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赤壁之战时,曹操那么多谋士没有一个看出火攻计来的?

七匹狼评论


引言
赤壁之战的失败,并非因为曹操手下的谋士没有看到火攻这一危险,而是这一复杂事件发生的背后和前台都有着很多交织在一起的矛盾。这使得在战场上,并非表面上所看到的曹操与孙刘联军之间的战争,在背后也凸显着曹操集团内部出现的一场不为人所知的内部变化。首先我们先来讲表面上的原因。

  1. 在赤壁之战之前,程昱和荀攸都提醒过曹操谨防联军动用火攻。曹操却叫二人不必担心,并说出缘由,火攻必须以风力为辅助,而当时赤壁之战爆发的时节正值冬季,无法刮东南风。由此火攻也必然烧到孙刘联军自己,所以曹操在冬季选择饮马长江,一举统一南方。在这里由于曹操是北方人,他虽然对于天气气候的了解,有一定的知识,但也存在对南方极端气候的判断错误,曹操对季节风向的考虑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南方气候多变他缺少这一方面的经验更显得有些自负。 所以并非曹操没有考虑到火攻问题,而是他凭借自己受到局限性的北方人对气候的观察而得出火攻无法成行的结论。最终导致火攻成功,曹军失败。

  2. 第二点曹操在顺利拿下荆州兵不血刃以后极大地固了他的自信心,导致其个人膨胀。认为东吴不如荆州,自己甚至也给孙权写信要求投降,只能说曹操这个时候有些飘。这其实也不怪曹操,以曹操当时的军力而言,在整个华夏地区恐怕都无敌手。

  3. 第三点,曹操中了苦肉计,他真的认为黄盖是来投降的,那么对于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为什么会中苦肉计的计策呢?之前说过曹操有些骄傲自满,另一方面在他夺取荆州的时候也有大量的地方贵族投奔曹操,并且都为曹操进攻江南贡献助力。所以曹操在当时就可能认为自己顺应来天下,人心归附。周瑜打黄盖只不过是表面上的演一场戏,曹操信不信这个?尚且另说。


对于一个军事集团的领导者,曹操纵横沙场20多年。曾经用过别人不敢用的人,信过别人不感信的事,赢过别人不可能赢得的战场,所以多少对自己的决断有些自负。这也造成了黄盖的船只在进入攻击范围以后曹操没有任何防备。更有一点最主要的是北方士兵,不习水战而且患病者甚多。

同时赤壁之战在曹军并非没有任何抵抗力,这场战争其实孙刘联军打得也很惨,算得上是惨胜。而且主要的战场就在火攻之初,大部分的船只也只是曹军为了防备孙刘联军获得大型战船而自行烧毁。而曹军的大营,其实也在岸上。由于前方失火前后救援不急造成士兵溃散。而并非30万大军全军覆没,所以事后清点人数重新征兵,曹的损失并不如想象当中的那样惨。只不过由于孙刘联军都想要活捉曹操所以曹操手下的精锐士兵损失甚大。

但只要曹操没有被俘,对于曹军而言没有什么不可挽回的局面。当曹军的接应部队到来以后孙刘联军都选择退兵。因为对于一个有防备的曹军而言,孙刘联军打不过。那么更深层的赤壁之战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在曹操军事集团内部,曹操与自己的团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换句话说,在曹操的管理团队当中前期的快速发展和崛起与中期的平稳过渡使得曹操与原有的谋士团队出现了裂痕。


曹操自讨伐董卓以来招募了大量的谋士文臣武将。这些人给曹操统一北方逐鹿群雄奠定了极大的人才基础。这些优秀人才就是因为曹操光复汉室的这一旗号,而聚集于麾下的。但是当北方统一以后曹操变了,由奉天子以令不臣变为携天子以令诸侯。不臣之心,逐渐显露。曹操智囊团当中的荀彧荀攸二人与曹操的关系僵化。同时由于曹操在扩张的过程当中不断招募杰出人士和优秀人才,人才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意见。家也大了,难免相互掣肘。

智囊团当中的核心人物,郭奉孝在征乌桓的过程当中因病去世,这对于曹操和其他原有的智囊团都有一定打击。而对于曹操而言他曾经用原有的帮助他夺得了北方的统治权。但是作为一个领导者除了维护智能团内部的利益平衡之外,还要逐渐招募新的智囊团,或者说培养新的智能团。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在北方艰苦创业的时候,第一波智能团身先士卒或为曹操保证军需,或在战场上临机决断,或在后方固守待援。可以说曹操擒吕布逐刘备灭袁绍原有的智能团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赤壁之战时期整个智囊团似乎陷入了沉默。

