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评价齐国名将匡章?

喵呜oO


战国中后期,秦国之所以能成为天下霸主,进而实现兼并六国、统一海内的伟业,除了拥有百万虎狼之师外,还跟它牢牢占据天险-函谷关,始终处在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有关。函谷关是如此险峻、易守难攻,以至于整个战国时期,只有一位名将曾经成功地攻破过它。此人,便是齐国名将匡章。


匡章是战国中期齐国人,早年间游学魏国,曾拜“亚圣”孟子为师,是后者甚为器重的学生。匡章擅长辩难,在徐州相王期间(前334年),曾与魏国国相惠施辩论,最终成功地促成齐威王、魏惠王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经此一事,齐威王对匡章的才能甚是欣赏,经常命他从事外交工作。



齐威王中晚期,齐国名将凋零,熟读兵法的匡章临危受命,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战场上。齐威王三十四年(前323年),为了击败山东六国中最大的劲敌-齐,秦国借道魏、韩向齐国展开军事行动,并在桑丘同匡章率领的齐军相遇。匡章深知,秦国孤军深入,唯恐魏、韩在背后截断它的归路,所以只能虚张声势威胁齐军,但实际上却不敢贸然发动进攻。


正是利用秦军进退维谷的矛盾心理,匡章连番设计,在数次派人出使秦军大营,声称要协商停战协议同时,却借机变更部分齐军的旗帜标记,使其混杂到秦军当中做内应。僵持半年之久后,匡章突袭秦军,并在内应的协助下重创对手。此战过后,秦惠文王被迫向齐威王称臣(“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见《战国策·卷八》),使得齐国的威望远超其他各国。



桑丘之战9年后(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相国子之与太子平混战不已,齐宣王认为有机可乘,便命匡章率十万大军进攻燕国。由于燕国军民都痛恨子之,所以一路上欢迎齐军的到来,并为他们做向导,因此匡章率领的齐军仅用了50天时间,便攻灭燕国、杀死子之。虽然燕昭王在不久后复国,但经过齐军的摧残,实燕国力大损,直到30年后才恢复元气。


齐宣王十九年(前301年),为了惩罚楚国的背盟之举,匡章与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联合伐楚,并在垂沙之战中重创对手,包括主帅唐昧在内的2万余名楚军将士被杀。此战过后,楚国失去在宛、叶以北的大片土地,百余年来在中原的侵吞成果一朝化为乌有。不仅如此,楚怀王为了求和,还把太子熊横送到齐国做人质,简直屈辱到了极点。



匡章通过3场战役灭一国、大败两国,如此骄人的战绩,足以让他彪炳史册。但是,匡章并没有在创造奇迹的路上停止脚步,在垂沙之战结束3年后(前298年),他随即又投身到五国伐秦的战事中。齐国之所以向秦国开战,缘于后者总在怂恿、拉拢各国与齐国为敌。更何况,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势力大增,并日益展现出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齐国不能不引起警惕。


齐闵王三年(前298年),孟尝君出任相国,随即纠合齐、魏、韩三国联合攻秦,并由匡章担任主帅。匡章连战连捷,一口气达到函谷关下,赵、宋两国认为有利可图,便也加入到伐秦队伍中。作为秦国东进的第一关口,函谷关不仅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而且驻有大量的秦军精锐,任山东六国费尽心机也始终难以攻破,例如当年信陵君便数次率联军伐秦,但每一次都是在函谷关下铩羽而归。



匡章自然懂得进攻函谷关的困难性,因此他并没有采取立刻进攻的态势,而是在城下扎营建寨,跟秦国打起了持久战,时间长达3年之久。在此期间,匡章一直派间谍刺探秦军的情报,收集对手的动态,在得知秦国抽掉部分函谷关兵力南下侵夺楚国的土地时,才立刻发动对函谷关的进攻。


