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主,为何到死都没对作家说,她爱他呢?

蓉仙儿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主,到死都没对作家说,她爱他。是因为她爱的太卑微,爱的太痴狂,爱的太持久。

爱的太卑微

她对他的爱,从默默的暗恋开始,一个是普普通通的平凡小姑娘,一个是已有名望的著名作家。年龄与阅历,地位与名望,注定两人很难产生交集。可是命运往往就是喜欢恶作剧吧,偏偏就让她误撞入他怀,从此陷入一生的深渊。然而她至始至终无怨无悔。这种爱,是崇拜是敬仰却不是冲动。年少的她甘愿藏在角落,注视着他,做一名痴狂的追光者。

我只有你,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而我却始终爱着你

爱的太痴狂

她爱他,太痴狂,这种超负荷的爱,是无法言说的,怎么表达都不够分量。纵然他们有了短暂的在一起,纵然她怀了他的孩子,纵然在一起时他也曾交付真诚的眼神。然而,她并没有让他记住自己。他拥有太多崇拜者,经常被各种有姿色,风韵十足的女伴包围。她是他众多采蜜团中最普通的一簇而已。她想让他记住她,于是每年送他一束白玫瑰,尴尬的是他并不知道她是谁。这样的爱,依然没有让她退缩,只是更坚定了她不去表白的信念。放在心里默默的,好过当面被告知他并不爱她好吧。她就这样,一不小心,爱的那么久,久到用尽了一生。

我爱你这个人就是爱你是这个样子,感情热烈而生性健忘,一往情深而爱不专一。

爱的太持久

她从十几岁初见他,到生命走向终结。他始终占据她整颗心。这样的旷世之暗恋。怎能用简单三个字“我爱你”可以传达出来的呢。每时每刻的幻想,每日每夜的思念,到最后,她用一封信来表达,没有埋怨,也没有遗憾,只是静静的讲述她爱他的这一生,一如她静静的爱,最后的这封信,是告白信,也是告别信,都不给他回答爱她与否的机会,简单告知,我爱你,爱了这一生。

我整个的一生,我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却始终一无所知。

陌生女人到死都没对作家说她爱他,是因为这份爱容不得拒绝容不得轻视。一封信,表达了一生的爱,纵然他不知她是谁,也必然记住了这封信,记住了这陌生女人。


读书写字讲故事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在仔细看了两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本书后,我觉得女主的确无法说,因为她知道就算自己说出口,结局还是一样的。

试想一下,下面的三种情况:

1、如果她少女时鼓起勇气去找作家,生性风流的作家会真的爱上她吗?

答案是否定的。

女人十三岁那年,男作家成了她的邻居。从此,女孩就 “一头栽进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

男作家不同于女孩之前接触过的所有人,他自带光圈,英俊潇洒,活泼敏捷。

但她也看到,不断有不同的女人出入作家的家门。十三岁的女孩一眼就看穿了他明朗与阴暗交织的双面性,正是因为这一点,她着了魔似的深深被吸引。

但她却不敢说,她爱他。因为她觉得配不上他。

风流又大她十多岁的作家,则肯定看不上那时那个青涩、木讷的女孩。

2、如果她生下孩子后去找作家,玩世不恭的作家会答应娶她吗?

答案也是否定的。

为了回到男作家的城市,女孩十八岁时拒绝了富裕继父的经济援助,返回维也纳后从事店员工作。

每天晚上,她都会在男作家的窗前站着,直到窗口灯光熄灭。但当他第二次与她“偶遇”后,邀请她一起回家时,女孩毫不迟疑地回答:“我很乐意。”

三个热情的夜晚后,女孩怀孕了。而男人除了送花,没有对她有其他的任何表示。

他只是把她当作了,无数有着露水因缘的女子中的一个……

3、如果她在孩子去世后去找作家,名誉卓著的作家会相信她,收留她吗?

