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新高考“3+1+2”模式,把哪些学科救上岸,哪些学科推下水?

觅史寻踪客


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八个省,2018年的高一新生将在高考的时候实施3+1+2的模式。

所谓3+1+2,其中“3”代表语、数、外三门必考科目,“1”指的是必须从“物理”和“历史”中选一门课,最后这个“2”是指从政治、生物、化学、地理中选2门课。

为什么要搞“3+1+2”?

其实一开始试点是“3+3”,就是除了语数外以外,从剩下的物理、历史、政治、生物、化学、地理中任选3门。这会造成什么问题呢?就是物理比较难,竞争又激烈,最后大部分学生都不选物理了。

但是物理是科技强国的必须学科,是自然科学专业基础中的基础。都不选物理,我们国家的科技力量就后继乏人了。所以赶紧调整。

3+1+2政策一出来,物理瞬间就成了香饽饽。物理的总分直接计入高考,直接看原始分,而且所有理科专业都要看物理分数。这种情况下,只要物理不是太差,基本上考生都会选物理。物理算是彻底上岸了。

受影响的学科

1、历史

历史惨了。文科里跟物理对等的居然是历史不是政治。为了选专业,大部分学霸,原来的理科生都选了物理,文科生现在反正语数外难度一样,又很少有指定历史成绩的专业,部分成绩好的文科生也会选物理。所以历史是受到了影响的。

但是历史和物理互斥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对于广大文科生和理科生来说,历史是唯一一门大学毕业后还有用的课。哪怕仅仅为了吹牛时扩充知识面,也很值得一学。

2、化学

另一个可能受到影响的学科是化学。物理已经那么难了,理科生的话,再选化学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除非是制药这类必须选化学的否则一般考试,哪怕是理科生也不一定选化学。事实上,化学虽然是理科,但是需要背记的内容还是很多的。

至于选历史的,更不可能选化学。选了化学也报不了理工科专业。

不过考虑到填报专业的最大可能性,化学还是可以选一下的。3+1+2模式下,选择物理、化学、地理的组合,可以覆盖99.4%的专业,而如果不幸选了历史、政治、地理三门课,那可选专业就只有52.9%了,非常吃亏。其他三门任意组合一般可选范围都在80%以上。

其他比较占便宜的学科:

1、地理

地理原本是不太受重视的,但是地理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习难度不高,短时间内也能快速提高分数。所以选地理的考试会比较多,是可以预见的。

2、政治

政治虽然拿分不容易,但是也不容易拉开分差。由于新高考采取赋分的模式,非学霸选择政治作为选修课还是很常见的。

3、生物

生物入选是因为本身生物的地位比较尴尬,在理综里占分不高。现在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无论选的人多还是少,生物的地位都上升了。

赋值模式下怎样选课

这次新高考3+1+2模式中的2门选修课采取的是赋值模式,考生一定要注意。

什么是赋值模式?

就是按照排名算分。前1%的人拿100分,2%-3%的人计97分,4%-6%的人计入94,以此类推。

这种计算方式对于学霸很不友好。如果题目比较简单,100分,99分扎堆,考97,96可能就4%开外了。明明考分就差了一点点,计算分值就差很多。

赋值模式下不要根据自己擅长哪门课来选。

有的考生觉得自己擅长生物、地理。其实生物地理根据排名他并不占优势。但是考分比较难看的政治,排名还能考得比较靠前,所以赋值模式下不要根据自己擅长什么就选什么。

要选择自己横向对比占优势的科目。

2门选修课,因为是按照赋值模式来考的,最好能选自己“排名”比较靠前的科目。排名比分值更加重要,一定要切记这一点,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最后,对于高考政策的改变,既不要怨天尤人,觉得轮到自己怎么就变了,也不要事不关己,觉得大家要变一起变。不要慌张,早做准备,祝大家考上理想的学校。


亦君说书


不请自答。

我是山东教师,也是山东家长。

我力挺山东3+3。

3+1+2是浙江3+7选3的变种,是纠正物理弃选严重的败局,而制定的一个措施!

