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出現在河南?

清妍46


好多人認為夏朝並無定義,只是一個部落聯盟。但是隨著考古發現,夏朝的輪廓越來越清晰,而夏朝的都城被越來越多的歷史學家們認為是“山西陶寺遺址”,這裡被稱為“堯,舜”之都。

山西陶寺在4300年前,便具備了都城的功能。他有完整的城牆結構,有高度發達的青銅武器,有玉文化等等代表先進文明的東西。

山西陶寺有完整的宮殿遺址,這裡出土了代表王權的“權杖”,考古學家們在這裡甚至還發現了古代最早的天文臺等設施。它的面積有280萬平方米之多,這裡經歷了幾次興衰的歷史,也說明了當時戰爭頻繁,各部族間爭奪激烈。

通過考古發現,黃河流域戰爭頻繁。山西陶寺曾經被大規模的攻破並且毀壞過,而且屬於報復型的屠殺,並且推倒了城牆,意思就是不想讓他再次復興。但在此之後,山西陶寺又經歷了短暫的復興,但是好景不長,第二次的毀滅戰爭使他徹底消失了。誰在中國北方有如此強大的實力可以滅掉他呢?我們把目光投向了離他幾百公里之外的另一座偉大城址“陝西神木石峁古城”。

隨著考古發現的進一步深入,我們北方地區黃河流域一座史前古城又進入了我們的眼簾,這就是偉大的“禹都”一一“石破天驚.石峁古城”。陝西神木石峁遺址面積高達425萬平方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的石頭城牆和他的城門結構。它有中國最早的翁城結構和馬面,讓人難以想象這是4000年前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之所以把它定義為滅掉山西陶寺的唯一證據,就是因為這座古城規模實在太龐大,而且出土了青銅武器。縱觀當時整個中國,也只有石峁古城有這樣的實力。而在此之後,在石峁的周圍又發現了大量的衛星城一起在護衛著這座城市。在遺址中考古學家們又發現了“鴕鳥蛋殼”“鱷魚骨”等來自於南方的物種,這就更加說明了這裡曾經是“最早的中國”,華夏的中心,受到了四方勢力的朝拜。




至於有人說河南的二里頭是夏都,這種說法不可信。二里頭不僅晚於以上兩所城市,而且最大的硬傷是他們有城牆。我們試想一下在那個年代,一個大茅草棚子似的二里頭,沒有城牆所保護,你就不怕突然衝過來一隻部落一把火給你燒了?所以現在的考古學家們更多的把它定義為“商邑”,而不是“都”。


大唐神都


洛陽斟鄩二里頭遺址與夏朝國都究竟是什麼關係?

(作者:趙輝)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的考古學家致力於尋找失落的夏王朝的遺存,這種探尋活動集中在河南西部。根據古代文獻記載,豫西地區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奴隸制王朝--夏的中心活動區域,而“下洛之陽”為夏王朝的重要都邑所在地。

1959年,古史學家徐旭生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在洛陽偃師市翟鎮鄉二里頭村發現了一處大型遺址。自此,新中國三代考古學者對這一遺址進行了40多次發掘。考古發掘和研究情況表明,這裡是公元前二千紀前半葉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聚落,它擁有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青銅冶鑄作坊,是迄今為止可確認的我國最早的王國都城遺址。眾多考古學家認為,二里頭文化遺址就是夏代都城遺址,即夏斟鄩的所在地,這個遺址就是夏都斟鄩遺址。

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今本《竹書紀年》又載:“仲康即帝位,據斟鄩。”

《逸周書·度年》載:“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今本《竹書紀年》曰:“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

《史記·夏本紀·正義》雲:“《商書》雲:‘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須於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史記·吳起列傳》言:“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

《國語·周語》載:“昔伊洛竭而夏亡。”

《括地誌》雲:“故鄩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蓋桀所居也。

有以上這麼多的史料記載和我國眾多權威專家的多年考古發掘,似乎定義洛陽斟鄩二里頭遺址為夏朝國都是無可置疑的事情。但事實果真是這樣嗎?而另外相關的歷史研究結論,卻與上述結論自相矛盾。

夏啟死後,其子太康繼承後位。太康只顧遊玩,不理政事,在位期間,夏部族權威削弱,東夷有窮氏部落趁機西進。東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領羿(即后羿)。羿率軍從東夷屬地鉏遷至夏后氏的屬地窮石,與當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窮氏。羿在夏民的擁護下奪得了夏政。隨之太康投奔斟鄩的斟鄩氏。

