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人不助我,是我無為。怎麼理解?

好雨林


這個是用投資的眼光去看待問題。你尋求幫助的無非以下幾種人。

第一,家人至親,典型的父母吧,他們能幫你會盡可能去幫你。為什麼,不用說了吧。那種極端情況除外。

第二,兄弟姐妹親戚,這種一般情況下他們也會幫你,當然是有幫助條件的那種。原因葉簡單,你們是兄弟姐妹。

第三,好朋友。如果真的是好朋友,大部分情況下他們也會幫你。

第四,同學,同事。這種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

第五,還能有誰可以求助?

他們之所以幫你,是因為你是他們的後代。兄弟姐妹,不想看到你孤立無援。是因為你是好朋友,可以有限的幫助你。是因為同事一場,認可你的為人。

如果,這些人都不幫你了,那麼,父母可能認為你是個滾蛋,不孝子。和你斷絕了關係。兄弟姐妹覺得幫你是肉包子打狗。你的好朋友也是表面兄弟,看到你是個無底洞,沒救了。同學同事更不要說了,你算哪根蔥。


海喬一夜遊


這就話據說是孔子說的,但是文獻並無記載,是有待考證的。

全文:人不敬我,是我無才;我不敬人,是我無德;人不容我,是我無能; 我不容人,是我無量; 人不助我,是我無為,我不助人,是我無善。

譯文:別人不尊敬我,是因為我的才能不夠。我不尊敬別人,是我的德行修養低。別人不能容下我,是我的能力不足;我不能容下別人,是我的肚量太小。別人不願意為我提供幫助,是我無所作為。我不願意幫助別人,是我不夠善良。

含義:提倡人們自查、自省、提升自我。

我的理解是凡事,不以他人之心待人,你會多一份付出,少一份計較;凡事不以他人之舉對人,你會多一份雅量,少一份狹隘;凡事不以他人之過報人,你會多一份平和,少一份糾結,堅持內心的平和,不急不躁不驕,多一份淡雅,一切順其自然”!


福爾摩小黑


"人不助我,是我無為"傳為孔子所言,尚無確考,但確實非常符合儒家思想和精神。這句話表面上平淡無奇,接近白話,實則很有內涵,耐人尋味。字面上的意思是:人們不願意幫助我,是因為我沒有做什麼事,有什麼行動。這句話的精蘊就在這個"為"字上。"為"在這句話裡的本義是積極向上的行動、善為、勤奮努力等。落實到現今社會,我們不拿成功人士打比方了,接地氣一點就拿普通人打個比方來說,一個人為了養家餬口,為了讓父母妻兒過上更好的日子,或者在自己正當的興趣愛好上、事業上意欲有所成就和建樹,自力更生,發奮拼搏,努力工作,這是值得尊重的,自然會得到周圍人們對他的尊重和認可。那麼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周圍的人也自然會願意幫助他,就是因為他所作所為都是正向、正能量的,而他的勤奮精神又能感動周圍的人們。相反,如果這個人,不思進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或者總想著偷機取巧,不務正業,做損人利己的事情,那他就是不想付出,不願努力的無為了,既使有所為,做的也是不光彩的事,遇到災殃或什麼困難,也不會有人願意幫助他。引申而言,就是孟子所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人不助我,是我無為"和孟子這句話可謂正是孔孟之道,言簡而義通。




天人神農易指禪


理解與賞析某一個句子時,傳統上有著一套“知人論世”的辦法,即通過作者的個人經歷和思想觀念,來把握這一作品的原意。

所以,我們先來看看這句的出處。

“人不助我,是我無為”的出處

據查,該句全文為:

人不敬我,是我無才;我不敬人,是我無德;人不容我,是我無能; 我不容人,是我無量; 人不助我,是我無為,我不助人,是我無善。

大部分問友以及某些網頁說這是孔子的話,但以孔子的地位,只要他確實說過,我們必然能從各種文獻資料中找到這句話。遺憾的是,不管是在哪個文獻檢索網站,我們都找不到這句話出自孔子。

另外,從修辭學來講,這也不像是孔子說的話。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著它自己的用語習慣。先秦諸子散文雖然比同時期的詩賦和官方文件更加通俗易懂,但仍然和這句有著顯著差異。我們試從《論語》中找兩個排比句式來作比較,就可以一目瞭然。

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通過對這三句孔子語錄,來與“人不助我,是我無為”來比較,可以直觀的看出,這並不是孔子的話,而更貼近現代人的用語習慣。因此,這句話應當是現人偽託孔子,而且時間不早於十年。

然而,這句話雖然不是出自孔子,但和孔子存在密切關係。我們可以說,他是對孔子思想的現代解讀。至於為何,且看下文。

“人不助我,是我無為”的理解

在上面,我們證明它並非是孔子所說,那它到底有何淵源呢?