唯一的建议也只是防火攻,之后不了了之。可见曹操与他的智能团出现了一定矛盾,而且并不在范围内的贾诩在整个三国史上,他很少出建议,但只要一出建议必然使得建议的听从者获得大胜。在赤壁之战中他极其反常的也提出了暂缓进攻东吴的意见,但也没有被曹操采纳。而在曹操事后痛哭郭嘉,郭奉孝说的那一句,若有郭奉孝在今日何至于此。其实也在敲打旧有的智囊团。

总结
毕竟抛出此前的一系列分析,郭嘉作为谋士与其他人还有一些不同之处是不仅敢说话,而且说的都对,同时还能讲出道理,以一种曹操能够听得进去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谋划。并且多次在曹操身边提醒曹操。而郭嘉死后这样的人在曹操的智能团中好像不存在了。在曹操认为火攻因为风向的问题而无法进行的时候,我不相信当时的智能团没有一个人没有意识到南方与北方之间的气候差异,但是大家依然选择了沉默。


世界史图鉴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盟火烧连环船大败而回,那么为什么曹操那么多谋士没有一个看出来火攻的计策的呢?真的是没有人看出来吗?我个人觉得,并不是这样的,曹操本人也是一位懂兵法的行家,加上手下众多多谋的谋士,怎会没有看出孙刘联盟的火攻之计呢?根据演义和正史分别来讨论一下

演义里有记载有三人识破了火攻计

在三国演义里记载,曹军多为北方士卒,不善水战,虽然训练了水军,但战斗力比起东吴还是差了好多。当时曹操采纳了庞统铁索连环船的建议,把大船用铁索相连,渡江如履平地,不仅稳固还像着陆地一样,曹操手下谋士程昱向曹操进言小心东吴采取火攻的计策,荀攸也非常赞同程昱的话结果被曹操给堵回去了。

程昱曰:“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见《三 演义第十八回 锁战船北军用武》



演义里除了程昱和荀攸识破了火攻计,还有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因母亲被曹操害死,发誓不给曹操献一计,虽识破了庞统的连环计和火攻计,但并没有向曹操点明。

正史里并没有记载曹操手下有谋士识破火攻计

这是有点奇怪的,为何在《三国志》里没有谋士识破火攻计策的呢?当时曹操南征荆州,曹操的诸多谋士并没有随行,比如郭嘉在征乌桓途中病逝,荀彧待在许都,荀攸并没有跟随曹操去赤壁,贾诩曾反对曹操南征,至于司马懿那时候刚刚出仕,还没资格在曹操处献计献策。



那么个人猜测,肯定是有人识破了火攻的计策,毕竟面对曹操的铁索连船,能正面打败曹操很难,但是通过黄盖的苦肉计和诈降配上火攻,这无疑是一个绝妙的破敌之策。东吴能想到,曹操这边怎会想不到呢?曹操多年征战,突袭、劫粮、烧粮等计谋百出,曹操本人就会料到火攻的计策,只是曹操败得很快,再后来又不愿意承认,只能通过军营里疫病爆发以此来洗脱自己的轻敌,从而在正史上并没有相关谋士识破火攻计的记载。火攻计只是其中的一计,没有东南风,火攻计又怎能成功呢?




结语:曹营里不是没有人识破火攻计,只是在寒冬腊月的季节,西北风盛行的长江刮起了难得一见的东南风,才促使火攻计得以实施。曹操和手下众谋士不懂南方的气候变化,后来的于禁也是败于襄阳的大雨被关羽充分利用水淹七军一样的道理。曹操又是极爱面子的人,在赤壁兵败后,不愿被人提起,反而说了一句“若郭奉孝在,孤不至有此败”把责任全推到了手下谋士上面,这个锅众谋士表示不背,所以在当时的史书里并没有任何关于识破火攻计的记载。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 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友如果关注我的话想必是极好的

期待您的点赞、留言、评论与关注哦!!!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其实是有人看出来的。

第一个是徐庶,且说庞统献了连环之计,刚要乘船离开魏国,这时候有人一把扯住庞统的衣服,厉声说道:

“好你个庞统,你出了个连环计,你以为魏国没人能识破吗?”

