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戰役」美軍永遠的痛——­摩加迪沙巷戰

1993年10月3日15時至10月4日6時,為抓捕索馬里武裝派別艾迪德集團重要成員,美軍160餘人的特遣隊在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與艾迪德武裝分子進行了一場短兵相接的慘烈戰鬥。此戰,是美軍自越戰結束後最為慘痛的失敗,造成美軍直升機2架被擊落、3架被擊傷,19名精銳戰士陣亡,70餘名受傷,並有多輛卡車及悍馬車被毀。

作戰背景

1991年1月,索馬里西亞德政府被推翻。隨後索馬里爆發內戰,各派軍閥混戰,局勢持續動盪不安,人民苦不堪言。

1992年12月9日,美軍打著人道主義救援的旗號出兵索馬里。然而,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在索馬里的行動引起索馬里最大武裝派別——艾迪德派的不滿,並與聯合國部隊屢次發生衝突。

1993年6月5日,負責摩加迪沙安全的維和部隊在搜查當地軍火庫時遭到艾迪德武裝分子襲擊,雙方激烈交火,維和部隊14名士兵死亡,50人受傷。同年8月,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維和部隊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搜查和抓捕這次暴力事件的幕後策劃者艾迪德。由於此前駐索馬里美軍曾多次遭到伏擊,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決定增派特種部隊前往索馬里。包括“三角洲”特種部隊、“遊騎兵”和“海豹”突擊隊第六隊在內的特種部隊進駐後,東奔西突,頻繁搜捕,引發了艾迪德派武裝強烈報復,不斷採取“打了就跑”戰術與美軍進行激烈抗擊,造成部分美軍及大量平民傷亡。

「戰役」美軍永遠的痛——­摩加迪沙巷戰

美軍永遠的痛 ——­摩加迪沙巷戰

10月3日,美軍特遣隊指揮官威廉·蓋瑞森獲得情報人員密報,艾迪德的兩名高級助手——財務總管歐馬·沙朗和對外發言人蒙哈米·哈山·艾瓦將於當日下午前往位於摩加迪沙的奧林匹克飯店參加秘密會議,美軍偵察機迅速飛臨該區域併成功鎖定目標人物。針對上述情況,蓋瑞森決定賭上一把,立刻實施抓捕行動。

作戰經過

10月3日15時32分,代號為“艾琳行動”的抓捕行動正式開始。小鳥和黑鷹直升機迅速從海岸附近的一個臨時機場起飛,地面護送車隊也隨即駛出兵營。先出發的2架小鳥攻擊直升機在目標大樓南側狹窄的街道上著陸,第一批“三角洲”隊員迅速控制了局面,共成功抓獲24名索馬里俘虜,準備按照計劃同護送車隊撤離。

然而事情並沒有想象中那麼一帆風順,得知美軍直升機入侵的消息後,艾迪德的部隊立即用擴音器向索馬里人廣播:“出來,為你的家園戰鬥吧。”成千上萬的艾迪德部族武裝分子和索馬里平民,從四面八方湧向奧林匹克飯店,堵住了美軍退路,他們用AK-47自動步槍和RPG-7火箭筒對美軍進行猛烈射擊,並在主要路口燃燒輪胎,設置路障,局勢驟然惡化,巷戰正式爆發。

激戰中,美軍擔負支援任務的超級61號黑鷹直升機被索馬里武裝分子的火箭筒擊中,墜落在距奧林匹克飯店3個街區的地方。蓋瑞森命令快反部隊從紐波特附近的美軍基地出發進行增援,護送車隊迅速前往救援,把士兵和陣亡飛行員救回來。

在空中,一架小鳥直升機很快在墜機街道降落,救出2名受傷的突擊隊員。沒過多久,美軍惟一的一架搜救直升機超級68號達到該地,15名搜救人員從繩索垂降下來,就在此時這架直升機不幸被火箭彈擊中,駕駛員勉強支撐著讓繩索上的搜救人員全部落地,然後成功迫降到摩加迪沙機場。

地面上,為了支援救援車隊前進,超級64號直升機奉命在車隊上空盤旋,以火力壓制索馬里人。然而,盤旋四五圈後,就被火箭彈擊中尾翼墜落至地面。負責救援的車隊繼續向墜機地點前進,但由於引導指令傳遞問題,車隊即使在海軍偵察機的配合下依然始終找不到墜機點。很快,又有一架超級62號直升機被擊中,被迫撤離戰場。對於美軍特戰隊員來說,就如同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車隊如蟻行進,而整個摩加迪沙城的索馬里人似乎都在趕來。車隊傷痕累累,指揮官深知戀戰無益,帶著車隊突出重圍返回了基地。

