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怎樣欣賞北宋詞人秦觀的千古名篇《踏莎行》?

影視蜃樓


北宋詞人秦觀,被稱為“古之傷心人也”(馮喣《宋六十一家詞選》),他的詞,常常不寫得哀婉動人,其中寫得最傷心的,當屬《踏莎行·郴州旅舍》一詞。

踏莎行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這首詞寫於紹聖四年(1097)。秦觀因與蘇軾同黨,跟蘇軾一起被貶,紹聖三年被貶到郴州,四年改徒橫州,這首詞同秦觀離開郴州時在郴州旅舍中所寫。

郴[chēn]州:在今湖南。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津渡:渡口。

桃源:即桃花源,原屬武陵郡(今湖南省武陵縣)。陶淵明有《桃花源記》,因此,“桃源”也是文人理想與心靈安棲之地的象徵。

起三句寫景,景中含有無限哀婉之情。霧靄沉沉,連近處的樓臺都看不清;月色悽迷,渡口了隱約難見。“桃源”雖然與郴州鄰近,但在霧失月迷之下,無處可尋。

“失”、“迷”、“無尋”,寫盡詞人心中無限迷茫心境。“桃源望斷無尋處”,即是實寫看不見與郴州鄰近的“桃源”,也是虛寫,自己的內心無處安放,找不到理想中的桃花源。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這兩句極寫內心的淒涼心境。“孤”、“閉”、“寒”,字字淒厲。杜鵑,又叫布穀鳥,它“布穀布穀”的叫聲,在文人耳中聽來,就彷彿在叫"不如歸去",詞人在謫宦生涯中斜陽暮色下聽此叫聲,自然心傷不堪。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少遊詞境,最為悽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則變而淒厲矣。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驛寄梅花:典出《荊州記》:“吳陸凱與范曄善,自江南寄梅花詣長安與曄,並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這裡指友人寄來書信。

魚傳盡素:語出古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尺素,指書信。古人書寫多用素絹,長約一尺。

這三句,詞人秦觀連用兩個典故,寫友人寄來書信安慰,然而,友人的安慰沒有讓他心情好一點,相反更引起了更多的傷心,逗引出詞人心中無窮的愁恨。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幸自:本來是。

最後兩句說:郴江本來是繞流郴山,與郴山相守,然而最終又是為誰離開,流下瀟湘呢?

這最後一問,問得無理,郴江流走,本來無情,不會為誰而流,然而正是因為問得無理,才將詞人內心的傷感、無奈、痛苦、失望等等情感雜寓其中,讀來無比悽切。

《冷齋夜話》載,蘇軾極愛這最後兩句,秦觀死後,蘇軾把這兩句寫在扇上,極為痛心地說:“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

清人王士禎在《花草蒙拾》中說:“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千古絕唱。秦歿後坡公常書此於扇雲:“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高山流水之悲,千載而下,令人腹痛。


謝小樓


誠邀,一縷英雄為您解答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秦觀的全集《淮海集箋註》中,秦觀今存的《踏莎行》一共四首,分別是:《踏莎行·郴州旅館》、《踏莎行·曉樹啼鶯》、《踏莎行·昨日清明》和《踏莎行·冰解芳塘》

(秦觀繪像)

在這四首《踏莎行》中,蜚聲詞壇千年,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就是《踏莎行·郴州旅館》這首詞了。我想樓主的問題中提到的《踏莎行》,也應該是有所指的,就是這首《踏莎行·郴州旅館》。不管是我推測,還是從問題中的關鍵詞“千古名篇”來看,都應該是指這首《踏莎行·郴州旅館》。

秦觀《踏莎行·郴州旅館》原詞如下: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那我就以這首《踏莎行·郴州旅館》展開,回答一下樓主的問題,在鑑賞這首詩歌的時候,我還是按照我自己的風格去回答,那就是“知人論詩(詞)”,先了解一下作者,然後再進行詞作鑑賞。

(當代書畫作品·《踏莎行》)

秦觀其人

秦觀(1049——1100),字少遊,號“淮海居士”,高郵(在今江蘇省高郵市)人,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由於蘇軾的推薦,做過太學博士兼國史編修官一類的文職官員。

北宋後期,由於元祐、熙豐黨爭的延續,新舊兩黨之間的爭鬥愈演愈烈。作為舊黨成員秦觀屢遭貶謫。宋哲宗紹聖元年,新黨再起,作為舊黨的蘇軾被貶滴嶺南,身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也未能倖免,受牽連也被貶官流放。

(秦觀繪像)

秦觀先是被貶到處州(今浙江麗水),1096年年底,秦觀因黨爭再次被貶謫,這一次從處州貶謫到了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1097年三月,也就是宋哲宗紹聖四年的三月,秦觀沿湘江水路到達郴州,這首《踏莎行》就是秦觀作於郴州貶所的。

秦觀的詞作抒情委婉,情景交融,語言精巧,含意深遠。《宋史》評價秦觀的詩詞時,用了一句“文麗而思深”,這首詞雖然是在寫貶謫的悽苦與悲涼,但整體上詞調沒有太大的變化。

而李清照《詞論》認為秦觀“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中乏富貴態。”秦觀善於在詞中用典,對仗工整精巧,甚至這貶謫的詞都是帶著悽傷和美麗的,但精麗而感傷,這又是一層境界。

(郴州山水)

《踏莎行》賞析

  • (一)“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詞作開篇三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寫的是一個意想中的夜霧籠罩一切的悽迷場景:樓臺在茫茫的大霧中消失,渡口被朦朧的月色所隱沒,那東晉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更是雲遮霧障,無處可尋了。

這裡有必要解釋一下,為什麼秦觀此處寫到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呢?首先這在寫法上屬於典故的運用;其次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正好在秦觀貶所郴州以北的地方。

