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从李白的诗歌说起,分析其出蜀漫游前后心境的变化


"诗仙"李白的一生,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纠葛着,桀骜不驯把他阻隔在"入世"的门外,功不成的执念又把他推出"出世"的门外。通过分析他的诗歌,我们会发现,他在出蜀漫游前后心境有很多的变化。


从李白的诗歌说起,分析其出蜀漫游前后心境的变化

一、 出蜀漫游之前及漫游途中,李白充满汹涌澎湃的豪情逸致,表现出不受现实的羁绊,追求自由的理想的真性情,以及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二十四岁之前,李白一直待在四川,之后出蜀漫游,再也没回过四川。李白五岁开蒙,十五岁时因诗赋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十八岁时,李白前往戴天山读书,养精蓄锐,等待时机。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句诗出自《上李邕》。十九岁时,李白拜见了渝州刺史李邕,作此诗,希望得到赏识。由于年轻气盛,诗的内容过于张狂,李邕很是不悦。这首诗充分显示了青年时代的李白充满理想抱负,大有一颗建功立业之心。

从李白的诗歌说起,分析其出蜀漫游前后心境的变化

"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这句诗出自李白《大鹏赋·并序》。公元725年,李白出蜀漫游途径江陵,拜访司马承祯,被称赞道"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十分欣喜,灵感大发,于是写下此赋。


激荡起三千里的波涛然后突然腾空而起,向着那九万里的高空疾飞而去。李白借《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意象,表达自己志向的远大。李白继承和发展了庄子的美学,描述了一种极限的自由状态,也是一种现实中无法能及的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也是其一生与现实格格不入根源。

从李白的诗歌说起,分析其出蜀漫游前后心境的变化

二、出蜀漫游之后,李白一直为实现抱负而积极努力,但狂傲的性格始终使他不能很好融入现实,感叹世道艰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李白出蜀漫游之后,积极地四处拜见名流,呈献自己的诗文,希望能得到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机会。但是即使有求于人也是摆着一副狂傲的姿态,求人还这么狂,谁会愿意帮他呢?所以,李白的仕途当然不太顺利,一直怀才不遇,最终不得不转向了隐居修道。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句诗出自《南陵别儿童入京》。天宝元年(742年),四十二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十分兴奋,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生活的热情,以及不甘平庸的进取精神,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已到中年,但是李白依旧没有放弃。

从李白的诗歌说起,分析其出蜀漫游前后心境的变化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出自《蜀道难》,这首诗是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在表达对朋友关心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李白几次入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首诗正合他感叹世事艰难心境。即使一切都是那么不如意,《蜀道难》的风格仍然是积极、壮观,充满磅礴之势,一点也不失浪漫主义色彩。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这句诗出自《古风·其十五》。这句话可译为可是如今的当政者,却弃我如同尘埃。此诗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将离开长安时所作。李白借古讽今,表达对燕昭王爱才的仰慕,以及对当权者不重用人才的不满,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从李白的诗歌说起,分析其出蜀漫游前后心境的变化

三、李白积极为入世准备,怎奈仕途不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挣扎着,即便隐居修道,看似自在逍遥,却也是在等到出世的机会。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这句诗出自《山中问答》,李白出川以后,在安陆居住十年之久,仕途的不顺,曾隐居白兆山桃花岩,此时正是作于这一时期。李白的一生在出世与入世中颠簸,其归隐并非真隐,他只是把隐居作为一种养精蓄锐、等待更好时机入世的途径。虽然李白隐居数次,怎奈功不成,始终不能真正归隐。你问我为何栖居碧山,我只能笑而不答,我心中所想没有几个人知道。此时,李白应该想的是机会何时能来?

从李白的诗歌说起,分析其出蜀漫游前后心境的变化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意为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怀豁达。这句诗出自《赠孟浩然》,也写于安陆隐居时期,李白对孟浩然求官不仕后归隐的洒脱很是欣赏,充满仰慕之情。"隐"作为当时的一种风尚,"谈隐"不过是李白的一种造势手段罢了。


唐玄宗后期,李林甫当权直,安史之乱爆发。作为有政治抱负的李白,处在国家动荡的局势中,一面积极献策、一面灰心失望,"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这样的境遇,只有隐居修道,才能更好地排解心中的抑郁,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从分析李白出蜀前后心境的变化,可以探究出其一生的跌宕起伏,这种起伏变化的主要根源就是儒家建功立业的积极入世思想。正是在这种儒家思想的指导下,李白毕生都在为"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而努力。与此同时,

道家思想也在影响着他,使其寻道求仙,消极出世隐居修道。李白一生挣扎在思想矛盾的运动中,这正是这种挣扎,成就了独具一格的一代"文坛巨星"。


1、 《李太白全集》

2、 《诗人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