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要堅決剎住“調”“研”分離的不正之風

要堅決剎住“調”“研”分離的不正之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我們黨歷來就重視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無論是毛澤東同志的“解剖麻雀”式調研,還是陳雲同志的“九分調研、一分決定”式調研,都為我們秉持調查研究這一科學決策原則提供了行動指南,值得長期發揚和堅持。但部分地區、部分單位在調研過程中並沒有始終遵循科學的調研方法,在“結合”上下的功夫遠遠不夠,出現了“調”“研”分離的不正之風,存在調研前“拍胸脯”,調研後“拍屁股”的現象,調研效果大打折扣。

只“調”不“研”要不得。有的地區、有的單位喜歡搞“興師動眾”式調研,調研組主要包括領導幹部和服務人員,熱衷於“開著車轉一轉”“隔著玻璃看一看”,基層為了迎合上級調研,花大力氣打造“點位”,準備彙報材料,精心設計調研路線,一旦“點位”看完了,彙報聽完了,調研組就回單位,留存一下照片、網上找一些類似調研報告稍作修改,調研就算完成了,使調研成了“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雷聲大、雨點小。有的地區、有的單位雖然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搞了調研,但在“成果轉化”方面做得不到位,在調研過程中發現了問題、看到了成就,只是“望洋興嘆”,內心的“觸動”慢慢就變成了“波瀾不驚”,說到底,還是由於許多領導幹部疏於理論學習、疏於實踐積累,在癥結思考、原因分析、提出對策方面捉襟見肘,調查和研究的中間環節“斷鏈”。因此,要狠抓作風建設,只“調”不“研”的風氣必須剎住。

只“研”不“調”要叫停。如果說只“調”不“研”問題主要出在領導幹部身上,那麼,只“研”不“調”就要歸咎於一般的政策研究部門了。眾所周知,縣級及以上黨委都設立了政策研究室,作為黨委的工作部門,它有一項重要職能就是當好黨的參謀助手,做好調查研究工作。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政策研究室的工作人員很少有時間、有機會出去參與調研,一般忙於“埋頭故紙堆”,喜歡“關起門來當領導”。很多時候,出去調查的都是領導幹部,為什麼不帶上政策研究室的同志呢?理由是:他們忙著寫稿子,沒時間出去跑調查。所以,經常出現領導出去調研,把被調研單位呈送的材料交給政策研究室,然後拿一份調研報告出來。然而有句話就叫“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政策研究室的同志沒有深入實際開展調查,對“第一手資料”的掌握幾乎為零,就算給他們再多的“二手資料”,無論現在的搜索引擎多麼發達,工作人員寫作水平多麼高超,寫出來的調研報告都是徒有其表、華而不實,對科學決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嚴重貽誤黨的事業。因此,要讓“研究”的人參與“調查”,防止只“研”不“調”,才能通過詳實的數據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調”“研”結合出精品。調查和研究不應是分裂的,應該是有機的整體,要將調查和研究從“物理分離”轉為“化學聚合”,既防止只“調”不“研”,又反對只“研”不“調”,讓調研的人既調查又研究,讓“調”“研”成為決策參謀的有力手段。要精心組成調研組,調研組的組成要為出調研精品服務,不僅要有熟悉調研單位、調研地區的領導幹部,更要有善於通過調研歸納分析問題、剖析原因經驗、提出可行性對策的工作人員,讓調研組“不虛此行”,收穫滿滿。要採取“一杆子插到底”的方式調研,杜絕走馬觀花、杜絕只看點位聽彙報,真正奔著問題“調”、帶著思考“研”,在基層一線發現問題、收集問題,在學習現場獲取數據、收集經驗。要發揮“最強大腦”作用,政策研究室的同志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運用科學方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分析經驗成績、剖析問題癥結,為科學決策提供有益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