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白毛女》最初的版本:她生有孩子,和大春过上了幸福生活

《白毛女》最初的版本:她生有孩子,和大春过上了幸福生活

《白毛女》最初的版本:她生有孩子,和大春过上了幸福生活

1945年,当时苏联红军已经向德国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

1945年初,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根据1940年流传在晋察冀边区一带“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传说,加工改编创作出了歌剧《白毛女》。

《白毛女》成为解放区文艺标志物,迅速风靡各个解放区。之后这出歌剧还在国统区演出,广受赞誉。

《白毛女》最初的版本:她生有孩子,和大春过上了幸福生活

《白毛女》歌剧最初的版本署名: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1945年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后在解放区各地陆续上演,深受广大人民和八路军官兵的喜爱。

“白毛女”的故事,有生活的原型。

1930年代末就在晋察冀边区一带流传“白毛仙姑”的故事:在河北省阜平县易家庄一带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仙姑法力无边,能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

也有说法说白毛仙姑在山西。

后来还有人说四川的罗昌秀是现实中的“白毛女”。罗是1956年才被民兵从深山野林里救出来,其实不可能是白毛女的原型,最多是“白毛女”似的人物。

《白毛女》最初的版本:她生有孩子,和大春过上了幸福生活

还有一种说法说白毛女的故事出于贺敬之的故乡山东台儿庄接壤的江苏省邳州市燕子埠镇。贺敬之的外婆家在燕子埠镇陈黄楼村,贺敬之经常到外婆家去玩,见证了这一事件。当时黄楼村有两个地主兄弟,黄世仁和黄世权,白毛女的原型是燕子埠镇范庄村的范妮,范妮最后跑上寨山。寨山上的白毛女洞遗址,和寨山摩崖石刻一起并为名胜。

这些“白毛女”生活原型的传说,表明歌剧《白毛女》的原型不止一个版本。流传过程中,经过了民间的不断的修正、改编和加工。民间传说本身带有夸张、想象和浪漫的成分。

现在通行的《白毛女》剧本情节是:地主恶霸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污辱其女喜儿,喜儿被迫逃入深山成了“白毛女”。八路军来到了该地区,喜儿重见天日。其主题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白毛女》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并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

《白毛女》最初的版本:她生有孩子,和大春过上了幸福生活

作为现代中国舞台上的红色经典,《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史上影响最大,上演场次最多的歌剧,其中“扯上二尺红头绳,给我的喜儿扎起来”更是20世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另外,“漫天风雪一片白”、“我说、我说”等,都是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

由贺敬之、丁毅执笔和1945年演出第一版,一共6幕18场。和现在通行的《白毛女》有几处不同的地方:喜儿怀孕后,黄世仁骗她,对她说要娶她,喜儿竟有些相信了,后来经过张二婶指出是骗局,喜儿才觉醒过来;第二,喜儿和大春见面后,喜儿得到解救,两人结了婚,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周扬说这是把斗争性很强的故事庸俗化,所以最后后改成了斗争会。

据说,歌剧演出后,有个厨房大师傅说,戏是好,可是混蛋的黄世仁不枪毙太不应该了。

《白毛女》最初的版本:她生有孩子,和大春过上了幸福生活

演出后的第二天,办公厅送来书记处领导们的意见:第一,这个戏是非常适宜的;第二,黄世仁该枪毙;第三,艺术上是成功的

《白毛女》于1945年4月首演。8月,日本投降,中国共产党进入东北,旋即开始了土地改革。这个弱女子受欺受辱的故事在解放区迅速传开,有力地配合了土改的整个过程。

在最初版本中,黄世仁并没被枪毙,故事结束于喜儿从山里被接回,连批斗会都没开。在中央领导的指导下,喜儿和乡亲们改为开了一场批斗大会,“区长”宣布判处黄世仁死刑,立即执行,然后黄世仁被拖到后台,伴随着群众的欢歌和呼喊,后台“当”地一声枪响,黄世仁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白毛女》最初的版本:她生有孩子,和大春过上了幸福生活

在这些不断的改编、改动中,对于喜儿被强奸及其后果的处理是最大的一个难点。《白毛女》最初的创作者勇敢正视了这个问题。


在最初版本里,喜儿受辱后怀孕,她甚至幻想可以因此嫁给黄世仁。从黄家逃出后,她还在山里生下小孩,并把他养大。

在后来的不断改动中,喜儿作为一个受到性压迫的女性、作为一个母亲所面临的困境统统被删去。

《白毛女》最初的版本:她生有孩子,和大春过上了幸福生活

那么,用现代人的眼光看,究竟哪种版本更符合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呢?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