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宋哲宗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他的亲弟弟,而是要传给了赵佶?

孤竹小仙


宋徽宗能够继承皇位,完全是因为向太后的决断,跟宋哲宗无关。

宋徽宗赵佶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也是使得北宋遭遇“靖康之耻”走向灭亡的元凶之一。宋徽宗赵佶原本是宋哲宗赵煦的弟弟,最初被封为端王,原本是无缘继承皇位的。

北宋的宋神宗去世后,由宋哲宗继位。宋哲宗是北宋后期最后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时期,实施新法,罢免旧党,起用章惇、曾布等人。在军事上发动河湟之役击败吐蕃,发动平夏城之战重创西夏。可惜天不假年,年轻有为的宋哲宗在25岁时突然暴毙,留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根据《宋史》记载,由于宋哲宗膝下无子,所以如何册立继承人成了北宋王朝考虑的大问题。当时,宰相章惇先后提出了册立简王赵似、申王赵佖的建议,但都被向太后(宋神宗的皇后)给一一否决了。

向太后提出认为宋哲宗的次弟端王赵佶有福寿,且仁孝,可以为君,但宰相章惇尖锐地指出赵佶身上的缺点“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意思就是说赵佶为人举止比较轻浮,不能治理天下。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章惇的看法完全正确。

不过,向太后在曾布、蔡卞、许将等执政的支持下,坚持要立赵佶为帝,章惇实在无奈,只能妥协,而赵佶就是后来的宋徽宗。因此,宋徽宗的皇位相当于是靠运气捡来的,并不是宋哲宗直接传给他的。

宋徽宗在历史上是一个能写善画、琴棋俱佳的艺术家,同时又是一个治国无能的昏君。在他统治时期,北宋王朝奸臣当道,政治腐败,起义不断,最终走向了灭亡的深渊中。因此,后人评价说“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公元1127年,金国携灭辽之威,大举南下,攻破北宋首都,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宫妃全部俘获并押往北方。一代风流天子宋徽宗最终死在了寒冷的东北,下场凄惨,这就是有名的靖康之难。


世界人文通史


呵,这与宋哲宗无关。



宋哲宗死亡比较突然,没有儿子,也没有提前立嗣。原因是,他认为亲弟弟,神宗13子当继承人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然而,他计算错误了。

宋哲宗死后大臣会商新君人选。一直深居简出的向太后出面了。当她询问应该是誰的皇位继承人,新党宰相章惇当然申明说,先帝的同母弟,神宗十三子优先。

向太后立即放声大哭,说自己无子,神宗皇帝诸子都是本宫所出。

这就是在公然耍赖了。就是想废除十三子的优先地位。

以礼,哲宗早在20年前就被确定为太子,嫡的身份无疑,他的同母弟弟当然就是距离哲宗最近的第一继承人。因为现在是給哲宗选继承人,而不是給神宗选继承人。

然而,新党诸位宰相都是面面相觑,没人反驳向太后这个无礼意见。

章惇只好退一步,说以制,就该哲宗年龄最大的弟弟,神宗皇帝第九子(申王)。

早就计算好的向太后再说,申王目疾(严重近视眼,当时可没有眼镜),不合为君。

而再之下,神宗第十子早丧,就是向太后最喜欢的神宗皇帝第十一子了。

向太后说先帝、神宗、高太皇太后,都说端王福气,仁孝,自当为君。此时新党其他成员如曾布等人都在观望,失去支援的章惇直叹气,无奈承认这个局面。随后所有新党成员都遭到报复,被监国的向太后一一驱逐,也包括墙头草的曾布。

自此,哲宗同母弟,神宗十三子赵似失去了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皇位。神宗第十一子赵佶登基称帝,是为宋徽宗。后来,元代整理《宋史》时有人叹息,当初如果听从章惇警告不选宋徽宗,也许北宋不会被女直那么轻易灭亡。


四川達州


宋哲宗因为年轻时匆匆去世,他的传位问题最终没能由他自己决定,而是太后和大臣讨论甚至争执的结果。

宋神宗是宋朝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他在位期间,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将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提高到了相当的高度,国库财力一度达到可以用于朝廷20年的开支,而军事力量也远非太祖、太宗以后诸朝可以相比,是北宋一大中兴之朝。