不管從寫法上來看還是從時空上來說,秦觀詞中的這三句都有象徵性的表現手法。

因為“樓臺”、“津渡”都是因情所創設的情景,可能現實中並不存在。是由詞人內心的不被人理解的情懷,無處宣洩所生出無人問津之感。

“桃花源”三字又讓人聯想到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詩人也正是想表達出一種逃避現實的情感。常常文人在仕途上不得志後的第一反應大多數也是出世,出離。浸淫於佛道的太虛,更是如此。

(陶淵明繪像)

秦觀稍晚的作品《寧浦書事》中就有“我豈更求榮達”的話語,甚至在秦觀從郴州貶到雷州半島的時候,秦觀的詞中“桃花源”之語更是多次出現,由此也可以看出秦觀對陶淵明式的田園隱居生活的嚮往。

由此可見,開篇三句中的“樓臺”、“津渡”、“桃源”這三個意象在秦觀筆下都是有象徵意義的。

  • (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這兩句寫詞人閉居郴州孤館,者也進一步印證了開篇三句是意想中的夜霧籠罩一切的悽迷場景。因為詞人閉居郴州孤館,他是看不到“津渡”這一意象的。

從時間上來看,開篇句寫的是霧濛濛的月夜,這兩句所描寫的時間是“斜陽暮”三字;從字面上看,時間怎麼又倒退到了昏昏時刻了呢?很顯然,這兩句才是秦觀筆下的實寫——詞人不堪孤館寂寞,


而開篇三句是詞人的虛構場景了,詞人這裡運用的是因情造景的寫作手法,景為情而設,正像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那樣,如果將王國維的這句話用來評價秦觀此處的寫作手法,是恰如其分的。(秦觀詞,蘇軾題跋,米芾書法·“三絕書”)

那現在在回過頭來看開篇三句就順理成章了,開篇三句中分別用了“失”、“迷”、“無”三個否定詞,接連寫出了三種曾經錯再過或在人們的想象中存在過的事物的消失,來表現一個屢遭貶謫的失意者的惆悵之情和對前途一片渺茫的困惑。

清代詞評家黃了翁在《蓼園詞話》中說:“霧失月迷,總是被讒寫照。”可以說是準確地寫出了秦觀此時此刻的心理境況。

詞人此時此刻的心境是失望和傷感的,因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這兩句讀來另外地聲情淒厲,感人肺腑。

這兩句又將情景拉入到了悲涼之谷底,“可堪孤館”和一個“寒”字,寫盡了詞人心中的孤苦淒涼,杜鵑啼血,本就淒涼又怎堪殘陽日暮。自古日暮是歸途,詞人或許是在感嘆自己生命將暮,因為貶謫郴州的秦觀已經快五十歲了,他或許還在感嘆仕途將暮吧。

獨在異鄉,偏聽子規,子規子規,何時子歸。詩人或許又在感嘆自己離別親人,遠離家鄉的哀愁吧。同樣的情感流露在秦觀的詩裡也能看出來,他在郴州時寫下的《題郴陽道中一古寺壁》一詩中,秦觀哀嘆“行人到此無腸斷,問爾黃花知不知”,“北客念家渾不睡,荒山一夜雨吹風”,也是從景物的淒涼,過渡到秦觀內心的淒涼。

在後來的《寧浦書事》一詩中,秦觀也聲淚俱下的寫下了“骨肉未知消息,人生到此何堪”,他更加直白地流露出了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感。有理由相信,詞人此時聽到子規啼夜的心情是無比惆悵的,再加上孤身一人,念及家鄉也是情理之中。

王國維評價這兩句:“少遊詞境最悽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則變為悽歷矣。”王國維還認為這兩句是一種“有我之境”。就是說,這兩句在景物描寫上充滿了詞人自我的感情色彩、刻畫了詩人的自我形象,使人感到其中有詞人人自我在,在情與景的結合上是極其自然的。

(秦觀雕塑像)

  • (三)“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下片由敘實開始,過片連用兩則友人投寄書信的典故——“驛寄梅花”和“魚傳尺素”,極寫思鄉懷舊之情。“驛寄梅花”,出自《荊州記》陸凱贈范曄的詩“折梅逢騷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寄梅”典故,還兼有南北朝民歌《西洲曲》中的“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的含義。

“魚傳尺素”的典故出自於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魚傳尺素”指書信往來。

秦觀是貶謫之人,北歸無望,親友們的來書和饋贈,實際上並不能給他帶來絲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增加他別根離愁而已,因此,書信和饋贈越多,離恨也積得越多、無數“梅花”和“尺素”,彷彿堆砌成了“無重數”的恨。詞人這種感受是很深切的,而表現這種感情的手法又是新穎絕妙的。

“砌成此恨無重數”,說恨可以堆砌。有這一“砌”字,那一封封書信,一束束梅花,便彷彿成了一塊塊磚石,層層壘起,以至於達到“無重數”的極限。這種寫法,不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詞人心中的積恨也如磚石壘成的城牆那般沉重堅實而無法消解了。

對此時的秦觀來說,每一封裹寄著親友殷勤致意、慰安的書信,觸動的總是詞人那根敏感的心絃,奏響的是對往昔生活的追憶和痛省今時困苦處境的一曲曲悽傷哀婉的歌。每一封信來,詞人就歷經一次這個心靈掙扎的歷程。

  • (四)“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詞人正是在如此深重、結鬱難排的苦恨中,迸發出結尾二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從表面上看,這兩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寫詞人縱目郴江,抒發遠望懷鄉之思。

郴江,發源於湖南省郴縣黃嶺山,即詞中所寫的“郴山”。郴江出山後,向北流人未水,又北經來陽縣,至衡陽而東流人瀟水湘江。本來是自然山川的地理形勢,一經詞人點化,那山山水水都彷彿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摩岩石刻·“三絕書”)

這兩句由於分別加人了“幸自”和“為誰”兩個詞語,無情的山水也好像變得有情了,彷彿詞人在對郴江說:郴江啊,您本來生活在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歡聚在一起,究竟為了誰而竟自離鄉背井,“流下瀟湘去”呢?

