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紅軍長征,原來沒打算走那麼遠,直到周恩來得到這一重要情報

紅軍長征,原來沒打算走那麼遠,直到周恩來得到這一重要情報

(電視劇《劉伯承元帥》)

從江西出發的中央紅軍號稱十萬大軍,實際是八萬人,過湘江之後僅剩三萬餘人,人員折損了一半還多。自在第五次反“圍剿”中首次失利起,紅軍內部對最高指揮層的懷疑和不滿情緒就在不斷滋長,湘江戰役使這種情緒達到了頂點。

跌下神壇的李德雖然還在“三人團”中,但已無法全面進行指揮,他僅能根據各部隊發來的電報提出自己的意見,真正部署作戰行動的人是周恩來。

中央紅軍剛開始決定轉移時,根本沒有打算像後來走的那麼遠,也沒有說要進行長征,當時只准備與湘鄂西的紅二、六軍團會合,在那裡建立新的根據地。然而這時周恩來卻得到重要情報:蔣介石已察覺中央紅軍的這一意圖,並且在紅軍的前進方向上部署了五倍於己的堵截部隊!

面對敵方張開的大口袋,李德仍建議按原計劃行動,用正面直頂的戰法與對方打硬仗。毛澤東則提出相反意見,力主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敵軍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

紅軍長征,原來沒打算走那麼遠,直到周恩來得到這一重要情報

(電視劇《劉伯承元帥》)

毛澤東的意見得到大多數人的贊同。12月15日,紅軍攻佔貴州黎平,緊接著中央召開黎平會議,正式通過了向貴州轉兵的戰略決策。

黎平會議是毛澤東即將復出的一個標誌性信號。與此同時,劉伯承的個人命運也發生了轉折,他被重新任命為紅軍總參謀長,併兼任中央縱隊司令員。

黎平會議後,紅軍開始北渡烏江。當時薛嶽所部正迅速向紅軍進行合圍,為了不使後續大部隊陷入背水一戰的窘境,劉伯承遂親自指揮紅軍在烏江上架設浮橋。

烏江是貴州第一大江,不僅江面寬闊,而且水深流急,濁浪滔滔。當紅軍來到江岸邊時,只聽得江水呼呼的吼叫聲迴盪於兩岸的懸崖峭壁之間,令人震耳欲聾。別說架橋了,光是站在那裡都會有一種驚心動魄、顛簸不寧的感覺。

紅軍長征,原來沒打算走那麼遠,直到周恩來得到這一重要情報

(電視劇《劉伯承元帥》)

見一般工兵幹部都無從著手,紅二師第四團(紅四團)團長耿飈便奉劉伯承之命前去請教何迪宙。

何迪宙是紅軍學校教員,他曾在國民黨軍隊裡擔任過工兵團團長,有工兵專家之稱,中央蘇區的不少架都是他架的。不料見到耿飈後,何迪宙也是一副束手無策的樣子,他指著桌子上的一堆工兵資料說:“我已聽過偵察員的報告,情況也知道。不過我查了日本、英國的資料,在流速超過每秒兩米的河面上,是不能架橋的,而且我們現在什麼架橋材料、設備也沒有。”

耿飈一聽就急了:“現在不是能不能架,而是必須架的問題……”

紅軍長征,原來沒打算走那麼遠,直到周恩來得到這一重要情報

(電視劇《劉伯承元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