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學會理財就是學會攢錢不是嗎?

魍歿


理財當然不是單純的學會攢錢,這樣說顯得簡單粗暴了。

理財的是在現有的資金財富的基礎上,通過合理的資產配置實現財富的良性增長,並藉此養成良好的消費觀和金錢觀,它對於一個人或者家庭的財富提升是綜合的。

攢錢只是理財三階段的初始階段,也就是財富積累階段。

理財,有財才能理,沒有錢都是空談。

所以,在理財初始,先要聚集一定的資金,完成資金的原始積累之後,才可以通過個人的風險偏好和預期收益選擇相應的理財渠道,實現財富的增值。

一般來說,在這個階段還算不上理財,只能算得上理財前的準備工作。

當資金積累到一定階段後,才真正踏入到理財的資產增值過程中。

當你有一萬元的時候你可以選擇將錢存入餘額寶,或者銀行定期存款,炒股;

當你有5萬元的時候,你可以選擇購買銀行理財(當然現在降到1萬元),銀行類寶寶,定期存款或者繼續存餘額寶。

當你有20萬的時候,你可以選擇銀行大額存單,或者考慮投資房產(當然是小城市的小戶型,或者商鋪等,這些錢只夠付首付)。

所以,在理財之前,通過攢錢積累一定的資金規模,使自己在理財過程中有更多的選擇性是必不可少的。


財經札記


提到理財,很多人第一印象是要攢錢,是投資,不知道你是怎麼想的?

看到過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小男孩看了宇航員登月的電視新聞,內心對遙遠的星空產生了強烈的憧憬,特別想買一臺天文望遠鏡,然而望遠鏡價格不菲,需要2500泰銖。這對於一個小學生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於是小男孩開始了艱難的存錢之旅。他需要抵禦同學們吃冰激凌的誘惑,剋制住自己買玩具的慾望,每天只吃鹹蛋與白飯。他每天抱著存錢罐睡去,夢中的他,當上了宇航員,登上了月球。

小男孩終於存夠了2500泰銖,他激動地跑到商店購買夢寐以求的望遠鏡。然後,廣告畫面在觀眾的猝不及防中伸出一隻手,把望遠鏡的價格從2500泰銖改為3500泰銖。

貨幣每天都在貶值,以前手上有一萬元,可以說自己是萬元戶,可是現在百萬元在一二線城市也買不到一套房,所以我們更有必要學會理財。

理財不光光是攢錢,理財是貫穿賺錢、花錢、攢錢整個過程的。



思維升級

所有的問題,都和思維有關。獵豹移動的CEO(首席執行官)傅盛說:“認知,幾乎是人與人之間唯一的本質差別。技能的差別是可量化的,技能再累加,也只是熟練工種。而認知的差別是本質的,是不可量化的。”

幾年前我對理財也是嗤之以鼻,當我聽到理財這兩個人第一反應是:別逗我了好嗎?我一個月工資1800元,房租800元,公交車200元,電話費100元,餐費怎麼也得300元,固定支出1400元,剩下400元週末出去逛逛街都不夠呀,買衣服也得慎重,旅遊就更不敢想了。

那個時候餘額寶的利率還挺高的,有個同事只要發工資就存裡面。我膽子小呀,總覺得不是銀行買的,靠譜不,還是網購平臺的,利率高風險也大吧。

同事說那你每個月存一筆五年期定期存款,堅持5年,5年以後每個月就有一筆利息收入啦。

我真的每個月存了500元,一直堅持了2年,直到銀行利率下降,我開始接觸更多的理財產品。

這些經驗是遠遠不夠的,這兩年開始讀書,讀了幾本理財方面的書,才真正對理財有了大致的概念,正式踏上了理財之路。



輕鬆的事情,才能做的長久

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提到,他選擇跑步這項運動,是因為跑步不像游泳那樣有場地限制,也不像羽毛球或者網球那樣需要對手。跑步是一個人、一雙鞋子就可以開始的運動。