詞人又好像面對著郴江自怨自艾,低嘆自己的身世:正值建功立業的年紀,本想出來為朝廷做一番事業,正如江原本是繞著郴山轉的呀,誰會想到如今竟被卷人一場政治鬥爭的濮渦中去呢?

詞人在幻想、希望與失望、展望的感情掙扎中,面對眼前無言而各得其所的山水,也許他悄然地獲得了一種人生感悟:

生活本身充滿了各種解釋,有不同的發展趨勢,生活並不是從一開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就像這繞著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瀟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著慣性,滾滾向前,它總是把人帶到深不可測的遠方,它還將把自己帶到什麼樣苦澀、荒涼的遠方啊!

曲終闋盡,餘弦更興

秦觀的《踏莎行》,就全篇而言,開篇三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結尾兩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都採用了象徵性的表現手法;“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三句,是借用典故來抒發情感。

而從現實的景物正面抒寫詞人貶謫的心路歷程和情感的,只有“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這兩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特別讚賞這兩句,因為這兩句完全符合他主張的“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詩詞鑑賞標準。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寫得隱晦而又曲折,郴水繞過郴山,奔向北方的瀟湘,春寒料峭的時節依然可以看到秦觀無言問蒼天的情景。是啊,那流水是為誰去往瀟湘,又是為誰繞過青山呢?

秦觀,張耒、晁補之、黃庭堅四人,都出於蘇軾門下,並稱“蘇門四學士”,而在蘇軾的眼中,他最欣賞的就是秦觀。秦觀去世後,蘇軾曾將秦觀的這兩句書寫在扇子上,並長嘆:“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

總結

秦觀的《踏莎行》,在寫法上,是寫實、寫虛和象徵的多種寫作手法的完美運用,才構成了這首詞悽迷幽怨、含蘊深厚的藝術特色,使得這首詞成為一件完美的藝術品。

可以說,詞中句句精彩,各有特色,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兩句和“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這幾句集中表現了秦觀內心不能直言的深曲幽微的淒涼心境。

詞人以委婉曲折的筆法,抒寫了貶謫放逐的淒涼處境;而詞中多種寫作手法的運用,又開拓了詞的意境,秦觀的《踏莎行》正是因為諸多的藝術成就,成為蜚聲詞壇的千古絕唱。


好了,我的回答完畢,歡迎交流指正。


一縷英雄


怎樣欣賞北宋詞人秦觀的千古名篇《踏莎行》?

《踏莎行·郴州旅舍》作者/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首先來說一下《踏莎行》詞牌,此調名創自北宋寇準。“莎”(suō):莎草,是一種常見的野草,廣佈於熱帶、溫帶,其塊莖入藥,叫“香附”,夏季開花。踏草是唐束時期廣為流行的活動,又叫踏青,北方一般在清明時節前後。所以,“踏莎行”調名本意即詠古代民間盛行的春天踏青活動。

此詞毛晉汲古閣本《淮海詞》調下附註謂作於郴州旅舍,時間略晚於《阮郎歸》(湘天風雨破寒初),大約作於紹聖四年(1097)春三月,其時,由於新舊黨爭,秦觀先貶杭州通判,再貶監處州酒稅,最後又被人羅織罪名,貶徙郴州,並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祿。接二連三的貶官,少遊內心的悲苦絕望可想而知。他來到郴州後,寫下了這首詞,以委婉曲折的筆法,抒寫了謫居之恨,成為蜚聲詞壇的千古絕唱。

開篇三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寫ー個意想中的夜霧籠罩一切的悽悽迷迷的世界:樓臺在茫茫大霧中消失;渡口被朦朧的月色所隱沒;那當年陶明筆下的桃花源(在郴州以北的武陵),更是雲遮霧障無處可尋了。

為什麼說這是意想中的景象呢?因為緊接著的兩句是“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鵾聲裡斜陽暮”。詞人閉居孤館,哪裡還能看得到“津渡”呢?而從時間上來看,上句寫的是霧濛濛的月夜,怎麼到了下句,時間又倒退到“斜陽暮”殘陽如血的黃昏時刻了呢?顯然,這兩句是實寫詩人不堪客館寂寞,而頭三句則是虛構之景。

這裡詞人運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為情而設。細細體味這開頭三句是意味深長的。

“樓臺”,令人聯想到的是一種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霧吞噬了;

“津度”可以使人產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聯想,而如今在朦朧夜色中迷失不見了;

“桃源”,令人聯想到《桃花源記》中“黃髮垂髫,並恰然自樂”"的一片樂土,而如今在人間再也找不到了。

這開頭三句,分別下了“失”、“迷”、“無”三個否定詞,接連寫出三種曾經存在過或在人們的想象中存在過的事物的消失,表現了一個屢遭貶謫的失意者的帳惘之情和對前途的渺茫之感。清人黃了翁在《蓼園詞話)中說:“霧失月迷,總是被讒寫照。”這是深得詞人之心的。

正因為詞人此時此刻的處境是苦難不可脫,仙境不可期,極端的失望和傷心,因而寫下了聲情淒厲、感人肺腑的詩句:“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這兩句開始正面實寫詞人羈旅郴州客館不勝其悲的現實生活。

一個“館”字,已暗示羈旅之愁。說“孤館”則進一步點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單。而這座“孤館”又緊緊封閉於春寒之中,置身其間的詞人其心情之悽苦就可想而知了。

此時此刻,又傳來杜鵑的陣陣悲鳴;那慘淡的夕陽正徐徐西下,這景象益發逗引起詞人無窮的愁緒。

杜鵾一聲聲“不如歸去”的鳴聲,曾經勾引起多少遊子的歸思。

李白《宣城見杜花)寫道:“ー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億三巴。”

“斜陽”,在詩詞中也是引起鄉愁的。

崔顥《黃鶴樓》詩云:“日幕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以少遊一個羈旅之身,所居住的是寂寞孤館,所感受的是料峭春寒所聽到的是杜鵑啼血,所見到的是日暮斜陽,此情此境,他怎忍受得了呢?所以,這兩句以“可堪”二字領起。“可堪”者,豈堪也,詞人被深“閉”在這重重悽歷的氛圍他實在不堪忍受呀!

