“维生素C缺乏症”,是因为人体维生素C缺乏或者长期摄入不足而引发的一些系列症状,临床表现为出血、骨骼病变等。众所周知,新鲜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蔬菜、水果并不稀缺,而且还有众多辅助的维生素类保健品、药品存在。现而今,除了少数因为自身吸收、利用障碍引起的维生素C缺乏者,临床上已经很少见到坏血病了。即便在现在的长期航海中,因为有了冰箱以及其他贮存、保鲜手段的出现,海军士兵及海员们也可以及时得到维生素C的补充,坏血病也已然不是航海者们的噩梦了。



但是,在欧洲大航海时期,因为缺乏先进的植物贮存、保鲜手段,人们只能把新鲜肉类、蔬菜腌制成咸肉、咸菜,把新鲜水果腌制成果脯或者风干、烤干为果干,以便于长期保存。而经过腌制或风干、烤干的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大量流失。在长期的航海中,古代欧洲的水手们就是依赖干面包配腌制品生存。久而久之,大面积的维生素C缺乏无可避免,坏血病也成了那个时代水手们的噩梦!多少大好男儿在海上因为患上坏血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而丢掉了性命……



但是,同时期、甚至更早时期的中国人却没有落入这样的噩梦之中。明初,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远涉重洋之时,并没有遭遇坏血病的袭击。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和船队的规模以及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有着相当大的关系。众所周知,欧洲大航海时期,船队的规模实际上非常有限,有时候甚至只有一两条船,多者也不过就是数条。而且,彼时欧洲的造船技术和中国尚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其海船的尺寸也远比郑和船队小得多!郑和船队出海之时,各船的职能分工相当明确,有旗舰、有运兵船、有补给船……一应俱全。补给船上不仅贮存了足够的淡水、咸肉、咸菜,而且还饲养了许多活牲畜!更重要的是,补给船还把中国的“园艺”搬上了船,用大缸等容器种植新鲜蔬果。而这一切要归功于彼时中国人高超的造船技术,因为有了制造庞大体量海船的工艺,才使得这一切成为了可能。相比之下,古代欧洲狭小的海船,即便想如此,也无法完成。



可是,郑和的船队太过庞大了,补给船上种植的蔬果充其量也就是满足高层的需求而已,根本不足以供给所有水手。就在这个时候,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帮了郑和大忙!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有一样菜肴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那就是豆芽。什么黄豆芽、绿豆芽……甚至花生芽,直到现在都是中国人餐桌上常见的菜品。豆芽的制作也非常简单,将干豆加水,任其发芽即可,本人年仅几岁的女儿都曾经在家中自己动手制作过豆芽。而干豆的贮藏也是相当简单,不需要任何保鲜技术辅助,只需保持干燥即可!而恰恰就是这餐桌上最常见的豆芽,让郑和船队得以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蔬菜食用,从而避免了坏血病的肆虐。



除此之外,中国人的另一饮食习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饮茶。茶叶虽然也是抄制的干货,却富含维生素C,而茶是中国人最为普及的饮料之一。加之彼时的中国本就是世界上茶叶最大的外销国,郑和船队最不缺的就是茶叶!而彼时的欧洲,茶叶是贵族才能消费得起的奢侈品,普通水手根本无力拥有!有了豆芽和茶叶这两大利器的存在,郑和船队最终得以在长期的航海中远离坏血病的袭扰。