庞统一听,吓得魂不附体,倘若有人识破此计,一切都前功尽弃,说不定他也小命不保了。


庞统扭头一看,长舒一口气,原来是老朋友徐庶,悬着的心一下子放下来了,呵呵笑道:

“你厉害,江东几百万百姓的性命在你手里攥着呢,你要是说破了,江东就生灵涂炭,百姓就遭殃了!”

徐庶摇了摇头,眉头微皱道:“难道曹公的几十万士兵就该死了吗?”

庞统心头一凛,竟无言以对,面色瞬间煞白。徐庶看到了庞统的窘态,哈哈一笑:

“庞兄啊,我和你开了个玩笑,我向刘皇叔保证过,终生不为曹魏出一计,难道我会食言吗?”

庞统这才心安,遂告辞而去!

第二个识破的是程昱。


曹操检阅水军之时,见船与船连成一片,士兵在上面操练,如履平地,十分满意,这时候程昱提醒道:

“主公,咱们船连在一起,倘若周瑜用火攻咋整啊?”

曹操撇了一眼程昱,冷笑道:

“老程啊,人都夸你有远见,有智谋,但你也有考虑不到的地方啊!”

程昱不解其意,缓缓说道:“主公,请明示!”

曹操拍了拍程昱的肩膀,说道:“咱们在西北,周瑜在东南,现在是冬天,刮的是东北风,如果周瑜用火攻,不是烧了自家人了吗?”

程昱一听,拍手称赞,主公英明啊!


可见,程昱已经提前预料到了周瑜的火攻之计,但曹操说的很有道理,冬天刮的是北风,就算给周瑜十个胆子,他也不敢放火的,因为那样只会烧了自个。

不过,只有一种情况可以使用火攻,那就是刮东南风,不过这个概率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就是这极低的概率,居然还真的发生了,只能说,曹操太倒霉了,人倒霉,喝凉水也会塞牙啊!


一半秋色


曹操当败,非战之罪也。


赤壁之战是三国三大经典战役之一,这场战争导致曹操一统天下的希望瞬间破灭。这场战争有个奇怪现象,就是战争开始以后,我们就很难见到曹氏集团重要谋士的身影,即使有人向曹操提出建议,那也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众谋士集体失声呢?


1.知己不知彼

曹操集团有四位知名人物,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其他谋士多以他们四人为首,所以这也就是曹操谋士集团的核心。

环境陌生。这些谋士有一个共同点,生长于北方,他们对于北方情况非常了解,所以曹操可以屡战屡胜。

可是到了南方以后,当众人面对全新的环境时,他们需要时间去适应去熟悉周围的一切,然而曹操用兵向来主张兵贵神速,在众人还沉浸在研究之时,战争就已经打响了。那么在这样陌生的环境中,众人也就很难有所作为。敌人陌生。曹操阵营中的许多谋士,刚开始并不是曹操所有,他们是来自各个军阀之中,对自己曾经的主公可谓相当熟悉。比如郭嘉,来自袁绍阵营,所以,他才能提出“十胜十败”之说,因为他已经将袁绍研究的非常透彻了。

正是因为这种知己知彼,所以曹操才可以坚定抗袁的决心,才可以做到统一北方。可是当曹操面对孙权时,众谋士就知之甚少,而且这个全新的对手还过于年轻,这就非常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一种心理上错觉。所以正是因为对于敌人的陌生,这才造成了众谋士的计谋止步与荆州。战术陌生。在平定北方的大小战役中,曹操主要以陆战为主,谋士考虑之处也多于此,可是赤壁之时因为长江天险的缘故,曹操以水军为主,并且因为军中没有精通水战之人,将水军交由荆州降将蔡瑁之手。

这并不是曹操的信任或者是为了收服,更多的是一种迫不得已,因为自己军中缺乏通晓水战之将,缺少善谋水战之士,所以不得不为。而 对于文人谋士,身体相较武将本来就弱,加上水土不服,生病者也是不少,这也就导致他们不能全精力的投入到日常工作中。但是即使他们身体健康,他们也不愿意全身心的投入,这就是众人无法识破敌人计谋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2.曹汉矛盾激化 初心已变

曹操在一统北方后,势力快速扩展和稳定,他已经成为天下最大的诸侯,内外无人敢与之作对,当年奉天子以令不臣已经被曹操演义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不臣之心天下皆知,汉献帝也已经名存实亡,沦为傀儡,尤其是曹操诛杀皇后,更是令其野心暴露,所以当时就有人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赤壁之战时,郭嘉已死,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两人关系自然要更为亲近,而且陈群,司马懿等人也都是荀彧举荐,自然以荀彧为首,所以谋士已经形成以荀彧为主的核心。