王國維評價這兩句詞說:“少遊詞境最悽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則變為淒厲矣。”他還認為這兩句是一種“有我之境”,就是說,這兩句在景物描寫上充滿了詩人自我的感情色彩,刻畫了詩人的自我形象,使人感到其中有詩人自我在,在情與景的結合上是極其自然的“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過片連用兩則友人投寄書信的典故,極寫思鄉懷舊之情。

“驛寄梅花”,見於《荊州記》記載;“魚傳尺素”,是用古樂府《飲馬長城庭》詩意,意指書信往來。少遊是貶謫之入,北歸無望,親友們的來書和饋贈,實際上並不能給他帶來絲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増加他別恨離愁而已。

因此,書信和饋贈越多,離恨也積得越多,無數“梅花”和“尺素”,彷彿堆砌成了“無重數”的恨。詞人這種感受是很深切的,而表現這種感情的手法又是新穎絕妙的。

“砌成此恨無重數”,說恨可以堆砌。有這一“砌”字,那一封封書信,一束束梅花,便彷彿成了一塊塊磚石,層層壘起,以至於達到“無重數”的極限。

這種寫法,不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詞人心中的積恨也如磚石壘成的城牆那般沉重堅實而無法消解了。

詞人正是在如此深重、結鬱難排的苦恨中,進發出結尾二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從表面上看,這兩句似平是即景抒情,寫詞人縱目郴江,抒發遠望懷鄉之思。

郴江,發源於湖南省郴縣黃嶺山,四詞中所寫“郴山”。郴江出山後,向北流入耒水,又北經來耒陽縣至衡陽而東流入瀟水湘江。

本來是自然山用的地理形勢,一經詞人點化,那山山水水都彷彿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這兩句由於分別加入了“幸自“和“為誰“兩個字,無情的山水也好像變得有情了,彷彿詞人在對郴江說:郴江啊,您本來生活在自已的故土,和郴山歡聚在一起,究竟為了誰而竟自離鄉背井,“流下瀟湘去“呢?又好像詞人面對著郴江自怨自艾,慨嘆自己的身世:自己好端端一個讀書人,本想出來為朝廷做一番事業,正如郴江原本是繞著郴山轉的呀,誰會想到如今竟被捲入一場政治鬥爭的漩渦中去呢?

這結尾兩句,意蘊豐富,因為在詞人筆下的郴江之水,已經注入了作者對自己離鄉遠謫的深長怨恨,富有象徵性了。詞人詰問離開郴山一去不返的郴江江水“為誰流下瀟湘去”,可以說正是他對自己的不幸名運的一種反躬自問。

就全篇而論,秦少游這首《踏莎行》詞,它的開頭三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和結尾兩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向瀟湘去”都是採用象徵性的表現手法。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三句,是用典抒情。

而從現實的景物正面抒寫其貶謫之情的,只有“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鵬聲裡斜陽暮”這兩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特別讚賞,因為這兩句完全符合他主張的“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鑑賞標準。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向瀟湘去”兩句,寫得比較隱晦曲折,往往不容易為一般人理解。蘇東坡在蘇門四學士中,最善少遊”,二人“同升而並黜”,因此,這“郴江幸自繞郴山”兩句,最能引起東坡強烈的共鳴,曾嘆曰:“少遊已矣,萬人何贖!”以至書於扇面,永誌不忘。

王國維和蘇東坡對這首詞的鑑賞,由於二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各有所愛,卻都不失為各有一得。

應當看到,正是寫實和象徵的多種手法的綜合運用,才構成這首詞悽迷幽怨、含蘊深厚的藝術特色,才使這首詞成為一件完美的藝術精品。

應該說,詞中各句都是寫得精彩的,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兩句和“郴江幸自郴山,為誰流向瀟湘去”兩句,更好,各有藝術特點。

詩詞作法本無定式,少遊為表現其內心不能直言的深曲幽微的逐客之恨,使用寫實、象徵多種手法開拓詞的意境,獲得了成功。這對詞的藝術發展是有意義的,應該肯定的它正表現了作為北宋一代詞手、婉約派大家秦少游高超的藝術才能。



秦觀的踏莎行有好幾首,以下面《踏莎行·郴州旅舍》一首最為有名。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瞭解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秦觀(1049-1100) 字少遊,又字太虛,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高郵)人,官至太學博士(八品),國史館編修。秦觀一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蘇軾過揚州,親自看望秦觀,正巧孫覺、王鞏亦在高郵,乃相約遊東嶽廟,載酒論文,吟詩作賦,一時傳為佳話,是蘇門四學士之一。

再解讀該詞的大致意思: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白天大霧迷濛,樓臺籠罩在一片蒼茫,近在眼前卻依稀難辨;夜晚月色蒼茫朦朧,平時熟悉的渡口竟然隱匿,不見蹤跡。我登上高樓,想要驅遣寂寞,結果望穿秋水,只見漫漫天涯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我的精神家園,怎麼也無法尋覓。怎能忍受得了獨居在孤寂清冷的客館,雖是春天,但春寒料峭,眼看又是斜陽西下,傳來杜鵑“不如歸去”高一聲低一聲哀鳴,更添愁緒,讓人肝腸寸斷!運用典故,說終於盼來了遠方的友人的音信,片言隻語,寄來了溫暖的關心和囑咐,這慰藉我的話,反而添加了我剪不斷,理還亂的別情離緒,惹起無數的悲怨如山般堆砌在我的心頭。郴江啊,你就繞著你的郴山流得了,為什麼偏偏要流到遙遠的瀟湘去呢?