答案还是否定的。

此后的很多年,女人独自抚养孩子。每逢作家的生日,她都会派人给作家送去一束玫瑰花,只为了唤醒作家对那三夜的回忆。

在陌生女人与作家最后一次见面的舞会上,作家本能的、充满激情的目光使她浑身灼烫如焚,于是她扔下为她提供优越生活的军官,跟着作家又一次渡过了销魂之夜。

然而,作家还是没有认出她来,只是把她当做一个妓女,还塞给她几张大钞。

至此,女人终于绝望了。而所有一切,对于作家来说,不过就是一场春梦。

所以,从她第一眼看到作家、爱上作家就已经注定是个悲剧。

但这对陌生女人来说,就已经足够了。或许,她终其一生所求的,就只是作家的一个回眸,一次怀念吧……

陌生女人对作家的爱是无我的。她到死都不愿去找作家说出一切,为的只是不愿麻烦他、连累他。

就算作家一辈子也不会认出她,她依然会选择独自承担一切,义无反顾地爱着他;

陌生女人对作家的爱是不朽的。她将作家当成了神,虔诚而忘我地爱着。她临死前提出了此生唯一的愿望,那就是要将自己的爱永远在作家身上延续下去。

《佛语》有云:情不重不生婆娑,爱不慎不堕轮回。人死了,灵魂也要继续爱着你,只盼来世你能想起我……

于是,我爱你,至死不休……


蓉仙儿


“如果这病魔真正意味着我生命的终结,这时我才让你知道我的秘密。假如我会活下来,那我就要把这封信撕掉,并且像我过去一直把它埋在心里一样,我将继续保持沉默。但是如果你手里拿到了这封信,那么你就知道,那是一个已经死了的女人在这里向你诉说她的一生,诉说她那属于你的一生,从她有意识的时候起,一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的生命始终是属于你的。”


这封告别信,也是告白信,讲述了她凄惨的爱着作家R的一生,属于他的一生,从暗恋、数次感情纠葛、独自生子、流落风尘、一夜温存、儿子死去,她都独自享受和忍受。若不是生命走到了终点,无法沉默的不停歇的为他而活并且爱着他,她不会告诉他这一切。因为她爱着他,是她为自己编织的美梦,亦是一个人的独角戏,与他无关。

这样的爱无关索取、贪婪、挑逗,这样的爱不抱希望却又热情奔放。在我们看来,这个陌生女人的爱,脱离了实际,把爱情看成是百分之百纯洁的东西,装在真空瓶子里,更像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可正是这样的爱情,困住了她的一生,造成了她悲惨的一生。信中她依然十分引以为豪的说出这份爱,无关得到,亦不想造成他的困扰,更像是一个将死之人的喃喃自语,而他就像是一个读者,从她的文字中知道她的一生,却想不起来与她有过的关联。


她有很多次机会,将埋藏心底的爱说出来,但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任由这样忘我的爱肆虐生长,自己在这其中受尽了凌辱,葬送了儿子的生命,自己也香消玉损。而他依旧寻花问柳,不为情所困。

一、 多次交集,又沉默的离去,所以一次又一次的忘记


“我们家的门上有一个小小的黄铜窥视孔,从这个小圆孔里可以看到对面你的房门。”

13岁,从对他的到来饱含期待,猜想有关他的一切,到对他的一切了如指掌,因他欣喜、愁苦、茫然、失落,欲罢不能。那时,害怕母亲知道这些心事,也怕他知道这些傻事。

在搬到斯布鲁克之前,为了见到他,她鼓起勇气按响了他家的门铃,兴许是命运作祟,她为这一次大胆的举动耗尽了力气,却没有回音,家里空无一人。她在寒冷的夜晚等着他回来,做好了冲到他面前的准备,可却被他带回来的女人打散了所有的念头。

命运的安排如此的巧妙,一个孤独的少女对一个寻花问柳的青年情根深种,这是何等羞愧的事情。纵然有着一腔孤勇,也被横亘在两个人之间的障碍和距离,消磨殆尽。所以这一次,她听从了命运的安排,十分不舍的离开了这座城市。

为了他,拒绝了轻而易举就到手的舒适生活,回到了维也纳。像过去那样,窥视着他的生活。街头的巧遇,他从没注意她的存在,她依然觉得他的目光灼热的追随着她。单恋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不需要探究真相,只注重一厢情愿的心尖上的感受。