而荀彧当初投靠曹操不是因为曹操,而是因为汉献帝,明确点说,他是汉献帝的大臣,并不是曹操的谋士。荀彧最初的设想也是与曹操两人共同辅佐汉献帝,一文一武,一内一外。可曹操独揽大权,这已经背离了荀彧的初心。

所以,赤壁之战时,“王佐之才”荀彧在曹操的老窝里据守。所以“赤壁之战”的锅还甩不到他的头上。


3.骄傲过头,不接受他人建议

曹操称霸北方,接手荆州以后,已经意得志满。他觉得自己马上就要平定天下了,对谋士的话根本听不进去。曹操决定对江东用兵的时候,贾诩曾经劝阻过曹操。他向曹操提议,先在荆州稳定发展,让百姓安居乐业,再加上曹军的军威,用不着打仗就能收服江东。可惜曹操没有听从贾诩的话,迫不及待地发兵南下。


其实除徐庶外,曹操帐下还有一人看出了其中的猫腻,此人就是程昱,而且是看出了两次。

这第一次是在曹操采纳庞统的铁索连环计之后,见不习水战的曹军在战船上如履平地,心中大喜。可一旁的程昱却说,丞相,这样做船是稳了,但东吴用火攻,我们难以回避,不得不防。

曹操听后哈哈大笑,说程昱你只看到了表面,却忽略了关键。火计需借助风势,而此时正值隆冬时节,只有西北风,东吴用火攻岂不是引火烧身么?假如现在是十月季节,我一定会提防。

当然曹操这么想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冬天只有西北风,何时刮过东南风?程昱一想也是,可能是自己多虑了。


这第二次是火烧赤壁之夜,风向却由于诸葛亮的法术突然变成了东南风。而曹操并未警觉,带着众将在等待黄盖前来投降。不久,探子说黄盖的降船到来,曹操大喜。

这时程昱定睛看了一下,马上看出了猫腻,对曹操说:主公这是诈降,别让黄盖靠近。曹操不解。程昱说,黄盖说他的船上放的是粮草,应该吃水深速度慢才对,而现在黄盖的船只却吃水浅速度快,再加上东南风骤起,明显有诈。

曹操顿悟,却为时已晚,被铁索连环的战船顿时成为一片火海,曹操只能丢下大军狼狈逃窜去了。所以并不能说曹操帐下除了徐庶没人看出此计,只是曹操没有采纳罢了。


最后“赤壁之战”的胜负并不仅仅在于这把火,还有多方面的突发因素。首先在历史上庞统并没有献连环计,曹操自己把船连在一起。这有可能是曹军不善水战的缘故。总之没有庞统设计,曹操的谋士竟然没有一个看破这样的桥段。其次曹操的军中还发生了瘟疫。这对曹军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打击。第三“赤壁之战”发生在大冬天,成天刮北风。即使是火攻也烧不到曹操,只能往回烧。曹老板自己的误判大意,也导致了这场战局注定的结果。

我是万事屋银酱,爱游戏,爱动漫,也爱历史,快来槽流万事屋和我一起吐槽吧。


槽流万事屋


先说正史上的记载,再说《三国演义》。


曹操出征荆州前,比较有名,说的上话的谋士有五个,分别是荀彧、荀攸、贾诩、程昱和董昭。

首先是董昭,他当时在邺城留守,没有陪曹操去荆州;接着是荀彧,赤壁之战时,他留守于许都,也没去。

第三个是荀攸。注意,在演义中,他陪曹操去了赤壁,而且还提醒曹操要注意火攻,但这只是《三国演义》杜撰的内容,历史上的荀攸并没有去到赤壁前线。

不过,荀攸虽然没去,但他在曹操临行前提醒过曹操,让他注意一点,不要大意。曹操应该是没听进去他的建议。

“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三国志·荀攸传》

第四个是贾诩,曹操南征之前,贾诩明确提出过反对,他认为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没必要把刘备追杀的那么紧。只是可惜,曹操也没有听进去。

“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着,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三国志·贾诩传》

最后是程昱。关于他有没有去赤壁,根据记载来看,不知道。

因为在正史中,关于他在赤壁之战期间的记载只有一段话。

“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三国志·程昱传》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刘备投靠孙权前,很多人认为孙权必然杀刘备,但是程昱预料了孙刘必将联盟。后来果然如程昱所料,孙刘联盟达成。