规定之初,就有专家提醒,物理解决了,那么化学呢?果然,化学问题出现了!明年是不是再考虑3+2+1?索性回到文理分科的老路算了!

我在多篇文章中反复指出:浙江3+3出现弃物理的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高校专业选科不严格,物理相关专业甚至物理学专业可以不考物理,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二是两次等级考,负担过重,对于一般水平的考生,宁可放弃物理,也不能影响总分!

2019年浙江物理考生,启动保护基数后,最低赋分都达到76分,远超二段线单科最低分。2020年教育部的高校专业选科指引降在新高考省市全面执行。这两个因素,将会对2020年的高考选科起到较好纠偏作用。

高考选科,最好的纠偏,就是利用高考本身,用录取来纠偏!

山东省2017级选科之前,首先公布了高校专业选科指引,尽管物理选考比例低于专业要求的比例,但总体不影响高校相关专业的选拔。

李老师也多次指出,等级赋分制,解决的就是难度大的科目得分低的问题,等级赋分下,分数仅与名次有关,与难度无关。等级赋分也不是简单的百分比系数,像较容易科目那样集中高分段也不会存在。实际选科中,如果能理解这两点,就不会盲目弃选物理。

我在指导学生选科时,不强调物理,也不回避物化生,就根据考生的兴趣和各科名次进行选科。

因为,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权,是新高考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新高考制度设计的目标之一。


李老师升学规划


回答:相对说来,有些学科可能受到的影响大些。

新高考原说是“3十3”模式,即语数外三个必考科,加上政史地理化生六选三。而题主今提出了另一种模式,3十1十2,即语数外三个必考科,加上物理历史二选一,再加上政地化生四选二。


受影响大的可能是物理。其具体原因如下:

1.估计专家在研讨三个必考科目时,肯定考虑了语数物。也就是说,把英语放在备选科里面。试想,物理,中国尖端科学离不了;而英语,中国开放更离不了。但权衡利弊得失后,还是把英语放在了必考科。否则,把英语放在备选科,一旦英语受冷落,难道我们还回到过去那种闭关锁国的老状态里面吗?显然,这时英语价值或许大于了物理价值。

2.专家考虑到物理的重要性,又考虑到物理的学科难度特点,于是把它放在了“次重要”的位置的。试想,历史跟物理二选一,一般情况下,还是选历史的可能性大一些。这样以来,无意有意地物理受到了冷落。二者必选其一,不选物理,便选历史。当然,也不能说没学生选物理,只是选物理的回旋余地少了。

3.专家在进行新高考模式设计时,与其在英语与物理之间纠结,倒不如直接把物理直接放在必考科,使三个必考科变成四个必考科,即变成“4+2″模式,即语数英物变成必考科,历地生政化5个备选科选2个。这样,既照顾了英语,又强化了物理。

总之,“3十1十2”模式也好,“3十3模式也罢,都是新高考的尝试。一旦物理进入了深度“冷宫”的,两种模式都有改动的可能。只有不断地改,新高考才能一步步地完善起来。


江水涛涛8851


“3+1+2”模式,作为“3+3”模式的改进版,弥补了“3+3”模式的不足,有利于防止学生“弃物理”现象,可以说成功把物理救上了岸。但是,这个模式也并非没有缺陷,有两科可能会深受影响,甚至可以说是被推下了水:一科是化学,一科是历史。

一、“3+1+2”模式下,选择化学的人数少了!

8个省份实行“3+1+2”模式,虽然现在各省都没有公布学生的选课数据,但是通过各地老师的反应看,选择化学的人数确实少了很多,在一个全国化学老师群里,有这么几段发言:

福建化学老师:这个方案据说是挖出物理,顺便把化学埋了;

江西化学老师:和牛的重点高中物理我估计能保5争6,而且选了物理这么难,再选化学的更是没有几个,选了历史的,基本上还是选择之前的文科专业,化学也基本没人选呀。普通高中本来就选文科,化学也没人选,化学危矣!


