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道德經》道衍善水,澤被蒼生!

《道德經》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jī)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解讀:

上善若水(高等完美的善就如水一樣)

水善(水善的表現形式是)

利萬物而不爭(滋養萬物而不爭功)

處眾人之所惡(甘居眾人之所不厭惡的地方)

故幾於道(所以水最接近於道的特性)

居善地(姿態善於選擇低下)

心善淵(心態善於處於平靜,深幽)

與善仁(交流善於待人仁愛)

言善信(言語善於遵守信用)

正善治(政見善於治理國家)

事善能(處事善於發揮長處),

動善時(行動善於把握時機,順其勢)

夫唯不爭(正因為像水這樣不爭)

故無尤(所以才能無所憂慮)

《道德經》道衍善水,澤被蒼生!

這章主要講老子的人生論,講他處世為人的原則和方法。老子還以七個“善”字,對水德進行了詳細的闡釋,這其實也是在介紹“聖人”所應具備的品格。

聖人的德行就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聖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像深潭一樣深沉平靜,不受外界環境所擾,侍人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恪守信用,為政懂得治理之道,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順勢而為。聖人正是因為具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沒有憂慮。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讚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它沒有固定的形體,隨著外界的變化而變化;它沒有固定的色彩,“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它沒有固定的居所,沿著外界的地形而流動;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變,或為潺潺清泉,或為飛瀉激流,或為奔騰江河,或為汪洋大海;它川流不息,卻沒有窮竭之時。這不就是老子在前面幾章中描繪的道的特質嗎?

《道德經》道衍善水,澤被蒼生!

居善地:我們常常說在社會中最重要的是找準自己的位置,如上學時選擇專業,出來後找工作。有時我們太過看重外界的評價,太過注重虛榮,而換來換去,殊不知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即使在別人看來,它很低下。品德:謙虛!

心善淵:人的心要像深潭一樣平靜而深遠,即要有涵養,能包容,不淺薄,不狹隘。有寬廣的胸懷才能包容不同的人和事,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當中。品德:包容!

與善仁:與別人交往要懷有仁慈和愛之心,像水一樣善利萬物,默默無聞,不求回報,以不爭之心而爭。品德:仁義!

言善信:水客觀地映照天地萬物,人也應像水一樣,恪守信用,直行危言。品德:誠信!

政善治:水能滿足人的飲用需要,也能推動水車促進生產,還能做其他很多事情。水有自己的規律和章法,且具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若能依照此法為政,就可以避免擾民害民。品德:無私!

事善能:治民皆應順應大道,無為而治;行事應該效仿水,遵從潮流,圓潤而不僵化,發揮所長。品德:變通!

動善時:水總是依規律應時而動,人亦當如此,遵規應時,順勢而為。品德:順勢!

《道德經》道衍善水,澤被蒼生!

水不像火那麼熱烈,也不像石那麼剛強,但人們又知道,水可以滅火,水滴石穿。王夫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

《道德經》道衍善水,澤被蒼生!

《荀子宥(you)坐》記載了孔子答弟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於東流之旨,即“居下不爭水。子成於孔子日: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

在此處,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這裡涉及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範疇。這其中的觀點與道家有顯而易見的區別,但也有某些相似之處。也是孔子從水上得出的智慧啟迪。

《道德經》道衍善水,澤被蒼生!

《易經》:“潤萬物者,莫潤乎水。”水潤物細無聲,有博大的仁愛胸懷。在生活中,應該對強者保持一份尊重,對弱者給予同等的仁義友愛。無論強者弱者,我們都能待之以仁,給予他人我們所能給予的善,那麼整個社會將變得團結友愛。

水之道給了我處事最智慧的指示,順應事情發展而變化,順應環境改變而改變行為,以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水之道‘柔,能潤物無聲;剛,能大浪淘沙’,審時度勢,無往不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