由于双方僵持日久,守城秦军早已松懈,绝没想到联军会在此时发动进攻,因此一战便被击溃,函谷关也被攻克,时在齐闵王五年(前296年)。匡章攻占函谷关后,继续率联军进攻秦国内地。此时,秦国主力尚在南方攻楚,一时间难以抽调回来御敌,因此秦昭襄王急忙遣使向联军求和,并割取大部分领土作为条件。



按照匡章的建议,联军应该拒绝秦国的求和,并一鼓作气将它击灭,唯此才能消除心腹大患。但是,孟尝君听信秦使韩庆的劝说,再加上燕国此时已在蠢蠢欲动,想要趁着齐国主力伐秦的良机实施偷袭,因此便同意秦昭襄王的求和要求,自此错失灭秦良机。此后,匡章的事迹便不再出现于史册中,宛如人间蒸发一般。


史料来源:《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


文史砖家


匡章是齐国一位杰出的人物,也是战国时代最出色的名将之一。

据《战国策·齐策》所记,在齐威王时,秦国曾经有一次借道魏国、韩国,发动对齐国的进攻。当时匡章率领齐国兵团迎战,与秦军对峙,他知道秦军的战斗力十分强悍,宜智取而不宜强攻,便派出一批壮士换上秦军的服装,混入到秦军阵营以做内应。

不想这件事给捅到齐威王那儿,有人便乘机诬告匡章打算投降秦军。当各种谣言满天飞时,齐威王仍不为所动。这时有臣僚问道:“很多人都说匡章投降秦军了,大王为什么不派将军率兵前往镇压叛军呢?”齐威王答说:“你别听人胡说八道,匡章是不会叛变的,寡人心里很清楚,不会叛变为什么要派兵去镇压呢?”过了一段时间,果然从前线传来好消息,匡章利用潜伏在秦军营地中的士兵为策应,里应外合,大败秦军,凯旋而归。

在《孟子》一书中有提到匡章,尊称其为“章子”。我们可以看看孟子对匡章的评价:“博弈而好酒,好货财,私妻子,从耳目之欲,好勇斗狠,章子无一于是。”章子就是匡章,世人常犯的五种陋习,他一样也没有。后世史学家钱穆点评说:“此虽不足以尽章子,亦可知章子之律身。”可知匡章是个洁身自律的人,而且打仗有谋有勇,因而齐宣王放心地把伐燕重任交给他。

为了攻打燕国,齐国精锐尽出,匡章率“五都之兵”与“北地之众”,浩浩荡荡杀向燕国。五都就是齐国的五座重要城池,即临淄、高唐、平陆、即墨和莒;北地之众就是驻守北疆的军队。匡章的齐军攻城略地,很快打到燕都城下。伪王子之想负隅顽抗,但士卒并不卖力,很快都城沦陷。

很多人对战国史并不熟悉,战国七雄中的燕国曾经有一次亡国经历,就是被匡章所灭。而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匡章指挥的伐燕之役,前后总计不到五十天的时间,齐军以凌厉的攻势大破燕国,震动天下,尽显霸气。此役可视为齐国霸业之巅峰之作。不过,迫于各诸侯之压力,齐宣王最后不得不咽进肚子的肥肉吐出来,最后燕国复国。这次齐国与燕国结下怨仇,这才有后来乐毅率燕师伐齐的复仇之战,此为后话。

匡章指挥另一次伟大胜利是伐楚之垂沙之战。

公元前302年,齐国与魏国、韩国,联合出兵攻打楚国。齐国大将匡章、魏国大将公孙喜、韩国大将暴鸢各率本国的军队,攻打楚国方城。

齐、魏、韩三国联军推进到泚水(今河南唐河境,下游至襄樊入汉水),与唐昧率领的楚国兵团隔江对峙。唐昧倚仗河流天险固守,与三国联军对峙六个月,联军总司令匡章并没有冒然发动进攻,战斗陷入胶着状态。