其实,老师的担心并非多余的,原来文理分科,物化生是绑在一起的,所以选择物理必选化学,而现在的“3+1+2”模式,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性,物理好的学生,不一定选择化学,因为化学涉及的相关专业,虽然很多很重要,但是真正热门的专业并不多,多数热门专业,比如人工智能,并不要求化学,只要求物理就可以了;选择历史的学生,更不可能选择化学了,因为选择化学,也没有理工科专业可以报考。

在这种情况下,差学生不会选化学,中等学生不敢选化学,最后导致“尖子生互掐”,化学的地位确实很危险了。

二、“3+1+2”模式下,选择历史的学生“质量”受到影响了!

如果说化学的地位比较危险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历史这一学科也受到影响?要知道,”3+1+2“模式可是提高了历史的地位,历史和物理一样,成了必选学科。

“3+1+2”模式下,选择历史的人数肯定会增多,历史老师也不用担心下岗的问题,但是相比文理分科或者”3+3”模式,选择历史的高分学生少了。

”3+1+2“模式,让历史和物理直接“对决”,二者只能二选一,选了物理就不能选择历史,因为选择物理可报考专业众多,选择历史的专业较少,而物理又以原始分呈现,这样一来,成绩中上游的学生,选择历史的人数就很少了,除非个别钟爱文史专业的学生,而成绩中下游的学生,多数会选择历史。

结果就是选择历史的高分段的学生少了,这是对历史学科的影响,当然相比对化学的影响,这个影响还是比较小的,历史老师也完全可以接受的。

总体而言,“3+3”模式更符合新高考改革的思路,但是因为很多配套措施不完善,尤其是和大学专业衔接出现问题,所以“3+3”模式的步子迈得太大了,而“3+1+2”模式是对其进行的修正,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高考改革的不足,但是这个模式同样有问题,“3+2+1”模式,也许更符合实际,关键是如果改成这个模式,是不是意味着原来的文理分科就是最好的呢?

我是“赢在高三”,专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问题,如果对你有帮助,欢迎关注!


赢在高三


新高考改革,从“3+3”模式,正式步入了“3+1+2”模式。

一、“3+1+2”模式改革主要内容

细细研读8个省份的细则,大同小异,不愧是8个省市充分密切研讨,最终得出的方案。总结一下,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怎么考?

即所谓的“3+1+2”的模式:

“ 3 ”:即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各科满分150分,均以原始分计入总分。“ 1 ”:首选科目,在物理和历史两门科目中选择其中一门,各科满分100分,以原始分计入总分。“ 2 ”:再选科目,在另外4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中选择2门,以等级赋分计入总分。
2、怎么录?

招生录取方式上:

(1)合并一批二批,本专科分开录取。

(2)辽宁、河北、重庆:采取“专业+院校”志愿填报方式;(同浙江志愿填报)

福建、广东、湖南、湖北:采取“院校+专业类”志愿填报方式;(同上海志愿填报)

江苏省未做出细致说明,政策原文为“在条件成熟后,探索投档模式改革试点,进一步增加高校招生和考生录取的双向选择机会。”笔者猜测应该也会在以上两者中择一。

(3)按照物理、历史科目,分别编制专业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分开录取。

二、“3+1+2”模式是更优的选择吗?

2014年,浙江省、上海市率先开展新高考改革试点,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成为第二批改革省市,都采取的是“3+3”模式。第一个“3”,同样为语数外三门统考科目;第二个“3”,即在7门或6门科目中选择3门科目,作为选考科目,均以等级赋分形式计入高考总分。

1、为什么要从“3+3”改成“3+1+2”?

在前两批新高考改革省份中,不可否认,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自由选择”被“套餐制”偷换。

其中最为凸显的,大概是各地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室场地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导致很多学校用套餐制解决学生的选择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很多学校领导老师“怕麻烦”,不去积极改变教学管理方式、革新教学理念、开展生涯教育,用“简单”思维处理改革问题,导致改革大走样。

(2)选择太多,造成学生选择困难。

6选3或7选3的改革方式下,学生面前有了足够多的选项,忽然有了自主选择权,且需要在高一结束时就做出决策。学生没有选择的能力,很多时候出现了盲目选择的情况。整体生涯教育的缺失,使得教师也缺乏相应的选科指导的能力,教师学生集体无所适从。

(3)高校招生与高中教育衔接出现断层,科目选择出现较大不平衡。

在2017年教育部发布专业选科指引之前,高校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去规定专业的选考标准,更多的是为了招考到“优秀”的学生,会考虑尽可能少的设置选考科目要求,这么一来,招上来的学生不是专业所需要的,形成一波恶性循环。高中考生们为了在“等级赋分”下博得更好的成绩,纷纷弃考物理或化学,有些高中直接引导不选某门功课,高考指挥棒下,谁又能怪谁更功利呢?