至于他有没有去赤壁,有没有提建议,正史中并无记载。


以上,就是正史中关于曹操五大谋士在赤壁之战时在做什么的记载。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资料非常简略,根本不知道有没有谋士对曹操谏过言。

我们现在只能得知,曹军因不习水军,曹操便用铁锁将战船连接,而这一举动被东吴方面抓到了漏洞,并利用其弱点采取诈降加火烧连环船的计策,打败了曹操。

仅此而已。

至于说历史上的曹操在战争期间是不是洋洋得意,故意不采纳谋士们的正确意见。这个还不好说。

因为谋士们给曹操提意见时,是不会在战争期间公开的(避免泄密)。一直要等到战争结束之后,曹操感谢谁了,向谁道歉了,大家才知道哪些人有过建议。

而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史料中也只能找到曹操曾经哭诉过“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记载。(如果郭嘉在,我不会败的这么惨)

后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所以综上所述,历史上曹操的谋士为什么在赤壁之战期间智商集体下线,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一定要找答案,我觉得也只能用大谋士都没去,陪曹操去赤壁,且提了建议的都只是小谋士。这些人没资格列传,没资格列入史书来解释这一奇怪问题了。(曹操挟灭袁绍刘琮之威发动赤壁之战,他是有可能听不进小角色的建议的)

说完正史,再说《三国演义》。

相比于正史,演义小说的内容比正史那就有意思多了。当然,荀彧、董昭还是分别留守许都和邺城,都没去。贾诩在演义中没有戏份,不提他了。

陪曹操去赤壁的谋士有两个——荀攸、程昱。



赤壁之战开始后,曹操因为蒋干盗书,中计周瑜反间计,错杀了蔡瑁张允,后又被诸葛亮草船借箭,搞得很郁闷,心情极差。

而后,曹操横槊赋诗,杀了对他诗词颇有微词的扬州刺史刘馥(老版三国电视剧中被杀的是师勖),搞得大伙都不敢说话了。

刘馥被杀的次日,曹操检阅水军(前几日庞统向曹操献了连环计),非常高兴,感叹自己的连环战船战无不胜。

此时,程昱乘曹操心情好,鼓足勇气对曹操献策,扫曹操的兴,他对曹操说:“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

结果曹操大笑道:“程仲德虽有远虑,却还有见不到处。”当面鄙视了程昱的建议。

荀攸本不想说话,但曹操如此欺负人,他忍不住对曹操说:“仲德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

然后,曹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

这一句话,等于就是堵死了程昱和荀攸,让他们别说话了。



自此之后,程、荀二人再不说话(程昱本想再劝,但被荀攸拉住,劝他不要犯犟,以免落得跟刘馥一样的下场)。一直到黄盖的船因为吃水太浅,被程昱识破是诈降时,他才又对曹操说道:“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倘有诈谋,何以当之?”操省悟,便问:“谁去止之?”

程昱的这一次谏言,曹操终于听进去了,只是可惜为时晚矣。曹操的水寨和水军被一把大火烧了个精光。

其后,曹操跑路,先后在路上被赵云、张飞拦截。最后一次在华容道被堵时,还是程昱救了曹操一命。

当时关羽堵住曹操,要取他人头,曹操脑子犯浑,还拔剑打算跟关羽死磕,就在这个紧要关头,程昱对曹操说:“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

让他打消了死磕的天真念头,改而在关羽面前一通哀求,关羽才放走了他。

如若不然,他要真敢跟关羽死磕,怕是立即就死在当场了。


然而让程昱万万没想到的是,成功逃命的曹操在回到南郡后,居然完全不记得他的功劳了。只是对旁人说“奉孝若在,孤安能如此惨败呀。”

一边说,他还一边捶胸顿足的大哭。我要是演义中的程昱,怕是呕死的心都有了。

PS:另外,还有一个徐庶。演义小说的徐庶也看穿了火攻之计,但他不想说。不过这只是演义中的内容,历史上的徐庶其实只是个打酱油的角色,曹操对他不重视,他还没资格跟曹操提建议。


Mer86


在三国的谋略里面,看到最多的就是火攻,这简直是诸葛亮的拿手好戏。在赤壁之战前,曹操的人马在新野就吃了诸葛亮的火攻,怎么可能会不防备火攻呢?曹操又不是傻子,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去上火攻的当。

