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滴滴出行副总裁杨峻解读“滴滴不造车”:要软硬件结合去创新

4月24日,滴滴联合31家汽车行业企业共创“洪流联盟”。发布会上程维表示坚决不会造车,要和汽车行业联合,实现第一代共享新能源汽车的产生和大规模运营。随着共享出行在中国的普及,滴滴成为中国出行领域的领头羊,坊间曾多有传闻,滴滴下一步将在造车领域探索。而如今,“滴滴不造车”似乎回应了这诸多猜测。

滴滴出行副总裁杨峻解读“滴滴不造车”:要软硬件结合去创新

为什么滴滴不造车?

对于“滴滴不造车”一说,并非首次提出。早在2016年,滴滴出行副总裁杨峻就曾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夏季论坛上表示:我们非常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不会造滴滴牌汽车,而是成为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的运营商。

滴滴出行副总裁杨峻解读“滴滴不造车”:要软硬件结合去创新

对此次程维发言中提及的不造车,杨峻也给出了更进一步的阐释。

杨峻认为,滴滴的长项是数据能力,是对使用场景和用户偏好的掌握,对出行线路的动态规划,对充电桩站和用户车辆状态的动态匹配。但仅靠数据驱动是远远不够的,滴滴需要车企在生产、实验测试、质量、工艺、供应链管控等方面的精益产品能力,才能实现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智慧,从智慧到现实的升级。

比起关起门来造“滴滴牌汽车”,滴滴这次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企业专攻这某一领域数年或数十年,积累的经验教训绝非一朝一夕能效仿。与其花费大量投入去搞研发,不如联合成熟的,有实力的合作方来一起做。正如联盟所倡导的,开放和赋能才是核心价值。我们甚至可以说,今天的滴滴掌握了共享出行大部分的数据,甚至比车企本身更了解用户用车出行的需求。约上了北汽、一汽、广汽等等这些“好朋友”一起搞事情,来定制更适合共享出行的汽车,这个选择彰显了滴滴在这盘大棋上的格局。

共享汽车时代将会发生什么?

发布会现场,杨峻也就未来共享汽车时代发生的变化给出了答案。

第一个车辆属性改变了。除了个人购买汽车之外,人们对于汽车的使用方式,正在逐步衍生出共享的新用车方式,将与个人和家庭买车并行存在。

第二个改变,是共享汽车的制造理念,后备厢真的需要这么大吗?右前座每一段旅行有百分之多少的概率会被乘坐者使用到呢?杨峻表示,未来共享汽车必定更加适合“共享出行”的使用场景,这些都将重新结构和分布一个新的汽车设计。

第三是交易模式的改变。用杨峻的阐述,以往车企的核心交易模式是一次性交易一辆车,而洪流构建的未来汽车运营商,希望是按照公里在汽车的整个生命周期当中收取到交易的收益,也就是让这些企业参与到共享汽车的加油、保养、维修、租赁等等一整个链条,按照里程获取用户终生价值。他预期这个收益是汽车一次性交易收益的一倍,也将助力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和车辆使用率。

滴滴出行副总裁杨峻解读“滴滴不造车”:要软硬件结合去创新

最后就是产业链角色的转变,让汽车制造商拓展新增长市场,成为汽车运营商。可以想象,未来滴滴拿出长项,主攻出行数据、用户服务,其他盟友提供汽车制造企业在生产实验、测试、质量、工艺等等方面提供专业的能力,软硬件结合起来,大家一起打造一系列属于未来的共享汽车,并共享其成果。D1,也应运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