然後結合寫作背景賞析。《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作於紹聖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之時。詞人因黨爭遭貶,遠貶郴州(今屬湖南),精神上倍感孤寂痛苦。詞寫客次旅舍的悲情感慨:上片描寫謫居中寂寞淒冷的環境,有視覺形象,更以聽覺,勾勒出貶官客居的悽楚迷茫;下片運用典故,由敘述朋友問候開始,寫遠方友人來信殷勤致意、安慰。全詞以委婉曲折的筆法,寓情於景,借物喻人,化用典故,抒寫了失意人的悽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對北宋現實政治的不滿和憤懣。尤其最後兩句,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少遊詞境,最為悽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則變而淒厲矣”,給予很高評價。清人王士禎在《花草蒙拾》中說:“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千古絕唱。秦歿後坡公常書此於扇雲:“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高山流水之悲,千載而下,令人腹痛。詞人嗔怪郴江不圍繞郴山,為什麼偏要流到瀟湘去呢?看似無理,實際是責備詞人自己,秦觀此時把自己比作郴江,將內心的傷感、無奈、痛苦、失望等複雜情感寄寓其中,讀來無比悽切,催人淚下。





胡林平a


怎樣欣賞北宋詞人秦觀的千古名篇《踏莎行》?

北宋詞人秦觀(秦少游)的《踏莎行》該如何欣賞呢?

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欣賞:

一、閱讀詞人創作歷史,更易我們理解這首詞。

《踏莎行》詞,秦觀大約作於紹聖四年(1097)春三月初抵郴州之時。

由於新舊黨爭,秦觀遭遇接二連三的貶官:先貶杭州通判、再貶監處州酒稅;後被羅織罪名,貶徙郴州,並被削去所有的官爵和俸祿。到郴州後,寫下了《踏莎行》這蜚聲詞壇的千古絕唱。詞內容委婉曲折抒發了自己謫居之恨。

二、進入全詞欣賞

(一)上闋欣賞

1.上闋開篇三句,詞人連用“失”、“迷”、“無”三個否定詞,寫出三種曾經存在過,或在人們想象中有過的事物景象的消失,表現出自己屢遭貶謫失意的悵惘,以及對前途無望的悲涼之情。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詞人由於屢遭貶謫,在失意渺茫中,寫了一個意象中的夜霧籠罩的悽迷世界

①樓臺在霧中消失。

②渡口被朦朧的月色隱沒。

③郴州武陵的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之地,更是雲遮霧障,無處可尋。

以上詞人採用“因情造景,景為情設”,表現著詞人意味深長的屢遭貶謫失意,對前程渺茫失落的心情。

2.用“孤”和“閉”二詞,表現詞人不堪忍受這重重的悽慘悲切、愁緒的境遇。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此時此刻,詞人處在苦難的經歷中,極端的失望和傷心;寫下了這悲憤悽慘的、感人肺腑的詞句。

主要描寫下列現實處境:

①寫詞人羈旅郴州客館不勝其悲的現實生活。

②在杜鵑陣陣悲啼中,徐徐西下的夕陽,引發詞人無窮無盡的愁怨。

描寫詞人在這料峭春寒和杜鵑啼血的夕陽西下的悽戚氛圍中,已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

此時詞人“苦難不可脫,仙境不可期”,表達詞人極度失望和悲傷。

(二)下闋欣賞

1.連用兩側友人投寄書信的典故,寫詞人思鄉懷舊之情。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詞人把內心的感情形象化,自已無數的積恨,卻如同磚石壘成的城牆(或壘砌如山),沉重結實的砌壓在心中,無法排解。

①“驛寄梅花”和“魚傳尺素”:指書信往來。

②親友們往來書信,並不能給詞人帶來慰藉,相反徒然增加詞人別恨離仇。

③親友書信和饋贈,越積越多,堆砌如城牆(或堆砌如山),而內心化作的仇恨更是無重數。

2.詞人通過“幸自”和“為誰”,描繪出無情的山水,似乎變得有情有意。詞人似乎要掏儘自己內心的苦痛:彷彿在感嘆自已,如今怎麼會被捲入一場政治鬥爭的漩渦中?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此句:

①表面看,似即景抒情,寫詞人縱目遙望郴江,抒發自已的懷鄉之情。

②實際上,詞人是借對郴江的尋問,“郴江啊,你本來生長在自已的故土,可以和郴山歡聚,卻為何要背井離鄉流下瀟湘去呢?” 暗喻此時此刻的自己處境。

可見,我們先從全詞的歷史背景開始研讀,然後再對詞的上下闋進行“逐段、逐句、逐詞”地解析欣賞,我們就能夠較全面的、欣賞到北宋詞人秦觀的千古名篇《踏莎行》的全詞全貌。


沿流溯源


秦觀是一個善感的詞人,他情感的觸覺非常敏銳,馮煦稱:“他人之語,詞才也;少遊,詞心也。得之於內,不可以傳。”正因為具有“詞心”,少遊詞善於表達發自內心的一種純粹的、細膩的感覺,與蘇門其他詞人,或者前輩詞人相比,這是秦觀的獨特之處。儘管如黃庭堅、歐陽修、晏殊等詞人一樣,淮海詞仍大體不離花間、南唐詞風的籠罩,但歐、晏、黃等人的詞中,往往無意中融入了自身的學養胸懷,而秦觀詞則純粹的性靈流露。


因為秦觀具有的細膩、敏銳的情感觸覺,並將這種觸覺充分地體現在詞裡,所以他的詞往往能給讀者傳遞精緻的、微妙的、柔婉的感覺,如《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畫堂春.落紅鋪徑水平池》等詞,筆致甚輕,如詞家所評“體制淡雅”、“如花初胎”,最能代表秦觀詞的特點。

