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曹魏有40多萬軍隊,蜀漢只有9萬,諸葛亮為何還要北伐?

用戶69290716


這個牽扯到了很多事情,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劉備稱帝心切,獻帝雖然被廢,卻沒有被殺,他老人家著急的登上了帝位,結果天下心向漢室之人大多對他產生了反感,皇帝沒死你就稱帝了,看來你就是個想篡權的混蛋!

另外,劉備當年處置劉璋父子的手法讓心向漢室的人十分失望,反倒是孫權很妥善的安排了他們,結果搞得蜀內人心向背,不斷有人反叛。

劉備死後,託孤諸葛,諸葛亮當年並非沒有“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但是常年浸淫政治的他立刻就看明白了局勢,別說他自己奪位,就是要支撐蜀漢政權,也只有發動北伐一個選擇。

好處有三,第一是統一蜀中人心和輿論,第二是以北伐向天下人宣示自己才是漢室正統,第三是藉助戰爭消滅盡可能多的蜀中世家,穩固統治。

可以說,蜀漢北伐,從一開始就是一場必定失敗的戰爭,因為他們只能以天子征伐的禮儀進兵,結果就是以卵擊石,還不得不碰。

像魏延那種奇襲子午谷的計策,就算再怎麼有成功概率,諸葛也不可能使用,因為天子征伐哪能偷襲?

後來,諸葛死後,知道魏延無人可以壓制,特別安排人待他抗命就將其斬殺,而他的繼任者姜維也忠實的執行了他的北伐戰略,可惜被鄧艾鍾會兩人所破。。。


偽裝135707859


我認為,這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在三國時期,毫無疑問曹操的魏國是國內最為平穩,民族大團結,總體國力度實力最強。諸葛亮進行北伐之前蜀漢總兵力只有9萬,而曹魏的兵力就高達40萬,可以說猛將如雲,謀士如雨,在哪一方面曹魏都勝出很多,曹魏擁兵40萬,擁有廣闊北方這地,而蜀漢不過9萬,這難到是諸葛亮頭腦發熱,拿著雞蛋撞石頭?


首先當時孫劉兩家都與魏國實力相差甚遠,時間拖的越長,根據滾雪球原理,強者發展速度會更加快,實力就越發的可怕起來。所以說,越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是到後期,魏國的實力就會越強大。到時國力的強大,魏國以經濟威壓就可以坐等收割了。

其二,在諸葛亮六出祁山之際,吳國也對魏國發動著戰爭,給魏國製造了許多壓力,做為同盟者的蜀國,必不會坐失良機,火中取栗,渾水摸魚嗎。使得魏國不能以全國之力去抵禦蜀軍的攻擊。蜀國從哪一方面來說發動進攻也在情理之中。

其三,蜀國諸葛亮之後,無論文臣武將都人才凋零,出現了人材斷層,沒有湧現出一個後期來說可圈可點的人才。馬謖被諸葛亮看好,可犯的致命錯誤只能被揮淚斬首,所以與其坐等無能後人去討伐魏國,相較利弊還不如自己來。


歷史黑白灰


答案就在這幾張地圖中。

一般人眼中的三國版圖:

一般人的思維:哇塞,吳國和蜀漢地盤好大,很強盛啊。

二.然而,這才是真實的三國版圖

1.這是主要城市分佈圖:中原曹魏星羅密佈,偏居蜀漢形單影隻

2.三國地形圖:曹魏盡佔中原膏腴平原之地,而蜀漢只有可憐的一點點成都平原。平原有利於更廣泛的種植糧食作物,適合經濟發展。

3.三國人口密度圖:曹魏幾乎沒有多餘之地,所有土地都有人口居住。而蜀漢有大片無用國土,空有領土,但沒有人口。

三.總結

可見,漢末十三州,曹魏佔了九州半,吳國佔了兩州半,而蜀漢只有可憐的一州。在三國時代,北方才是經濟生產中心,因為北方多平原,適合種植糧食,這也導致了北方城市較為密集,人口眾多。而益州僅有成都平原,雖號“天府之國”,但那是相對戰亂時期的中原而言。所以,益州屬於地廣人稀,無效土地眾多。一旦中原無戰亂,益州的經濟生產能力根本無法同中原相比。