「戰役」美軍永遠的痛——­摩加迪沙巷戰

美軍直升機墜毀

至此,圍繞在最先墜落的超級61號直升機旁的戰鬥一直在持續,而救援力量遲遲未來:奉命救援的快反部隊離開基地不久便遭到猛烈的火力打擊,於是他們便在30分鐘內發射完6萬發子彈後撤退了。而隨後墜落的超級64號直升機則完全陷入了索馬里人的包圍,很快索馬里人就將1名美軍戰士俘獲,其餘人均被擊斃。

夕陽西下時,美軍指揮官又派超級66號直升機為城中的部隊送去彈藥、飲水、血漿等必需品。結果,超級66號直升機一降落,即遭到步槍和火箭筒的攻擊,機身多處被擊穿,但僥倖逃回了基地。

為援救身處危險中的特種隊員,在蓋瑞森的不斷催促下,駐索最高指揮官蒙哥馬利少將經過與多國部隊長達4個多小時的反覆磋商,一支以美軍為首幷包含巴基斯坦、馬來西亞的坦克和裝甲運兵車在內的約300餘人救援部隊終於組成。23時30分,救援車隊在AH-6攻擊直升機的掩護下向城裡進發,不久便遭到了索馬里武裝的多次攔擊。經過2個多小時激戰,成功突破索馬里武裝的封鎖,與城中堅守的部隊會合。整個救援活動持續至次日6時30分。至此,這場經歷15小時的血與火的戰鬥終於結束了。

作戰評析

參與摩加迪沙巷戰的美軍特種作戰部隊是美軍精銳力量的集合體,與艾迪德派武裝分子相比,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士兵的作戰素質都要強很多,但最後卻以失敗收場,其中的教訓值得深思。

「戰役」美軍永遠的痛——­摩加迪沙巷戰

電影《黑鷹墜落》還原美軍在摩加迪沙街頭的遭遇戰

準備不全,突發情況難以應對。從情報偵察來看,從獲取情報、制定行動計劃、確認目標到行動開始,僅僅只有半天時間,不足以完成對目標區域全方位偵察,致使美軍對敵情地形掌握不全,造成對戰鬥開始後大量索馬里武裝人員湧出難以應對。在對兩架直升機搜救過程中,營救車隊直至撤離也未找到墜機位置完成營救。

從行動計劃制定來看,美軍雖然制定了一套簡潔的作戰方案:先通過空中突擊的方式制服目標,然後用地面車輛將其運回基地,但由於對戰場變化的預想預判不夠,沒有設計預備方案,導致局勢惡化後美軍沒有實際作戰方案可執行,只能一味採取盲目的救援行動。

從作戰時機選擇來看,美軍自詡兵強馬壯,認為以自身特種部隊的能力抓獲兩名艾迪德的助手如同探囊取物,並未仔細研究對手。因此,毫不隱蔽地在白天就將小股作戰力量投入城市中心地帶實施行動,導致迅速被發現,從而遭到佔有絕對數量優勢的索馬里武裝的瘋狂反擊。

從保障情況準備來看,美軍既沒有火力支援,又沒有裝甲車輛掩護,此次作戰僅僅是輕武器之間的對決,美軍火力優勢發揮並不明顯,甚至在直升機和悍馬車不斷遭到索馬里人火箭筒重創後,不得不向巴基斯坦和馬來西亞請求坦克和裝甲車支援。同時,美軍特種作戰人員多數防彈衣中未放置裝甲,未攜帶夜視器材,導致作戰過程中出現大量人員傷亡現象。

指揮不周,行動處置難以主動。從指揮關係上看,由於前線參加戰鬥的單位過多,有160特種航空團、第75“遊騎兵”團、“三角洲”部隊、“海豹”突擊隊及空軍空降作戰專家組,並沒有一個真正的一線指揮官,同時由於駐摩加迪沙美軍的隸屬關係複雜,駐摩加迪沙指揮官對任何一支部隊也都沒有完全指揮權,僅僅160餘人的小部隊就需要2名少將指揮,一定程度上延長了美軍的反應時間。更為重要的是,由於沒有統一指揮,導致作戰力量分散,無法形成合力,不僅多次差點誤傷,“遊騎兵”和“三角洲”部隊成員還因發生分歧,各自行動。不僅如此,在後續增援過程中,指揮官向預備救援部隊快速反應師借兵,需要得到中央司令部的同意;向聯合國維和部隊請求裝甲力量增援,也需要反覆進行溝通。因此作戰支援緩慢,作戰時間持續拉長,導致最終作戰開始8小時後援兵才組建完畢出發。

