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陈雄斌:万物的变化规律都在阴阳的范围内

天人合一的本质

  宇宙演化出人的过程似于树木结出果实的过程。种子长成树,当树成熟后,结出的果实中又有它的种子,所以树木与其果实的质是统一的,只是表现形式有异。宇宙与人的本质与此类似。


陈雄斌:万物的变化规律都在阴阳的范围内

陈雄斌:万物的变化规律都在阴阳的范围内


“一阴一阳之谓道”

  《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如出一辙。与后者不同的是,在《易经》的庞杂体系之中,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被演化得极其复杂,万物的变化规律都在阴阳的范围内。

  《易经》的核心:阴阳《易经》认为,整个世界在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的互相作用下不断运动、变化:

  生成——更新——消亡——再造……

  《易经》的卦象就建立在阴阳变化的基础上:阴阳符号按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为八卦。


陈雄斌:万物的变化规律都在阴阳的范围内

  八卦的构成与排列反映了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而组合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有错综复杂的变化,可以演化至无穷。但不管卦象如何演变,阴阳爻都是组成卦象的最基本元素。阴阳是《易经》的核心。

  自然界和社会的阴阳属性除了卦象上的一阴一阳,《易经》还将阴阳作为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把具体的事物赋予了阴阳的涵义。

  从自然现象上看,《易经》以:

  天为阳,以地为阴;

  日为阳,月为阴;

  暑为阳,寒为阴;

  明为阳,暗为阴;

  昼为阳,夜为阴。

  《系辞》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配至德……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从社会现象上看,《易经》以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此外,《易经》还对自然和人类社会中共有的抽象规律赋予了阴阳的涵义,如:刚柔、进退、开合、伸屈、贵贱、高低……

  它们都是阴阳思想的反映。阴阳思想起源于何时已经难以考证,它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发展,并成为当时自然科学的指导思想。

  如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的理论就体现了阴阳与气化相结合的思想,这一思想代表了当时自然科学思潮的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