據記載,蜀漢軍隊常年維持在十萬左右,而人口僅有九十萬。如此少的人口卻維持這麼多的常備軍,經濟壓力之大可以想象。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言“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並非虛言。在諸葛亮準備北伐的時代,除了遼東外,曹魏已經基本整合了北方所有的資源,戰爭潛力巨大。而蜀漢以益州一州之力想挑戰魏國,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雙方閉門發展的話,無疑,魏國發展的速度是蜀漢的數倍甚至十倍。越拖延時間,兩國國力差距越大。所以,諸葛亮是被迫北伐,期望和吳國相互配合達到“天下有變”的目的,否則蜀漢很容易“安樂死”。事實也如此,魏明帝時期,魏國已經完全有了從容以一對二,同時應對吳蜀進攻的能力。這就是諸葛亮明知蜀漢貧弱還積極進攻的原因。

《蜀記》:炎興元年(263年),“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晉書地理志》:“劉備章武元年,亦以郡國封建諸王,或遙採嘉名,不由檢土地所出。其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通典》:“三國鼎立,戰爭不息,及平蜀,得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帶甲士十萬二千,吏四萬。”

杜少說歷史


在三國時期,蜀漢在經歷了襄樊戰役和夷陵之戰後,土地只剩下益州一個州,人口只有百萬。而軍隊在多次慘敗後,只剩下幾萬人。諸葛亮在白帝城託孤後,努力恢復經濟生產和軍備,終於把軍隊恢復到十二萬人左右。

而這個時候,相比蜀漢,曹魏佔有絕對優勢。當時,開發過的土地大部分都集中在華北平原上,而人口也遠遠超過蜀漢。在經濟和人口超過蜀漢的情況下,軍隊也自然比蜀漢多得多。而且,曹魏佔有涼州和北方的產馬區,它的騎兵數量和質量要遠勝蜀吳兩國,在野戰中佔有一定的優勢。

在我們看來,蜀漢要討伐曹魏可謂困難重重。且不說經濟實力和軍隊數量遠遠不如對手,就連地利也不如對手。蜀漢要討伐曹魏,只有一個方向,那就是雍涼方向。要到達這個地區,蜀軍就必須要翻越秦嶺山脈這個天險。不光說軍隊運動困難,整支大軍的後勤保障就是一個難題。

我們可以看到,在諸葛亮的整個北伐期間,為了後勤保障,他使出了渾身解數。他發明了木牛流馬,開展了屯田種糧,就這樣還是經常遇到糧食不濟的情況。可以說,諸葛亮的北伐,歷盡了艱難。因此,當司馬懿聽說諸葛亮食少事煩,就斷言諸葛亮命不久矣。

最終,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死在北伐途中。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永遠為後人所敬仰。可是,我們有一個疑問,那就是,既然北伐實力相差如此懸殊,誰都無法保證必勝,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非要北伐不可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蜀漢是以繼承漢室的法統為口號,對篡奪漢家江山的曹魏是勢不兩立。而歷史上最有趣的事情就是,篡位的朝代和原來的朝代互相視之為賊,都視對方為死敵。

不單單蜀漢和曹魏如此,後世無不是如此。比如前秦和後秦,宋朝和北漢等等。這是因為雙方的法統之爭,兩個國家都把對方當成不共戴天的仇敵,毫無可以調和的餘地。在夷陵之戰前,曹魏可以容忍東吳,讓東吳向自己稱臣。也絕不允許劉備的使者進入自己的邊境,來了就殺,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諸葛亮就算是不去討伐曹魏,曹魏也會必然討伐蜀漢的。不是蜀漢滅了曹魏,就是曹魏滅了蜀漢。與其等曹魏來討伐,還不如先下手為強。

二、凝聚人心,團結奮鬥。

諸葛亮接手蜀漢時是一個極為困難的時刻,用諸葛亮的話來說,就是“危急存亡之秋也”。當時的蜀漢不但外有強敵,而且在內部也有著各種各樣的矛盾,難以調和。

比如在統治者階層,就因為來源繁雜,有著不同的派系,有著不同的訴求。他們分別有益州的土著,有荊州人士,有劉備的舊部,也有投降的新人。這些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使蜀漢舉步維艱。

諸葛亮利用北伐為口號,成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他以北伐為中心,使得所有人的工作都圍繞在這個中心。這樣就最大限度的凝聚了人心,使得大家有了共同奮鬥的目標。破除了小的人際圈子,使得蜀漢的政局穩定了下來。