再次遇见后,她答应了一起吃饭和去他家里坐坐的邀约。没有阅历、没人教导的少女,也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但堆积多年的情感告诉她,只有答应,才是最应该的选择。于是他们有了三次情感纠葛,分别赠与了洁白的玫瑰。他说要出门,回来会立刻通知她,她留了地址并未告知名字。他这一走再回来就忘记了之前的一切,她知道他已经回来了,她没有追问,任由他忘记,一直等着那一封不会到来的信。

孩子的到来,让她拥有了另一个他。因为忍受过贫穷带来的屈辱,为了让孩子过上富足的、上等人的生活,流落风尘。即使过得这般的不堪,她依旧独自忍受,不让这突然而来的孩子困住他,同时也残酷的剥夺了一个孩子需要父亲的权力。

“过去爱过一个人,他也老是出远门旅行。”我盯着你,目光直刺你眼睛里的瞳仁。我想现在、现在他会认出我来了。可是你却对我微笑着,安慰我说:“会回来的。”“是的,”我回答说,“会回来的,不过到那时也就忘掉了。”我跟你说话的样子,一定有点特别,一定有激情。因为你站了起来,凝视着我,十分诧异,充满爱怜。你抓着我的肩膀。“美好的东西是忘不了的,我永远也忘不了你。”

说不会忘记的人,从来没想起她。浓情蜜意下脱口而出的话,总是随着时间不断的遗忘。她试图让他想起一切,十年来,在他生日的时候送一束白玫瑰,临走时要求拿走几支白玫瑰,告诉他过去爱过一个人,也老是出远门,奈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她不咸不淡的走向她,让他想起她,他无关痛痒的把她当成众多女子中的其中一个。

仓央嘉措说:“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的度过一生。”

她把对他浓烈的爱,属于他的一生,当成了秘密,度过了悲惨的一生。即使最后他读到了这封信,你,与我素昧平生的你,身上依然围着灵光,人生不会因此发生任何的改变。


二、她爱着他,却也不想因此困住他

“你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是个热情洋溢、逍遥自在、沉湎于玩乐和寻花问柳的年轻人,同时你在事业上又是一个十分严肃、责任心强、学识渊博、修养有素的人。”

初见时,就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交着什么样的朋友,期望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也正是这样带着光华的他,吸引住了一个十三岁的姑娘。情知所起,一往也深。

她是一个孤独的孩子,生活郁郁寡欢、杂乱无章,对之前的人和事早已忘却,自从他闯入她的生活,她的记忆就被他霸占着。她执拗的将她的生命与他相关联,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眼神和道谢,当成了不可多得的深情。一个没有阅历、没人诉说心事、没人告诫和教导的少女,暗地里悄悄所怀的爱情,是盲目的、忘我的。

把他留在身边、让他爱着她、以孩子捆绑他,并不是她的目的,她不想他背上这个包袱,过着不自由的一生,就像他屋子之前住的那家人一样,过着“鸡飞狗跳”的一生。她要成为他所钟情过的女人中独一无二的一个,只是成为一个永远爱着她,为他而活的路人。

和她欢愉过后,把钱放进了暖手筒里。在他心里,她是一个塔巴林的妓女。面容衰老的仆人仅仅用了一秒钟就认出了她,一个与她无关的人,都记得她与他的牵连。而她数次试图提醒他想起,都失败了。一个无心记得的人,再怎么努力都是徒劳无功。而明目张胆的告诉他,过去的情感纠葛,她能预想到会伴随着什么,不如从来不知道,继续做那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人。

无论有着什么样的出身,有着什么样的经历,即使为了爱他变得曲意逢迎、卑躬屈膝、低声下气,她也有强烈的自尊。一旦开口说出这份浓烈的爱,一下子自由的人生就多了牵绊,他会带着恨意对待她。从来没有想起过她,他还是那个自由的他,她依然是那个独自承受一切,无坚不摧的她。