羿奪得權位後並沒有稱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為王。但事實上國事全由羿來治理。此舉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滿。其中主持天象活動的和氏與羲氏公開反對。羿說他們廢時亂日,派胤率兵討伐羲和二氏,戰前作誓師辭《胤徵》,在戰中取勝。

中康死後,其子相繼位。隨後投奔與夏同姓的斟鄩、斟灌二氏。從此,羿獨承王位。羿好射獵,不善治理,得權後,他像太康一樣,好狩獵而荒廢國事。他廢棄武羅、伯困、龍圉等忠臣,重用被伯明氏驅逐的不孝子弟寒浞。寒浞年少時因造謠惑眾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後被有窮氏首領羿收養,成為有窮氏的一員,得到重用。寒浞勢力日益強大,後來趁羿在外射獵的機會將羿及其家人殺掉,霸其權、奪其妻,生下豷、澆二子。寒浞把戈封給了他的兒子豷,把過封給了他的另一個兒子澆。澆受父命率兵先後滅掉親夏的斟灌氏與斟鄩氏,殺了在斟鄩躲避的相。相的妻子緡當時已懷下相的兒子,她從牆洞逃走至其母親有仍氏家裡避難,不久生下遺腹子少康。

少康長大後,為有仍氏牧正。澆聞訊後,派人追殺有仍氏,少康無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後裔),作了庖正。有虞氏首領虞思膝下無子,僅有二女。他將二女許配少康,賜給他田一成、眾一旅,並把綸城交由少康管理。少康以綸邑為根據地組織餘下的夏族民眾,設官分職。派女艾到澆廷中密探,準備恢復夏室。此時,躲避在有鬲氏的夏室遺臣靡得知少康準備奪回政權,親自帶領斟灌、斟鄩氏的殘餘民眾與少康會師,聯合擊敗了寒浞。復立少康為夏後。而後少康滅澆於過,又派他的兒子杼滅豷於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後近百年的東夷族有窮氏覆滅,結束了四十載的“無王”時期。夏由此復國,建都綸城(今河南虞城縣利民鎮東南三十五里)。後世稱“少康中興”。

通過太康失國至少康中興的這段敘史可以看到華夏族平定中原方國部落,尤其是東夷族的歷程。(以上內容節選自權威網絡)

從以上的敘述中我們看到是另外一種情況:夏朝太康時期,東夷部落首領羿在夏民的擁護下奪得了夏政。隨之太康投奔斟鄩的斟鄩氏。也就是說東夷族部落首領羿在夏民的擁護下,從夏朝都城趕走了太康,太康被迫投奔遠離夏朝國都的斟鄩的斟鄩氏。羿奪得權位後並沒有稱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為王,說明夏朝的都城並沒有發生變化,以前太康時期的夏朝國都仍然是中康時期的夏朝都城,羿只是掌握了實權,並沒有代夏稱王。

中康死後,其子相繼位,子相隨後再次投奔與夏同姓的斟鄩、斟灌二氏,從此,羿獨承王位。說明夏後子相在位期間,也逃難到遠離夏朝國都的斟鄩,羿在夏朝國都獨承夏朝王位,夏朝國都也沒有發生變化。國都還是國都,斟鄩還是斟鄩,兩者之間應該存在一段遙遠的距離,使得前任夏後與現任夏後,都有一個安全距離;逃難亡的不用擔心被殺,奪位的不用擔心失去王位。

斟灌、斟鄩氏的殘餘民眾與少康會師,聯合擊敗了寒浞,復立少康為夏後。說明斟鄩的民眾與少康會師,進攻夏朝國都的寒浞並擊敗了寒浞,奪回夏朝國都,復立少康為夏後,恢復了夏朝的正統統治,並消滅了寒浞的兩個兒子。少康歷經千難萬險,奪回了祖輩的夏朝國都,振興了夏朝,在此情況下,少康還會主動捨棄祖輩建立的國都,另尋新的國都嗎?常理情況下是不可能的,因為夏朝國都是王權權威的象徵,有埋葬著祖先的墳墓,在講究祭祀先人的夏朝,捨棄祖輩的祭祀場所是不會發生的。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斟鄩與夏朝國都,完全是兩個地方,斟鄩是夏朝國都被篡位者佔據,夏朝正統夏後被迫逃亡棲身之地。斟鄩雖然有失位的夏後居住,但絕不是夏朝國都,因此,把斟鄩定位為夏朝國都是一個根本性的謬誤。

那麼古本《竹書紀年》與《逸周書·度年》中記載的“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又是怎麼回事呢?三位夏後曾經居住在斟鄩,不能說明斟鄩是夏朝國都嗎?

