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劉韻珂與安徽寧池太廣道

根據《劉氏家譜》記載,劉韻珂曾“署安徽寧池太廣兵備道”。

劉韻珂與安徽寧池太廣道

這裡的“安徽寧池太廣兵備道”,簡稱“安徽寧池太廣道”,指的是清朝地方行政區劃中的道。

雍正十一年十二月(1734年1月),置安徽寧池太廣道,領安慶府(簡稱“安”)、徽州府(簡稱“徽”)、寧國府(簡稱“寧”)、池州府(簡稱“池”)、太平府(簡稱“太”,家譜誤作“大”)、廣德直隸州(簡稱“廣”),治安慶府。

雍正十二年十月(1734年11月),遷道治於蕪湖縣。

咸豐五年十月(1855年1月),析安慶府往屬於廬鳳道,道名遂改為徽寧池太廣道,遷道治於寧國府。該道帶兵備銜,加按察使銜,可以專摺奏事,暫歸浙江巡撫兼轄。咸豐十年(1860年),遷道治於徽州府祁門縣。同治四年(1865年),遷道治於太平府蕪湖縣。

光緒三十四年五月(1908年6月),裁安廬滁和道,其原領的安慶府來屬。故本道改置分巡皖南道,領安慶府、徽州府、池州府、太平府、寧國府、廣德直隸州,治太平府蕪湖縣。皖南道帶兵備銜,兼關務,加提法使銜。該道設至清朝結束。

劉韻珂應是在安慶府知府後兼任的安徽寧池太廣兵備道。時間應在道光十年(1830)至道光十二年(1832)之間,因為道光十二年七月十九日,始任雲南鹽法道道員。

清代的“道”是介於省與府之間的行政機構,官方把其長官叫做“道員”,民間取其尊稱則叫做“道臺”,為正四品官員。

安徽寧池太廣道駐地在富庶的蕪湖,管理五府一州28個縣。

“道臺衙”是今天蕪湖境內的一處老地名,位於原“徽州碼頭”對岸的青弋江南岸,得名於“安徽寧池太廣道衙署”,民間俗稱“道臺衙”。所謂的“道臺衙”便是隨“道臺”而演化的一種通俗叫法。蕪湖的“道臺衙”是古代駐皖南建置最高的衙署。

蕪湖道還和蕪湖關有關係。蕪湖關是明代以來,朝廷在水陸交通要衝和商品集散地建立的徵稅機構之一,分為“工關”和“鈔關”。蕪湖青弋江和長江的交匯處,為水陸交通樞紐。據《蕪湖縣誌》記載,明代成化七年(1471年),工部就在蕪湖設“抽分廠”,抽收過往關口的竹木稅,故稱“工關”。明崇禎三年(1630年),又在蕪湖的將軍巷設戶部分司,並且在河南大江口設“鈔關”及稽查卡口。清代康熙四年(1665年),蕪湖工關歸蕪湖道兼管。康熙十年(1671年),蕪湖工關劃歸戶部,並且由過去僅徵收水路改為水陸皆徵,增設陸路關卡,將工關和鈔關合一為蕪湖關。蕪湖道兼理蕪湖關的關務,因此蕪湖道又稱蕪湖關道。蕪湖關道的官吏辦事處所,有時稱道臺公署,有時稱監督公署,簡稱“道臺衙”或“監督署”。北洋政府實行關道分治後,還稱“道尹署”。不管是“道臺衙”、“監督署”,還是 “道尹署”,其位置都在現在的弋江區境內,道臺衙署建在今興隆街以北、庫子街以東、大安路以西的範圍內,緊靠將軍港,面積約8800平方米。衙署坐北朝南,大門前雄踞一對石獅。四面院牆的東西院牆各設一轅門,院庭前有一荷花塘。幽徑柳垂,風光靜謐。四周院牆環繞,東西各有一扇轅門,大門外有一荷花池,又稱“放生池”。抗戰期間,“道臺衙”內的建築被作為避難所,後來年久失修,房屋倒塌,部分大木料又被拆去充建“中山紀念堂”,於是“道臺衙”的原建築蕩然無存。不過遺址的範圍仍然清晰可見。

慈禧太后的父親惠徵也曾任安徽寧池太廣道道員。太平天國時期蕪湖失守,惠徵被革職。

據傳劉韻珂與惠徵家族關係非同一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