2、“3+1+2”模式能解决“3+3”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吗?

(1)从20个组合变成12个组合,也无法阻止“套餐制”的存在。

不管是哪个模式,只要新高考改革,背后必然会带来整个教学管理体系和理念翻天覆地的改变。改变必然会有阵痛,或是会伤害到某些人的利益。那么,不管是20种组合还是12种组合,可能还是会有人抱怨组合太多,也还是会找到理由采用“套餐制”去简化需要承担的改变。果然,在新政策出来之后,笔者就看到网友评论:“物理和历史选一门之后,化学和政治也应该选一门。”所以,这背后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

(2)“我只是不会选,而不是不愿意选。请不要剥夺我选择的权利。“

如果不去真正增加学生的选择能力,那么哪怕只有文理2种选择,ta还是会觉得痛苦。就因为学生的选择能力没到位,我们就人为帮他减少选项,这难道能帮助他们吗?如果我是恰好是那个会选择的学生,综合我的学科兴趣、学科能力和未来职业的发展,我就希望能够将物理、历史和化学作为我高考的科目,为什么不可以呢?我好像给不出理由。

(3)保住了物理、历史的地位,下一个被遗弃的会不会是化学?

其实在2017年国家公布专业选考要求指引之后,如浙江省也颁布了物理保底人数的政策,在真实选考人数的统计中,物理并没有真的被冷落。

虽然8省的细则中都提到,之所以选择物理和历史两门2选1,是因为物理是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历史是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但这样的划分未免太粗放了,那还有不少专业是以化学为基础,可能跟物理和历史专业都不大,为什么学生不能选择化学、政治、生物呢?这里的核心问题在于,如果高校能够认真研究专业设置与高中科目教育的关系和衔接,让高中生能明白高中学习与未来专业学习的关系,那么高校才能真的招到合适的人才,才能让每个高中生的优势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如愿生涯


随着高考改革,高考“3+3”模式呼之欲出,然而在部分省份推行一段时间,却发现选择物理学科的考生越来越少了,可物理是国家建设的基本学科啊,于是教育部又推出了高考“3+1+2”模式,让考生必须从历史或物理选择一门学科,把政治、地理、生物、化学作为辅助学科,那么实行新高考“3+1+2”模式后,哪些学科救上岸了,哪些学科推下水了?老师根据学生选择数据和高考志愿报考及未来形势分享下看法,答案绝对让你想不到。

1、选择物理学科人数会大幅度上涨

必选学科物理或历史,对历史学科来说,文科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肯定会选择历史,因此选择历史学科的考生不在少数;我们主看物理,在文理分科时,物理学科就是“超难”学科,很多学生对物理非常头疼,在部省份推行高考“3+3”模式,选择物理学科人数明显减少,但实行高考“3+1+2”模式后,选择物理学科人数会大幅度上升,这主要因为报考专业问题,因为选择物理学科,90%以上的专业都可以报考了,尤其工科专业,几乎都能报考,因此想学习工科类专业比如电子类、建筑类、新能源类等专业,你不得不选择物理学科,并且高校对这些专业会明确要求必须学科物理,所以为了将来报考专业或就业,很多考生也会选择物理学科的。

2、选择政治人数学科会明显上升

有人说政治需要死记硬背,选择政治学科人数会骤减,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你的眼光就太短浅了,实行高考“3+1+2”模式后,选择政治学科人数非但不减少反而人数会上涨,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选择历史后,就意味着有80%的学生选择了人文类、管理类专业,但如果考生想报考法律类专业,就需要选择政治,并且部分重点高校会明确要求法律类专业要求选科政治;二是因为考研,2019年考研人数高达290万人,今年更是突破330万人,未来考研将成为一种趋势,而考研的硬性学科就是政治,如果高中不选择政治,那么在大学,你能对政治学科更快掌握么?所以综合这两个方面,选择政治人数也会上涨。

