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物極必反是否符合中庸思想?

朱八戒CC


您好,非常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物極必反是否符合中庸思想?】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一下“物極必反”和“中庸”這兩個詞分別是什麼意思?


“物極必反”

這一詞源《呂氏春秋》之中,《呂氏春秋》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全則必缺,極則必反。

意思就是:事物發展到極點,會向相反的方向去轉化。

在《易經》之中也有這樣一句話叫做:日中則昃,月滿則虧。

太陽到達正中方向的時候,接下來就會出現偏斜,而月亮到達最滿的那一刻之後,就會產生虧損的現象,其中講述的道理也是物極必反。

任何事物到達一定頂點之後,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去發展。

在《道德經》之中也有這樣一句話,叫做:“物壯則老”,一件事物到達強壯的時候,接下來的過程必然是向衰老發展。

“中庸”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曾經說這樣一句話: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這一個詞也是由孔聖人說出來的,一切不偏不倚,也是無過之亦無不及的平常道理。

萬事調和,在事物之中找尋一種適度的狀態,一切符合自然,順應自然之道,不背離客觀的本質。

《中庸》這一本書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經典,和《易經》一樣,其中蘊含著儒家非常深厚的理論淵源。

那麼我們再回到這一個問題之中:物極必反是否符合中庸思想?

看了兩個詞的解釋之後,我們可以明白這兩個詞本是不同的意思,不能說物極必反這一個詞語符合了中庸的思想,只是兩者之間存在著關係。

中庸是一切適度,當一件事情沒有到達合理適度的狀態時,就違背自然規律,那麼結局一定會物極必反。

案例解讀

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從古至今,有許多人因為符合中庸之道,而得到一個良好的結果,也因為不符合中庸之道,一切追求適度,追求盈滿,最終觸犯了物極必反的惡果。

比如說清朝末年的曾國藩,他就是一個能秉持中庸之道,讓自己受益良多的例子。

曾國藩回湖南組建湘軍,先後攻克太平軍控制的幾個重要城市,最後攻下金陵,自己也受到了封賞和嘉獎。在這個時候他發現自己的軍隊人數達到了30萬,並且只聽命於自己,這個時候朝廷已經對他有所顧忌,曾國藩也知道顧命大臣功高震主的關係,於是這個時候自削兵權,目的就是解除朝廷對他的疑慮。

他的這一個方式果然奏效後,來自削兵權之後,依然得到了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也沒有給自己招致禍端。

曾國藩用自己的實際行為,演繹了君子行中庸之道,而避免物極必反的道理。

好了,今天的回答就到這裡,相信大家對於物極必反和中庸有一個深刻的理解,感謝大家的閱讀和支持!


國學書舍


物極必反雖然源自《呂氏春秋》,但其所包含的思想與道家一脈相承――“反者,道之動也”。中庸思想則出自儒家。既然用中庸思想來對比物極必反,那麼,我們先從中庸思想的解讀來開始回答這個問題。

中庸思想

中庸”本來是《禮記》第三十一篇,到宋代的時候,朱熹把它從《禮記》中獨立出來,與《論語》《大學》《孟子》合稱“四書”。

一般認為,《中庸》不僅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後來孔子更把“中庸”推崇為道德的最高標準,所謂至誠儘性,認為“至誠”就達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1,思想和行為

“中庸”作為過程、方法論的表達,其包含思想和行為兩方面:“中”,中間,指的是避免兩端、避免極端的一種選擇;“庸”,《爾雅·釋詁》:常也。意思是尋常的,可持續的,讓大家都能接受的。要求我們通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來達到中庸的行為要求。

孔子認為: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這就把中庸之道定義成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其起點就是“至誠”。

2,三個基本原則

其一:致中和

這是對思想和行為的一個修養判斷標準。一個人情緒平穩淡然就是“中”;但是人的喜怒哀樂無可避免,在表達自身情緒的時候,不極端暴戾就是“和”。就如天地人三者,天在上,地在下,人居於其中。天生萬物人做不到,地厚德載物人也做不到。既然天道和地道都不能做到,那麼處於天地之間的人道就是我們的追求。

