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李思訓青綠山水對中國藝術的影響

今天我們聊聊李思訓青綠山水對中國藝術的影響。

青綠山水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典型的工筆重彩表現形式。用呈色穩固、經久不變的礦物質石青、石綠為主色,青綠相映,富麗堂皇。青綠山水畫大家不得不認真的瞭解唐代的這個大畫家李思訓的青綠山水,因為李思訓的青綠山水對後世影響極大。青綠山水曾作為一個主要的山水樣式流行於隋唐和北宋末年的宮廷,到了唐代以後逐漸消退,隋唐畫家展子虔的《遊春圖》是我國第一幅完整獨立的山水畫,同時開啟了青綠山水的端序。對後世影響深遠。尤其是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為傑出的青綠山水大家,史稱“大小李將軍”。李思訓首創大青綠山水及金碧山水一格,形成“金碧輝煌”的富麗效果,把青綠山水推向了一個高峰。我們具體點評兩幅作品。


李思訓青綠山水對中國藝術的影響


《江帆樓閣圖》這幅作品現在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大家看看這個作品呢,用精細勻稱的鐵線勾畫出山石樹木之形態,線條硬朗且疏密有別。畫面設色濃厚,以石青、石綠為主,用金粉提色,山石罩染數次。青綠為質,金碧為文。陽面塗金,陰面加藍。這是唐青綠山水的特點,李思訓的特點,整體一派繁茂厚重金碧輝煌的景象,極具裝飾效果《唐朝名畫錄》,國朝山水第一。

《江帆樓閣圖》精細勻稱的鐵線勾畫出山石樹木之形態,線條硬朗且疏密有別。畫面設色濃厚,以石青、石綠為主,用金粉提色,山石罩染數次。這作品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大家看看這個作品,用精細的鐵線勾畫出山石樹木之形態線條硬朗,且疏密有別,畫面設色濃厚,以石青石綠為主,用金粉提色。山石罩藍數次,一遍一遍來,正所謂青綠為質,金碧為文。陽面塗金,陰面加藍,唐青綠山水的特點,整幅作品一派繁茂厚重,金碧輝煌的景象,極具裝飾效果,在《唐朝名畫錄》中,稱李思訓為國朝山水第一。青綠山水發展到了承前啟後的階段,李昭道繼承父業,但“變父之勢,妙又過之”。有突破,畫山水改變李思訓的畫法,更加精小細密,從李昭道的作品《春山行旅圖》進一步發展,以重青綠的設色增加春的氣息,從李思訓父子身上我們看到唐代青綠山水的發展軌跡,李氏父子代表的青綠山水一派和盛唐以後興盛起來的水墨山水,都為晚唐及五代山水畫的成熟準備了條件,還有一幅作品《明皇幸蜀圖》畫唐玄宗及隨從逃難四川的情景,我們現在看到在臺北故宮博物館的是宋朝摹本,這副作品的山水風格在初唐的章懷太子墓和虞懷太子墓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它的影響。唐代 “青綠山水”畫法,是先以濃淡墨色勾出山石、林木、泉流等輪廊層次。特別是樹葉多為夾葉,也可點葉,行筆也有一些溪石,山石也有一些凹凸塊面,以淡的赭石打底,磨細石綠調清膠暖筆,稍幹後用青綠分陰暗襯托這些丘陵山坡,再以重之綠使之蒼潤滑脂,有這些變化。

青綠山水創於朝代,李思訓父子是在隋唐展子虔畫風的影響下,在形式上進一步發展了以山水為主體、人物為點景的格局,筆調細膩,設色濃重上繼承了六朝隋代初期以來山水畫中,以色彩為主的表現手法,採用青綠勾勒,並在山石坡腳勾以金線,開“青綠為質,金碧為紋”的“金碧山水”畫先河。從後期代表畫家中,看到李思訓青綠山水影響,如北宋的王希孟,他的作品《千里江山圖》,就是受到李思訓影響,也是古代青綠山水代表作之一。唐代時中國山水畫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回顧歷史,不難發現,唐代山水受到李氏父子的影響頗大。他們的作品為中國山水畫發展奠定基礎,我們必須綜合起來研究其歷史。