3、选择地理学科人数令人担忧

为什么说选择地理学科人数令人担忧呢?我们先看看其它选科,生物学科属于半理半文,一般选择物理学科的考生多数会选择生物,并且医学专业会明确要求生物学科,所以想学医学专业的考生就会选择生物了;化学学科是工科学科,如果选择历史的考生还想学习工科专业,那会选择化学,如果选择了物理学科,考生的计算能力多数是不错的,会选择另外一门需要计算的学科化学,再配上政治,也是堪称“最佳组合”,从这两点看,选择生物、化学的考生人数也会不少。

可地理学科,就比较尴尬了,选择人数会很少,这主要因为地理学科属于小众学科,相关专业比较少,并且对地理感兴趣的考生较少,对未来的发展作用不是很大继而选择人数会少,除了对地理比较感兴趣的考生选择外,一般学生会很少选它。

综上所述,老师认为新高考“3+1+2”模式推行后,选择物理学科人数会上涨,选择地理学科人数会降低,对于化学、生物要根据学生报考专业来选择了,想未来从事医疗就选择生物;无论高考模式如何改革,选科学科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报考专业去选择,家长在帮助孩子选科时更要与孩子充分沟通,避免选择了孩子不感兴趣的学科或影响报考专业的学科,你认为呢?欢迎留言交流!​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69900481186146535"} --}

流子佳


因为最早实行新高考的浙江和上海,取消文理分科,改成了物化生政史地6门任选三科。然而很快就出现了“弃物理”的现象。头3年,上海高考生小三门选择物理的人数从第一年的1.9万人,到第二年的1.5万再到第三年的1.2万,呈现断崖式下降。然而大学中不少专业对选科是有要求的,特别是一些理工科专业要修必修物理,而国家建设发展需要大量理工型人。

所以到了第三批新高考改革地区(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省市),与最早实行改革的地区不同,实行的是“3+1+2”选科模式:

“3”代表语数外,

“1”代表物理或历史必选其一,

“2”代表(化学、生物、地理、政治)任选两门

共有12种组合。

这种选科模式的出现,明显是为了把物理救上岸。而且选科选了物理,大学90%的专业可以选。虽然“3+1+2”的科目模式纠正了“弃物理”现象,但无法纠正高考是功利性考试的硬道理。所以无疑,化学,这个难度第二理科的科目地位岌岌可危。

首先偏好文科专业的考生肯定不会选化学。而且在以考分为第一考虑的高考中,很多考生选择放弃化学。理由也很简单,只有总分够了,才能上理想的大学。总分不够,就算所有的专业都能选又如何,连选的资格都没有。因为这个原因,3+1+2模式,化学直接被逼上了绝路。除了学霸和少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都会绕开化学这门学科。


融媒艺道


最近这一阵我一直在研究高考方案,越研究,越觉得这种改革方案都是一拍脑门想出来的,漏洞不少,不如回退到最早的文理分科,又简单,而且学科的重要性都考虑到了。

浙江方案

2014年,在万众瞩目之中,上海和浙江推出了第一份的高考改革方案。浙江的方案反响大,就说浙江方案。主要可以归纳为文理不分科,3+3模式,语数外必考,然后在物化生、政史地、信息技术7门课中挑3门考。初步设想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擅长来选择考试科目。

结果出乎人意料,第一年选考物理的人断崖式下跌。2017年一共有30万的考生,有8万多考物理。到2018年,物理人数更少。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物理难,另一方面,选考科目是按赋分计算,不是说你考90分就得90分,是按照等级计算,有可能结果是70分。考物理的都是学霸,因为好学校明确规定要求考物理。其实理工科专业基本都要物理,但非名校不敢要求。所以,考物理的都是学霸间的战斗,一般人都不敢选。