宋神宗不但是宋朝最有作为的皇帝,同时也是宋朝最会生儿女的皇帝,生了14个儿子和10个女儿,而最关键的是,宋神宗38岁就去世了,这么短的阳寿、生这么多的儿女,使他高居宋朝皇帝生育冠军而无人可比。

但让人害怕的是,他生了14个儿子,却有8个夭折了,生得多,质量不高。他的前五个儿子赵佾、赵仅、赵俊、赵伸、赵僩,都没存活长久,早夭了。而七子赵价、八子赵倜、十子赵伟也均早逝。于是,第六子赵煦成了存活下来的长子。其他的,九子赵佖、十一子赵佶、十二子赵俣、十三子赵似、十四子赵偲也都活了下来。

宋神宗匆匆去世后,他在世存活的长子、九岁的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由宋神宗的母亲太皇太后高滔滔垂帘听政,权处军国重事。高太后垂帘听政期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重用司马光为宰相,把儿子宋神宗所变之法全部更改回来,历史上叫做“元祐更化”。

而宋哲宗后来亲政后,又重用变法的章惇为宰相,他想效仿父亲宋神宗,按照《宋史》的记载是:“专以‘绍述’为国是。”即以继承宋神宗新政,尽复高太后临朝时所废新法,重新推动改革。这前前后后、反反复复、颠颠倒倒,把宋神宗积累下来的财富也折腾得差不多了。

1100年,宋哲宗当了15年皇帝,在仅仅24岁的年纪轻轻时,也因病去世了。但宋哲宗去世之前,高太后已经去世,便由宋神宗的皇后向太后临朝听政,这种皇位继承的大事,自然要她拿主意。宋哲宗在世时生了一个儿子4个女儿,但儿子三个月就死了,没有儿子能继承皇位,自然还在他的兄弟间选择继承人。

向太后是宋神宗的皇后,生子赵伸,但赵伸早夭折,所以她膝下无子可继承皇位。此时,宋神宗的儿子们,剩下五个,分别是九子赵佖、十一子赵佶、十二子赵俣、十三子赵似、十四子赵偲。因此,时为宰相的章惇向太后建议说,按立长的规矩,当由兄弟间目前最年长的赵佖继位,但赵佖有“目疾”,即盲人,所以向太后说,他有病,不能立;章惇又说,如果按照礼律,则当由哲宗同父同母的亲弟弟赵似继位。但向太后不喜欢赵似,更喜欢端王赵佶,因此立了赵佶为继承人,他就是北宋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

在讨论皇位继承人时,当向太后提出立端王时,章惇曾指出:“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章惇的眼睛真的有毒,一眼就看穿了赵佶,北宋的江山,最后就是葬送在这个轻佻的端王手里。


帝国的脸谱


宋哲宗是宋神宗之子,宋朝的第七任皇帝,他驾崩之时年仅二十五岁,并且没有留下子嗣,后来皇位传给了他的弟弟端王赵佶。但是宋哲宗明明有一个同母弟赵似,为什么要传给异母弟赵佶呢?

说起来,宋哲宗驾崩之后,皇位传给谁并不是他能决定的——宋哲宗没有在世的亲生儿子(他平生只有一个儿子还夭折了)也没有养子。在这种情况下,传位给弟弟是符合中国传统礼法的——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都可以啊。但是如果要传位给宋哲宗的弟弟的话,他的母亲钦成皇后朱氏肯定是首选肯定是蔡王赵似才对——赵似是宋哲宗赵煦(原名为赵佣)的亲生弟弟,朱太后肯定是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成为皇帝啊。但历史就是这么的不巧——虽然赵煦当了皇帝,但是他的亲生母亲朱氏并没有被尊为皇太后,按照古代的礼法来说,皇太后只能是前任皇帝所册立的皇后才行,所以宋神宗的皇后是宋哲宗时期的正宫皇太后,即钦圣向太后。这还不算完,在向太后上边还有一个宣仁高太皇太后呢,她是宋英宗的皇后,也就是宋哲宗的奶奶,哲宗即位之时年仅九岁,真正垂帘听政的不是皇太后,而是五十四岁的高太皇太后,也正是她准许了册封宋哲宗的母亲为皇太妃。

