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合肥快讯——房企不再“任性买”,第三季度土地市场降温

前三季度安徽房地产开发投资回升较快

10月21日从安徽省统计局获悉,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4%,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0位,比上半年前移1位,比1-8月份前移2位。值得一提的是,前三季度,安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1.2%,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加快4.8个百分点。

1.基础设施投资稳步回升

前三季度,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1%,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提高4.1个百分点。其中,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7.5%,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水利管理业投资由上半年的下降10.7%转为增长2.2%;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40.4%,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3.7%,增速比上半年分别回落6.4和2.7个百分点。

2.房地产开发投资回升较快

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1.2%,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加快4.8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9%。土地购置费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建安投资增长2.3%,占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的63%;土地购置费增长30.9%,占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的32.6%,拉动全省开发投资增长8.6个百分点。

3.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所回落

前三季度,全省制造业投资增长8.9%,增速比上半年回落2.2个百分点。31个行业中,有14个行业投资同比下降,比上半年增加4个。其中,比重较大的农副食品加工业投资下降17.6%,家具制造业投资下降13.7%。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8.2%,增速与上半年持平;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13%,比上半年回落4.2个百分点。

新合肥西站将打造西广场“大客厅”

近日,从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获悉,新合肥西站西广场及地下配套停车场、站区涉铁市政道路工程设计招标启动,项目单位为合肥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项目概算5000万元。

新合肥西站规划为合肥铁路枢纽三大主客站之一,是合肥至安庆高铁、合肥至新沂高铁起点站,项目纳入合肥至安庆高铁建设范围。结合新合肥西站周边建设现状和新合肥西站功能定位,经前期多方论证,确定新合肥西站站场规模为8台18线,其中合安场6台14线、合福场2台4线,合安场与合新场共用。

合肥快讯——房企不再“任性买”,第三季度土地市场降温


新合肥西站站房按高架站房规划建设,同步实施站场路基改桥基等。目前,新合肥西站及站区周边市政配套规划报批等工作正在紧张推进中。根据规划,新西站主体建筑位于十里店路隆兴驾校区域。

本次最新招标的项目为新合肥西站西广场及地下配套停车场、站区涉铁市政道路工程设计招标,拟招一家中标单位。据了解,西广场及地下配套停车场工程包括新合肥西站西广场项目总占地面积约47800平方米,和高铁南站北广场规模大小接近,规划设置有疏散广场、社会车辆停车场、非机动车停车场、管理用房及广场绿化等。其中,交通设施位于西广场地下,含社会车辆停车场约1400个泊位、网约车及租赁车停车场约240个泊位、非机动车停车场约800个泊位。

站区涉铁市政道路工程包括四里河路涉铁工程范围(北起银衫路南至临泉路,含跨临泉路桥梁),清溪路、高塘湖路、长岗路涉铁工程范围(十里店路至潜山路),十里店路匝道并行铁路工程范围(高塘湖路至怀宁路),四里河路联络匝道并行铁路工程范围(清溪路至四里河路)。此外,轨道交通S1线下穿新合肥西站段将作为市政配套工程,纳入新合肥西站综合铁路枢纽同步建设实施。目前,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已对新合肥西站初步设计进行了审查,施工图设计工作已经启动。同时,市轨道办已完成轨道交通S1线勘察设计招标,具体线路路由、建设标准等待后续研究论证后确定。

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已按工作要求完成合肥市轨道交通S1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总体总包设计和勘察及施工图强审公开招标工作。下一步,合肥市有关部门将组织设计单位,做好S1线建设方案论证,按程序推动项目建设实施。

房企不再“任性买”,第三季度土地市场降温

预期之中的土地市场降温,如约而至。日前,由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组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监测报告》显示,第三季度全国总体地价水平环比、同比增速均放缓。其中,住宅地价同比增速连续六个季度放缓。

今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市场一度出现“小阳春”,从4月开始,热点一二线城市连续升温,土地单月成交合计金额均在3000亿以上,溢价率也保持在20%左右。但随后连续出台的收紧信托与海外融资等政策,使得房企融资成本以及现金流压力进一步提升,全国土地市场也一改二季度的升温之势,掉头直下。另一个背景是,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认为,土地市场与楼市一样,依然是只允许出现小阳春,而不允许入夏。

1.供应、成交、溢价率均降温

传统的“金九银十”火爆销售情形并未出现,土地市场行情也在下行。根据中指研究院的统计数据,供应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全国300个城市共推出土地20936宗,同比仅增加0.1%;推出土地面积88068万平方米,同比减少1%。成交方面,1-9月共成交土地17850宗,同比减少2%;成交总面积达到74034万平方米,同比减少2%。分月份来看,9月相较于8月又呈现环比下滑的态势。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的数据,9月共成交土地673宗,相比8月份成交土地总数1124宗,环比下降40%。其中,超过10亿的地块共58宗,但43%的地块以底价成交,平均溢价率仅为5%,只有21宗地块的溢价率超过了10%。但从重点城市的表现来看,存在分化现象。

进入10月以来,土地降温趋势愈发明显。中原地产的统计数据显示,首周前50宗热点地块中,有31宗是底价成交,占比高达62%,这一比例刷新了近几年的纪录。从房企的表现来看,克而瑞的数据显示,7月有6成百强房企拿地脚步放缓,8月更是有3成百强房企未出手拿地;9月百强房企新增货值约7000亿元,较8月份的1.1万亿元大幅下降36%,同时,溢价率也延续了此前下滑态势。分梯队来看,TOP10房企的拿地销售比仅上涨1%,保持理性状态;而11至30强房企拿地销售比在0.45左右,是50强房企中拿地最为积极的梯队,主要处于提升规模的需求,如美的、中梁1-8月拿地销售比超过0.7;50至100强房企在1-8月拿地态度较为积极,“求生”欲望强烈。

2.房企钱紧出手谨慎

在今年的中期业绩会上,就有不少开发商传递出了将谨慎拿地的讯号。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孙宏斌称,在拿地方面,公司下半年基本没有指标,除非是特别好的地,拿地基本是停止的。万科首席运营官张旭则回应,拿地是根据收了多少钱回来才能拿多少地计算,并没有固定的拿地计划。但从实际表现来看,万科8月拿地权益总额为150.41亿元,而9月仅为50.28亿元,环比大幅下降66.7%。

房企不再任性“买买买”,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融资收紧。7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对房企海外发债加强约束,新融资只能用于置换一年内到期之中长期海外债务,同时,还需就债务规模、期限等进行备案登记。此外,央行、银保监会都加大了对房地产融资及有关信贷产品的监管力度,严禁消费贷、银行理财、信托等各类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领域。孙宏斌在中期业绩会上坦言,这次严控房地产,对发债、信托、开发贷都作出了一定限制,是从融资端切入的调控。但优质城市的优质土地,从来都不乏开发商争抢,地方政府在推地动作方面有所调整。整体来看,房地产企业依托信托等融资大幅度快速进入房地产市场导致土地市场短期升温,是政策收紧的主要原因。房企年末资金链吃紧,热点城市的土地溢价率开始明显下调,不排除后续土地市场流标再次明显增加的可能性。

对于后市的预判,上述《2019年第三季度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监测报告》指出,未来国内宏观政策进一步落地,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总体平稳,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持续。预计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整体保持低速增长,热点城市住宅用地市场保持趋稳态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