这个结果引起了高教界的担忧,因为现代科技都是建立在物理基础之上。没有物理,后续的理工大学教育怎么开展?清华的朱邦芬院士还发表了一个公开演讲,《为什么浙江省选考物理人数大幅下降值得担忧》,里面提出了物理的重要性,要求高考要考物理,这个演讲后来被呈送了教育部的相关领导处。

3+1+2方案

于是,第二批的高考改革方案就出台了,8个省市,包括江苏、广东等省,采取的都是3+1+2方案,3还是语数外,1是物理或历史必选,2是在余下的科目里选考,也是赋分制。

除了后续的省改成3+1+2的模式外,教育部还给出了一个选考科目与专业对应的指引意见。里面可以看出,物理极为重要,几乎所有的理工科专业都需要物理。文科专业,除了少量的系,像国际政治、马哲和党史等专业需要政治、其他都没有要求。因此,考物理的人极多,因为理工专业都要物理。考历史的也不会少,毕竟有好多人是不喜欢物理的,那只能选择历史了。

所以,在3+1+2方案里,物理和历史被救上了岸,那哪些学科被推下了岸了呢?

被抛弃的学科

第一个是化学。很多人是怵理科的,理科相对文科来说,有一定门槛,过了门槛就简单,但很多人连门槛也跨不过去,所以理科能不学就不学。现在数学、物理都必须要学。那下来就轮到化学了。首先,在3+1+2方案里,需要化学成绩的有医药、材料、化工、化学、环境、能源等专业。因为医学一般是学霸去学,学霸要学化学。这就遇到了当年跟物理一样的窘境,化学又变成了学霸之间的战斗,一般人全避开了。

前两天,我指出了这个问题,帖子下面马上就有朋友留言,说现在化学确实被抛弃了,很多学校高二不再开化学课了。

化学牵扯的面没有物理广,但化学本身这个产业就很大,化工是现代工业的基础产业,占1/3左右。但化工、化学、材料的就业都不好,原先还可以把学生调剂过去,现在化学没学好,考这几个专业的人自然就少了。不知道对这些产业有没有影响?

第二个是政治。

我总说,文科专业不好学,因为需要文科思维。如果没有文科思维,想靠刷题来蒙题,那是行不通的。因为文科题太多了,随便找找,就可以有无穷多道题。而且如果不会,很难短时间补上去。语文和政治就属于这方面的典型。而且,政治涉及的专业也很少,一般人不会去学政治、马哲这种专业的。可以预见,选这门课的人也很少。

怎么说呢?政治好像是没有用,其实挺有用的。文科人士如何培养自己的逻辑?我觉得主要是靠政治。

所以说,看来看去,也许不改,是最好的方案。

大家觉得呢?欢迎来交流。


五道口的颜学姐


在这秋高气爽的天气,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看法,在这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这个问题。

“3+3”方案总体来说是很不错的,第一个“3”,指语数外三门必考科目;第二个“3”,指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任意选择三门,作为选考科目。

在下面优质内容我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在13个学科门类中,理学,工学,军事学中绝大部分是离不开物理的。农学,医学中的部分学科以及一些交叉学科也是离不开物理。如果学生不学物理,或者物理基础太差,那么大学学业将会十分吃力。

同理,历史则是其他各大学科门类必备的基础学科。哲学有哲学史,经济学有经济学史,法学有法学史,文学有文学史,每一个学科门类都有其发展史,这是学科学习的入门基础,同时也是人文素养的基础构成之一。因此历史可以说是文科生安身立命的根本学科。所以也必须学。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实想法与观点,同时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于分享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

我在这里,发自内心真诚的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拥有身体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最后欢迎大家关于这个问题畅所欲言,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子慧悦读


这个没有绝对的被推下岸的学科。其实,因为很多学校没有充足的场地,优质且多的师资力量,课程组合压根开不了那么多那么全。为了省事,基本上还是倾向于理化生,政史地这种大文大理的组合。只是有些弱点的理科生把物理换下来,选了一门文科,有些弱点的文科生,把地理换下来,选了生物或者化学。这样看来,影响其实不大的。真正造成科目变化的,还是取决于哪门课高考大方向变了,比如,英语题型的变化,语文深度的变化,但这些也只是影响学习方式内容的改变。和上岸下岸关系不大。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