其二,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兩端,指的是相對立、相反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了解並掌握相對立的意見和事情,權衡出大家都能接受的中間值。

其三,和而不同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中庸是一種極具包容性的思想。它認為多樣性的事物可以並存,可以和諧相處並互補共進。

二十世紀初期,由於社會黑暗,政治腐敗,我們的前輩在否定封建思想的同時苦苦求索中華文化的出路。在這種背景下,西方的現代性思維進入中國,併產生很大的影響,中庸思想被普遍誤讀。一些人把“中庸”和保守、庸常劃等號進行批判。這實際上是一種文化中斷和思想愚化,這種中斷和愚化使得我們很多人對思想經典形成巨大的隔膜。

隨著中國的崛起,民族文化的自信得以重建,以及新的出土文物文獻的發現的闡釋,大家對中庸思想又有了重新的認識。

現在,我們可以來做個小結:中庸思想是一種主動性的選擇,它是發自內心的自信和謙虛。它否定非此即彼、非對即錯,在尊重和了解不同意見的基礎上,不偏不倚,尋求一種高於兩端的境界。

物極必反

物極必反的意思是一件事情發展到極致必然會得出一個相反的事物,所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而老子也說:“反者,道之動。”其意思就是道的動力來自相反相成。

在老子看來,一切事物都會向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即使不去看發展,它們的內在組合和結構也必然是“相反相成”。比如《道德經》所說的: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辯若吶……

這種相反相成的視角,成為我們認知世界的重要基礎。也因為無處不在的相反相成,老子提出一些重要的主張:

1,不爭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老子把不爭而善勝引申為道德的謙下之德,說:“芳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包括“不自見” , “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與人爭先、爭上。這也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一種高度自信。

再則,因為一切對立面都是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又何必多此一舉去爭呢?“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無為

在《道德經》中有十二處提到無為。杜光庭《道德經註疏》稱:“無為之理,其大矣哉。無為者,非謂引而不來,推而不去,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謂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慾不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的境界就是無為。但是它對這個世界展現出來的又是無不為。道法自然,它並不是說我要針對某人,針對某事,針對某物,或者是針對什麼。它是以一種“水利萬物而不爭”的姿態來達到無不為。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道、佛三家的思想交流碰撞,伴隨著這種交流融合,於是有人嘗試把儒家的“中庸”與道家“無為”聯繫起來進行論述。如劉劭在《人物誌》中把“中庸”列為最完美之“情性”。另據史料記載,唐代李翱的《中庸說》把中庸與佛家心性之學相融合,提出了天命性道學說。用佛家的理論來詮釋儒家的內涵。

不過都沒有形成對三家學術有影響的理論,因為這三家學說在對待事物的時候,在自我意識方面有根本的區別。

最後,以一個小故事來作為問題的總結:

相傳,孔子去拜見老子。孔子剛坐下就問老子“周禮”,也就是周朝的禮儀。面對孔子問周禮,老子則說,天下的一切都在不停的變化,不應該再念念不忘固守周禮了。

這便是老子的基本思想,他認為這天地間的一切都在不停的變化。而孔子的問題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思想,看上去恢復周禮是一種倒退,但他其實是為了給當時紛亂的時局建立一個穩定的秩序。

雖然他們的思想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大不相同,但這並不存在對錯之分。對於我們來說,批判性的繼承他們的學說可以產生互補性的效果。通過對他們思想的理解和反證,從而得到新的領悟。


燕子的濤寶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個詞的意義,我們就能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了。第一是物極必反的含義,第二是什麼叫中庸思想,第三是兩者之間有沒有交集。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物極必反

物極必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事物發展到極端,會向相反方向轉化,出自《呂氏春秋·博志》。可以看出,物極必反是形容事物發展的一個過程,從開始到中間、再到頂端、最後從頂端回到低端;就像今天坐過山車一樣。