我們看一下這三位夏後都有什麼共同特徵、都是在什麼情況而“居斟鄩”的?他們三位都是被趕下臺、被驅逐而失位的夏後。他們在被驅逐失位後,避難、被流放、被關押而居住生活在斟鄩,是最有可能的,也是合情合理的。而“居”字的定性,更是表明三位夏後只是生活居住在斟鄩,而不是執政在斟鄩。這種情況下,斟鄩更像是一個專門為被趕下臺而失位的夏後設置的流放地,其和夏朝國都的地位與規模,就不可同日而語。也難怪經過幾十年國家頂尖專家的反覆考古,始終無法定性斟鄩為夏朝國都的根本原因。而流放或逃亡的夏後,帶去一些體現夏朝先進文明的器物到斟鄩,也是合情合理的。

通過以上分析論證,筆者可以得出一個根本性的結論:洛陽斟鄩的二里頭遺址,和夏朝國都應有的規模相差太遠,完全可以排除其為夏朝國都的可能性,真正的夏朝國都另有它處。如果要解決夏朝國都這個關乎中華文明史的根本問題,必須另尋它處;而洛陽斟鄩二里頭遺址的幾十年考古,只能證明斟鄩二里頭遺址是一個夏文化遺址,而不是體現夏朝高度文明的夏朝國都。(作者:趙輝)


夏朝與詩經研究


夏朝是否存在,還有一定爭議。關於夏朝存在的證據,都是周代以後的傳世文獻,而沒有商朝以前的文字印證,也就是說缺乏石錘。所以今天出現了種種奇怪的觀點,比如說夏朝在埃及、夏朝在良渚、夏朝在三星堆。這當然都是民科的猜測。最接近夏朝的還是二里頭遺址,很可能就是夏朝後期的都城斟鄩,可以和文獻記載的夏朝形成一定印證。而且它從形態來看也是“最早的中國”,而夏朝正好也是一般認為的第一個王朝。

不過,夏朝是在哪裡建立的?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晉南說、豫西說、豫東說。晉南說來自《左傳》說晉國(今山西臨汾)是“夏墟”“大夏”;豫西說來自《孟子》說大禹避商均於陽城(今河南登封);豫東說來自《左傳》說衛國(今河南濮陽)祭祀夏後相。不過不管哪種觀點,關於夏朝的中心腹地都應該在中原一帶。而夏朝的勢力範圍,也只有今天的河南省包括周邊一些區域。

為什麼夏朝會在河南興起呢?這和文化傳承有關。我們姑且從二里頭遺址面貌解釋。二里頭文化上承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下啟二里崗早商文化、殷墟文化。並不是從天而降的,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底蘊。當然,與河南文化同時期的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也一度發達,但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都消失了,大概是大洪水的緣故。結果就只有二里頭文化獨樹一幟,並且從此產生了“最早的中國”。


林屋公子


夏朝的存在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夏朝的領土,一般認為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漢族的前身,叫華夏族,也是因為夏這個朝代而起的。“華夏”今天也是中國的代名詞之一。

但是關於夏朝的首都在哪,一直有爭議,因為我們沒有發現一個類似殷墟的城市遺址。一般都認為在河南省西部發現的二里頭,可能是夏代的首都之一。

河南在地理上有什麼特點呢?它位於天下之中。所以今天還管河南叫中州。

中國的地理環境是封閉性,北邊是草原,東邊和南邊是大海,西邊是青藏高原。在他們的包圍之中,則是可以相互交流的中國腹地。而這個腹地的中心,就是河南。

它在中國大地的各文化中心中,處於中心位置。所以我們從出土的東西來看,黃河中游的新石器時代文明並不比三星堆或者紅山文化先進,但是它的地理位置好,各地文明的交流,都要經過它,所以它可以不斷學習,不斷接觸到外來文化。這就刺激它成為中國第一個王朝的誕生地。

所以徐良高說:

夏朝之所以在黃河中游地區興起,是因為黃河中游地區位於龍山時代各文化的中間地區,一方面,它同各個周邊文化的交往接觸均便利,有利於它吸收各個文化的優點長處,另一方面,它受到周邊各文化的衝擊、壓力最大,挑戰最嚴重,應戰也就最有力,發展也就更快,優勢地位從而率先確立,強有力的社會組織機構出現,建立了一統國家。(參考徐良高著《中國民族文化源新探》第2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第335頁。)

張宏傑


“夏”是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還有待考證。或者說像先秦的典籍裡說的一樣,“虞夏商周”的順序看,在“夏”之前還有一個“虞”朝。或者考證會發現,“夏”作為一個王朝存在的證據不足。