從指揮過程上看,美軍主要作戰目的由抓捕艾迪德集團成員逐漸轉變成了救援遇險隊員,一有隊員陷入危險境地,美軍就會立刻實施救援,結果導致美軍疲於救援,嚴重遲滯了押送車隊按時返營。戰鬥伊始,美軍就出動3輛悍馬戰鬥車和部分隊員護送從直升機上摔傷的一名突擊隊員,後來又分兵救援61號和64號黑鷹直升機的倖存者。毋庸置疑,這種關愛戰友生命的做法值得提倡,但在具體實施中還應審時度勢,最重要的一點是實施救援不應影響主要作戰任務的完成。而且,巷戰原本就不適合進行救援,在沒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實施救援很有可能使更多的隊員陷入危險,造成惡性循環,行動處置處處陷入被動。

「戰役」美軍永遠的痛——­摩加迪沙巷戰

美軍遊騎兵

戰術不活,優勢效能難以發揮。從武器裝備運用上看,美軍過分依賴高技術武器卻未能很好運用火力優勢。第一,美軍使用的是UH型黑鷹直升機,這種直升機隱蔽性、攻擊性、機動性差,在摩加迪沙狹窄的街巷裡只能在低空慢速飛行,成了火箭筒的活靶子;第二,美軍使用的是悍馬戰車,這種戰車裝甲性能不強,防護能力較差,同時因索馬里武裝在街口層層設置路障,強大機動性能無法發揮,導致在AK系列步槍及火箭筒的輪番攻擊下,傷痕累累,不得不提前退出戰鬥;第三,美軍未準備火力支援,僅有為數不多的小鳥攻擊型直升機,沒有強大的空地火力支援,沒有裝甲部隊掩護,160餘名特戰隊員手中的輕武器在不計其數的索馬里武裝面前,完全處於劣勢,最終導致大量傷亡。

從戰法運用上看,美軍選用特種兵進行作戰無可厚非,可以達到出奇制勝速戰速決的效果,但由於不斷出現的救援行動,致使戰爭脫離特種作戰的樣式,轉入巷戰攻防作戰。在巷戰中,特種兵的表現只不過比一般士兵射擊更準,數量處於絕對劣勢的特種部隊陷入巷戰重圍後,根本難以施展拳腳。而索馬里武裝分子短時間內可以發動大量平民,利用人海戰術,再加之對城市地形熟悉、善於隱蔽和打游擊,給美軍造成了很大麻煩。同時,由於美軍對此次作戰籌劃時間短,沒有進行專門的戰法推演及實訓,導致在作戰過程中頻頻出現意外事件,反觀艾迪德的部隊都接受過直升機射擊訓練,他們對直升機的弱點非常瞭解,專門打直升機的尾部,致使美軍多架直升機被擊中墜毀,損失慘重。並且,由於美軍特種部隊選擇了下午進行作戰,使夜視儀及夜間作戰優勢白白喪失,相反索馬里人卻得了天時地利,白天利於他們觀察美軍動態,大量的平民活動也為他們提供天然偽裝。最後的實戰證明,美軍為自己的冒險付出了慘重代價。

協同不暢,作戰力量難以聯合。特種部隊間協同不暢。當完成抓捕後,以“遊騎兵”為主的護送車隊與“三角洲”部隊遲遲聯繫不上。當“三角洲”突擊隊隊員押著俘虜下樓等候車隊接人時,車隊實際上已經到達預先隱蔽地點奧林匹克飯店的後面,但卻毫無反應。直到40分鐘後,一位空軍通訊官發現了問題,冒著槍林彈雨來回聯繫,才知道是因為車隊沒有接到“三角洲”部隊的信號。這時索馬里人已經從四面八方圍了上來,車隊想快速撤離已經根本不可能。

空、地兩路戰鬥分隊協同不暢。當救援車隊前往墜機點救援時,車隊在街道繞圈子,就是找不到墜機地點。美軍偵察機在高空引導,但是飛行員不能與地面的“遊騎兵”指揮員直接通話,只能跟基地的上級對講,然後基地再把命令傳給車隊。飛機上的飛行員向下俯視與汽車駕駛員的平視效果完全不同,兩者之間很難有效溝通,導致車隊最終未能達到墜機點。

與多國部隊間協同不暢。光派兵增援就用了長達4個多小時的時間進行反交磋商,同時救援部隊組成後,士兵間無法溝通,一名馬來西亞裝甲運兵車駕駛員南轅北轍,而且另一輛運兵車也緊隨其後,均被火箭推進榴彈摧毀。無路可走的救援部隊只好從城市中殺開一條血路去同部隊會合,嚴重遲緩了救援行動。救援完成後,倖免於難的“三角洲”部隊和“遊騎兵”卻因溝通問題上不了車,他們只得靠自己的雙腿跟著車隊跑回基地,一邊跑步還要一邊射擊,成就了後來聞名於世的“摩加迪沙長跑”。

版權聲明:本文刊載於《軍事文摘》雜誌2018年第5期,作者:張苗 林陳彬。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轉自《軍事文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