三、拉近實力之間的距離,為勝利創造條件。

我們在上面看到,蜀漢和曹魏的實力相差太大。但是,如果再過幾年,曹魏的經濟如果發展起來,雙方實力的差距會拉得更大。到那個時候,想要討伐曹魏就更加困難了。

曹魏在建國的時候,他們君臣就曾經對當時的國策做了探討。史書上記載:

諸葛亮出在南鄭,時議者以為可因發大兵,就討之,帝意亦然,以問(孫)資。資曰:“昔武皇帝徵南鄭,取張魯,陽平之役,危而後濟。又自往拔出夏侯淵軍,數言‘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險,喜出淵軍之辭也。又武皇帝聖於用兵,察蜀賊棲於山岩,視吳虜竄於江湖,皆橈而避之,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誠所謂見勝而戰,知難而退也。今若進軍就南鄭討亮,道既險阻,計用精兵又轉運鎮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賊,凡用十五六萬人,必當復更有所發興。天下騷動,費力廣大,此誠陛下所宜深慮。夫守戰之力,力役參倍。但以今日見兵,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威足以震攝強寇,鎮靜疆埸,將士虎睡,百姓無事。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罷弊。”帝由是止。

我們從曹魏君臣的討論可知,曹魏採取了對吳蜀防禦,集中精力發展經濟生產的方略。如果讓曹魏按照這種策略實施下去,就如同孫資說的,曹魏越發強盛,而吳蜀與之的實力相差更大,這樣,曹魏終究要有一天滅了吳蜀。

為了打破曹魏的策略,諸葛亮也必須要發動北伐。以北伐打亂曹魏的部署,使得曹魏不能安心發展生產,疲於奔命。這樣才能有機會拉小雙方的差距,為將來打下勝利的基礎。

四、資源短缺,必須要在人財物的許可下創造最大的戰果。

蜀漢在諸葛亮的領導下,在經濟和軍事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經濟上可以保證軍事行動的需要,尤其是糧食生產上,三年的糧食就可以保證軍隊一次的北伐,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而軍隊則裝備精良,紀律嚴明,在山嶽作戰中比曹魏戰鬥力要強得多。

但是,蜀漢的軍隊有一個短板,那就是在將領層次上後繼無人。由於前期軍隊、將領損失太大,諸葛亮接手的時候,能征善戰的將領已經所剩無幾。而由於諸葛亮的性格、才幹等方面的問題,一直難以培養出合格優秀的將才。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現有的將領慢慢老去,逐漸凋零,那麼蜀軍的戰鬥力會持續下降。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只能和時間賽跑,在還擁有可以與曹魏一戰實力的情況下,抓緊時機進行北伐,只有這樣,才能有機會成功。如果到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時候,就一切都晚了。

五、完成劉備遺願,宣示自己的忠心。

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諸葛亮把自己的理想說得很明白。他的理想就是完成劉備的遺願,恢復漢室江山。為了這個理想,諸葛亮用盡了自己的能力。

諸葛亮為了北伐的成功,他把一切權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由於他大權在握,所以要承受著無數的壓力和質疑。連他的搭檔李嚴都不理解他,諷刺他要加九錫,有不臣之心。諸葛亮只有用北伐來表明自己的忠心。

諸葛亮一直自比為管仲樂毅,他對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在多次的北伐中也顯示了自己的過人的才華。可惜,由於客觀條件的制約,使得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結語:

由於以上的這些原因,諸葛亮才不顧雙方的實力懸殊,一再主動的向曹魏發起了進攻。雖然最終諸葛亮沒有能夠取得成功,但是,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則永遠銘記史冊。


歷史笑春風


實力差距如此懸殊的情況下,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原因很多,我在這裡列舉兩個最主要的原因:


第一,置之死地而後生。劉備夷陵之戰大敗後,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李嚴等大臣,希望能輔佐幼主,成就大業,但事實上蜀漢已經迴天乏力了。跟東吳的決戰過後,蜀漢已經丟失了荊州半壁江山,本來就很弱小的國力到這個時候又大幅度縮水。

根據統計,當時蜀漢的國土是三國最小,人口僅僅是曹魏的九分之一,這是什麼概念!到這個時候,作為攝政大臣的諸葛亮已經回天乏術了。按照當時的天下大勢而言,曹魏一統北方,實力雄厚,明顯打不過,只能先防守;東吳更打不得,只能聯合,否則魏吳聯手的話蜀漢有可能連一個月都撐不過。