然而,《踏莎行》一闋,卻筆致沉重,極悲極怨,王國維評其境界“淒厲”,這種詞風的轉變,則需要從秦觀的性格與人生經歷中探得原因。

《淮海詞》

與詞裡表現的多愁善感相異的是,秦觀其實本是一個胸有經世志氣的人。《宋史.秦觀傳》載:“少豪雋,慷慨溢於文辭”、“強志盛氣,好大而見奇。讀兵家書,以為與己意合”,他又撰寫多篇策論(政治論文),綜論治國安邦之策,張綖《淮海集序》稱其“灼見一代之利害,建事撰策與賈誼、陸贄爭長”,以賈、陸相比。蘇軾對於這位門生亦是相當偏愛,稱其“行義飭修,才敏過人,有志於忠義”,他偏愛的不只是秦觀的才學,還有秦觀的慷慨豪邁的經世志向。

秦觀的仕途並不如意,因為他生活於北宋中後期新舊黨爭的漩渦中,作為舊黨蘇軾的門人,身不由己。《宋史.秦觀傳》:“紹聖初,坐黨籍,出通判杭州。以御史劉拯論其增損實錄,貶監處州酒稅。使者承風望旨,候伺過失,既而無所得,則以‘謁告寫佛書’為罪,削秩徏郴州。”後又貶橫州、雷州。

秦觀的性情不像老師蘇軾豁達,數次遭貶,心情哀傷至極。這首《踏莎行》,就是他在被貶郴州時候,在旅館中寫下。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 不幸遭遇下的沉痛悲怨之作

被謫異鄉,又逢旅館寒夜,悽孤哀傷之情不能自禁。重重濃霧將樓臺隱去,津渡在朦朧的月色裡迷失不見。現實中的濃霧,正如秦觀屢被貶謫、人生中面臨的重重障礙,遮蔽了前路,津渡又暗喻指引道路方向、踏上前途之所在,而這個所在,如今也迷失了。黃蘇《蓼園詞選》雲:“‘霧失’、‘月迷’,總是被讒寫照。”亦指出所寄。桃源,就是桃花源,陶淵明筆下的理想世界,秦觀眼裡的桃源,是建功立業、為國效命,實現理想中的生活,但如今,他眼裡的桃源亦無尋處。這幾句寄託了前途暗淡、希望渺茫的哀嘆,充滿悲傷失望之意。

寫景而暗寄象徵意義,在秦觀的詞裡甚為少見,這是值得注意的一個變化。秦觀的感情觸覺細膩敏銳,他屢次被貶,心情悲苦,因中眼前所見景物,都被賦予了濃重的悲傷色彩。

獨宿異鄉孤單的旅館,又兼寒氣侵人,可見心情的孤單淒涼,一個“閉”字,更將人生失路的絕望情緒表達得深刻切骨。天地茫茫,如今卻閉在這一個遙遠的小旅館裡,獨自承受孤單寒冷,這個閉,彷彿是秦觀的人生被禁錮一般。此時,秦觀又看到斜陽西沉,杜鵑啼血,聲聲淒厲,這悽慘的暮色,彷彿秦觀的人生走到了暮年。其實秦觀其時不過四十九歲左右,但已深有歲華流逝、人生末路之感。

王國維在論述“有我之境”時,引用了這兩句詞。他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個“我”,就是作者的主觀情緒,帶著情緒觀物,客觀的景物都染上了濃重的情緒。在秦觀的眼中,濃霧、孤館、津渡、斜陽、杜鵑,無不充滿著深深的哀傷。

秦觀先後被貶多地,均孤身一人,因此思念家人。“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盼望與家人通信,可是離鄉千里,連書信都難以相通。所以“砌成此恨無重數”,貶謫的悲恨心情,象壘牆一樣砌起來,一層復一層,無窮無盡。最後,他發出怨極的悲問:郴江啊,你自繞著郴山好了,為何要流下瀟湘去呢?這是一句“無理”的發問,郴江流下瀟湘,本是自然現象,加上“幸自”、“為誰”兩詞之後,客觀無情的自然景物便被賦予了人的感情。這兩句詞蘊含的含義很豐富,秦觀似乎將自己比喻為郴江,“幸自”兩字表示郴江繞著郴山本來是美好的事,正如秦觀在家中的安樂日子,但為何要不遠千里、孤身飄零異鄉?這個無理之問,飽含著秦觀對人生遭遇的悲怨感受,對遭受重重迫害的辛酸又無奈的申訴。

這種幽微隱約的暗喻,其實很難作出明確的解釋。胡云翼認為此二句意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遠方去了,可是自己還得呆在這裡,得不到自由。”唐圭璋認為此二句“喻人之分別”,葉嘉瑩則認為:“我們就可以體會出他對於離開郴山一去不返的郴江江水,曾經注入了多少他自己的離鄉遠謫的長恨了。而所謂‘為誰流下’者,則正是秦觀自己對於無情天地,乃竟使‘奇禍一朝作’的深悲極怨的究詰。”雖然三人於具體句意的解釋不同,但有一點是一樣的,就是通過比喻來傳遞一種悲傷、無奈、憤懣、自憐的複雜情緒。筆者比較同意葉嘉瑩的觀點:對於無情天地的深悲極怨的究詰。這是此二句所蘊含的最充分的思想情緒,但卻不必指實某一種具體的意思。

《淮海詞》錄詞87首,外加補遺24首,像《踏莎行》這種風格“淒厲”的作品,在集裡絕無僅有。這種風格並非秦觀詞的典型風格。有些人認為“秦觀的詞作擅長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風光,抒發遷客騷人的憤懣和無奈,營造出蕭瑟淒厲的‘有我之境’”,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 秦觀的典型詞風

關於淮海詞的典型詞風,張炎的評論最為精到。《詞源》雲:“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秦觀有一顆細膩的詞心,對於感情的體察敏感入微,因此能抒寫出極為含蓄微妙的感覺。這是一種細緻的情緒感覺,所以他下筆甚輕,淡雅清麗,咀嚼無渣。又賙濟稱其詞“如花初胎,故少重筆”,實因重筆難以寫出輕靈細緻的感覺。李清照批評秦觀詞“專主情致,而少故實”,雖然未免存在偏見,卻也指出了秦觀詞的特點。