在赤壁之战前,程昱和荀攸都提醒过曹操:要谨防联军用火攻。曹操还大笑着告诉他二人不用担心,说火攻必然要用风力辅助,现在隆冬时节,都是西风北风,哪有东风南风?说他早就考虑过这点,所以才选择这个时节攻打东吴。



曹操之所以没有采用程昱和荀攸的提醒,预防火攻,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一、曹操不太清楚南方气候的多变。

曹操对季节风向的考虑不无道理,他用在北方生活的经验来考虑南方的气侯,却有些狭隘。

对于这一点,我们现代人可能会更有体会,一个南方人去北方生活久了会觉得很不习惯,而北方人到南方生活,也会觉得天气很奇怪。

曹操不知道南方的天气变化多端,可能今天是北风,也许哪一天就突然吹起了东风,光考虑季节,并没考虑到南方气候的多变,才没防备联军的火攻,造成了后来赤壁的惨败。

二、曹操顺利拿下荆州,统一北方之后,信心大涨,骄傲自满,觉得拿下东吴指日可待,才导致骄兵必败。

当曹操占领了荆州,东汉疆土大部分已被曹操收复,眼见只有东吴、益州少数地方还在苦苦挣扎,曹操以为自己大军一到,孙权会吓的不战而降。

在赤壁之战打响之前,曹操是瞧不起联军的,觉得那点兵力还不够塞他牙缝,伸伸手指头,就能把联军打得一败涂地。可以说这个时候曹操压根就没有想过自己会失败,更没想到自己会败的那么惨。

好像三国的几场大战役,凡是以多打少的,最后结局都不太好。都是主帅太相信自己兵力的优势,包括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要夷陵之战,明明是大好形势,偏偏却败得特别惨。

赤壁之战,曹操之败,就是犯了骄兵之忌,才有了惨败,最后失去了早日统一的机会。


三、曹操中了周瑜和黄盖的苦肉计,真心相信黄盖是来投降的。

周瑜和黄盖演的这一出苦肉计,就是为了骗曹操,可曹操相信了,觉得黄盖的投降是真心的,才会让黄盖的船只靠近曹营,才给了联军火攻的机会。

至于曹操为什么那么相信黄盖是真心投降?其原因并不在黄盖和周瑜的计谋有多么精妙,最主要的原因是曹操对于自己过于自信,觉得天下之人就应该归顺于他。

可能是他做掌权者做久了,觉得一切都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别人不敢用的人,别人怀疑的人,他都敢用,曹操应该是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控制所有的人,

这种过于自信,导致曹操没有去详查黄盖投降的真实原因,才给联军靠近曹营的机会。


不过历史上的真实原因不是这样的,曹操的赤壁惨败的根源还是北方士兵来到南方作战,水土不服,士兵都生了病,死者不计其数,才导致曹操不得不退军的。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武帝纪》

与三国演义描写的火攻后,曹军的惨败有很明显的不同。我们要区分历史和小说的差别,理性的看待赤壁之战。


昊阳闲看历史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经典战役,曹操之所以会失败并不是他的过错,但是这一场战争的失败却导致了曹操错失了一统天下的机会。并且我们在深究这场战争的失败时,就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从战争的一开始,我们就基本上很少看到曹操身边那些重要模式的身影,即便在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有人向曹操提出过一些建议,那么也是基本上是一些我们现在都不太熟悉的小人物,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在这次战争中曹操的谋士几乎可以说是集体失声呢?

首先,在曹操的统治阶层里,一共有四位比较有名的谋士,他们分别是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这4个人组成了曹操最核心的谋士集团。与曹操的统治地域集中在北方,所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出生在北方,北方的综合情况是非常的了解,所以曹操在北方的战斗都是相当顺利的,都可以做到屡战屡胜,可是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是在南方。当整个模式团体在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时,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熟悉周围发生的一切,可是曹操他用兵向来讲究兵贵神速,所以当这些人还在研究如何打仗时,赤壁之战就已经发生了,4个人还没有研究出可应对的策略,曹操就已经打起来了,所以他们难有作为。

其次,曹操的军队主要是以陆上作战为主,这些模式在考虑问题时,可能更多的是基于路站的环境来进行考量的,可是在赤壁之战发生的时候,由于长长江天险阻碍的缘故,曹操无奈之下只能够以水军作为主力,但是在他的军队中又没有能够精通水战的将领,反而只能够是将水军的统治权交到了荆州的祥将蔡瑁的手中。缺乏能够打水仗的,冰是缺少通桥水站的将军,再加上文人谋士对于水站并不熟悉,水土不服之下生病者越来越多,没有健康的身体士兵们根本无力投入到新的作战当中去,这也就是为什么曹操集团无法识破火攻的第2个原因。

