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电影《荒城纪》中的秦腔,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怎样的存在?

魅亚胜


近些年,一些影视剧中出现了一些秦腔的元素,其中大多数是以“秦歌”的方式出现的,却被不了解的观众误以为是秦腔,这一方面反应出传统文化在传播上的缺失,另一方面也说明秦腔在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上的偏差。那么秦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纵观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秦腔的作用至关重要。秦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梆子腔”的鼻祖,这一点在戏曲界的认知是毋庸置疑的。曾经的秦腔根据地域不同,分为“东南西北中”五路,更有“甘肃派”的西秦腔独具一格,巍巍壮观。其中五路秦腔的发现流播对中国戏曲尤其是北方各个剧种的形成发展影响深远,譬如东路秦腔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山陕梆子,同州梆子东出潼关,携带着秦地的彪悍进入河南影响了豫剧等的形成完善;进入山东影响了山东梆子的发展成熟;进入河北促成了河北梆子的形成。北路秦腔进入山西促成了晋剧的完善发展,南路秦腔夹杂着汉调咣咣的南风进入四川影响了川剧的形成发展,并一直向南到广东沿海都有秦腔的印记,这从现从的广东海丰西秦戏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

秦腔剧目丰富,素有“唐八百,宋三千,说不完的三列国”的说法,被很多剧种改编移植,可以说的上是中国戏曲剧目的百科全书;其行当齐全,行当门类分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十三个大类二十八个小类,俗称“十三头网子”,其表演体系完善,程式动作规范,是各个剧种争相学习借鉴的典范。覆盖范围流播区域广泛,影响深远,蔚为壮观。

而在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荣期即清代中期,秦腔在戏曲界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的深远,从乾隆年间,随着秦腔著名“乾旦”魏长生的三次进京,开始的持续百年之久的“花雅之争”,秦腔不仅打败了昆曲成为中国剧坛的盟主,而且随着“徽汉合流”,直接影响和促成了国粹京剧的形成发展壮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腔进入民国时代,虽然退出了京城的舞台,但其在西北地区的影响,时至今日依然深远,而且成为西北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现在的秦腔,或着说是现代秦腔,东南西北四路秦腔已经被中路秦腔即西安乱弹所替代,曾经风光无限的甘肃派秦腔也只能在个别演员和个别剧目已经个别表演方式上一看端倪。而即便是这样,时至今日,秦腔依然广泛的活跃在西北广大地区,是重要节日,神佛庙会活动的主要文化生活方式,而且在中国戏曲理论研究不可逾越的一座大山。


秦腔须生


秦腔是我国戏曲界的瑰宝,由于起源较早,年份久远,很多人称其为“戏曲界的鼻祖”。秦腔是一个非常适合在苍茫大地上演唱的曲目,因为声音大,传播远,人们将唱秦腔称为“吼秦腔”。

在戏曲界,秦腔可谓是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其古老的历史就不再提,就说说三百多年前的花雅之争。(本文由戏曲说原创,侵权必究)花雅之争共分为三个阶段,真正让秦腔大火的是第二个阶段。

那时候京剧的前身京腔,在与昆曲争夺的时候占据了上风,在北京风头正盛,这时候由魏长生带领的秦腔班子来到了北京,由于北京一直都是比较雅致的戏曲,突然来了秦腔这么一个比较粗犷的剧种,一下子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使当时京腔的“六大名班”无人问津,全都去听秦腔了。

这是秦腔史上比较漂亮的一例,只是当时的秦腔戏词比较粗俗,“以淫声惑衆,毁坏京师风气。”实在不适合在京城发展,于是遭到禁演,魏长生等人被迫离开北京。但是他到了扬州之后,同样也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后来又继续南下,演遍全国。

秦腔是西北五省最流行的戏曲,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很受西北地区人们的喜爱,可能是跟高原山地草原有关,西北人比较喜欢这种豪气冲天的剧种。

在陕甘宁的很多农村,尤以陕西为甚,特别流行秦腔文化,秦腔的民间艺术团体众多,每到逢年过节、红白之事、大型庙会的时候,总能看到秦腔的身影,不管是有无戏台,周围总能围上一大堆观众。

我有个同学是甘肃人,他跟我说他们那里的农村,特别是老人非常喜欢听秦腔,而且还很喜欢唱,边听边唱,这样周围还围着一帮子老人在一起听,一起唱。

在山地草原上放牧的牧民更是如此,还隔着一两里地的时候,远远的就能听见有人在吼秦腔。而且不止一位,基本上一上山,走一路就能听一路,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寻找被遗忘的文化,更正被误解的历史,欢迎各位朋友关注我,每天为您推送更多、更好的问答!


魏青衣


秦腔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她起于西周,成熟于秦,但定型发展是在唐朝,是伴随着古长安生长壮大的。因自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题主问秦腔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怎样的存在,我觉得可以用四个“最”来概括:最古老、最丰富、最广泛、最独特。


一.时间最古老。大家都知道,秦腔起于西周,成熟于秦。我国被称作“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昆曲起源时间是在元末明初;而我们的国粹京剧才200多年历史。所以说秦腔她才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戏曲的鼻祖。她定型发展是在唐朝,当时长安是国际化的大都市,经济繁荣,人们的精神需求随之旺盛,秦腔壮大实属必然。

二.范围最广泛。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都很受欢迎。这么广的范围试想哪种戏曲能做到?我国大多地方戏曲顶多是在某省区域内流行,所以往往都是冠以某地的简称,如赣剧,楚剧,沪剧等。



三.曲目最丰富。秦腔所演剧目有神话,民间故事,还有各种公案戏,目前已抄存的共2748本。其中备受观众喜爱的曲目有:《春秋笔》、《八义图》、《和氏璧》、《紫霞宫》等。脍炙人口的曲目则有《三滴血》、《周仁回府》、《十五贯》、《大登殿》等。


四.艺术最独特。秦腔不论是唱腔、角色、题材,还是脸谱、唱词,都独具一格。唱词是齐言体,常见的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就是说整出戏词如同一首七言无韵诗一样排列整齐。秦腔的脸谱是我国戏曲三大脸谱之一。还有一个特点是她的绝技:吹火、变脸、顶灯、打碗、牙技等,在舞台上是大放异彩,看得你是瞠目结舌。

总之,秦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如同一位大神,令人高山仰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