於是諸葛亮攝政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出使臣前往東吳消除舊恨,握手言和。孫權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第二次孫劉聯盟成立。第二件事,一方面休養生息,充盈國庫,增加經濟和人口;另一方面平定南蠻,掃除內患。做完這一切後諸葛亮就正式開始北伐。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因為北伐還可以掌握一定的主動權,破釜沉舟的話,還有可能直取秦關,重獲生機。否則偏安一隅,只能是坐以待斃。

諸葛亮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沒辦法,除了北上以外,已經沒有了別的路可走。東邊是盟友,南邊已平定,剩下的只有出漢中,取長安這一條戰略路線。於是深諳這一點的諸葛亮便舉傾國之兵,北上伐魏。渴望能夠出現轉機,有機會擊破長安,置之死地而後生,從而下活蜀漢這一盤死棋,然而他敗了,敗是大勢所趨,敗是天命所歸。


第二,前面我們也說了諸葛亮是託孤大臣之一,但不是唯一。他面對的不僅僅是外患,還有內憂,而這個“憂”不是蜀國的“憂”,而是諸葛亮自己的“憂”。想要做獨掌大權的蜀國實際統治者,他就要擊敗自己的競爭對手,但是一家人不能刀兵相見,也就是隻能暗鬥不能明爭,在蜀國樹立自己的權威無疑是最好的方式。

於是諸葛亮不惜數次舉傾國之兵,北上伐魏。他渴望建功,而戰爭本身就是最快速有效的方式之一,無論勝利與否,都能帶來源源不斷的影響力,一步步掌握兵權的最後,就是力壓其他託孤大臣,獨掌大權的開始。諸葛亮做到了這一點,蜀漢後期的他已經總領朝政,獨步朝堂,事業方面逐漸達到了一個巔峰。


還有一點,諸葛亮既然是託孤大臣,那麼他就要做好託孤大臣的職責。劉備給了他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諸葛亮明知如此,卻還是得盡心盡責的做,去完成。諸葛亮明白天下的形勢,知道匡扶漢室已經是黃粱一夢,但他義無反顧,率軍北上,直到自己勞累身死。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報效知遇之恩,他必須要這樣做,匡扶漢室的大業能不能完成靠的是天時地利人和,完不成是大勢所趨,但如果不去做則又要另當別論了。

總的來說,諸葛亮義無反顧的數次北伐,原因就六個字,“下活棋,盡臣忠”。


涼州牧001


大宋有禁軍百萬,女真兵不滿萬,為何還敢南征?

因為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戰。

蜀漢的軍隊戰鬥力沒有那麼誇張,但是蜀漢軍隊的單兵作戰能力確實是比曹魏強那麼一點的,數次北伐作戰蜀漢軍隊的損失都比曹魏小一點,如果戰損大了,諸葛也不敢輕易北伐。

其次,蜀漢軍隊的將領素質也比曹魏稍高一點。無論是諸葛對司馬曹真,還是趙雲對張郃,魏延對王雙。蜀漢這邊的將領軍事能力及領兵能力,都比曹魏那邊略強一點。

第三,蜀國幾乎以全軍之力,對付魏國一軍之力。魏國的國土廣袤,關中、中原、河北、江淮各地都需要駐軍防守,除非進攻時抽調精銳,平時防守的時候基本分散各地。互不統屬、也有本職的工作要做,牽一髮而動全身,非必要時刻,也不會輕易調動。

因此,諸葛亮還是可以北伐的,想當年,吐蕃比蜀漢還弱,大唐比曹魏還強還大。吐蕃國師還不是率軍攻下了長安?諸葛的能力還是有限,居然不如吐蕃國師。


銫媒體


三國鼎立的局面呈現後,蜀漢的實力最弱,全國兵力也只在10萬人上下,面對曹魏至少40萬以上的軍力,和天下13州擁有九州的態勢,對比各方面的實力,蜀漢都完全處於劣勢,但為何蜀漢高層一直堅持不斷進行北伐大業?原因就在於,發動戰爭也許還能有出路,不發動戰爭,滅亡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其實很多人在想蜀漢政權如果能夠休養生息靜觀其變,是否能在未來待天下有變之時,能以更強勁的實力來發揮出其不意的效果,比起現實中不斷窮兵黷武,連續不斷的北伐,效果會不會更好一些?在筆者看來,這些恐怕是理論上的想法,蜀漢政權要想獲得出路,恐怕只能通過戰爭。