我們仔細看著這句話,可以回想起另一個著名的格言: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這兩句,都是在討論一個助不助的問題。前者說別人不相助我,是我沒有作為。後者說得道者能廣泛受到別人所助,而失道者無助。進一步地,這已經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人不助我,是我無為”的意思,就是人不助我,是我無道。這裡的無為,就是無道。

於是,我們用孟子的話初步解答了題主的問題。但是現在又面臨了一個新問題,就是,孟子所說的“得道”、“無道”,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這裡,我們便可以回到孔子。孟子是儒家亞聖,僅次於孔子,兩人的思想具備連貫性。而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其實直接來源於孔子思想,並在孔子那裡也有確切表達。他說的是:

德不孤,必有鄰。

這裡的“德”,就是孟子的“道”;這裡的“鄰”,就是孟子的“助”。有德有道,就能獲助;無德無道,就會陷入孤立。有的時候,相助即為一種陪伴,陪伴也是一種相助。所謂人要助我,則是陪伴在我身邊,與我為友。而自己怎麼獲得這種幫助,這種陪伴呢?就是修德。

因此,題主所問的“人不助我,是我無為”,準確的意思應該是,別人不幫助我,是我德行不夠。而想要別人幫助我,就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


南湖哲思


這一句出自孔子的名句,孔子曰:“人不敬我,是我無才;我不敬人,是我不德;人不容我,是我無能;我不容人,是我無量;人不助我,是我無為;我不助人,是我無善。”

這句的大意是不能被別人尊重是我的德行不夠,我不尊重別人,是我的德行不夠。這也是再說如果我們想要被人們尊敬首先要學會尊重別人,做人要保持謙虛,要尊重別人。這也是孔子一直提倡的謙虛的體現。孔子的很多文章就一直提倡謙虛,如“論語: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還有論語泰伯中也有記載:“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這些正是謙虛品質的表現,孔子還提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等等,這些無不是孔子儒家學派提倡的中心思想。古聖人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應當更加很好的繼承它,以身傳教給後代。





一粒孤塵


首先,可以肯定的說,這不是孔子的言論,無論從子弟編輯《論語》曾子的《大學》和《孝經》以及孔聖人孫子子思作的《中庸》,司馬遷的《史記》中,都沒有這樣的言語!

人不助我,是我無為"意思是,說明我們自己為人處事有私心,平時處事為人,只顧自己,不關心和在意他人的事時,就成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到了自己遇事了,朋友親人也會以其人之道待我們。常言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們做事得不到外部幫助時,應該從我們自身找原因。這裡的無為,並不是道德經上講的無為,《道德經》上講的是正能量智慧的(不主客加個人私心做事,依道而行,天下大公為己任丿。而這裡講的無為,指的是一種消積的行為與低級的思想境界!

目前,有一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就是年輕人做一天和尚,連一天鐘都懶得撞!在大學,在企業,在事業及行政單位,都有這種消積不做為現象,尤其這次湖北省的防疫情戰役中,還有幾百號,消極待工的幹部,公務員,他們受到黨的處分就是,這句話的詮釋,一個廳級幹部,得病不積極配合,還要專車,專門病房照顧,結果是不但受處分,還被查出了多佔房子的不良行為!這種自私自利的官員,哪個人敢幫他!

完整原話:

"人不敬我,是我無才,

我不敬人,是我無德;

人不容我,是我無能,

我不容人,是我無量;

人不助我,是我無為,

我不助人,是我無善。

這是現代人借孔聖人之名,杜撰的!

首先第一句,人不敬我,是我無才!這是反映了現代的價值觀,比如馬雲等人成功了,人人都很祟拜他,對他敬重有加,把他的言語奉為聖旨,言聽計從的,這顯然有一種功利心在裡面。《論語》第一章學爾篇,子夏曰:說賢賢易色,翻譯過來就是說,一般人心理上,都會對德高望重的人有一種敬畏之心,就會情不自禁的為之動容。一般的道德模範人物,他們的為人與高尚的品質會讓任何人都敬佩不已,因為人都內在的磁場的。人們對領袖與科學家的崇敬,不單單因為他們才華!

相反現代年人祟拜明星恰好是一種因才而敬,就忽視了德的重要性。孔子做為至聖先師,他的境界,是無我利他,他的內在素養是溫丶良丶恭丶儉丶讓。他以仁的思想境界,推行“仁義禮智信"五教(或五德),所以有點基本常識的人都能看出,聖人格局與境界豈能落到凡夫俗子的水平呢?。


經典傳頌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用戶小阿珍FCQ188


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創作朝代:先秦

這篇文章是先秦人孟子創作,文章內容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文章翻譯內容是: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

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牆並不是不高啊,護城河並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君子要麼不戰鬥,(如果)戰鬥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福禍相依,事無鉅細,你種下什麼樣的種子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瓜,所以,要時時刻刻做好反省。




李紫微


古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假如一個人缺乏同情心,高高在上,沒有和鄰居同事親朋等相處好,那麼就算自己多麼能幹,如何有本領,別人對你也是敬而遠之。所以一旦有朝一日,攤上事了,別人就會愛莫難助,並非你沒有作為,如是自己並時太不屑以別人為伍,沒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做人原則,因此做人並時儘量和周圍的人打成一片,閒來串串門,聊聊天,一旦左右鄰居什麼的,有點難處,我們都主動伸出援助之手,那麼,這個世界就會充滿暖和,充滿愛,其樂融融了,這就是,修和人不見,存心有天知。


國升擅治胃病結石鼻炎等雜症


這是論語裡的話,個人是這樣理解的。

其一,現代語言習慣字面意思理解。別人不幫助我,是因為我沒什麼作為。如此,就是說外因還得通過內因起作用,自助者天才助,自己都不想有所作為,就別想著別人來幫助你了。

其二,深層次傳統文化上理解。道家崇尚無為而治,人不需要助我,我也不需要助人,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個世界其實只要每個人都恪守本分,做好分內的事情,也就不需要別人來幫助了。所謂無為而治,自然而為是也!

當然,以上是個人理解,或許不符合大眾口味,但作為個人之言敬請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