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多重视角分析,清朝最终败给了自己

摘要:一百多年前的东方,一座大国的轰然倒塌绝非偶然。昔日的天朝上国终沦落为沉睡的雄狮。而这一切都起源于一场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激烈碰撞,最终,东方战败,开始了一蹶不振的颓势,因此,可以认为,鸦片战争是清朝逐渐灭亡的起点。

茅海建,男,上海人,出生于1954年,现任华东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师从陈旭麓先生。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近现代政治与外交,在近代史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曾赴日本应义塾大学,东京大学,中央大学,香港大学,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英国剑桥大学等社会科学院及学术机构。他的著作及论文曾4次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和二等奖2次、思勉原创奖等。他的主要著作有:《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1995)、《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1998)、《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2011)、《依然如旧的月色》(2014)等史学专著与论文。在近代史研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贡献。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多重视角分析,清朝最终败给了自己


《天朝的崩溃》内容:

《天朝的崩溃》是作者系统的研究鸦片战争历经十余年所得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了解历史。用不同以往历史学家研究的眼光来解读历史,为研究鸦片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向。本书于1995年成书,虽然作者的动笔成书仅有两年,但却花费了近十余年的时间去收集史料,思考问题,可以说,这本书有着作者心血的付出。这本书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与对恩师陈旭麓的感激,所以此书在作者心中的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作者为本书命名“鸦片战争再研究”,自然包含着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批判的意味。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以往的误区进行再研究,给予历史以最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历史更加靠近真实。从本书的内容来看,作者分专题来讲,系统的介绍了在鸦片战争中几个重要大臣的详尽记录,在最平凡的讲述中,让人们去了解历史,同时也让他们以往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有了转变。清朝的历史,也并非不堪。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多重视角分析,清朝最终败给了自己


鸦片战争给中国人的警醒

《南京条约》的签订,惊醒了世人的目光,原来东方的巨龙早已是如此不堪。英国的贪婪与侵扰,使法、西、荷、比等欧洲诸国与美国相继叩开中国的大门,强迫中国与他们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乃至东方的日本也在崛起之后给了中国以痛击。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我们真正的看到了什么叫趁火打劫。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多重视角分析,清朝最终败给了自己


在以往的历史著作中,更多的是为清庭的失败找着借口。而本书中,作者更多是从当时的中国人以及决策者们考虑,他们究竟犯了什么错,或者是犯了这些错误的原因,才能在这场中西文明的对抗中失败的这么彻底。作者从多个方面详实地再现了鸦片战争的情节,并且深入分析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鸦片战争的教训就是:中国必须近代化。作者在本书中从武器装备,制作工艺,管理体制还有决策者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对比,确实发现了中国在近代化潮流中的落后。

  1. 在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却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来做统治基础,这就慢慢的拉开了中国与世界打差距。在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的军事实力对比英国来说,已经显出了中国在世界潮流中的落后。英军的武器装备已全部采用火器,而中国却仍以传统冷兵器为主体,加之以火器以辅助
    。而英国的火器已是工业革命后生产的最先进的,清军却仍沿用明朝时期遗留下来的鸟枪。威力自然不能相提并论。
  2. 而在火器的制作上,清朝的工艺仍保留着传统,并且多数火炮的材料仍然是粗制滥造,容易发生爆膛和哑弹,而英国的一切都与 近代化接轨,武器先进且威力大,中国怎么能在这种对比中取得优胜
  3. 同时相比较于英国的军队管理来说,清军的散漫与战斗了的衰弱,还有清军的不善海战来说,这场中西对抗的结局可能在战争的开始早已注定。
  4. 战争中最可笑的是决策者的无知与怯懦,先不说中国最终战败,且拿条约的签订来说,不知国际惯例,让英国借着条约使中国又完败一次。所有的一切都已证明了中国的落后。斯大林那句“落后就要挨打”就是对中国近代史的完美诠释。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多重视角分析,清朝最终败给了自己


不一样的人物评价:

有很多人认为,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林则徐,把鸦片战争归结于禁烟运动,只能说这个是片面化的思想。英国的侵略是早已谋划的,林则徐的禁烟加速了这场侵略。本书开头即详细讲述林则徐,对于林则徐我们以往都认为他是禁烟派的主力,是民族英雄,可在虎门销烟后,面对英军的报复的时候,他的形象原来是那么不堪。错误估计当时的形式,战略防御的错误,他的错误是当时“书生议兵”的典范,以至于在战争到来的时候,前方的主帅竟没有发出的警报。还有就是林则徐后期的行为,在他被贬伊犁后,更多的却是关注着人事的变动以及自己的复出。林则徐的神话也并非是我们昔日想象的那样。可能这些也并非是当时最真正的历史,我们也不能总是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去评价历史。从当时的史料情况出发,更好的研究人物心里活动及行为,林则徐的行为或许才是当时最合乎时代的行为。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多重视角分析,清朝最终败给了自己