下圖為夏代宮殿復原圖

當然,“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的觀點還是有很大可能性的。現在所說的二里頭遺址就是順著上古文獻中的線索發現的。

著名的古史學家徐旭生先生早在就是從成書早、可信度高的上古文獻裡梳理出夏朝的都城以及主要活動區域,然後劃定了兩個範圍:一個是河南洛陽盆地附近,一個是山西汾水下游。二里頭遺址就是在徐旭生先生的調查勘探中發現的。

如果說這個具有中軸線、宮城以及青銅禮器和樂器的城址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王都,為什麼會出現在洛陽盆地,這其實也不是偶然的。就在二里頭王都附近還有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洛陽城、隋唐洛陽城。這說明洛陽盆地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地帶。

舊時器時代晚期以及整個新石器時代,隨著文明的不斷進步,從城址林立的氏族邦國,到後來形成氏族集團,在不可避免的爭奪衝突中黃河中下游為核心地帶的地區奠基了華夏的文明。地理環境的優勢,繁衍宜居的優勢讓這裡成為經濟發達的地區,文化積澱的核心地帶,所以最早的王朝誕生在此也就不足為怪了。


沅汰


這個提問有好幾個漏洞。

一是,夏算第一個朝代嗎?歷史記載的唐堯、虞舜就不算呢?二是,夏是王朝嗎?孔子都說不通夏禮,現代人連夏存不存在都不敢肯定,又如何敢斷言夏是王朝。三是,夏並非一定只存在於河南。

中國第一個朝代肯定不是夏,這是可以肯定的。因為之前的文化歷史不但可以考證,並且之前古史表現地更加波瀾壯闊,今天的文化產生時期更加久遠,甚至超過了唐堯時代。夏之前並非是矇昧的、星星點點互不相連不成氣候的文明。而是有集中政權的,有文明重要創造的。比如唐堯時代發明了刑罰,流放制度就是那時開始的。虞舜時代發明了訴訟,華表就是訴訟文化的標誌。所以不能說夏是第一個朝代。

全世界都知道的大洪水發生在大鯀時代,大鯀被帝堯擊敗,並且一分為二流放出去,才進入了唐堯時代。比如貴州岜沙人都姓袞,很明顯就是當年被髮配四川又輾轉到了貴州的那一部分。發配四川這部分的大禹經過甘肅、陝北擊敗了帝堯集團,將帝堯集團一分為二,一半發配到西部牧羊,這才重新返回中原。就是說最早的夏可能是在西部,在甘肅、陝北、山西一帶。夏啟要繼承大禹政權,與有扈氏戰於甘才合理,在這些地區的地名看上去也的確有著這個體系文化。比如延安對應炎帝系、比如甘肅合黎山對應赫婿氏,對應古希臘繆斯所居住的赫利孔山。比如條山出現在帝舜的記載裡。

大鯀被擊敗一分為二流放,一半去了東北,一半去了四川。而後來的百越明顯就是四川這一部分大禹體系返回故地,所以夏也有可能在江浙。古代人口有限,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其實是不斷遷徙的。尤其江浙是大鯀、顓頊時代的故地。要麼夏後來遷回了故地,要麼是殷滅夏後大部分人返回了故地。所以也不能說夏在河南,河南二里頭遺址有可能是夏,但可能只是夏的一個時期或者一個分支體系所在地。古人為何沒有第一時間返回故地,這主要是大洪水帶來的陰影。所以作戰勝利了的帝堯集團也在西部山西和河北境內。若干年後子孫們也才敢回到故地。古人的厲害或者說不可思議就是這方面,羌人鐵定去過中東、古埃及,但他們竟然能夠在幾百年、近千年後返回中國,我也覺得不可思議,但這是鐵的事實。

大鯀之前還有顓頊時代,顓頊更是做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大同社會的嘗試,為什麼有鶴文化,大和民族、西南哈尼族的和夷,其實就是源自顓頊的和九黎制度,就是讓各個種族大混血,矮黑人就是當時獲得第一次混血。這才使得西南地區把納稱為是指黑人的語音。因為納就是指沿海右邊這個體系。今天民俗裡完全可以找到證據證明發生過的這些事。所以沿海支也才是赫婿氏,而脫離九黎的華婿氏既是顓頊子孫,又獨立自成一體。更早時期還有創造中國核心文化魚鉤和文字的蠍子王時代。所以把夏稱為第一個朝代實在說不過去。