畢竟從實力比較來說,曹魏擁有九州實力,人口和軍事力量更強過蜀漢四倍以上,如果雙方對等選擇休養生息,在這樣的蓄力儲備中,蜀漢永遠競爭不過曹魏,尤其是以當時的經濟條件,益州地區的經濟實力也遠遠比不上中原,想通過發展地方經濟來實現這樣的反轉幾乎為不可能,最有效的辦法只能通過不斷地蠶食曹魏的土地和人口,來逐漸發展自己。



事實從蜀漢的戰略規劃上,也從來沒有打算過以一次性的戰爭來徹底解決問題,蜀漢政權也不具備這樣的實力,最現實的辦法也只能通過逐步推進,不斷佔據曹魏的土地和人口,在削弱對手的同時壯大自己,尤其蜀漢政權在失去荊州三郡之後,最好的進攻路線已被堵死,蜀漢政權也只能從西北方向下手,以先佔隴右,又控涼州,再利用隴山之險守護戰果,待恢復一定力量後,在東征攻入陝西,最後與曹魏逐鹿中原,這是一個需要在不同時間段分多個步驟進行的戰略,時間跨度甚至可能要長達幾十年,只可惜蜀漢政權連第一步都沒有做到。



當然除了政權方向的志向之外,蜀漢政權的內部之爭也間接推進了戰爭的進程,隨著劉備入川和佔領益州,益州地區早已被劉備的元老派和荊州派控制,但隨著荊州三郡的丟失和夷陵之戰的慘敗,劉備下面的兩大政治體系也損失慘重,益州雖然還歸屬劉氏家族,但權力已經開始進入逐漸失衡的狀態,在元老派和荊州派越來越力不從心的階段,發動戰爭擴充新的實力來對抗益州的本土派,也成了老派們急需做到的工作,就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下,戰爭也不斷的被推進,從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到公元263年,蜀漢政權滅亡,短短30幾年的時間,蜀漢政權竟然進行了前後大小將近20次北伐,實力的弱小內部激烈的政治鬥爭,也讓蜀漢政權的軍事戰略進入到了一個惡性循環的階段。


遼寧資深球迷


導讀:天下再沒有曹丞相,果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劉備不再假哭,孫權也稱帝,三國已經沒有了遮羞布!

背景:三國後期,魏蜀吳已經全部稱帝,這時候大家都撕破臉皮,準備徹底幹一仗,決定這天下到底姓什麼,再也沒有為漢室中興這塊遮羞布了。


《一》比地盤:天下九州,魏佔其六

1:地域:在這三國中,曹魏所在的中原地區,疆域遼闊,資源豐富。蜀漢所在的四川,雖有天府之稱,但除此之外蜀漢控制的雲南、廣西等地,當時可以說師標準的貧瘠未開荒之地。

老龍:在這種情況下,拼資源、抓發展,蜀漢肯定比不過曹魏,此消彼長之下蜀國必定亡國!

《二》比經濟:蜀中流放之地,中原經濟中心

曹操建立的屯田練兵制度,將中原因戰亂而四處流竄的人穩定下來,在曹丕稱帝后,魏國仍舊有條不紊的執行這一政策,為魏國逐漸積累雄厚的人力、財力。

老龍:諸葛亮不得不開始進行北伐,為的就是在對曹魏徵討中,打亂曹魏的經濟發展計劃。這從北伐路線和作戰方式就可以看出,諸葛亮不在於佔領地方城池,而是攻城拔寨,不斷摧毀曹魏後勤保障。

《三》比人才:魏有新政人才輩出,蜀中後繼無人

三國後期,曹魏有司馬懿,東吳有陸遜,年富力強將領輩出,而蜀漢有誰,除了諸葛亮,幾乎找不到第二個風雲人物。武將系統更是青黃不接,大批將領老的老、病的病,青年將領基本沒經過血與火的考驗。

老龍:老龍認為這從諸葛亮北伐中,馬謖失街亭就可以看出,蜀漢的文武官員,戰爭經驗缺乏。正是基於此,諸葛亮進行北伐,將曹魏作為蜀漢培養人才的磨刀石,以此讓蜀漢年輕一代快點成長起來。