李思訓青綠山水對中國藝術的影響


李思訓青綠山水對中國藝術的影響



李思訓青綠山水對中國藝術的影響



李思訓青綠山水對中國藝術的影響



在唐代發展是日臻完善,很多畫家為山水畫發展夜以繼日嘔心瀝血,李思訓也不例外,他對中國山水畫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們瞭解一下,李思訓(651—716年)唐朝宗室李孝斌之子,皇家子女,唐高宗時任揚州江都令,武后時宗室遭陷,被迫“棄官潛匿”,中宗復位後才重新為官,玄宗時官至右武衛大將軍。被封為滕國公,工書,善青綠山水,師承隋代展子虔,並加以發展,形成意境奇偉,用筆遒勁,具有裝飾意味的青綠山水風格,時人有“國朝山水第一”之評,畫史上稱其為“大李將軍”。明朝董其昌提出繪畫的南北宗論,把他列為“北宗”之祖。畫筆蒼勁,精小細膩,有春蠶吐絲的意境,其山水畫以重彩為為主,青綠為質,金碧為文,陽面塗金,陰面加藍,形成富麗豪華的效果。用線勾勒,用石青石綠填色,這種較早的山水畫風格被稱為青綠山水,到了現代不斷髮展,其繪畫風格特點多以雲霞飄零,園嶺李思訓青綠山水畫講究層次深厚,筆墨要活,是自然美和筆墨的統一,不是形式主義的筆墨趣味。技法為內容服務,不能單一的用傳統技法去套自然。表現一種深渾的內涵和意蘊,正大而不奇異,充分體現了中國山水畫人文哲學的思想。因為他是出生於貴族皇室,生下來就受到了良好的藝術教育,特別是他的這個山水畫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展子虔的影響,出生於貴族世家,在用色上顯得極其華麗。重青綠也極富裝飾性,青綠山水畫出現於唐代,李思訓也因此名垂千史,成為青綠山水畫始祖。


《江帆樓閣圖》所表現的是遊春的情景。在創作風格上,李思訓除了取材實景獨樹一幟,在用筆方面呢也多描繪一些富麗堂皇的樓閣,包括自然山川,還結合了神仙題材,創作出一種理想的山水畫意境。李思訓痴情于山水,在繪畫這一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所以我們稱之為青綠山水畫始祖。儘管他留下作品不多,但對後世影響巨大。這畫是遊春的情景,我們看到畫中,韌勁勁力的線條,古雅絢麗的金碧設色,成功表現春天的美麗景色,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李思訓以細筆勾出水紋和遠處輕蕩的小舟,襯托江面的遼闊和煙波浩淼,江岸上樹木鬱鬱蔥蔥,錯落有致,近景山嶺間有長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闊,煙水浩淼,意境深遠。有一種“超然物外”的意境。,整個畫面山勢起伏,江天遼闊很有氣勢。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細筆勾勒,畫樹交叉取勢,變化多姿。山水構圖的整體大勢與局部“豆馬寸人,鬚眉畢露”的一絲不苟的精緻描寫,統一在一起。山石著色,以石青、石綠兩種濃重色彩,顯得金碧輝煌。李思訓師承展子虔並加以發展,顯現了從小青綠到大青綠的發展與成熟的過程,形成意境奇偉,風骨峻峭,色澤金俊而典雅,形成具有裝飾效果的工整富麗的金碧山水畫風格。開創了北宗畫法。李思訓除了從實景取材,多描繪富麗堂皇的宮廷之外,還善於結合其他山水,創作出一種理想的山水畫意境,李思訓的青綠山水畫和同時期興起的水墨山水畫,都為五代和北宋時期的山水畫奠定了基礎。李思訓對後世山水畫的影響我們可以從一些故事和後人的評價中獲知。當時據說唐玄宗時期,命令吳道子(我們稱為畫聖)兩人在大同殿,牆壁上繪《嘉陵江山水》,吳道子一天畫完,李思訓用了幾十天才畫完,當時唐玄宗感嘆說:李思訓數月工,吳道子一日之機,皆極其妙也,各有特點,唐玄宗又對李思訓說:卿所畫掩障,夜聞水聲,通神之佳手也。稱讚李思訓所畫的掩障,具有“造化入畫,畫奪造化”的藝術魅力。

另外一幅作品:


李思訓青綠山水對中國藝術的影響


《明皇幸蜀圖》

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絕猿鳥去,惟有喬木參天長。

客舟何處來?棹歌中流聲抑揚。

沙平風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

峨峨兩煙髻,曉鏡開新妝。

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李思訓記入史冊的共《山屆四皓圖》、《春山圖》、《海天落照圖》、《江山漁樂圖》等十七幅。《江帆樓閣圖》是他傳世之作,《明皇幸蜀圖〉〉是他兒子李昭道的作品,《江帆樓閣圖》是中國早期山水畫的代表之一。現在故宮博物院。李思訓去世後,當時的大文學家李邕親自為李思訓書寫了碑文,並贊其“一縱一橫,一文一武,丈夫也,君子哉”

碑以人貴,人以名傳。在歷史的滄桑中,似乎唯有高尚的精神和藝術不朽,與日月長存。詩如此,畫如此,書法亦如此;蘇軾如此,李思訓如此,李邕也如此。

李思訓青綠山水對中國藝術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