“因为你喜欢的只是轻松自在、嬉戏玩耍、怡然自得,你生怕干预别人的命运。你喜欢对所有的女人,像蜜蜂采花似的对世界滥施爱情,而不愿做出任何牺牲。”

一个为爱飞蛾扑火的陌生女人,遇上不愿意为爱情做出任何牺牲的男人,结局不言而喻。可是我们往往还是会做出很多的假设,去构造一个相对比较美好的结局。比如,她在活着的某一刻说出了爱他,然后浪子回头金不换。但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可怜就大费周章的怜悯你,往往是我们主动去改变,转悲为喜。


除非明月


大家好,我是海海文化闲谈,爱读书、爱生活,不同的视角会让你看见不同的世界。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主要故事内容是:一个作家有一天收到了一封信,信是一个陌生女人寄来的,她已经死了。在信中这个陌生女人向作家袒露心声,她爱了作家一辈子,甚至和这位作家曾经有过一个孩子,但是这位作家却从未记得过她。

这个女人爱了作家一辈子,但是到死都没有亲口向作家说过一句“我爱你”。主要是因为:

女人对作家的爱是卑微的,她不敢奢求平等的爱情。

女人和作家最初相遇时,他们是邻居。出身底层的女孩,出生在贫寒却没有爱的家庭。最初遇到作家时就被他身上那种优雅、干净、富足的气质所吸引。

在这个女人的心目中,她始终是配不上作家的,他对作家的爱是带着羡慕、仰望和崇拜的。作家在他的心中是高高在上的,她不敢奢求能够获得作家同等的爱。

女人深知作家的本性,表达爱情只会让作家对她避而不见。

作家是一个风流浪荡又不负责任的男人。他与女主多次有过肌肤之亲,甚至有过一个孩子,但是他从未记得过女人。他不知道每一次女人都是带着满腔的爱情而来,在他的眼中,女主只是一个生活的调味品。

女主深知作家的本性,他不敢冒险向作家表达爱意,因为她知道表达对作家的爱情之后,作家只会对她避而不见,敬而远之。为了能够有下次的见面机会,女人对作家从未提及自己的爱情。

女人对作家的爱是卑微的、毫无保留的,但是作家却是一个风流浪荡又不负责任的人。这场飞蛾扑火般的爱情注定是个悲剧。


海海文化闲谈


茨威格这本小说,我反复阅读过许多遍,其优美的文笔,忧郁的气氛,深刻的含义,深深吸引和影响了我。我认为,小说中的女主,代表普通百姓或者说中下层知识分子,而作家,则代表上层社会,代表官方。民知国而国不知民,民爱国而国不爱民,社会鸿沟难以逾越,就是女主至死都只是单相思,不肯也不敢说出心中所爱的原因。


甲辛


这个姑娘是个聪明人,她不是因为笨、愚痴被人骗了。

从一开始,她就知道 ,对方是个浪子。她就是飞蛾扑火,为了那一瞬间光和热,她愿意付出自己。

她要的不是全部,她知道自己不可能得到。她要的就是那个感觉,当她们在一起时,她感觉他是爱我的,她是记得我的。

她很清楚如果她说出爱,那她就是个笑话。她会被这个,她付出了一切,她深爱的男人,当成神经病。男人就是在玩,他认为她与他认识的其女人一样,那只是一场游戏,成年人大家都懂的游戏。

她只是他看过的风景之一,而他是她全部风景。


西行降魔


因为对方已经忘记了她,她于他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她把他当成爱情的全部。这样不对等的感情,如何开口。从一开始,她轻易让他得到她的肉体起,这种关系就已经在他的心里固化,决定了他是不可能对她产生爱情的。所以注定她感受不到对方的对等的回应,这个时候如果她对他说:她爱他,他不会信也不会认真对待。只会当成一句逢场作戏的情话。这是她不能接受的,因为在她的内心这句话这件事都是多么圣洁。


尬丑妖晶


她的童年生活枯燥、乏味,她当时本身的性格也比较敏感、内向,而男主人公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吹皱了她心底的一池湖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