高太皇太后去世之后,垂帘听政的就成了向太后了,所以,宋哲宗驾崩之时,虽然他的生母钦成朱皇后仍然在世,但决定皇位继承人的却是向太后。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年仅二十五岁的宋哲宗驾崩之后,太后召见群臣,说:“家不幸,大行皇帝无子,天下事须早定”,章惇站出来说按礼律,应该立先帝的同母弟简王赵似,向太后却说:“按长幼来说,宋神宗的儿子中申王最年长,但是他有目疾,所以应该立神宗次子端王。”耿直的章惇生气了:“你要按长幼之序的话,还管什么目疾不目疾的,就应该立申王。要是按礼法的话,就应该立简王,端王哪有什么资格并且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

然而,正当章惇义愤填膺地与向太后争辩的时候,大臣们却都占到了太后一边,纷纷说章惇刚才那些话完全没有与其他大臣商量过。向太后随即说:“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于是章惇也不说话了,这也就决定了端王赵佶成为宋朝的第八位皇帝,即宋徽宗。

而宋哲宗的同母弟赵似在徽宗一朝也算是没有被冷落,他并且有幸在“靖康之变”前寿终了。


国史通论


宋徽宗赵佶是宋哲宗赵煦同父异母的弟弟,是宋神宗赵顼的第十一子,而赵似是赵煦同父同母的弟弟,是宋神宗的第十三子。

宋哲宗赵煦去世时仓促,没有遗诏指定皇位继承人。宰相章惇有意让赵煦同父同母的弟弟赵似继位,但向太后力排章惇之议,拥立赵佶继位。向太后怕赵似继位后进一步提升赵煦与赵似之母朱氏的地位,威胁到她的利益。

向太后的儿子赵伸早殇,是宋神宗第四子。


跪射俑


让我来戏说一下。一日,赵佶正在观日,忽然听到府中嘈杂,于是他就问仆人。下面何人大声喧哗。仆人说,殿下不知道吗?皇帝驾崩了。赵佶大惊,小皇帝不才20岁左右吗,怎么说没就没了,不禁感叹生命苦短,计划着明天去找宜春院的小翠诉诉衷肠,再不表白就要死了。这时候突然又名内务人员冲进来,说是向太后要召见端王。

赵佶觉得只是昭自己发个丧也没在意,披上白袍就要动身。这是后,宋廷之内,章敦这个老王八蛋正在跟向太后说着端王的种种。向太后大怒道,老身已经决定好了,就立端王为新皇帝。老身没有儿子这个,你们都知道,神宗在世的时候对老身百般呵护,现在小皇帝崩了,你们就不能让老身完成最后的心愿吗?章敦心里叫苦,这个老不死的就知道报旧仇也不管我大宋死活。这时候端王连哭带叫的滚进了大殿。向太后说,老十一,老身今日与众大臣和议立你为皇帝,你不反对吧。啥,啥地方,没听见,估计是让我滚出汴京吧,唉,就是苦了小翠,算了算了,明儿再看一眼西湖再走吧。臣弟领旨,只是臣家中妇孺众多画作混乱,多融臣两天。融什么融,这老小子捡了皇帝还卖乖。章敦只恨自己不是向太后的儿子。不必了,端王府里的东西,老身托下人去弄就是了,你今日就在宫里住下,让他们给你选个黄道吉日登基吧。啥玩意儿,灯鸡是个什么地方?灯鸡。。嗯。。等级。。坏了不会是让我当皇帝吧。。。。。

从此大宋开始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历史春秋网


宋哲宗自小身体就不好,满共就生下了一个儿子,结果还早夭,因此死前无嗣。为什么不传位给亲弟弟?其实这已经不是他能决定的了,整个传位完全是向太后主导的。为什么传位给赵佶?主要是赵佶真像个“贤王”。

01

赵佶颇有野心也颇为“低调”

