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一战后的法国、英国和德国:走上了三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战争中死亡人数达160余万,约占当时法国总人口的1/10,受伤者更达300余万。法国的直接战争费用达240多亿美元,战前法国本来是债权国,但战争结束后,法国变成了债务国,欠下了美国和英国巨债。

一战后的法国

战争严重摧残了法国经济,大战结束时,法国工业品和农产品产量都只及战前一半多一点。虽然损失巨大,但法国在战后较快地恢复了经济,总体来说,到1925年左右法国经济已经完全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到1930年,法国的工业生产比战前增长了近一半。

但这段时期的法国社会却很不稳定,不安的主要原因是政治。战后法国的外交政策很简单,就是要尽一切努力防止德国人东山再起。为此,他们严厉要求德国履行《凡尔赛和约》中所答应支付的战争赔款,甚至以武力相威胁,占领了鲁尔区。但由于德国实在有心无力,法国政府也没有办法,这个问题最后不了了之。外交方面,法国的主要方针是联合德国周围的小国对德国形成包围圈。1920年起,法国先后与比利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签署了协议,共同对付德国。

最后,为了以防万一,在当时法国的国防部长马其诺倡导下修筑了巨大而漫长的防御工事“马奇诺防线”,贯穿德法边境上最易受到德国人攻击的地段,长达200余千米。

至于内政,法国与英国和美国的两党轮流执政大不一样,国会党派林立,结果导致法国的政坛混乱不堪,政府更替异常频繁。例如从1920年到1940年区区20年间,法国的政府更替达40次之多,平均每年两次,最短的届政府从上台到下台一个月都不到。因此,这个年代有时被称为“疯狂内阁后,才的年代”。只有在普恩加莱联合左右两翼组成了“国民统使法国的政局稳定下来,社会也欣欣向荣,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

一战后的法国、英国和德国:走上了三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一战后的英国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直接战争费用甚至英超过法国,达350多亿美元。整个战争期间英军死亡人数达70余万,受伤200余万。在战争中由于德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英国损失商船达2200余艘,约合800万吨,相当于英国所有商船总吨位的70%。总之,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损失掉了其国民财富总额的三分之战前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战后转而成了债务国,欠美国40余亿美元。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英国便出现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危机期间,英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近半。这次危机刚一复苏,不久再次陷人长期的萧条之中,到1930年时英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已经次于美国和德国,居世界第三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政治最大的亮点是工党的崛起。英国工党成立于1900年,是由工联、费边社、社会民主联盟等一些左翼组织合并而成的。他们提出的主张是种温和的“社会主义”,比自由党和保守党更加注重下层人民的利益,因此赢得了广大选民的支持,迅速成为英国的主要政党之一。在1922年的新大选中,工党赢得了142个议席。

这次选举后不久,保守党的邦那·劳首相因年老体弱而辞职,鮑德温没有努力寻求解决英国面临的经济问题的具体办法,结果在新一届大选中,保守党一下少了近90席,工党增加了近50席,自由党获得约160席。由于保守党与自由党之间长期互相倾轧,自由党根本不愿再与保守党合作,于是工党乘虚而入,与自由党联合起来占据了下院约350个席位,足可执政。结果,工党首脑麦克唐纳成了新政府首相,这是工党第次执政,也是西方世界第一个由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资本主义国家。

工党当政之后替工人们做了一些好事,如通过了“惠特利住宅计划”,由国家拨款替穷人造了许多房子等等。但工党并没有解决英国面临的经济困境,其政策也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保守党乘势而起。结果,在1924年11月的新大选中,保守党竟然赢得了451席,工党只有151席,此后英国政坛开始变成保守党与工党轮流执政。

此后,保守党的鮑德温、工党的麦克唐纳又先后执政,但都未能解决英国面临的严重问题。到1935年6月,麦克唐纳终于辞去了首相之职,保守党党首鲍德温第三次担任首相。

就在鲍德温当上首相不久,英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1936年1月,乔治五世国王去世了,他的长子继位,称爱德华八世。这位爱德华八世是个性情中人,他爱上了一位两次离婚的女辛普森夫人。国王要娶这样一个妻子士当然遭到了大多数英国人的强烈反对,鲍德温就是其中一个,他认为这样做会令整个英国蒙羞,也与宪法不符。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要么爱德华八世不娶辛普森夫人,要么他为娶辛普森夫人而退位。权衡再三,爱德华八世决定不要江山要美人。

1936年12月,爱德华八世宣布退位,这时才当了325天国王。继位的是他的弟弟,称乔治六世。不过十多天后鮑德温便辞职下野了。鲍德温下野后,继任的是保守党的新党首内维尔·张伯伦。张伯伦这名字我们听说过,他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其“绥靖政策”而闻名遐迩。

一战后的法国、英国和德国:走上了三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一战后的德国

较之英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围社会经历了更剧烈的变革。我们前面说过,1918年底基尔港的水兵举行了起义,直接导致了德国的投降和君主制的终结,起义最后演变成了十一月革命,这次革命的重心是南部的巴伐利亚和首都柏林。

在柏林,已经无法控制局面的首相巴登亲王马克斯只得将权力移交给了社会民主党党首艾伯特,社会民主党早在1912年就成了德国国会里最大的党。艾伯特出身工人,继倍倍尔之后担任社会民主党领袖,他是个典型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将德国的国家利益置于一切其他利益之上。虽身为社会民主党领袖,但他对社会革命、工人起义之类怀抱着恐惧与反感。不过,当看到革命不可避免,君主制的灭亡亦不可避免时,他还是站到了革命一边,并且成了革命与德国的领袖。

这时,社会民主党内部分左右两派,右派以艾伯特为首,主张使德国成为一个西方式的民主国家,左派以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为首,主张走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两派进行了血腥的斗争,由于军方的支持,艾伯特获得了胜利,罗莎·卢森堡与卡尔·李卜克内西遭到杀害。

1919年1月,德国举行了大选,社会民主党获得了全部选票的近40%下月召开了国民议会,选举艾伯特为总统,由于会议是在小城魏玛举行的,因此新成立的德意志共和国也被称为魏玛共和国。

魏玛政府的第一件大事是被迫接受屈辱的《巴黎和约》。这导致了德国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日益恶化,不但工人纷纷起来罢工,极右分子们也乘机发动叛乱,德国处在风雨飘摇中。但艾伯特以他的铁腕一一平定了这些叛乱,勉强令德国保持统一与发展。但这时候另一个政党崛起了,并迅速成为左右此后德国政局的新势力—邪恶的新势力,这就是纳粹党。

一战后的法国、英国和德国:走上了三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