諸葛亮:功成在我輩,了卻君王天下事

《出師表》到處了諸葛亮的心聲,面對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深感責任重大。他想憑個人智慧,看能否在有生之年,幫蜀漢平定中原,了卻君王天下事。

在這種思想指引下,諸葛亮自然會進行北伐,雖然蜀漢軍事力量不如曹魏。但三國紛爭的格局初步形成,大家都在慢慢發育中,都沒有一口消滅對方實力。諸葛亮正是看中這點,我去攻伐魏國,東吳肯定不會突襲我。再加上諸葛亮高超的戰略思維和霸氣側漏的個人威望,諸葛亮正是基於此決定,攜蜀漢最後的精銳,看能否功成在我輩。

夏慈史


  劉備訪賢,三顧茅廬請動諸葛亮出山後,形勢立即改觀。按照諸葛亮的規劃,進入巴蜀之地,站穩了腳跟,聯吳抗曹,終於在赤壁大戰中打敗曹操,得到了三足鼎立的機會。從此分庭抗禮,有了放手一搏,“匡扶漢室”的機會。

雖然皇叔一向志向遠大,以匡扶漢室為己任,但是志大才疏,卻弟兄三個一直惶惶如喪家之犬,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得了臥龍先生,突然發覺,理想原來可以那麼近。但是,原本君臣齊心,認真經營的大好局面,卻因為剛愎自用、過度自信的關二爺大意失荊州而破局。諸葛亮的戰略規劃出現了巨大的缺口,劉備又不聽勸告,強行討伐吳國,把辛辛苦苦攢下來的那點家底丟在了夷陵。

這個時候的蜀國已經是元氣大傷了,在三國之中實力變成了最弱。諸葛亮又韜光養晦,苦苦經營,好不容易有一點起色,開始六出祁山,力圖恢復中原,以區區數萬兵力對抗數十萬的魏國,可以說不是智者所為。原本有很多反對聲音,諸葛亮卻力排眾議,一意孤行,以他的戰略眼光,這樣做的目的何在?

   一、先帝遺命 時不我待

隨著歲月流逝,諸葛亮漸漸老去,劉禪又是一個扶不起來的主,先帝移命,復興漢室,眼見自己的雄心壯志隨著時光流逝,漸漸消磨,心下憂急。倘若劉禪是可造之才,諸葛亮也可以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待到蜀國實力足夠時,再行北伐。但是他擔心自己一朝千古之後,天下一統大業未成,蜀國恐怕就會亡在劉禪手裡。

隆中對時,自己雄姿英發,羽扇綸巾,暢談天下大勢,規劃了統一步驟和方略,那個時候還有劉備一起扛,如今他是獨木難支。只好跟時間賽跑,“不得已而為之”。

  第二、蠶食雍涼 集聚國力

  蠶食雍州涼州,這是當年法正和劉備討論北上奪取漢中的時候,就提到的概念。諸葛亮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法正的觀點。蠶食魏國的雍州涼州,擴大蜀國的地盤,削弱魏國的勢力範圍,既是一個量變的過程,也可以慢慢向質變轉變。

此外,諸葛亮以攻為守、跨凌邊界、震盪宇內,既給魏國帶來軍事壓力,也帶來政治壓力。魏國畢竟是取代漢獻帝稱王,曹操時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已經喪失,而蜀漢集團興漢討賊的旗幟仍然擁有政治合法性,對一些懷念漢朝的人依舊有一定的吸引力。

三、源於自信 事必躬親

諸葛亮治蜀最大的優點就是殫精竭慮、捨我其誰、勇擔責任;他的最大問題也是事必躬親,大小事情親自過問。他之所以凡事皆要親自過問,就是源於過度自信。一個過度自信的人就會過度的對別人不放心。

諸葛亮以為,放眼天下,除了他,已經沒有人能夠承擔兌現先帝遺命的責任。同樣的,放眼天下,只要他要親自出手,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結果事與願違,理想和現實總是有差距。

  

四、轉移矛盾 維持穩定

  諸葛亮治蜀法律嚴苛,從劉備活著開始直到蜀漢政權覆滅始終有一個沒法解決的問題就是,外來集團和本土集團的衝突,這是蜀漢最嚴重的矛盾。比如他廢李嚴就是這個矛盾的一次爆發。蜀漢本土的世家大族勢力是一股,稱為益州集團;劉焉劉璋父子帶來的外來戶是一股,稱為東州集團;劉備奪取益州又帶來了一大幫人,稱為荊州集團。