不想当皇帝的王爷不是个好王爷,这句话一点也不假,赵佶便是如此。

当年神宗英年早逝,年仅9岁的宋哲宗赵煦被推上皇位,如果不出意外,赵佶当上皇帝的概率是很低的。

不过,意外却发生了。宋哲宗从九岁就坐上了皇位,属于少年时代的欢乐皆被剥夺,他也因此变得内向沉闷。久而久之,压抑的环境也令宋哲宗的的身体出了毛病。

宋哲宗身体不好,高兴的是赵佶。作为藩王,赵佶和那些只顾享乐的纨绔子弟不一样。他志趣高洁,好骑射武功,也喜欢琴棋书画,特别是在书法绘画上有着极高的造诣。

总而言之,这位藩王无论是在民间或是朝堂之上都留下了很好的名声。

而后,他的王府里也出现了一些“祥瑞”,这就比如说是“鹤立于庭”、“芝生于阁”等。一次,赵佶跑去算卦,结果卦相显示其是天子,这就更加坚定了赵佶当皇帝的决心。

不过,在侍从的提醒下,他表现得颇为低调,至始至终未让哲宗起疑,这也为他后来能顺利登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02

向太后的支持

赵佶有野心有能力又能怎样,若是没有说得上话的人支持,都是白费。于是,赵佶找到了向太后。

他不惜花重金笼络向太后身边的人,让其在太后面前美言自己。久而久之,太后也认为赵佶是个“贤王”,能担得上一国之君的重任。

需要指出的,宋哲宗并不是向太后的儿子,而是朱太妃之子。所以,向太后最后根本不需要考虑谁的血统更高贵,而是考量谁的能力更高。

在宋哲宗死亡当天,向太后就召集百官商量立储之事。宰相章惇不是个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他根本不会体察向太后的意思。因此,在太后“征集意见”时,他就提出,“当立简王(赵似,宋哲宗同母弟)。”

立储之事,意义重大,说错一句话,就要掉脑袋。因此,百官之中发话的人寥寥无几。为什么章惇就敢提出建议呢?原因就是他认为端王赵佶过于轻浮,只会舞文弄墨,其他的什么也不会。而简王又是大行皇帝的亲弟弟,血统最近,所以立其为嗣皇帝较合适。

可是,他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太后随即就否决了他的方案。不肯放弃的他又提出,“古来立嫡立长,既然简王不合适,当立申王赵佖(神宗第九子,哲宗以下最长)。”

不过,这个申王素来有眼疾,又怎能当皇帝呢?向太后又否决了他的方案。如此以来,就只剩下端王赵佶了。随后向太后缓缓发话,“端王承继大统,众卿可有意见?”谁要有意见,那不是找死吗?


03

春风得意的赵佶

与此同时,赵佶正在府中焦急不安地等着消息,成败在此一举。终于,来回踱步的赵佶终于等来了传召的消息。

他知道,自己胜利了。

即位之初,宋徽宗赵佶也颇有一番野心,励精图治,想要振兴宋朝。只可惜此时的大宋已经多病缠身,深感无力的宋徽宗索性放弃了努力,转而沉醉于声色犬马。最后,金国军队兵临城下,宋徽宗也成了亡国奴。落寞了几年后,一代帝王就这样在异乡黯然离世。

《宋哲宗》

《宋徽宗》







小豪说历史


这个问题问得不是很贴切。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宋哲宗驾崩后,为何是异母弟赵佶继位,而不是亲弟弟赵似继位。针对这个问题,应该从宋哲宗身前安排和身后宫廷和朝廷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斗争解释。





宋哲宗春秋鼎盛之际突然去世,仓促间没有预做安排

据史料记载,公元1100年,年仅二十四岁的宋哲宗突然驾崩,由于宋哲宗还很年轻,没有留下子嗣,也没有对自己过后皇位的继承顺序预先做安排,导致皇位短期内出现空位,因为宋哲宗并没有子嗣,那就只能按照传统的“兄终弟及”的传承宗法,来确定下一任皇帝人选。由于宋神宗的儿子多有夭折,能够成年进入考察范围的只有五位皇子。他们分别是赵佖、赵似、赵佶、赵俣和赵偲。

向太后拿主意,赵佶喜从天降

在下一任皇帝人选的问题上,能有发言权的莫过于宋神宗的皇后向太后和时任丞相主持朝政的章惇。章惇首先向向太后建议由宋哲宗的同母弟简王赵似继承大统,这符合周礼继承宗法的排序。

对于向太后来说,其实这五位皇子谁来继承大统本来都是无所谓的,因为这五人都不是向太后所出,关键时刻就看向太后认为谁来继承大统对自己可以利益最大化,谁与自己的关系很亲密。对于章惇提出的简王赵似作为人选,向太后持反对意见,因为一来简王跟自己关系一般,二来宋哲宗和简王的生母朱太后还健在,一母出两位皇帝,以后向太后在宫中的地位堪忧。