  • 純粹之詞人

細膩敏銳的詞心,是秦觀難以被逾越之處。夏敬觀說:“少遊則純乎詞人之詞也”,少遊是一個純粹的詞人,如李後主、晏幾道,他們的詞由真心而發,抒寫最真實的內心世界,這樣的詞人,往往具有真摯的情感,不雕飾、不遮掩。而一旦達到極度的痛苦,他們內心的情感變得飽滿充沛,發之於詞,則極怨極悲。秦觀以經歷人生的大苦難後寫出的此首《踏莎行》,較之往昔作品筆意更重,詞境更深。

無錫惠山秦觀墓


結言

秦觀被貶多次,而貶郴州特別冤屈。他被貶處州後,一度學佛以養心,新黨找不到新的“罪證”,竟以“謁告寫佛書”為由,將秦觀貶去郴州,而且將他過去所有官秩一併削去。因此,貶郴州對他的打擊尤大,三年後,徽宗即位,召回遷臣,秦觀自橫州返鄉,然而還未到家便在途中去世。一代婉約詞宗,抒寫性靈的純真詞人,晚年就此鬱鬱而終。

風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


大晟府小書僮


踏莎行·郴州旅舍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秦觀是蘇軾的門人,蘇門四學士之一。民間傳說他與蘇軾的妹妹蘇小妹是一對,還有蘇小妹三難新郎的故事。這當然是附會之詞了。不過作為蘇門最核心的人物之一,他的命運是與蘇軾緊密相連的。

秦觀早年非常奮進,讀了非常多的兵書,為人也非常豪邁,似乎與我們印象中的馮煦定評的“古之傷心人”(與晏幾道合稱)的形象完全不同。但是少年志向遠大,晚年蹉跎卻容易讓人消沉。秦觀是蘇軾門人,哲宗親政後,重用新黨的章惇、曾布等人,打擊此前受到高太后重用的元祐黨人,蘇軾以及他的門人們是重點打擊對象。蘇軾本人被貶惠州、儋州,好在他生性曠達,不以為意,不過也因為惡劣的環境弄壞了身體,所以徽宗上臺召回後就去世了。至於秦觀,性格不如蘇軾那麼曠達,被貶郴州之後又貶雷州等地,最後無法排擠內心的愁苦,在蘇軾之前,死在了放歸北還途中的藤州。這些地放都在南方,當時尚未怎麼開發,都是蠻荒之地,瘴癘之氣生性,所以韓愈當年被貶潮州直接就對侄孫說“好收吾骨瘴江邊”了。

宋代開國立下了不殺士大夫的祖訓,所以往這種邊遠蠻荒之地貶官算是最嚴厲的刑罰了。秦觀當年被貶郴州,在郴州旅舍寫下了這首詞。“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一開始就給我們展現了一種煙雨迷濛、無路可走的迷茫景象。津渡就是渡口,“迷”“失”不僅是外面的景色,也是詞人內心的感覺。“桃源望斷無尋處”,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所有文人內心寧靜的烏托邦,霧和月都“迷失”了,這個地方根本無從尋找。桃花源在武陵郡,也在湖南境內,與郴州可能相差不遠,但是“望斷”也望不到這個地方。秦觀喜歡用“望斷”,他的《滿庭芳》末尾也說“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望斷”說明他望得急切,望的時間很長,但是桃源是找不到的,靈魂無處安放,只剩下疲憊不堪,被貶謫的身軀。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孤館、春寒、杜鵑、斜陽,四種景色,當一已經不可,四者都齊聚,內心的孤寂有多難當。孤館無人,春寒料峭,杜鵑啼血,夕陽西照。他曾經在差不多同一段時間寫過一首《如夢令》:

遙夜沉沉如水,風緊驛亭深閉。

夢破鼠窺燈,霜送曉寒侵被。

無寐,無寐,門外馬嘶人起。

長夜漫漫,無法安眠,被子又一直都是冷的,窗外寒風嗖嗖地吹,只有一盞殘燈在風中搖曳,晚上唯一可以乾的事情就是看著老鼠偷燈油,一晚上無法安睡,但是天明瞭還是要啟程繼續趕路,奔赴被貶之地。

《如夢令》寫的是晚上的情景,《踏莎行》寫的是白天的情景,可以想象,他也就這樣悽惶地一直從早上捱到了晚上,但是晚上剛剛開始,《如夢令》裡的情景才剛剛要上演。愁苦是無邊的,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停止的。

杜鵑一直都是苦的意象,從杜宇開始,杜鵑啼叫都是流血的,所以用到這個意象的,內心都是極度苦悶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即使發現了夕陽的美的人,也很遺憾已經到了黃昏。古人說人至暮年,命將不久,會說“日薄西山”,這種詩歌在秦觀寫來,就非常地不祥。王國維《人間詞話》說:“少遊詞境最為悽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則變而為淒厲矣。”王國維喜歡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最後也投身昆明湖,靈魂與湖水俱化,連他也覺得這兩句太為淒厲,可見秦觀此時內心的悲傷。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古人傳書總會說寄梅花、用魚來傳書,南北朝陸凱《贈范曄詩》有“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古詩《飲馬長城窟行》中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的句子。因而後世常將這兩種意象作為傳遞書信的代稱。書信傳來並不能解我憂愁,反而更加增加了自己的愁恨。北朝的庾信有《愁賦》說“攻許愁城終不破,蕩許愁城終不開;何物煮愁能得熟,何物燒愁能得燃?閉門欲驅愁,愁終不肯去。深藏欲避愁,愁已知人處。誰知一寸心,乃有萬斛愁。”就是將愁用形象的手法來寫的典範,後世詩人多這麼寫,秦觀自己就有“無邊絲雨細如愁”“飛紅萬點愁如海”的比喻,這裡的“恨”比“愁”更深一層,是堆砌起來的,彷彿砌起了一座愁城,把他關在裡面,沒有辦法攻破它,也沒有辦法打開這個愁城的城門。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最後孤身一人的他,對著郴江,默默地似乎在自言自語。關於這兩句,有兩種看法,其一是說“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遠方去了,可是自己還得呆在這裡,得不到自由。”(胡云翼《宋詞選》)其二是“自己好端端一個讀書人,本想出來為朝廷做一番事業,正如郴江原本是繞著郴山而轉的呀,誰會想到如今竟被捲入一切政治鬥爭漩渦中去呢?”(《唐宋詞鑑賞辭典》)第一種說法意思頗像杜甫他爺爺杜審言的“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兩種說法都通,但無論哪一種說法,都是對自己無法掌控自身命運的一種無可奈何的表達。