夏其實是沿海黃種獨立執政的開始,之前的時代幾乎都是多種族共和。大禹擊敗仇人帝堯集團,夏啟又不願意與有扈氏共治,所以夏其實是黃種獨立執政的第一朝代。是族群爭鬥,並非是家天下。被擊敗的有扈氏逃出去後才有了後來的大夏阿富汗,有扈氏其實就是日耳曼人。被夏啟擊敗趕走的那部分,是他們的聯姻對象。


國病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a97900012a87577aca4b\

單挑河南歷史文盲


2002-2016年,國家組織了《探源》挖掘。發現了“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這些都有5000年的歷史。再加上,早期發現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四川三星堆文化,中國沒有發現夏朝的痕跡。所以,北大和社科院宣佈,二里頭三期遺址為商朝,另一期為前期遺址,否定了夏朝遺址存在。

許多人堅持認為商朝前面就是夏朝,就像祖先一樣,父親前面就是爺爺,這是將歷史看成是家族傳承了。我想解釋一下商朝:據東漢張衡《西京賦》記載:殷人屢遷,前八後五。什麼意思呢?就是殷商開始在山東藤縣、河南商丘三次、河南安陽二次。屢次遷徙,逐草而居。郭沫若認為商人是遊牧民族。再則,商人喜歡人殉,就是將活人與死者一起埋葬,不管是戰俘還是奴隸,殷商是相當原始和落後的。中國最早的文字見諸於“甲骨文”,甲骨文記載著:祭祀、占卜、戰爭、氣候、收成”等。這些甲骨文是由祭司所掌握的,應該說是相當原始的。

再說二個小故事:一、春秋時,孟子回家看見自己的妻子叉開雙腿習地而坐,就認為她缺乏禮教就將她休回家去了。過了一段時間突然想念他的妻子,就對他母親說了。孟子的母親就對兒子說,別人又沒有看到你進門,所以你自己去請她回來就沒有事了。怎麼一回事呢?原來是古代穿外套裡面沒有內褲,家裡也沒有凳子的。孟子妻子剛嫁人只能13-14歲,她在家是一個小孩,叉開腿習地而坐成為一種習慣,沒有想到孟子家的儒教。二、漢高祖劉邦因為厭惡儒生,從心裡就不想見儒生。劉邦做了皇帝,儒家們總想有所作為,於是就想去見劉邦推銷自己的儒學。漢朝時皇宮裡還是沒有凳子的,劉邦習地而坐,外衣下面沒有內褲叉開雙腿故意露下,儒生們一見轉身就跑。從這二件事就能看出在漢以前是多麼原始,漢朝離開商朝有一千多年了,如果是商前面應該更原始,更加是茹毛飲血的遊牧民族。

為何到現在大多數人都認為有夏朝呢?並且說否定夏朝就是西方想否定中國的歷史。實際上,這是儒生們將神話說成了中國的歷史。“禹”是最早出現在中國的《詩經》中,它是九鼎之上的一個動物圖案。到了春秋,堯舜才剛出現,孔子為了說明堯舜禪讓,將禹拉進來了。到了漢代出現了大禹治水,神話變成了儒家的歷史了。

東周式微,出現了“百家爭鳴”,儒學也是百家爭鳴中其中之一,也被稱為“庶民亂議”。孔子在那時採用的是“致用態度”,給自己的觀點製造充足的證據,不得不用“古人如何如何”,這時候儒家口中的古人,帶著自家學說色彩的古人,將古王得道德功業提高到極端,偽史開始出現了。為了說古王堯舜禹禪讓,一個“夏”朝就這樣誕生了!

中國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5月28日的《探源》工程結束中說道:中華文明是“多元一體、兼容幷蓄、綿延不斷”。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中華文明是多源頭的,並不存在儒家所說“炎黃子孫”、“堯舜禹禪讓”的證據。應該說商朝前面更加原始,商朝前面就是各個遊牧民族互相競爭的時代,適者生存的5000年的時代!


張律明


一看題目就知道是河南人編造的,誰說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出現在河南”?妄圖把二里頭說成夏都,結果被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許宏和國家文物局先後打臉,這還不夠嗎?哈😄😄😄


漢風唐韻828


簡單說,你怎麼知道在中原?

尚書說的?詩經說的?還是史記,左傳說的?

是註釋說的吧。考古都沒有發現呢。

比較有公信力的司馬遷嚴謹求實,博覽群書,對夏曆史只是節點描述,幾個帝王記錄,基本上是抽象寫意手法,因為司馬公對收集到的遠比現代汗牛充棟的文獻,尚不敢定論,可見夏在西漢也是需要深度研究的時代,能夠確定的文明軌跡不多。

聲明一下,本人認為夏及夏先時期,是我華夏族的人文瑰寶時代,存在信史,但一定要求真,因為是我族之源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