在政治地位上,荊州集團權勢最盛大,其次是東州集團,荊州集團是又得合作又得壓制,但是本土派無疑是要打壓的,益州集團一直是心懷不滿。劉備剛入蜀時就曾經大肆鎮壓,諸葛亮上臺之後,法律嚴明,一視同仁,在內部鬥爭一時半會壓制不下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發動對外戰爭,只要去打仗,大家都有希望,大家都可以有肉吃。

    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皆幾無成效,這是很多人質疑他北伐決策的重要原因,但詳細地分析每一次北伐行動,其實都有獲勝的契機,也並非全是無解之局,奈何蜀漢國運不濟,出現了馬謖失街亭、李嚴誤事等事件。曹魏方面卻出了個司馬懿,穩紮穩打,不留破綻,這才導致北伐勞師廢餉,無功而返。

諸葛亮這個人雖然沒有三國演義裡面說的那麼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算無遺策,但是卻可以算是千古忠臣。劉備去後,以興蜀漢天下為己任,勤政愛民,不擅權篡位,兢兢業業,死而後已。這樣的人,無論為臣為友,都堪稱楷模,值得學習。


謝金澎


諸葛亮堅持不懈的北伐以及最終亡故於北伐途中一直以來都是被當做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模板典範,也是被視為一種忠義的典型。

那麼我們也知道國小力弱的蜀漢面對相當於龐然大物的曹魏來說,實力對比上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又是什麼原因致使著諸葛亮非要把北伐進行到底,至死不渝呢,其實最為核心的原因有兩點,也是諸葛亮出師表中所提出的。

諸葛亮劇照

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當危急存亡之秋

最主要,最為根本的原因自然是蜀漢的實際潛力以及現實實力問題,諸葛亮在自己的出師表中也提到了這點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師表》

所以我們就知道了,內核驅動諸葛亮的最大也是最為根本的就是蜀漢的潛力太小,無法跟曹魏的發展潛力相比,隨著時間的發展雙方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蜀漢得以翻盤,伐魏立漢的幾率只會越來越小,所以諸葛亮才會立志於北伐,誓要趁著自己尚有反擊,進取之力時,對曹魏進行戰略以及戰術層面上的進攻,不然等到雙方後續產生更大化的實力差距後,蜀漢恐怕只會淪為刀下之魚肉。

北伐示意圖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除了根本原因之外,蜀漢國力的恢復也是諸葛亮決定出師北伐的一大原因,畢竟此刻的蜀漢在諸葛亮以及蜀漢集團的共同努力之下,以及基本恢復了自夷陵之戰造成的損失,同時降服了南中七郡,使得蜀漢再無後顧之憂。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出師表》

再者,由於長期以來,蜀漢由於實力喪失的低調,也使得曹魏對於蜀漢的提防降到了最低,主力主要集中於東吳一側,也使得諸葛亮看到了北伐的機會。

諸葛亮劇照

受命之職,報效知恩

諸葛亮在《出師表》曾說道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

所以,北伐的堅持除了是蜀漢不得不面對的以外,也是諸葛亮受命職責所在,是諸葛亮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託孤之恩義所在,是一種精神層面上的鞭策,使得他不敢有半分鬆懈,不敢坐視蜀漢的死於安樂。

劉備劇照

尋機給曹魏製造麻煩,等待時機

隨著第一次北伐的失敗,其實諸葛亮的北伐就已經喪失了很多的主動性以及優勢,之所以還繼續進行北伐,主要目的是減緩二者發展路上的差距,時刻對曹魏進行騷擾,讓他不能夠好好的進行發育,而相對之下,雖然說蜀漢的發展發育也會受到影響,但是原本蜀漢發展潛力就小,基業也小,所以相對來說,受到的影響也稍微要小,而且也可以達到一種練兵,時刻保持一種緊張感的目的。

另外除了製造事端以外,也是尋機等待曹魏的政局變化,以求蜀漢生機,一旦曹魏有變,即可立即出兵,恢復漢室正統。

諸葛亮劇照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諸葛亮明知與曹魏差距極大的情況下也要堅持不斷地北伐,概因使命所在,局勢所迫以及機不可失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