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昏君中的战斗机,北周宣帝乱政,逼死宇文宪令人扼腕

昏君中的战斗机,北周宣帝乱政,逼死宇文宪令人扼腕


北周宣帝宇文赟,字乾伯,周武帝宇文邕的长子,建德元年(572 年)被立为太子。宣政元年(578 年)六月,周武帝崩后,即位于灵前。宇文赟是个标准的纨绔子弟,好酒好色好乐,被立为太子后,耽于享乐,东宫宫尹刘昉、郑译、王端生性奸佞,与宇文赟臭味相投,厮混在一起。宫正(宫正是北周皇宫的侍从人员)宇文孝伯负责东宫事宜,目睹太子的种种不端行为,屡次向武帝进谏说太子不德,请选调正人君子,加强对太子的教育管理。武帝便又选尉迟运(尉迟迥的亲侄)为宫正,与宇文孝伯一同辅助管教太子。然而宇文赟本性难移,这两位宫正也是没有办法。武帝心知太子不德,便强制不许运酒入东宫, 又让宫人每天记录太子所作所为,一有过失马上上报,武帝生起气来便亲自责打。宇文赟惧怕父亲的威严,故意做出一副恭顺的样子。

宇文神举、尉迟运、乐运等人也多次提醒武帝太子失德,但建德年间的武帝,所有精力都放在灭齐准备上,既没有心力去教育太子,也不想因为废立太子分散精力,这个本来事关国本的问题,被暂时搁置一边。

当然武帝根本无法预料到自己英年早逝。或许在他看来,先解决外敌,等大事一毕,再回过头来管教太子也不算晚。实在没办法,等秦王宇文贽或其他皇子长大,还有选择的余地。只可惜,武帝最终没等到那一天。

长期高压的管教方式,不仅造成武帝父子的严重隔阂,这种隔阂又令本来品质就不好的太子产生了更加强烈的逆反情绪。他越是刻意自我抑制,日后若是爆发出来,就越要得到更多的补偿,这对国家来说是灾难性的。

宣帝即位后,马上暴露出本性。武帝殡殓期间,他便开始肆行奢欲。他摸着脚上的杖痕恨恨地说:“死晚矣!”还检视武帝后宫嫔妃,逼而幸之。武帝刚刚下葬,还没有过完法定的守丧期,宣帝便命天下除去丧服。京兆尹乐运上书切谏,宣帝不予理睬。

正式执政后,宣帝借口武帝时所定《刑书要制》过于严苛,便尽废其制, 国政渐渐失去约束,由于犯罪成本降低,民间违禁犯法之事逐渐多了起来。过了没多久,宣帝感到法禁太宽无法肆行权威,便制定了更为严酷的《刑经圣制》,用以约束群臣,特别是用来整治上书劝谏他的大臣。这个所谓的《刑经圣制》的具体内容阙如,从其他史料中隐约可以见到其严酷程度。例如有的大臣上书劝谏皇帝,只要表奏文字有错漏现象,便可拿下治罪,甚至判处死刑。京师府兵不论兵将,只要发现夜间不值班这种细微过错便除名为民,逃亡的抄没家产。武帝朝的主要大臣,几乎都受到严重的猜忌。可以说,这种猜忌带来的严重后果根本无法估量。

宣帝具备了昏君的很多特征,例如荒淫无度。宣帝喜好声乐,日夜欢娱,从不止歇。郑译为了讨好宣帝,搜集原北齐后主的玩意,诸如鱼龙烂漫、俳优百戏、山车、巨象、拔井、种瓜、杀马、剥驴等诸般游戏之物,重现于北周皇宫。任何一个有一点历史责任感和敏锐性的皇帝,对这类亡国之物都会敬而远之,可宣帝不仅不排斥,还乐在其中。为了满足淫欲,宣帝大搜天下美女,下令仪同以上官员女儿不得擅自出嫁,让他挑选充实后宫才可以嫁人,闹得京中大小官员怨声载道。杞国公宇文亮出征南陈期间,他的儿媳被宣帝逼而奸之,宇文亮生恐因此被皇帝治罪,便举兵造反,幸亏当时有老将韦孝宽坐镇才没酿成严重后果。宣帝一反武帝俭朴的作风,大事营建,奢求无已。为了建造洛阳宫,他下令把府兵十二丁制复改为八丁制,府兵一年番上期限由30 天增加到45 天,各军府无不骚然。


