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連續降溫後,魚體表出現潰瘍,爛身,該怎麼處理?

長期的雨水,天氣氣溫多變,魚一直處於應激狀態,體質會越變越弱,再加上飼料越多,很多養殖戶朋友的魚出現潰瘍、爛身。

由於出現潰瘍的魚類很多時候都伴有腹水,腸炎,肝膽病,細菌性敗血症等問題,在處理潰瘍的時候,不能孤立地看待潰瘍的問題,需要整體考慮。體表潰瘍灶的出現並非一朝一夕。

連續降溫後,魚體表出現潰瘍,爛身,該怎麼處理?

難以分辨的魚類潰瘍病

魚類潰瘍病特別極易與赤皮病、癤瘡病和打印病混淆,有時雖然對"赤皮病"窮盡了一切手段和方法,但還是出現病情更加嚴重並且病情失控了,那麼,魚病可能就不是赤皮病而是潰瘍病了。

魚類潰瘍病,又叫爛身病,最主要的體徵表現是身體上出現淺的、裸露的瘡(這點和疥瘡病相似),通常顏色發紅,有時也在鰭上出現。紅瘡可能形成第二次感染,其中最明顯的是水黴菌。隨著病情的發展,身體上受損害的區域擴大並且連在一起。最常受到侵害的是冷水鯉科魚類,特別是烏魚、加州鱸、齊口裂腹魚(雅魚)和大口鯰(鯰)等養殖品種的危害較大。水溫在15 ℃以上開始流行,外傷是本病發生的重要誘因,這一點和水黴病、赤皮病相同。

連續降溫後,魚體表出現潰瘍,爛身,該怎麼處理?

魚類潰瘍、爛身的幾種原因

1、機械損傷導致體表病原微生物的繼發感染

主要有養殖過程中的拉網、捕撈、轉塘等操作不慎容易導致體表的機械損傷。此外,過大的放養密度也是導致機械損傷的誘因。

寄生蟲寄生導致體表的機械損傷,進而引發細菌繼發感染。一方面是由於寄生蟲(斜管蟲,車輪蟲,小瓜蟲,錨頭鰠等)的寄生給魚體本身帶來的機械損傷,另一方面由於寄生蟲的寄生,導致魚類出現不安,在固體物上面摩擦帶來的機械損傷,從而導致細菌的繼發感染。

2、維生素的缺乏或者外部毒素(氧化油脂,黴菌毒素)的作用

有研究證實維生素C的缺乏能夠導致斑點叉尾鮰等魚的體表出現潰爛。氧化油脂能夠破壞飼料當中的多種維生素,氧化油脂和黴菌毒素同時也能夠損傷機體消化道,肝,腎等實質器官,降低魚類的體質及免疫力,從而為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創造了條件。

連續降溫後,魚體表出現潰瘍,爛身,該怎麼處理?

3、病原微生物通過除體表的其他途徑(如消化道)

造成魚類機體的全身感染,繼而引發體表組織炎症和壞死,形成潰瘍。比如,感染了諾卡氏菌的加州鱸以及生魚,往往在體表形成潰瘍灶,進而引發爛身。

4、不良的用藥習慣導致魚體表的粘液變化

特別是對無鱗魚而言,刺激性較大的消毒劑,殺蟲劑的使用,會導致魚體脫黏,降低了魚體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從而給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提供了機會。

其他一些因素:養殖水質與底質的持續不良使魚長期處於亞健康的狀況;連續低溫,暴雨帶來的水質不穩定,魚類產生過大的應激反應等,這些都是疾病爆發的誘因。

連續降溫後,魚體表出現潰瘍,爛身,該怎麼處理?

1、停料1-2天,同時進行淨水解毒抗應激處理

由於發病魚塘大多亞硝酸鹽濃度較高,而且養殖戶多用過毒性較大的烈性消毒藥和殺蟲藥,所以只有先調水、解毒,才能提高後續用藥的效果。

魚類消化系統不能保持機體健康狀態時的消化能力,這個時候減料或停料,同時停止投餵冰鮮魚。能夠減輕養殖魚類機體的代謝壓力,促進動物體質的恢復和疾病的痊癒,同時還可以減少魚類排洩對養殖水體的壓力。

治療的同時需要保證池塘溶氧的充足,為魚兒創造舒適的環境,更有利於魚類體質的恢復。

治療可能受到原生動物或者皮膚吸蟲造成第二次感染的影響,第二次感染也應該治療,食鹽是有用的輔助處理劑。

2、使用溫和的消毒劑進行消毒處理

為防止病原擴散,消毒是非常有必要的。由於魚體表潰瘍灶的存在,細菌的繼發感染是無法避免的。為了促進傷口的癒合,必須對養殖水體進行消毒。

在消毒劑的選擇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使用刺激性較強的消毒劑(如強氯精等),不僅會導致無鱗魚的脫黏,魚體虛弱的體質加上消毒劑的刺激可能導致死亡量驟然上升。過硫酸氫鉀、聚維酮碘等刺激性小的消毒劑都是不錯的選擇。水溫低的季節需要搭配抑制真菌的產品(水楊酸等)使用,以抑制潰瘍灶黴菌的滋生,視情況消毒1-2次。

消毒之後使用光合菌等有益菌,以形成池塘生態系統的有益菌的優勢,對池塘生態系統中的有害菌形成抑制,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項。

3、減料,同時進行藥餌內服

消毒後再內服消炎生肌的藥物可促進傷口早日癒合。一般需要將投餵量控制到正常投餵量的1/2—1/3,同時內服藥餌,內服的時候需要考慮發病的魚體內的併發症狀況,有針對性地選擇產品。

發病時,採用氟苯尼考等藥物外消與內服同時進行,可收到較好效果。搭配促進機體組織再生的中草藥。

如果體內併發肝膽病可以搭配膽汁酸,連用5~7天,保肝護膽,修復受損肝臟,恢復肝臟功能。

同時建議搭配維生素進行拌餌投餵,提高機體的免疫力。藥餌的製作必須使用粘合劑,避免藥物在水中的溶失。一般需要連續內服藥餌5-7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