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陳雄斌:萬物的變化規律都在陰陽的範圍內

天人合一的本質

  宇宙演化出人的過程似於樹木結出果實的過程。種子長成樹,當樹成熟後,結出的果實中又有它的種子,所以樹木與其果實的質是統一的,只是表現形式有異。宇宙與人的本質與此類似。


陳雄斌:萬物的變化規律都在陰陽的範圍內

陳雄斌:萬物的變化規律都在陰陽的範圍內


“一陰一陽之謂道”

  《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這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矛盾對立統一規律”如出一轍。與後者不同的是,在《易經》的龐雜體系之中,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被演化得極其複雜,萬物的變化規律都在陰陽的範圍內。

  《易經》的核心:陰陽《易經》認為,整個世界在陰陽兩種相反相成的力量的互相作用下不斷運動、變化:

  生成——更新——消亡——再造……

  《易經》的卦象就建立在陰陽變化的基礎上:陰陽符號按陰陽二氣消長的規律,經過排列組合而成為八卦。


陳雄斌:萬物的變化規律都在陰陽的範圍內

  八卦的構成與排列反映了陰陽對立統一的思想。八卦又經過重疊而組合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有錯綜複雜的變化,可以演化至無窮。但不管卦象如何演變,陰陽爻都是組成卦象的最基本元素。陰陽是《易經》的核心。

  自然界和社會的陰陽屬性除了卦象上的一陰一陽,《易經》還將陰陽作為物的性質及其變化的法則,把具體的事物賦予了陰陽的涵義。

  從自然現象上看,《易經》以:

  天為陽,以地為陰;

  日為陽,月為陰;

  暑為陽,寒為陰;

  明為陽,暗為陰;

  晝為陽,夜為陰。

  《繫辭》中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配至德……乾,陽物也;坤,陰物也。”

  從社會現象上看,《易經》以男為陽,女為陰;君為陽,民為陰;君子為陽,小人為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此外,《易經》還對自然和人類社會中共有的抽象規律賦予了陰陽的涵義,如:剛柔、進退、開合、伸屈、貴賤、高低……

  它們都是陰陽思想的反映。陰陽思想起源於何時已經難以考證,它在秦漢時期得到了發展,併成為當時自然科學的指導思想。

  如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的理論就體現了陰陽與氣化相結合的思想,這一思想代表了當時自然科學思潮的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