看到向太后不同意简王继承大统,章惇又提出有宋哲宗最年长的弟弟皇九子申王赵佖继承大统,这也符合立长的传统宗法,赵佖年纪最长,且口碑不错,也是合适的人选,但向太后以申王有目疾为由认为君临天下身有残疾不可。

这时,向太后提出由端王赵佶继承大统,并以宋神宗语佐证:“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当立。”(《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六》),这其实是因为赵佶从小聪明伶俐,知道自己排名靠后,生母出身低微又早逝,经常去向太后那里请安讨好,深得向太后欢心。但章惇坚决反对赵佶继承大统,他认为“端王轻挑不可以君天下”,这对大宋江山社稷不利。虽然章惇在政治上属于投机派,但在识人方面这次看得很准确。但无奈向太后坚决支持端王赵佶,再加上许多朝臣见风使舵也表示支持向太后,最终端王赵佶继位,即宋徽宗。

宋徽宗多才多艺,但治国理政不行,史称“诸事皆能,唯独为君不能”,他在位25年,终于把大宋带到了沟里,在“靖康之变”中被金人俘获,在冰天雪地的北国度过了屈辱的余生。


沧海拾遗录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宋哲宗赵煦作为北宋王朝第七为皇帝,仅在为十五年就去世,也没留下子嗣,最终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他的弟弟徽宗赵佶身上。

宋哲宗自幼登基,由高太后执政,他是一直等到高太后死后才重新掌握大权。

宋哲宗作为北宋期间比较有作为皇帝,他恢复王安石变法,减轻百姓负担,国家在其在位期间有一定起色,并多次出兵讨伐西夏,可他并没处理好新旧党派之间关系,并要其激化,为北宋灭亡也埋下了伏笔。

宋哲宗驾崩后,由于宋哲宗无子,立储是当务之急,这个时候皇位候选人有两人,简王赵似、端王赵佶,论资质端王赵佶不太适合做皇帝,比较适合做皇帝是简王赵似,向太后对赵似并不中意,她更看重端王赵佶,最终立下赵佶为皇帝。

向太后为何会选择赵佶为皇帝,赵佶轻佻无大志,容易掌控,这样向太后可以在垂帘听政,大宋需要一个健康的皇帝,他希望新任皇帝是个身体健康这样才可以保证政权稳定。

历史证明向太后选择是错误,赵佶并不是个做皇帝料,他继位不久后打击改革派,保护守旧派,他根本没看出来这个时候大宋积弊已重,他更多时间上都放在描花、画画以及赋诗之上,不问世事。

赵佶这家伙虽处理政事不可以,但其还算有点良心要赵似当了楚王,并在靖难之役前得以善终。

赵佶这家伙政事上处理确实不可以,他重用奸相蔡京,蔡京仗着宋徽宗的宠爱,无恶不作,贪污受贿,巧立名目,作威作福,天下大乱,人民不断起义,严重影响到大宋王朝统治。

向太后选择赵佶作为皇帝后,北宋王朝灭亡埋下了伏笔,赵佶不适合做皇帝,他只能做个王爷,北宋在他的掌权下最终在靖康之难中走向灭亡,赵佶的下场也是十分悲惨的。


莫地方


严格一点来说,并不是宋哲宗赵煦自己传位给赵佶的。

赵煦身体不好,二十多岁就驾崩了,他自己唯一的儿子又早夭。谁来继承他的大位呢?



宰相章淳与朝臣们提出:以亲疏论,应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以长幼论,应立长弟赵佖。但这两个人选都被向太后否决了。

向太后自己无子,不想再立朱太妃的另一个儿子了——情敌的两个儿子先后为帝,哀家该往何处坐?也不想立赵佖,申王视力不好。

向太后属意十一大王赵佶。朝臣认为他“轻佻”,但向女士觉得赵佶小意殷勤,常在她面前走动问候,是个孝顺孩子。

据传赵佶还与向太后身边的郑女官有一腿,估计郑女官也是个好助攻。

就这样,向太后以先帝曾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当立”将赵佶拱上了帝位。

唉,不得不说,女人有时凭喜好办事误大事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