最后,在这些谋士中,可能有些人已经看出了孙吴联军可能会采取火攻,但是出于种种原因并不想说,因为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由于他的势力快速扩散,让他成为了全天下最大的诸侯,挟天子以令天下,曹操的不诚之心被天下人所不辞,而这时候他旗下的荀彧,可能心中就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思虑,因为他最早是想辅佐汉献帝的,但是没想到曹操大权独揽,这已经背离了他最初跟曹操一起混的初心。当然值得一说的是,因为当时赤壁之战发生的时候,他是在曹操的老窝里面据守,所以赤壁之战即便失败追究责任也追究不到他身上去。

这当中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曹操本人过于自负,不想接受他人的建议,因为曹操在称霸北方之后,感觉自己已经能够马上平定天下了,对于身边模式提出的意见根本也就听不进去,在他决定对江东用兵的时候,贾宇就曾经劝过他先在荆州稳定发展,等到百姓们安居乐业之后,再加上曹军自己的本身的威士,再去兵不血刃地收复降落,可惜曹操并没有听从这样的建议,反而是迫不及待地发兵南下。而当曹操决定采用庞统的铁索连环计的时候,程昱给曹操提出的建议,如果敌人用火攻我们就防不住了,曹操却毫不在意。他认为这个时候刚好是隆冬时节,只有西北风,东吴的火攻计谋根本用不上,无需提防。


小芊芊爱历史


赤壁之战时,曹操那么多谋士,为啥没有一人看出火攻危险呢?



这怎么会呢?事实是,建安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风平浪静,天色晴朗,曹操兴致勃勃,乘大船一艘,升起“帅”字大旗,清风明月,万里无云,美酒助兴,百官吹捧,曹操得意洋洋,心情大好,顺手抄起铁朔,赋诗一首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这时,扬州刺史刘馥,看曹操沉浸在兴奋中,就劝说道 : 丞相这首诗中,含有不恰当词语,曹操质问那句不恰当?刘馥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岂不是正暗指吾军?



曹操一时怒火中烧,借着酒劲,手起一槊,刺死刘馥。其实,刘馥这话是对的,这时距离周瑜火攻破曹,仅仅只有五天。第二天,曹操在水军大船上,召集诸将,各听军令。水军、陆军,各分五色旗号,中央水军毛玠、于禁,树起黄旗;前军张颌红旗;后军吕阡皂旗;左军文聘青旗;右军吕通白旗。马步前军徐晃红旗;后军皂旗李典;左军青旗乐进;右军白旗夏侯渊。曹洪、夏侯惇为往来救应使;许褚、张辽往来监战督查。曹操看见连在一起的大船上,曹军刺枪使刀,平稳如陆,心中大喜,说道 : 若非天命,安得凤雏妙计,铁索连舟,果然如履平地。程昱说,连舟固然平稳,但如敌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曹操则大笑说,凡用火攻,必借风力,如今隆冬之际,只有西北风,吾居西北,彼用火攻,岂不烧了自己?一群马屁精,赶紧接上话茬 : “丞相高见,众人不及”!曹操听了,更加得意。



十一月二十日,就是诸葛亮祭风成功,东南风已经刮起,且越来越大时,程昱也曾到中军,对曹操说,今日东南风甚紧,需要防备,而曹操则心里想的是,黄盖送来的诈降信,笑着应付道 : “冬至一阳生,岂能没有东南风”?(注意 : 这日历与公元刚差一月左右。现在冬至,一般在12月21日左右)



直到发现黄盖来船,吃水很浅,不像粮食,且速度极快,疑点重重,才令文聘带十多只小船,上前截住黄盖,但已经来不及。文聘被一箭射中左臂,倒于船上,黄盖火🔥船,已经冲进水寨,黄盖远远望见曹操,手提大刀,催船逼近,多亏张辽在一边佔弓搭箭,暗瞄黄盖,黄盖年龄大了,眼神不好,被一箭射中肩窝,翻身落水。



这时候,水寨中已经起火,黄盖后面的大批火船,顺风疾驰,冲进水寨,风大水急,火势凶猛,很快延烧至岸上陆寨,本来布置的前、后、左、右,联络救应全乱了套,曹军争相逃命。张辽眼见无法恢复,只好扶曹操下到小船,绕到岸边,召集人马,先保护曹操尽快逃离。



