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老街痕跡—洞庭南路

老街痕跡—洞庭南路

一條老街是對岳陽洞庭南路最簡單的印象,如果你沒有身臨其境走一趟,就不會發現洞庭南路收藏著歲月的痕跡,收藏著生活中的故事,也收藏著很多撲朔迷離的傳說。

洞庭南路位於岳陽老城區南部,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北抵巴陵西路,南達鄢家衝巷,全長約九百三十米左右,街寬能使兩臺車相向而過,最初為古老麻石板鋪成的街道,後改為水泥的路面。

老街痕跡—洞庭南路

商業大廈曾經是岳陽老城區地標性的建築之一,位於洞庭南路與巴陵西路的交叉口,是名符其實的洞庭南路一號,進入洞庭南路應該從這裡開始。

老街痕跡—洞庭南路

巴陵廣場是洞庭南路的最北端,廣場中央有一座后羿斬巴蛇大型的塑像,用神話傳說詮釋了巴陵的來源,傳說后羿斬巴蛇於洞庭湖,積骨成丘陵而得名。

老街痕跡—洞庭南路

沿著街道向南走,幾分鐘就到了南正街十字路口,南正街原名南十字街,明朝以前是一條不足百米的通道,至今已有六七百年曆史。

南正街是一條有著數百年曆史的商業街,其中享有盛名的商鋪有:嚴萬順啟記老藥號、謝天吉藥店、戴豫康綢布店、毛華盛綢段匹頭號、永泰和布店、寶成銀樓、周德馨醬園、味腴酒家等等。

解放後,南正街進入了新的繁榮時期,國營岳陽飯店、國營南正街冷飲店、國營南正街寄賣店、國營南正街鐘錶社、國營巴陵麵館、國營南正街百貨商場、國營旭日照相館、國營南正街南貨商場等等一批商家如雨後春筍般地脫穎而出。

這個十字交叉口是當時最繁華的商業圈,往日的喧譁在市場經濟中漸漸地沉寂下來。曾位於南正街中央的百貨商場,已經找不到原貌了,現在是老岳陽人抹不去的記憶。

老街痕跡—洞庭南路

天嶽山是古時岳陽城南門外一座最高的山,從洞庭湖中遠眺天嶽山,雲霧繚繞,峰高接天,後因山崩塌於洞庭湖中,僅餘東南小部分山坡,明代初被擴建為天嶽山街,有前街和后街之說。

上世紀七十年代,天嶽山前街被改為洞庭南路的一部分,天嶽山後街即為油榨嶺,天嶽山仍是老城區地勢最高的地方。

處於洞庭南路邊上的天嶽山電影院,因地址而得名,開創了岳陽電影產業的先河,有足夠的底氣演繹著人生故事,電影讓人們對生活有了更新的追求,是市民文化娛樂休閒的主要場所,絕對是岳陽現代文明進步的一個標誌。

老街痕跡—洞庭南路

一路南行進入了洞庭南路最精華的路段,就好像一部動聽的樂響樂演奏到了高潮部分,宛如一些活潑輕盈的精靈,在為心靈進行一次洗禮。

老街痕跡—洞庭南路

這段是一個多元文化相交融的路段,有乾明寺、玉清觀、三教坊、慈氏寺等中國傳統地儒釋道信仰的遺存,也有洞庭廟、天后宮、魯班廟等各種特色鮮明的民間信仰在此交匯集。

老街痕跡—洞庭南路

慈氏塔是洞庭南路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築之一,也是岳陽碩果僅存的一座千年古塔。

慈氏塔講述了著一個動人的故事,相傳洞庭湖裡經常有水妖禍害老百姓,只有在洞庭湖邊修建一座寶塔,才能鎮住水躍。

城南住著一戶人家,全家都被水躍所禍害致死,剩下一個名叫慈氏的婦人,為了給家裡人報仇雪恨,她把所有的錢捐獻建寶塔,還日夜到工地上做義工。

為了紀念她的義舉,人們把寶塔命名為慈氏塔。

老街痕跡—洞庭南路

慈氏塔下僅存幾家商鋪,看上去生意有些瀟滌,一位姓萬的老闆,主動地向我們介紹他的生意。

他是一位外鄉人、來這裡做日雜生意有好多年了,主要經營手工製作拖把、掃帚的業務,靠自己的手藝吃飯,一些老客戶還在光顧他的生意。

隨著老街的退化,生意遠遠沒有過去興隆,僅能維持一家人的生計,說到對面乾明寺夜宵的生意,他流露出羨慕的目光。

老街痕跡—洞庭南路

與慈氏塔一街相望,留下了基督教岳陽堂、福音堂、普濟醫院、貞信女中等洋式風格建築的房子,完全是受到基督教和西方文化影響的見證。

老街痕跡—洞庭南路

過了紅船巷,鄢家衝巷呈現在眼前,清《光緒巴陵縣誌》對此巷就有了記載,它不僅是一條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巷,還是岳陽近現代化歷程的見證。

老街痕跡—洞庭南路

一九二一年冬,青年毛澤東來到岳陽,他在鄢家衝與呂仙亭交匯的岳陽車站組建了岳陽第一個黨小組,在廣東大院指導鐵路工人開展工人運動,發展了岳陽縣城最早的共產黨員陸漢湖。

老街痕跡—洞庭南路

翌年八月,毛澤東派郭亮來岳陽領導工人運動,離廣東大院不遠的民房裡,創辦了嶽州車站工人文化補習夜校。

老街痕跡—洞庭南路

只有游完了隱在深山少人知的呂仙觀,才能算是真正走完了洞庭南路的人文景觀。

呂仙觀位於在洞庭湖畔的白鶴山上,是歷代的道教聖地,民間流傳有呂洞賓三醉岳陽人不識的傳說,呂仙形象廣泛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老街痕跡—洞庭南路

洞庭南路從呂祖祠廟側身而過,進入了最後一段的路程,雖說街道上幾乎沒有變化,由於新元素的注入,讓這一段路程有了與眾不同的色彩,帶有現代化符號的京廣鐵路在此沿洞庭湖穿城通過,瞬間完成了古老文明與現代風格的完美結合。

老街痕跡—洞庭南路

這段主要有小港糧庫、岳陽日用化工廠、岳陽酒廠、岳陽水泥廠等一批知名企業,特別是小港糧庫的鐵路專用線霸氣地橫穿洞庭南路,路過這裡的人不由自主地會問到,到底是洞庭南路孕育了這一批新型的工業,還是新中國的企業延伸了洞庭南路。

老街痕跡—洞庭南路

洞庭南路最南端的一個門牌號碼為八百零七號,一牆之隔是大名鼎鼎的省貯木場,上世紀五十年代,省貯木場是岳陽屈指可數的企業,貯木場的大門為洞庭南路的盡頭。

老街痕跡—洞庭南路

洞庭南路歷史文化街區,肇始於宋,至明清時期最為繁榮昌盛,明洪武二年,設置嶽州府,將巴陵縣治、縣學和縣級機構遷於城南,築土城環繞,周長一里有奇,後又在街河口、梅溪橋、全妃巷沿河堤處各築土門護城,至今仍保留著原有街巷肌理,同時還保持了明代臨湖建城,因地勢而設街巷的特點,是岳陽古城保存歷史風貌,歷史遺存和歷史信息最豐富、最集中的街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