即位第二年,即579 年,宣帝为了方便享乐,把帝位传给太子宇文衍,自称天元皇帝,所居住的皇宫称为天台。百官到天台朝见,必须先斋戒沐浴以示尊敬。但即使这样,大臣们有事要上奏时也很难见到宣帝。宣帝只要一入后宫,就通宵达旦地淫乐,数天不再露面。不管多么紧急的事,大臣们都只能通过宦官代为传递。

在用人方面,宣帝的失策令人发指。诸葛亮云:“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周宣帝在这方面几乎无师自通。他一即位便将郑译越级提拔为开府、内史下大夫,刘蚄、郑译、王端等人把持了宣帝周围所有大事,这与北齐后主末期的“三贵”何其相似。如果只是这样,或许国家大事还不至于立即转坏,毕竟宣帝还保持着对群臣的强大威慑。宣帝上位后,借助其父留下的强有力的君权,不计后果地杀人立威。他的第一个对象,就是齐王宇文宪。

齐王宇文宪,经过几次大战的功勋,在朝中奠定了无与伦比的威望。此时宗室诸王以宇文宪为最长(宇文泰长子周明帝、次子宋国公宇文震、三子周闵帝、四子周武帝均已去世),理论上他拥有废立皇帝的建议权。主弱臣强,废昏立明,叔篡侄位,这种事南北朝几乎代代皆有。这令年轻的宣帝如芒在背。

宇文宪在武帝朝时就想急流勇退,稽胡叛乱时武帝派他挂帅出征,宇文宪托病不去,却被武帝训斥一番,最后不得不硬着头皮统兵出征。这位战则必胜的齐王赢得了上自武帝下自诸臣的一致认可,他深刻地意识到了这种现状的危害。武帝暴崩后,在京诸王似乎出现了一些异动,是以宣帝出于巩固帝位的政治需求,刚刚处理完武帝的丧事,便以雷霆手段对付宇文宪。

宣帝深知宇文宪在朝中的威望,不敢公开宣布齐王的罪状,他效仿当年武帝除宇文护的故智,派宇文孝伯召宇文宪入宫杀之。宇文孝伯苦苦哀请宣帝不要无故诛杀栋梁之臣,宣帝不听,便与刘昉、郑译、王端商议,派于智(老牌柱国于谨之子)罗织宇文宪的罪名。后来以诏封诸王为三公为名,召宇文宪进宫。为了把宇文宪骗进宫中,宣帝特意让宇文孝伯去召宇文宪。宣政元年(578 年)六月甲子,宇文宪进宫见帝,一见殿门就被力士绑缚,他力陈无罪,宣帝让于智出面对质。宇文宪目光如炬辞气不挠,在场的人劝他说:“以王今日事势, 何用多言?”宇文宪掷笏于地,被缢死于宫中。

笔者每读史至此,都不禁扼腕叹息。宇文宪英姿奋发,智勇兼备,谦和恭顺,胸怀大气,是北周最杰出的将帅,也是堪称柱石的社稷之臣,他虽然功高震主, 却从无篡逆之心,猝遭横死,实在可悲可叹。笔者才力见识有限,不知用何言语方能评价宇文宪,故而摘引令狐德棻在《周书》卷12《宇文宪传》中的传论, 以供读者客观评鉴:

自两汉逮乎魏、晋,其帝弟帝子众矣,唯楚元、河间、东平、陈思之徒以文儒播美,任城、琅邪以武功驰誉。何则?体自尊极,长于宫闱,佚乐侈其心,骄贵荡其志,故使奇才高行,终鲜于天下之士焉。齐王奇姿杰出,独牢笼于前载。以介弟之地,居上将之重,智勇冠世,攻战如神,敌国系以存亡,鼎命由其轻重。比之异姓,则方、召、韩、白,何以加兹。挟震主之威,属道消之日,斯人而婴斯戮,君子是以知周祚之不永也。昔张耳、陈余宾客冢役,所居皆取卿相。而齐之文武僚吏,其后亦多至台牧。异世同符,可谓贤矣。

杀宇文宪后,一定程度上起到震慑诸臣的作用。宣帝趁势连杀宇文孝伯、尉迟运、宇文神举、王轨等大臣,这些人都曾在武帝面前说过太子的不是。偏偏他们又都是当朝最有能力、有忠心的骨干之臣,杀了他们,无疑极大削弱了皇帝的支持力量,造成勋贵大臣们进一步离心,为杨坚篡权埋下了伏笔。


本文摘自《国史004:后三国战史:从北魏分裂至隋灭南陈》


昏君中的战斗机,北周宣帝乱政,逼死宇文宪令人扼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