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散文] 穿過千年,赴一場《桃夭》之約


[散文] 穿過千年,赴一場《桃夭》之約


[散文] 穿過千年,赴一場《桃夭》之約

深秋,絢麗浸染世界,到處一片收穫之象:柿子高懸,又藏於碧葉間,仰視,雙眸與其相遇,念“柿柿如意”,諧音也好,祝願也罷,此時,可人,入心,會心一笑,頗感滿足。

那日,因事來到長安,而今的長安,並非“一朝看盡紅顏老”的長安,而是繁花似錦,奼紫嫣紅的春之長安。天氣早勝過秋,異常暖和,偶有一絲絲風兒掠過髮梢,猶如調皮的孩兒,與秋陽、與我嬉戲。

[散文] 穿過千年,赴一場《桃夭》之約


就這樣帶著春風般的愜意,踏進西安賓館的二樓文華廳聆聽勞老師的課。她,從江南來,從紹興來,攜著江南溫婉的氣韻,款款而來,在以粉色為主調的氛圍裡深情演繹《桃夭》。桃花花瓣漫天舞,她在花中笑,微微的,淡淡的,柔柔的,一種溫軟的力量,劃過片片花瓣,透著若有若無的香氣,帶著學生,帶著我一起赴一場《桃夭》之約。

桃花夭夭,其花灼灼。我彷彿看見:花,開得正濃,熠熠閃光,不真是春,卻已然是春的顏色。粉粉的,嫩嫩的,像一位少女,面含羞赧,邁著輕盈的蓮花碎步緩緩穿過。或許是出嫁女子,寬袖,粉帶隨風微動,優雅的節律像極了春姑娘的腳步,徐徐而來,帶了些許內斂,將“一年之計在於春”的欣喜及她對婚姻的期許和憧憬,藏匿於髮間、薄衫,還有笑渦裡。如此美好的場景,如此美好的模樣,猶如醉飲桃花釀,如仙,慢慢升騰,坐在祥雲上,去仙庭,看臉頰如桃花的小姑娘載歌載舞,極盡春之美,明媚出嫁女子心中的那個桃花園。看著,看著,她情不自禁地舞起來,詩興大發,一手把盞,一手比劃,便有了《桃夭》:

[散文] 穿過千年,赴一場《桃夭》之約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散文] 穿過千年,赴一場《桃夭》之約


蒙曼老師說,這桃花分明比喻的是新娘。然,她——勞老師恍若是從《詩經》中而來,衣履皆攜著疊章重唱的詠歎,平平仄仄、長調短嘆,身處桃花灼灼、桃葉蓁蓁的美景中,體感春意濃濃,生機盎然。一花,一葉,凝聚詩意點點,美好盈滿每個細胞,纖毫畢現的葉、花上的脈絡,仿若是《詩經》裡的出嫁女子來時的路徑。想著,想著,不禁欣然而笑。笑渦裡滿是甜蜜和歡樂,一種安靜的美,隱約而來……

我不是唐人,亦無唐人之才華,卻有幸與勞老師邂逅、赴約。皆因《桃夭》。她從遠方來,赴約時,句句有詩意,果真有了“詩和遠方”的美好。最令我仰慕的是勞老師課上的“文化尋根”環節。根,一個人的本,一個國家的本,一個民族的本。

[散文] 穿過千年,赴一場《桃夭》之約


曾記否,多少遊子漂泊四方,終究難忘根。詩聖杜甫命運多舛,離開故土,客死他鄉,遺願未遂。若干年後,他的後人才讓他魂歸鄉里,幫他尋到“根”;身邊的老人在大限到之前,竭盡全力地請求子女將他帶回家鄉,要與那裡的一草一木同根。

我們講究葉落歸根。其實,這是人之本。馬斯洛的需求論裡也說過人有安全和歸屬的需求。我想,人,生也好,死也罷,皆是與生命的一場約會,末了,還是要皈依那一掊土。即使“化作春泥”,也要“更護花”。

[散文] 穿過千年,赴一場《桃夭》之約


或許,因我已過不惑,多了閱歷。對待人生、生命的問題就顯得從容許多。不過現在回頭看看那些若桃花的豆蔻年華的女子,假如再外延一些,還有那些青少年,對他們萬般羨慕。

哦,我從秦嶺腹地來,穿越秦嶺,來到長安。老師名字裡亦有“燕”字,我欣喜,莫非千年之前我們就已有了緣分?南燕、北燕齊聚長安,尋根,皆因一場《桃夭》之約,醉了,醉了,醉了彼此,醉了千年!

[散文] 穿過千年,赴一場《桃夭》之約

百度搜索逸飛中文網,欣賞更多精彩文章,詩意每一個平凡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