我想理財也是一樣的,簡單可持續,才能讓自己更好的理財。

大多數人都是普通職工,平時工作已經很忙了,很難有大量的時間撲在理財上,所以理財一定要簡單可行。

前幾年我每個月存定期的時候採用的是銀行自動扣款的模式,在銀行網站上選擇固定的扣款日,每個月到期就從活期轉定期了,非常簡單,今年每個月都能收到利息收入的短信。

行為經濟學有一個雙曲貼現模型,其中有一個點叫“時間貼現”,講的就是個人對事件的價值估計,隨著時間的流逝會下降的心理現象。

簡單來說,面對兩種選擇:一種是報酬較多卻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獲得,另一種是報酬較少卻能很快獲得,人往往會不理智地選擇後者。

簡單的事情通常無法馬上見到成效,而且人們習慣看不起簡單的操作,於是不理智佔據了上風,人們選擇即時滿足。



輕鬆的事情,才能做的長久。想象一下,如果刷牙很複雜的話,你還會每天都刷牙嗎?正是因為刷牙只需要每次花費兩分鐘的時間,超級簡單,所以我們能一輩子堅持刷牙。

理財也是一樣的,操作炫酷特別複雜,又不是搞雜技,堅持一兩月還成,堅持幾年誰都受不了的。所以我們選擇簡單可操作的理財方式,比如定期存款、定投指數基金,這些都能很輕鬆的完成。

不斷地積累本金

80%的人的第一桶金主要來自儲蓄,其次才是額外所得。

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儲蓄習慣。

對大多數人來說,工資收入是第一桶金,我們可以把每個月工資收入的10%用於理財,在不影響生活水平的情況下,逐漸提高儲蓄比例。

決定最終收益的主要有三個因素:本金、利率和時間。

本金是第一重要的因素,本金一萬和本金一千萬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

不斷地積累本金可以不斷地提高工資收入,或者其他額外收入,另外前期投入的本金也會源源不斷地帶來現金流,成為下一個收益的本金。

我是小墨愛理財,用五年的時候踐行自己的投資理念,相信聚沙成塔的力量,歡迎與您溝通和交流。


墨非鳴


學會理財不完全等同於學會攢錢。理財,有財是前提條件,所以先賺錢是源動力,再學會攢錢是必要前提,而學會理財在有錢的基礎還要運用一定的專業和經驗,讓錢生錢。

賺錢是根本源動力

首先要多賺錢,有這個源頭,才能夠去有財可理。至於怎麼樣賺錢,大家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啦,賺錢的道路千萬條,合法、法規就行。

攢錢是必要前提

要想手上有多餘閒錢,節流是必要的。若是一味只知道賺錢,卻不知節約,將掙的錢花的所剩無幾,仍舊是沒錢。況且目前這個社會,太多的年輕人、中年人身上揹負著太多的債務,承認著巨大的生活壓力,房貸、車貸、小孩教育、贍養老人、生活開支等等,使得經濟壓力巨大,對於一個工薪家庭來說,基本上每月開銷就要佔工資的較大比重,若再不節約、攢點錢,基本上每月就是月光族了。要學會攢錢,在能夠節約的地方儘量的節約。比如,每天出去在外面吃飯的成本肯定是大於在家裡自己做的成本的,所以可以儘量選擇在家裡自己做飯,乾淨還便宜。

理財是更一步昇華

將賺來的錢節約下來,並不就是學會理財了,怎麼讓將攢下來的錢保值、增值,讓錢生錢,來足夠跑贏通貨膨脹,並取得一定的收益,這才是理財的根本目的。

而根據時間長短的不同、風險的高低不一樣,理財產品可供選擇的也很多。自己可根據實際情況,按照自身資金需要、風險承受度不一樣來擇。若是選擇穩健型的理財產品,可以選擇貨幣基金、智能存款(京東金融平臺就有)、銀行理財等;若是追求收益高的可以選擇混合型基金或者股票,當然對於投資混合型基金和股票,要求投資者的經驗和專業能力會相對要求更高些。

所以,綜上,要想理財首先要先賺錢,並學會攢錢,最後通過理財將閒置資金取得一定的收益。


老鼠愛香油


換個姿勢看抖音,下載【抖音極速版】

看抖音【賺現金】填我邀請碼【87726471】!

即可領最高【38元】紅包。紅包可立即提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