齐宣王却等不及了。这位杰出的君主重病缠身,他料想自己恐怕不久于人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能看到齐国军队取得辉煌的胜利,可是匡章竟然按兵不动,再这样下去,恐怕自己是等不及了。于是齐宣王派周最到泚水前线,督促匡章赶紧发动攻势,一向信任匡章的齐宣王用词相当严厉,不满的情绪溢于言表。

然而匡章给周最一个不软不硬的钉子,他冷冷地答说:“大王可以杀了我,或者免我的职,但不能命令我在不能开战的时候开战。”自从春秋以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当一名君主把军队交给大将时,就要无条件地信任他,这也是对出征大将的一种尊敬。作为一名出色的将领,匡章打仗并不是靠蛮力,而是凭借智慧,在觑准敌人弱点之前,他不会盲目出击。

由于唐昧的楚军以河流为防线,缺乏船只的三国联军要渡河进攻显然并不容易。匡章多次派人前往侦察河流水文情况,希望能找到一处水浅可徒步涉水而过的通道。但每次侦察人员都遭到对岸楚军的阻挠,楚国士兵以密集的箭雨迫使齐国士兵无法靠近河流。

正当匡章无计可施之时,齐国的侦察人员意外地得到了一个重要的情报。当时侦察人员正在河边探察时,正好遇到一位当地人,在水草处喂牛马,便向他打听情况。该人说道:“要知道哪儿的水深,哪儿的水浅,其实很容易。你看对岸的兵营,兵多的地方,水路就是浅的,兵少的地方,水路就是深的。”

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原来唐昧在防御部署上,凡水浅可涉处都布下重兵,这么一来,就很容易找出哪个地段可以徒步涉水。匡章在获悉这个重要情报后,立即观察对岸敌军的分布情况,眺望楚军兵营与旗帜,轻而易举地确定水浅区。他下令军队做好准备,精选强壮的士兵为先头部队,在夜黑风高时,从水浅的区域淌水而过,出奇不意地发起突袭。

六个月的对峙,令楚国士兵有所松懈,在齐军的猛击之下,正在睡梦中的楚军如梦游般作战,根本组织不起强有力的反击。齐军在巩固滩头阵地后,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渡河,战斗呈一边倒的格局。在这个名为“垂沙”的小地方,以齐军为首的三国联军大破楚师,楚军伏尸遍野,总司令唐昧在战斗中被击毙。

此役令齐国威震天下,当胜利的消息传到齐都临淄城时,齐宣王已是病入膏肓,在弥留之际终于完成一个心愿。在东方六强中,齐国北破燕、南伐楚,合纵魏韩,雄视一时,仍然维持着与秦国的对等地位。而楚国经此一役,实力大衰,失去与秦、齐争雄的资本。垂沙之战,可列为战国时代最重要的战役之一,据《战国策》所记,此役齐国动用超过二十万的兵力。

在齐宣王去世后,孟尝君曾两次伐秦,攻函谷关,迫使秦国割地求和。我看来网上很多文章说孟尝君伐秦之战,是匡章所指挥。然而,我翻遍战国史料,始终没能找到相关的记载。孟尝君伐秦之战,与垂沙之战只相隔五六年,匡章作为一代名将,指挥该战役是完全有可能。不过,论述历史,还是应以史料为准,如果没有出处,还是应慎重。


君山话史


匡章最著名的一战就是率联军攻进函谷关,逼秦昭襄王割地议和。他还曾灭燕国攻楚国,战功显赫却不被司马迁认可。他对待亡母的态度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匡章,又被称为匡子、章子,是战国末期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时期的战将。

灭燕之战

公元前320年,燕王哙继位,国相子之位高权重,专断政事,燕王哙是个理想主义者,在有心人的劝说下,燕王哙在公元前318年禅位于子之,这引起了燕国旧贵族们的不满。齐宣王挑拨太子平与子之的关系,太子平于是在公元前314年攻打子之,结果战败被杀,燕国内乱。