二、《中庸》的思想

《中庸》儒家經典之一,其論述了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著作,《中庸》其內容大多是涉及到為人處世、德行標準及學習方式等方面。所謂中庸,就是中和之道,把天道和人道兩者中和,其思想認為用中和之道去處理事物和問題、對於對待極端的事物和狀態,要隨時保持平和、趨於平穩。用今天的詞形容就是做事要穩重、做人要沉穩。

三、二者有無交集

從上述分析來看,可以的出結論,那就是物極必反不符合中庸的思想。因為物極必反是一個從正方向轉變為反方向的過程,而中庸思想追求的是事物之間的調和,不會有極端情況的出現。





宏源品文


“物極必反”這個詞出自於《呂氏春秋》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的一個人文思想與社會經驗總結。與《周易》中的陰陽變化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周易》中將事物分為陰陽兩個屬性,陽至極,必轉為陰,同理陰至極,必轉為陽。而一陰一陽的平衡點就是《中庸》中的“中”,也是“仁”,是“太極”。所以這兩者相通。

帆只揚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穩。如韓信以勇備震主被擒,陸機以才名冠世見殺,霍光敗於權勢逼君,石崇死於財賦敵國,皆以十分取敗者也。康節雲:“飲酒莫教成酩酊,看花慎勿至離披。”旨哉言乎!

――《菜根譚》

韓信以勇備震主被擒,陸機以才名冠世見殺,霍光敗於權勢逼君,石崇死於財賦敵國"講的是四個歷史典故,通過韓信、陸績、霍光、石崇四人知進不知退的故事告訴我們"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的理。"皆以十分取敗者也"其實說的就是"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也就是物壯則老、物極必反。

康節雲:飲酒莫教成酩酊,看花慎勿至離披。"易學名家邵雍邵康節說,喝酒喝正好,小醉為宜,不要喝的酩酊大醉,反倒不美;看花當看花豔時,莫待花敗碾做泥。恰好時,方為正好,中、正,不偏不倚就是最好。

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即為“中”“正”,做事取十分就會“物極必反”,老祖宗的智慧已經默默流傳至每一個炎黃子孫的潛意識裡,在做事與做人時堅守“中庸”(中用),才能不“否極泰來,物極必反”招致自身的失敗。





道得君


中庸之道屬儒家思想體系,何謂“中庸”?“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子曰:“喜怒哀樂之末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喜怒哀樂的情緒未發洩時,中庸平穩:發洩情緒適當、有節制,就是溫順平和。人與人相處,行中庸,遇事心平氣和,包容共濟,人們就會減少摩擦與爭鬥,實現和諧相處。

而物極必反屬道家思想,這是道家對客觀世界的規律總結,《道德經》曰“: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死”。事物過分強壯,就會走向衰老,不遵守道就會很快的消亡。

又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常保”。太滿了,反而會溢出來,倒不如適可而止。鐵器磨出太鋒利的刃,到不適合長久的保存。這些都是《道德經》用於闡述這個規律的例證。

“中庸”是儒家為人處事之道,而“物極必反”則是道家揭示出來的持“中庸之道”的原理。

個人見解,盼指教。


荒野散木


“物極必反”是一個規律,根據這個“規律”可以推理出“中庸思想”的合理性。所以,我們大抵可以看成“物極必反”是“中庸思想”成立的基礎,至於說它是不是“符合”中庸思想,這“符合”二字描述二者關係可能有些不準確。

中庸雖然是儒家的經典思想,但要了解中庸思想與“物極必反”的關係,首先得準確把握“物極必反”的內在含義。而“物極必反”的深刻含義,其實結合道家“物壯則老”思想,就比較好理解了。

1、道家之“物壯則老”與“物極必反”

所謂“物極必反”,其含義也是比較好理解,當事物發展到達一個極端以後,事物會向反方向發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極端,不是“消亡”,而是“繁盛”的頂點,也就是道家的“物壯則老”思想。