在近代史中,琦善无疑是被公认的卖国贼。可是,史料会告诉我们事实并非是那样。有很多人说琦善弛禁鸦片,说他是弛禁派的首领,可是最新的研究也证明,最终促使道光帝下令禁烟的不是林则徐,而是琦善。关于

琦善主张投降的言论也可以说是空穴来风,琦善是最会投机的人,投降无疑是自投死路,他面对道光帝的时候又会怎样,所以说,投降也是不可能的。关于琦善被称卖国贼的原因,是他在与英方的交往中,主张以“抚”为主,这与当时主张以“剿”为主的道光帝的思想是完全背离的,道光帝又是个生性多疑且处事不决的人,最终只有被贬黜的命运。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多重视角分析,清朝最终败给了自己


而在后来的伊里布、杨芳、奕山、奕经等人,前期无疑都是主“剿”的可是却在后期都是主“抚”的主力军。他们见识了西方的坚船利炮,知道了战争下去必定会失败,自己也可能会死于战场。所以一个个的都用着手中的权利,尽力与西方人进行谈判,国家的荣辱与自己又有何干。而在他们之中又有着不谋而合的统一,用谎言欺骗着清朝及道光。这时最有趣的就是,远在北京的道光收着战争的捷报,下着一个个主攻的命令,而在广东的官员却又有着自己的算盘,一面尽力应付道光,一面又与英国商量谈判。清朝不败,又有合理。

在战争中,又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据一段史料记载,清朝的军队与英军商量:

你也不要放炮,我也不要放炮,谁都不要放炮。我可以放六次没有炮弹的炮,给皇帝留面子,然后走掉。

对于此种行为,无疑是可笑的。英军本就是为了占领而来,你却拱手相让,实在是太可笑。

对当时中国情况的深刻分析

我们不妨对清军的战斗力进行分析,自清朝入关以来,八旗子弟养尊处优,整日无所事事,战斗的本能也早已忘记,而且后来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兵,战斗力也在不断下降,哪里能够面对强大的英军。在他们心里边充斥着打不过,就逃的思想,你让这样一群人来保家卫国无疑是可笑的。而且从当时的兵力分布来看,国家各处都有兵力分布,这也无疑是清兵的一大缺点,战争来时,兵力不够,打不过,败了,逃,然后再从各处调兵,凋一次兵,近的过来二十多天,远的过来六十多天,怎么可能应付英军的随时进攻。所以说清朝的失败是体制落后的原因也是不无道理的。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多重视角分析,清朝最终败给了自己


作者对林则徐、琦善、伊里布、杨芳、奕山、耆英等12位人物,做了深刻的剖析与评论。他们是战场的直接指挥者,对战败有着深刻的体会,理应做出深刻的反省。可是,并非如此,他们有的毫无反应,有的打着旗号却为自己揽钱,有的却对敌,进行妥协。只有林则徐一人对敌仍采用强硬的态度,只是作为一名有深刻远见的政治家,他并未作出及时有效的措施,并未对中国的近代化作出贡献。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多重视角分析,清朝最终败给了自己


在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一句话“从民族里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并未敲醒中国人,当时作为主要将领的这12位领导人尚未达到近代化的思想觉悟,更别说远在北京的道光帝以及他的大清子民。而中国人开始近代化的步伐却在鸦片战争结束后20年才开始慢悠悠的从洋务运动开始了。

清廷最终败给了自己

清朝不是败给世界而是败给了自己,作为延续几千年的文化古国,始终未能走出自己天朝上国的梦境。世界在进步,中国却仍在原地坚守着踏步。衰亡的迹象早已出现,所以一场鸦片战争,中国社会所暴露的问题便一一显露出来,中国彻底在这场近代化的潮流中沦为别人的供养地。鸦片战争,无疑是中国灭亡的起点,中国的彻底衰败便是由它开始。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多重视角分析,清朝最终败给了自己


在茅海建老师的书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不同以往的观点,也学到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应站在我们已形成的道德观念去评价历史,对历史始终要采取客观的态度,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剖析人物的心里,才能真正了解当时的历史现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