孟子告诉齐宣王攻打燕国的时机到了,于是齐宣王派匡章将“五都之兵”、“因北地之众”攻打燕国,燕国不敌,仅仅五十天,匡章就攻破燕都,子之被剁成肉酱,燕王哙也被杀。燕国即将灭亡,这激起了燕人的爱国心,重新组织军队抗齐,又其他诸侯国的干涉,匡章从燕国退兵。

这一战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赵国扶立燕昭王继位,燕昭王设黄金台招贤纳士,变法图强,后来又差点灭亡齐国。

垂沙之战

公元前301年,匡章与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领三国联军进攻楚国的方城,楚国派出将领唐昧,双方在沘水两岸隔河驻扎,匡章对沘水的深浅不了解,不敢贸然渡河。相持六个月而不开战。

齐宣王见匡章迟迟不开战,派周最言辞激烈的催促匡章渡河作战,而匡章坚持在时机成熟后才开战。后来匡章从一个樵夫口中得知楚军在河水深的地方兵力少,而在河水浅的地方重兵把守。得知这个重要的消息,匡章在夜幕降临时派出精兵趁夜从楚军重兵把守的地方渡河,杀了个楚军措手不及,之后联军在沘河边的垂沙大败楚军,唐眛战死,楚国被迫求和,派出太子横(未来的楚顷襄王)去了齐国为质子。

函谷关之战

公元前298年,孟尝君田文回齐做相,之前田文被秦昭襄王换到秦国做相,进而软禁起来,后来田文在门客鸡鸣狗盗的帮助下得以逃脱,回到了齐国,做了齐相,然后联合魏、韩攻打秦国,由匡章统帅联军,攻到函谷关,驻扎下来,历时三年,攻进函谷关,秦昭襄王急忙派使臣割地求和,联军退去,这一次攻打秦国,秦国损失惨重,而匡章成为战国时期唯一攻进函谷关的将领。

这一战之后,秦国白起横空出世,开始虐六国。

桑丘之战

匡章可谓一代名将,但他对待亡母的态度实在让人不敢恭维,然而却得到了齐威王的信任。

公元前323年,秦国借道魏韩攻打齐国,齐威王派匡章应战,这是匡章的第一战。两军在桑丘驻扎。

秦国因为是长线作战,又背后有韩魏两国,始终不肯贸然进军,于是两军不断派出使臣彼此试探,匡章趁机将齐人混进秦军中,试图里应外合。最后匡章打败了秦军。

在匡章不断将齐人打进秦军内部的时候,齐威王派出的探子也一次次报告匡章要叛国,而齐威王始终不肯相信,原来:

匡章的母亲曾经得罪了他的父亲,于是他的父亲将她杀死埋在马棚下,齐威王重用匡章的时候对他说,如果匡章能得胜而归,一定要改葬匡章的母亲,没想到匡章却拒绝了,原因是匡章的父亲在生前并没有允许改葬匡章的母亲,所以匡章不能背弃亡父的在天之灵,也就不能改葬母亲。 齐威王认为匡章“为人子而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

四姑娘想问,匡章如此对待亡母,就合乎礼仪了吗?


尚宫女史


匡章,又叫匡子、田章,是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三朝的名将。如果说秦有白起,那么匡章就是齐国的白起。

匡章的战功有:

桑丘之战

桑丘之战的背景:

桑丘之战是秦国自商鞅变法强国后首次和齐国正面作战。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25年称王,开始争霸东方的雄心。公元前323年楚国出兵在襄陵击败魏国。秦国相国张仪建议秦惠王联合韩、魏来攻打齐、楚。于是秦惠王就派兵和魏国共同击败楚军。

尝到甜头的秦军,在看见楚国将军昭阳准备攻打齐国时,又要趁机攻打齐国。

桑丘之战的过程

公元前323年,秦军借到韩魏两国,先是佯攻齐国阳晋,然后迅速南下突袭齐国的亢父。

齐威王任命匡章为将去迎战秦军。秦军和匡章军在桑丘相遇,两军扎营对垒。秦军为了拉拢齐国人心,宣扬自己是仁义之师,下命令:

“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同时为激励战士,也下令:

“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鎰。”

既能拉拢齐国人心,同时又激励战士的战心,秦军的准备不是不充分。

匡章则利用秦国千里作战的心理,一方面不断的派使者和秦军交涉,表现怯战的样子,另外一个方面偷偷下令一部分齐军变更为秦军旗帜,混入秦军之中作为内应。

齐威王派遣的探子都向齐威王报告说匡章要投降秦国了。齐国大臣见探子都多次报告匡章要投降秦军的消息而齐威王毫无动静,于是就纷纷要求齐威王派军攻打匡章军:

“言章子之敗者,異人而同辭。王何不發將而擊之?”

齐威王则认为这正是匡章不背叛齐国的证明:

“此不叛寡人明矣,曷為擊之!”

过了不久,匡章就里应外合的击败了秦军。消息传来,齐国大臣个个佩服齐威王的先见之明。

桑丘之战的影响。桑丘之战说明了秦军战力在当时相比齐军还是稍逊一筹。战败后,秦惠王王不得不派遣陳軫为使者,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向齐威王请罪。


残灭燕国

公元前314年,燕国因为燕王禅位给大臣子之,导致燕国太子和子之两派内斗不断。齐宣王见此,于是派遣匡章五都之军10万攻打燕国,一举而灭燕国。

秦国和赵国担心齐国并吞燕国后势力更强大,于是就派军到丹水,要求齐国恢复燕国。齐军和秦赵等联军在丹水作战。宋国宋康王原本是齐国的盟友,但被张仪挑拨而和秦国联盟,在决战之时撤退,让秦军占据宋军的位置,导致齐军侧翼暴露,从而被夹击而大败。

丹水之战,是秦宋联盟让宋军从盟友改为中立,导致了齐军的失败,不能说明秦军战力高于齐军。


垂沙之战

因为张仪的重楚建议,楚国和齐国绝交。公元前301年,齐宣王派遣匡章和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以齐、魏、韩三国联合攻打楚国方城。楚国派遣唐昧迎战,双方在沘水扎营对垒。

这一驻扎,双方就驻扎了6个月。齐宣王非常不耐烦——粮草就是很大的问题和麻烦,于是派周最去匡章军中要求匡章尽快决战。匡章拒绝了,他说:

“对我来说,把我撤职,杀了我,甚至灭了我的全家,这是大王能够做到的;战机不成熟时要求出战,战机成熟的时候要求不战,对我来说这是大王不能够做到的。”

最后匡章在当地的一个渔夫的指导下得知了辨别河水深浅的方法(重兵把守的地方河水必浅,容易渡过;守兵人少的地方河水必深,不容易渡过。于是匡章利用这个方法偷渡突袭楚军,一举击败楚军,击杀唐昧和2万多楚军,还导致了楚国的庄企足之乱。

垂沙之战是齐国在徐州之战败给楚军后的第一次大战胜利。


五国伐秦

公元前298年,孟尝君田文因为上年在秦国做相国不顺利,于是发动齐、韩、魏三国,又来又有赵、宋两国加入的五国伐秦。这次的五国伐秦的领军人就是匡章。

匡章帅军攻破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还归还了魏、韩两国的一些土地。


总结匡章的战功:

桑丘之战,里应外合击败秦军,让秦国称藩臣;

一举灭燕,丹水之战因为宋军让出阵地给秦军突袭而导致失败,非战之罪;

垂沙之战,是齐国在徐州大战输给楚国后第一次嬴了楚国。

五国伐秦,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割地求和。

这几个大战都是具有重大影响性质的战争。齐国出名将军有田忌、孙膑,匡章的战功不比他们低。可以这么说,匡章是齐国全盛时期的主力战将,其在齐国的地位,和白起在秦国的位置一样。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