《老子》一書的原文是這樣寫的: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意思就是,事物發展到頂點的時候,就會開始走下坡路。去一味追求強大,過早達到“頂端”,是違背自然規律的,違背了自然規律,就會衰頹。

基於此,我們不難看出,老子這是在提醒我們,不要為了達到目的而去逞強,事物發展有一個興衰變化過程,一味追求強大,實則是讓衰敗更早到來。舉個例子,花朵綻放固然好看,我們都希望花朵早早到達開放得最豔麗的時期。但是,當花朵開放到最豔麗的時期,它的下一步,就是漸漸走向枯萎了。所以,事物發展到“極盛”未必是好事這便是“物壯則老”給予世人的深刻提醒了。“極盛”之時往往蘊含著“走下坡路”的禍患,這一點需要注意。

而“物極必反”的意思,實則和“物壯則老”的內在含義大抵一致,描述的都是事物發展到極端後,會向對立面轉化。

2、中庸思想中“度”的把握,就是對“物極必反”那個“極”之度的把握

從上述分析,我們理解了“物極必反”的含義,大抵明白事物展到了極端以後,就會開始向對立面發展。就像月圓月缺,月亮變得最圓的時候,它便會開始向“月缺”轉變,這是事物變化的發展規律。

而中庸之道,講究“不偏不倚”,這個“不偏不倚”可不是“老好人”之一味強調退讓,更不是兩邊不得罪的意思。這個“不偏不倚”有對“物極必反”之“極”的靈活性之把握。

“道”的變化,難以把握,但是並不是說我們尋不見它的影子。我們可以根據“物極必反”這個大規律來做準備。例如,我們當知道,在事物走向極盛的時候,衰敗會緊隨其後。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把握中庸之道,不要讓自己做事做得太滿,同時時刻對自己的處境進行反思。比如在一帆風順的時候,要有“居安思危”的準備;在人生低谷的時候,也要耐心等待轉機。這才是中庸之道的靈活性之體現。

3、總結:根據“物極必反”這個規律,我們可以推理出“中庸思想”

從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根據“物極必反”這個規律,我們可以推理出“中庸思想”。“物極必反”思想告訴我們,事物在極盛的時候,會走向極衰,在極衰的時候,又會走向極盛。而對這個“極”的把握,往往就需要“中庸思想”這種大智慧。

中庸思想所強調的“度”,從來不是固化的,在具體表現上,更趨向於“居安思危”,以及在絕地時依舊冷靜,尋求“絕地逢生”機會的一種人之素養。要知道,自己雖然有“不偏不倚”的態度,但是世事無常,總有陷入“極端境遇”的時候,而一個懂得“居安思危”的人,定然知道存在一個“物極必反”的“度”,一個在絕地而不絕望的人,大抵是知道有“物極必反”這個道理,繼而在絕境下尋找“逢生”的機會。而這種人,往往對“中庸思想”有靈活的把握和運用。


顏小二述哲文


物極必反,意思為,物到了極端必然走向反面。

中庸,《中庸》裡孔子的意思,善與惡,兩端,隱惡而揚善。

“物極必反”與“中庸”意思完全不同。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顯然,執善與惡兩端,用其中的“善”,不是用善與惡的中間。“擇乎中庸,得一善”,顯然,不是選擇善與惡的中間,而是選中“善”、擇中“善”。

解釋《中庸》一書的書,多的可以把《中庸》淹沒,玄之又玄,皆不得要領。中庸,不是在善與惡之間搞折中,調和,而是選中善。


趙日金141


物極必反是底層的循環辯證邏輯,是老子週而復始思緒的一脈延展,至今仍然是中華文化很重要的思考方式,不免也是一種僵化固化的文明模型範例。當年黑格爾也在用辯證唯物主義來纏繞知與在的邊界關係。