从上面的情节看,曹操的谋士,也不是吃干饭的。曹操本来有好几次机会,特别是程昱,多次提醒曹操,但曹操一心只想好事,全然不听,再加上马屁精吹捧,曹操忘乎所以,到看出名堂时,一切都来不及了。


流誉后


不可能每个人都看不出来。但是看出来了,未必有勇气说出来。

在赤壁之战以前,曹操曾有一次酒至“半酣”,横槊赋诗,就是那首著名的“对酒当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时有个叫刘馥的部下给提了个意见:“大军相当之际,将士用命之时,丞相何故出此不吉之言?”结果曹操大怒:“汝安敢败吾兴!”结果是“手起一槊,刺死刘馥”。

要知道刘馥并不是刚刚投降的降将,而是“久事曹操”,也不是籍籍无名的小卒,而是“多立功绩”,最多就是有点文人的酸劲,不顾曹操的兴致,不合时宜地提意见,但也绝没有恶意。

他这一死,导致“众皆惊骇”。事后曹操也后悔,并且对刘馥的儿子公开表示的悔意。

可是人的命只有一条,你后悔,他也活不了。大家眼睁睁看着一名功臣因为提了个小小的意见就被刺死,下次还有谁会提意见?

当然,如果真的是事涉大局、性命攸关,总还是有个把勇敢的人,会向曹操提出来的。但是放火烧船,必须借助东南风。而隆冬之季,刮东南风的几率非常之低。

担心刮东南风导致火烧连营,比担心诗歌里“不吉”之意,更加渺茫。这样渺茫的顾虑,和自己的性命比较起来,大家也就自然而然地选择缄口不言了。


栖鸿看红楼


在三国战争中,火烧博望坡、火烧乌巢、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连营、火烧藤甲兵……火攻用得最多,于蜀国来说,几乎是诸葛亮的特长。在赤壁之战前,曹操的人马在博望坡、新野就被烧两次。足智多谋、能征惯战的曹操不可能在赤壁之战时不防备火攻!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好就好在故事情节发展符合逻辑,引人入胜。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战前,面对孙刘联军没想到对方会使用火攻,那就说明曹操不会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那就说明他的阴险与狡黠是假的,那就说明他就不是当丞相的料,那就说明他是统一不了北方的。

1.在赤壁之战前,跟在他身边的高级谋士程昱和荀攸都提醒过曹操:要谨防孙、刘联军用火攻。曹操呢?当时北方枭雄几乎都被他搞定了,又拿下了荆州,还把织席贩履的刘备打得丢盔弃甲,正是踌躇满志的时候。他胸有成竹,大笑地告诉他二人:不用担心,火攻要用风力辅助,现在是隆冬,刮西风和北风。言外之意,孙刘放火,只能烧到他们自己。

2.身经百战的曹操自是心细如发的人,当然懂得火攻之火借风力、风助火威的特点!他对季节风向的考虑是很有道理的!但他大半辈子生活在北方,他是以北方的生活经验来推断南方的气侯的。他不知道南方的天气瞬息万变、东方日出西方雨的特点!在南方,前一个时辰是北风、下一个时辰是南风的情景时有发生!他光考虑风向的季节性,并没考虑到南方气候的多变性。所以,才对联军的火攻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了赤壁的惨败。

3.曹操兵锋南指,刘综不战而降,刘备抱头鼠窜,这助长了他的骄傲情绪。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是瞧不起联军的,觉得孙刘联军兵微将寡、不堪一击! 三国中的几场大战役,凡是以优势兵力对抗弱势对手的,看着稳操胜券,后来却偏偏败得特别惨,原因在于骄兵必败。主帅骄傲自满是兵家大忌,这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中都有表现。 赤壁之战,魏军大败,就是因为曹操犯了骄兵之忌,从而导致了一把火烧掉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机会。可叹!

真实的历史上,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主因并非曹操骄傲自满的情绪与作派。北方士兵来到江南水乡不适应气候,水土不服才是根源。当时魏军中很多士兵都生了病,死伤者众多,相当一部分人失去了战斗力,曹操审时度势,不得不退军北返。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武帝纪》

没有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周瑜、黄盖使用苦肉计,庞统使用连环计,诸葛亮草船借箭、筑坛借东风,再使用火攻!曹操是军事家,提防联军火攻他比谁都清楚,我们要把历史和演义区分开来,理性地看待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作为,切莫当曹丞相是二百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