农民工歪说历史


道理很简单的——中国人会做豆腐。

坏血病的病因是维生素缺乏,欧洲大航海时期的船队,出海前不可能携带大量蔬菜水果,而欧洲人的饮食文化和食用蔬菜种类又比亚洲人落后太多,所以欧洲船队才会频发坏血病。

而郑和的船队虽然也不能带大量蔬菜水果,但可以带大量的黄豆,干黄豆几乎可以无限期的保存,还很省地方。

而黄豆恰恰是富含维生素的,有了黄豆,无论是做豆腐还是喝豆浆,郑和的船员就不会被坏血病而困扰了。

~~~~~~~~~~~~~~~~~~~~~~~~~~~~~~~~~~~~~~~~~~~~~~~~~~~~~~~~~

多说一句,西式饮食及生活习惯里,现在还能看到大量的使用柠檬做配菜,饮料都喜欢加柠檬汁,食谱里也大量包含橄榄、橙子等,这些都是大航海时代流传下来的饮食习惯。

因为柠檬是相对更容易长期保存、又富含维生素的,所以携带大量柠檬并经常吃船队船员才能多的活下来回到欧洲,而他们又是带回大量新大陆财富的人,生活方式必然会被当地人效仿,所以经常吃柠檬、喝柠檬水、有机会就吃橙子等习惯也就成为当地习俗传承下来了。

但对于中餐来说,柠檬属于味道特殊的调味品,使用频率就非常的低了。

而对于我们自己现代吃喝时,知道为啥西餐那么多用柠檬的原因,也就更容易在自己改造西餐做法时游刃有余了。


理得心安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的航海完全没有可比性。

郑和没有开拓新的航路,主要是利用阿拉伯人已开辟的航线,所以能及时补给,而欧洲航船面对的是未知的海域,其艰难程度是郑和难以相提并论的。


首先科普一下坏血病(scurvy)的由来。

坏血病,是长期缺乏维C所引起的疾病。在欧洲大航海的时代,这是一种能让人丧命的病,很多欧洲海员都命丧于此。

例如,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Vasco da Gama)绕过好望角来到印度洋,当时船上的160名水手中有近100人因坏血病而亡。

再比如,1519-1522年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环球航海时,船队原有的200多人亦因坏血病而只剩下18人。

罹患坏血病的原因是——缺乏水源和新鲜的蔬菜食物。

对于进行远航的欧洲船队而言,他们所面对的都是未知的海域,无法及时补给水源和新鲜的蔬菜,这就是多发坏血病的原因。

与欧洲人相比,郑和就没有面对过缺乏蔬菜的局面。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不仅船只内部带有大量食物,而且沿途中经过很多东南亚的国家以及港口。

换言之,郑和进行的是短途、阶段性的航行,而且航线都参考了阿拉伯商人开辟的已有成果,这就使得郑和能够及时补给。 例如,《西洋番国志》中提到

海水卤咸,不可入口,皆于附近川泽及滨海港汉,汲取淡水,水船载运,积贮仓艚,以备用度。

郑和船上不缺水,而且还能在东南亚的市场上购买新鲜的水果蔬菜,当然不会患坏血病。

总而言之,郑和不得坏血病,不是因为他牛逼,而是阿拉伯人牛逼。


HuiNanHistory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为什么会得坏血病?

很简单,因为饮食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C是结缔组织,骨样组织以及牙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万万不能缺少。

古代没有维生素药片,维生素C完全来自水果和蔬菜。

如果长期不吃水果蔬菜,就会患上这种坏血病。

坏血病是相当可怕的。症状较轻的时候,患者会齿龈肿胀、出血,皮下瘀点,关节及肌肉疼痛。如果不加以缓解,病情继续加重,就会危及生命。

古代的航海船队,缺乏今天的冷库,新鲜水果和蔬菜往往只能保存几天。

自然,如果只是一二周不吃水果蔬菜问题还不大。

古代欧洲的船队,航行路线除非非洲以外,大体都是地中海或者北海,有很多港口,还是能够补充水果蔬菜的。


但航行非洲的船队,会经过很多无人区或者不友好的黑人部族区,根本不可能靠岸。

所以,很多人因此得病,但送命的毕竟是少数。

然后,探险船队可就不同了。他们往往连续航行1个月甚至几个月,很多船员因此送命。

穿越好望角的达伽马船队,一半的船员死于坏血病。

环球航行的麦哲伦船队,更惨。3个月航行后后,有的船员牙床破损流血,有的船员流鼻血不止,有的船员浑身无力不能走动。船只终于抵岸后,原来的200多人,活下来的只有35人。

那么,为什么郑和船队没有这种情况呢?


原因有两点。

第一,郑和船队对于长距离航行很谨慎。

郑和船队对于东南亚和印度、斯里兰卡的航线,都是比较熟悉的。

毕竟当时已经是明代,这些地区又是人口稠密,早在唐宋就已经开通了来往中国的海上路线。

郑和舰队在这些地区,基本都是频繁停靠,补给没有问题。

相对比较困难的,一是北上到今天的波斯湾入海口和阿拉伯半岛的红海地区。

这一路航行比较远,停靠点比较少,但也是阿拉伯人早已跑了几百年的航道,安全性还是比较高的。

最困难的,是穿越印度洋到非洲索马里和肯尼亚的航线。

第一次到索马里是三下西洋。在二下西洋的时候,郑和已经到达斯里兰卡,为穿越印度洋做好了完全的准备工作。

第二次到索马里、肯尼亚,则是没有穿越印度洋,而是沿着海岸从印度先到伊朗,再到阿拉伯半岛,然后再到非洲。这条路线大体沿着海岸航行,还是可以进行物资补充的,也规避了印度洋深处的风浪。

所以,郑和真正毫无补给的长距离航行,只有三下西洋的穿越印度洋。

郑和是航海家不是冒险家,他的做法是很正确的,也是为部下负责。

所以,绝大部分时期,郑和的水手绝对不会一二个月吃不到水果蔬菜。



第二,郑和很聪明的在船上养殖蔬菜。

相比呆呆的欧洲人,只会在船上养一些鸡和猪,郑和特别注意蔬菜和茶叶。

众所周知,茶叶中富含维生素C,长期喝茶吃茶就可以轻松补充。

同时,郑和还使用了木桶种植新鲜豆芽的方法。

豆芽种植很容易,只要有豆子,用木桶淋水发一发即可。豆芽含有大量维生素C,完全可以杜绝坏血病。

有了豆芽和茶叶,郑和的船队哪里会有坏血病呢?

但古代的洋鬼子不吃茶,也不知道有豆芽这种玩意,就只能等死了。

苯!


萨沙


欧洲海员进行的是远洋航行,经常一连几个月碰不到一块陆地。而郑和下西洋则是在印度洋上航行,很容易就能碰的到陆地。洪湖济南路上看郑和下西洋的难度是远远低于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各种航海家的探索。

欧洲大航海时代的航海家,有的甚至没有特别好的航海图来帮他们探索,尤其是像哥伦布探索新大陆的时候,面临的几乎是一片未知,他们所要面对的就是长期在海上漂泊,连陆地都看不到,拿不到任何给养,也就无法补充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了,这种的结果就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坏血病。本来大西洋上的岛屿就少,已知的就更少,在大西洋上探索,经常几个月都得不到任何补给,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被吃完了之后,船员就很容易得白血病。

你在看郑和下西洋航路上的岛屿,基本上都被探索过,画在航海图上,而且郑和的海军可以实力碾压周边任何一个效果,所以,补给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困难,基本上可以航行,短时间内就能遇到下一个岛屿获得补给。在获得补给的难度上郑和确实比当时西方的各位航海家要容易得多。

当然两者的对比还有一些次要因素,比如说郑和的船只确实比同时代的欧洲航海家们要大,能够携带的补给也更多。欧洲的航海家当时还意识不到缺维生素C是坏血病的原因,也并不是很重视蔬菜水果的补给。直到后来他们开始喝掺了柠檬汁的朗姆酒,坏血病才开始得到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