《冷齋夜話》中關於最末這兩句,說蘇軾非常喜歡這兩句,就把它寫在了扇子上,秦觀死之後,蘇軾就沉痛地感嘆說“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師徒兩人在這句上達成了共鳴。


黑貓芝士


怎樣欣賞北宋詞人秦觀的千古名篇《踏莎行》?

秦觀(1049-1100)字少遊,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高郵人,進士出生。他是蘇門四學士之一,長於詩文,詞譽極高,有淮海詞一卷。

踏莎行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

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閒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

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這首詞是紹聖四年(1097)秦觀在郴州旅館作的。紹聖初,秦觀以舊黨關係,在朝內很受排斥,一再貶謫,削了官職,遠徙郴州。就在這種情況下,秦觀寫了這首詞,以抒發自己悽苦失望的情緒。

霧失樓臺: 白天的霧使人看不清重樓高臺。

月迷津渡:夜間的月使人迷糊了江河的渡口。

桃源望斷無尋處:拼命尋找也看不見理想的桃花源。桃源:語出晉陶淵明《桃花源記》,指生活安樂、合乎理想的地方。無尋處:找不到。

可堪孤館閒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哪裡受得了孤處客館,春寒迫人,耳聽著杜鵑聲聲,看著暮色裡夕陽西沉。杜鵑:鳥名,相傳其鳴叫聲像人言“不如歸去”,容易勾起人的思鄉之情。

驛寄梅花:陸凱在《贈范曄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這裡作者是將自己比作范曄,表示收到了來自遠方的問候。

魚傳尺素:東漢蔡邕的《飲馬長城窟行》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另外,古時舟車勞頓,信件很容易損壞,古人便將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將信匣刻成魚形,美觀而又方便攜帶。“魚傳尺素”成了傳遞書信的又一個代名詞。這裡也表示接到朋友問候的意思。

砌成此恨無重數: 更惹起無數的悲怨堆砌在我的心頭。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郴江啊,你本來是環繞著郴山奔流,為什麼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這是暗喻的手法,秦觀啊,你自己的家鄉多好呀,為誰你偏偏要離了家鄉出外謀求什麼呢!這是自責悔恨的意思。

這首詞所寫的時間是一個春天的傍晚,地點是作者被遷的郴州客館;主人公是作者自己,所寫的事情就是作者抒發自己孤處遷徙地方的悽苦和思念家鄉的懊悔之情。

主題思想: 孤處貶地,懊悔思鄉。全詞滿是哀傷情緒,失意消極。





金洪


部分朋友已經很好的對《踏莎行》做了賞析。我就著重從秦觀其人格魅力來分享一下,及他這首詞背後的寫作故事。

榮為蘇門四學士,在蘇軾四十多個徒弟中不僅長得最帥,其詞也最為冷清鬱結。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特別表現了對秦觀才華的偏愛。節士靜守,冷凝成雪,有別於花間派的綺麗,將命運的冷寂入有我之境!至此詞壇有婉約一宗,讀秦觀之詞知至情至性為何物。王國維也屬於這種才華橫溢之節士,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能窺見其詞有淮海先生(秦觀的號)之風,時代鉅變,靜安先生(王國維)最後跳湖自縊也實乃一節士。

秦觀少年即著《破虜策》觀之熱血銳氣,志存高遠,兼習兵法劍術。中年仕途坎坷困頓,雖和蘇軾同為保守派,但其政見並未完同。秦觀主張:

民積貧久矣,益守中有開,開合有度,當溫和改良之;也就是他有贊成王安石改革的成分(不主張激進),也有守正保序漸進的想法,這與司馬光蘇軾等人產生了很大分歧。政途更加不順,不久寫下了《踏莎行》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成了千古名句。人之初心,觀其末路,為誰留下瀟湘去,秦觀仍堅信自己的信念沒有錯。

唐末五代創詞以來,偏冷清悽美,如冬之雪,冬若無雪,如詞之無韻!欣賞秦少游的《踏莎行》《鵲橋仙》《滿庭芳》可以看出他鐘情一草一木 ,一草一木亦鍾情於他,才有了意境韻之美平行於自然之真。


一城一詩


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而文人的倒黴事似乎比一般人更多,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會用詩文把自己失意表達出來。文人字裡行間流露的情感讓我們感同身受。

分析詞之前,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歷史背景,秦觀所處的朝代是北宋,北宋時期為了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避免武將篡奪政權,所以採取了重文輕武的政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使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

秦觀才華橫溢,為蘇門四學士之一,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外加當時的大環境,使秦觀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然而他的一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

此詞在因新舊黨爭先貶杭州通判,再貶監州酒稅,後又被羅織罪名貶謫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祿;又貶橫州,秦觀——多麼才華橫溢又多愁善感的人!他怎麼能忍受朝廷一而再再而三的輕賤?可是特殊的地理環境、潦倒的人生境遇、不可預知的未來,讓他愁腸百結,唯有寄情於詩詞。故而在離開郴州前作下這首《踏沙行》!

最後附上這首詞,與君共賞!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