物極必反在表象上在經驗上太有效了,只要給足夠的週期,總能夠返。然而返回的點絕不是一個客觀不變的點,這個點已然在週期性的進程上螺旋式的衰變運動,有如熵增。事實上,並沒有邏輯上的物極必反,更沒有事實上的週而復始。

中庸之說,變形到大乘的中觀,不二法門,典型的中原文明的強勢改造。中華文明一路繼承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地人密不可分,沒有神學存在的空間,自然和人本就在一個圓周內週而復始,故而“不周山”在中華文化裡一定被推倒。中庸,在此程度上,無疑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表達,A和非A在有種條件下是能夠相互轉化的。A和非A於中庸沒有明顯的邊界,更不用說有更多的既不屬於A也不是非A的元素或理念。由此也產生了對規則認知不清,超越規則,超越法治,超越自由等等現實生活中的弱勢生存條件。

總而言之,兩者必相關,但值得反思!


SantoWang


不是中庸是否符合物極必反,恰恰應該是中庸要適應物極必反的客觀規律。

首先要搞清楚,物極必反原創不是孔子,也不是孟子,而是老子。老子說物壯則老,直到朱熹時期,這個詞才逐漸演化成物極必反。意思都明白,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統一的,陰極則陽,陽極則陰,無限循環,周行不殆。這是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規律。

而中庸之道,是名正言順的副生物,言行舉止都要考慮一個合適的位置,不偏激,情慾發而能制,制而恰到好處,此為中庸。

兩相比較,物極必反是客觀規律,就像天有四時,夏雨冬雪一樣不可逆轉。而中庸卻是一種主觀情志和自控能力,它只能適應物極必反的規律要求,才能真正做到中庸之道。🙏


問道黃老


人們對中庸思想有些誤解,認為中庸思想就是“折中主義”、“中間路線”,因此認為,物極必反與中庸思想、中庸之道是風馬牛不相干的事。其實物極必反就是中庸之道的一種表現,是完全符合中庸思想的。

一、先談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是儒家倫理思想。指處理事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態度,認為是最高的道德標準。《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第27章說“極高明而道中庸”。至誠的道德情感,至善至美的終極價值追求,是中庸的實質所在。

“中庸”二字傳統代表解釋為朱、程之說。朱熹雲:“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程頤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為庸。”即不偏叫中,不變叫庸。

宗白華說:“中庸之道,並不是庸俗一流。並不是依違兩可,苟且的折中。乃是一種不偏不倚的,綜合的毅力;綜合的意志,力求取法乎上,圓滿地實現個性中的一切而得和諧。所以中庸是‘善的極峰,而不是善與惡的中間物。’”

潘守宇認為,中庸,是中國最高的思維觀念和行為準則。事物若至臻至完美,若保住完美狀態,它的運行就必須在恰當地位,恰當的時間,恰當的限度,即最佳、最好、最合適,也就是適度把握,追求最佳狀態,就是天人合一,和諧!

二、 再說物極必反

物極必反是古代哲學概念。認為事物發展到極度時,就會向相反方向轉化。語出《鶻冠子.環流》:“物極則反,命曰環流。”也就是說,任何事物發展都有一定的度,超過了這個度,事物就轉化為他的反面。

三、物極必反符合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是適度、是恰到好處,是一種內在的實質性的平衡,是一種真正的勿過、勿不及的狀態。

物極必反是事物至極度時向反方轉化,就是要把握適度、把握分寸、適可而止。這裡的“適度”、“分寸”,正是要追求中庸思想裡的“中”,即“無過”、“勿過”,即“恰到好處”。

中庸思想是儒家一重要觀念,又是一重要方法論。“物極必反”、“過猶不及”等都是中庸思想體系中揭力避免的方面。

日常生活中常說的“水至清則無魚,人至真則無友。”、“弦崩太緊易斷,人思過度會瘋。”以及“欲速不達”、“拔苗助長”、“適可而止”等成語都是說的物極必反之哲理,均符合中庸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