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6 南麻戰役沒打好,未能殲滅胡璉的整編第11師主要原因分析

南麻戰役沒打好,未能殲滅胡璉的整編第11師主要原因分析

1947年7月17日打響的南麻戰役,是華野“七月分兵”後,留在內線的4個縱隊打的第一仗。這一仗是準備殲滅胡璉的整編11師的。但由於各種主客觀因素,致使沒有達成預期的戰役目的。分析這次戰役沒打好的主要原因,帥克認為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情報搞得不準確,導致一開打即陷於被動。

正確的作戰決心來源於及時準確的情報。任何一場戰役戰鬥,都是偵察情報先行。在這方面,華野部隊一向做得比較好。

但這次南麻戰役卻出了叉頭。華野原先得到的情報是,南麻守軍構築工事未成,尚未形成完整的防禦體系。這與事實情況大相徑庭。胡璉接受了張靈甫的整編74師在孟良崮戰役全軍覆沒的教訓,早在“6月29日佔領南麻後,便迅速在南麻周圍大小山頭和村莊構築起密密麻麻的子母堡2000多個,形成了火力互相支援的地堡群”(《粟裕傳》第一版,第619頁)。

南麻戰役沒打好,未能殲滅胡璉的整編第11師主要原因分析

不僅如此,敵各個據點間都是用交通壕連接,外圍都設有鐵絲網等障礙物。胡璉做得更絕的是,把陣地前500米內的樹木、莊稼一律砍光,把駐地村民一個不留全都趕走。

完全可以說,胡璉利用短暫的時間,已構築了一個非常完備的防禦體系。而對於這樣的一個防禦體系,我情報卻一無所知,這直接導致了我一開打即陷入戰役被動。

其二,戰術準備不充分,導致攻擊進展不夠順利。

華野的部隊一向重視戰術準備。以前對於攻打以地堡為核心工事的戰術訓練曾經搞過,但對於打這樣密密麻麻的子母堡群的戰術卻沒有訓練過。因此,部隊每發起一次攻擊或衝鋒,都遭到這種子母堡群的交叉火力封鎖,致使我軍的進攻一次又一次遭受挫折。

南麻戰役沒打好,未能殲滅胡璉的整編第11師主要原因分析

"敵人普遍構築子母堡,每連至少在15個以上,採菱形配置,各堡之間可互以火力支援,每個子母堡僅以戰鬥小組(3至5人)守備,並配以輕機或手提。因其矮小,且數量太多,非我目前炮兵火力所能摧毀。而我步兵以過去之三猛作風,仍以密集隊形猛撲,傷亡甚大,仍未能攻克;即或攻克,均系以數十人甚至百人之傷亡,僅能殲敵一個戰鬥小組,至多殲敵一個班。”(《粟裕文選》第330頁)

顯然,相對胡璉充分的戰術準備,我軍的戰術準備應該說很不充分。這無疑是導致進攻不順,傷亡較大的重要原因。

其三,打援行動不給力,導致阻援陣地很快被突破。

由於“七月分兵”,留在內線的僅有2、6、7、9四個縱隊,“雖較(陳士)榘唐(亮)、葉(飛)陶(勇)兩兵團為多,但佔整個華野不及九分之四(戰力不如西兵團平均,2、7縱不充實)......因之,既無足夠打援部隊,又不能取得充分的攻堅時間,最後不得不退出戰鬥。"(《粟裕文選》第329頁)。

南麻戰役沒打好,未能殲滅胡璉的整編第11師主要原因分析

而從敵人方面來講,國民黨軍則吸取了孟良崮戰役增援不利的教訓,這次在“連坐法及所謂‘總動員’和高價獎勵下,較前大為積極,其增援攻擊甚猛”。

一方面,我打援兵力嚴重不足。另一方面,敵人增援又較之以前大為積極賣力。這使得戰役僅打到第三天的時候,國民黨援軍即突破了我阻援陣地,進至距離南麻只有10公里的地方。

此時,陳粟“估計殲滅南麻之敵尚需5至7天甚至10天時間,而手中已無預備隊,不能增加打援兵力,以保證攻克南麻必需的時間。根據這種形勢,決定於7月21日晚上撤出戰鬥”(《粟裕傳》第一版,第621頁)。

南麻戰役沒打好,未能殲滅胡璉的整編第11師主要原因分析

其四,天氣原因未料到,導致行動受阻彈藥失效。

北方七月的天氣,正是大雨頻發的季節。而在南麻戰役期間,更是連日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河水陡漲,致使部隊行動“常被遲滯與分割,影響作戰時間”。加之雨夜行軍作戰,部隊沒有雨具,道路十分泥濘,導致部隊十分疲勞。

顯然,這樣的天氣,就防守與進攻來說,肯定是防守佔很大便宜的,肯定是利於防守而不利於進攻的。

還有一點更要命的是,這種大雨很容易使彈藥受潮失效,這無疑又給我軍攻擊作戰平添了更為嚴重的困難。

如果說發生在兩個多月前的孟良崮戰役,戰役實施期間三天滴雨未下,導致張靈甫加速被殲的話,那麼,這次的天候運氣顯然站在了胡璉這一邊。

總之,各方面的因素綜合作用,導致我作戰目標未達成,使得胡璉在這次南麻戰役中擺脫了被殲滅的命運。

主要參考文獻:《粟裕文選》《粟裕傳》《第三野戰軍戰史》

南麻戰役沒打好,未能殲滅胡璉的整編第11師主要原因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